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系列01《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系列01《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系列01《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系列01《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常保国编写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目录

前言 (8)

一、课程性质 (8)

二、课程目的 (8)

三、课程简介 (8)

四、课程结构及课时安排 (9)

五、编写人员 (9)

第一编绪论 (10)

第一章政治 (10)

第一节政治概念 (10)

一、19世纪以前的政治概念 (10)

二、当代西方政治界说 (10)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 (10)

第二节政治与人类社会 (11)

一、政治的涵义 (11)

二、政治的特征 (11)

三、政治的起源与发展 (11)

四、政治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11)

复习题与思考题 (11)

扩展阅读书目 (11)

第二章政治学 (13)

第一节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13)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3)

二、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3)

三、政治学的研究结构 (13)

四、政治学的性质 (13)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4)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4)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14)

三、中国政治学的起源与发展 (14)

复习题与思考题 (15)

扩展阅读书目 (15)

第三章政治学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 (16)

第一节政治学理论模型 (16)

一、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几种主要模型 (16)

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 (16)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 (17)

第二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7)

一、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7)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8)

复习题与思考题 (18)

政治学原理

扩展阅读书目 (18)

第二编政治主体 (19)

第四章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 (20)

第一节政治主体的特点及类型 (20)

一、政治主体的涵义及特征 (20)

二、政治角色理论与政治主体的类型 (20)

第二节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征 (20)

一、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20)

二、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20)

第三节权力理论及评析 (21)

一、分权理论 (21)

二、国家主权理论 (21)

第四节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21)

一、统治权威的合法性与公共权力的合法性 (21)

二、公共权力的合理性 (21)

复习题与思考题 (21)

扩展阅读书目 (22)

第五章阶级与阶层 (23)

第一节阶级与阶层的涵义 (23)

一、阶级的涵义 (23)

二、阶层的涵义 (23)

三、阶级结构 (23)

第二节阶级理论 (24)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阶级理论 (24)

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24)

三、当代西方学者的阶级理论 (24)

第三节作为政治主体的阶级 (24)

一、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条件 (24)

二、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活动方式 (24)

三、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功能 (24)

复习题与思考题 (24)

扩展阅读书目 (24)

第六章人民与民族 (25)

第一节人民、公民与民族的涵义及特点 (25)

一、人民的涵义 (25)

二、公民的涵义 (25)

三、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25)

四、民族的涵义及特征 (25)

第二节人民与民族理论 (25)

一、人民主权理论 (25)

二、人权理论 (25)

三、民族理论 (26)

第三节作为政治主体的人民与民族 (26)

3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一、人民作为政治主体 (26)

二、民族作为政治主体 (26)

复习题与思考题 (26)

扩展阅读书目 (26)

第七章政党与利益集团 (27)

第一节政党与利益集团概述 (27)

一、政党的涵义、分类及特征 (27)

二、政党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27)

三、利益集团的涵义及特点: (27)

第二节政党与利益集团理论 (28)

一、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28)

二、资产阶级政党理论 (28)

三、团体理论与利益集团理论 (28)

第三节政党与利益集团的作用 (28)

一、政党的政治作用 (28)

二、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 (28)

复习题与思考题 (28)

扩展阅读书目 (29)

第八章国家与政府 (30)

第一节国家与政府概述 (30)

一、国家的概念、起源与类型 (30)

二、政府的定义、产生和合法性 (30)

第二节国家与政府理论 (30)

一、国家学说的历史演变 (30)

二、主要国家理论简介 (30)

三、主要政府理论简介 (30)

第三节国家与政府的职能 (31)

一、国家和政府职能扩大的原因 (31)

二、国家的基本职能 (31)

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 (31)

复习题与思考题 (31)

扩展阅读书目 (32)

第九章文官队伍与政治家 (33)

第一节现代文官的涵义、特征及形成 (33)

一、现代文官的涵义及特征 (33)

二、官员录用模式的历史演变 (33)

三、现代文官制建立的原因及过程 (33)

四、当代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原则 (33)

第二节官僚制理论与精英政治理论 (33)

一、官僚制理论及评价 (33)

二、精英政治理论及评价 (33)

第三节文官队伍和政治家的政治作用 (34)

一、文官队伍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34)

政治学原理

二、政治家的地位、作用和评价 (34)

复习题与思考题 (34)

扩展阅读书目 (34)

第三编政治环境 (35)

第十章政治体制 (36)

第一节政治体制概述 (36)

一、政治体制的涵义 (36)

二、政治体制的适应性与变革 (36)

第二节国家政体 (36)

一、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36)

二、君主制政体 (36)

三、共和制政体 (36)

四、政教合一制 (37)

五、军人政体 (37)

第三节国家结构 (37)

一、国家结构的涵义及其因素 (37)

第四节权力结构 (37)

一、权力结构涵义及类型 (37)

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 (37)

三、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制约关系 (37)

四、国家机构内部的权力关系 (37)

复习题与思考题 (37)

扩展阅读书目 (38)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 (39)

第一节政治文化概述, (39)

一、政治文化的涵义 (39)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 (39)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39)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 (39)

一、传统型和现代型 (39)

二、蒙昧型、从属型和参与型 (39)

三、主流文化型、亚文化型和反文化型 (39)

四、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 (39)

五、公民文化 (39)

第三节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0)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40)

二、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与类型 (40)

三、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40)

四、政治文化的断裂与重建、创新与发展 (40)

复习题与思考题 (40)

扩展阅读书目 (40)

第十二章国际政治环境 (41)

第一节国际政治的涵义与特点 (41)

5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

一、国际政治的涵义 (41)

二、国际政治的特征 (41)

三、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关系 (41)

第二节国际社会的特点 (41)

第三节国际政治格局 (41)

复习题与思考题 (41)

扩展阅读书目 (42)

第四编政治过程 (43)

第十三章政治冲突 (44)

第一节政治冲突概述 (44)

一、政治冲突的涵义 (44)

二、政治冲突的特点和目标 (44)

三、政治冲突的功能 (44)

第二节政治冲突理论 (44)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冲突理论 (44)

二、社会学的政治冲突理论 (44)

三、社会心理学的政治冲突理论 (44)

第三节政治冲突的类型 (45)

复习题与思考题 (45)

扩展阅读书目 (45)

第十四章政治统治 (46)

第一节政治统治的概述 (46)

一、政治统治的涵义 (46)

二、政治统治的特点 (46)

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本形式 (46)

第三节政治统治的权威与合法性 (46)

一、政治统治的权威 (46)

二、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46)

复习题与思考题 (47)

扩展阅读书目 (47)

第十五章政治决策 (48)

第一节政治决策概述 (48)

一、政治决策的涵义与特点 (48)

二、政治决策机构 (48)

三、政治决策的功能 (48)

第二节政治决策的形成 (48)

一、政治决策情势 (48)

二、政治决策模式 (48)

三、政治决策程序 (48)

第三节政治决策规则 (48)

复习题与思考题 (49)

扩展阅读书目 (49)

第十六章政治参与 (50)

政治学原理

第一节政治参与概述 (50)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 (50)

二、政治参与的理论 (50)

三、政治参与的作用 (50)

第二节政治参与的过程 (50)

一、政治参与的原因 (50)

二、政治参与的方式与程度 (50)

三、政治参与的规则 (50)

第三节政治参与的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 (50)

一、政治参与的客观环境 (50)

二、政治参与的主观条件 (50)

第四节政治冷漠 (51)

一、政治冷漠与政治参与 (51)

二、政治冷漠的思想基础 (51)

复习题与思考题 (51)

扩展阅读书目 (51)

第十七章政治发展 (52)

第一节政治发展的涵义 (52)

一、政治发展的定义 (52)

二、政治发展的尺度 (52)

三、政治不发展 (52)

第二节政治发展理论 (52)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与革命理论 (52)

二、政治发展动力理论 (52)

三、政治发展模式理论 (52)

四、现代化理论 (52)

第三节政治发展与现代化 (53)

一、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类型 (53)

二、早期西欧现代化与第三世界现代化 (53)

三、中国近百年现代化进程 (53)

第四节政治发展中的问题 (53)

一、政治发展与稳定 (53)

二、政治发展与腐败 (53)

复习题与思考题 (54)

扩展阅读书目 (54)

最终思考题 (54)

参考书目 (55)

7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

前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64 学时、4学分,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二、课程目的

本课程是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和主要分析范式,具有初步的政治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政治科学及其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主要达到以下四个教学目的:(1)牢固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历史流变。

(2)掌握政治学基本理论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3)了解和掌握政治学主要分析范式和分析方法。

(4)初步具备分析政治问题的学术能力,并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课程简介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一门科学。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学科中的二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如政治制度、政治思想、行政管理学、市政学、决策学、国际政治学等,都是以政治学原理为其基本理论基础的。政治学原理是学习政治学的入门课程。

政治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的。在当代,人类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化,这就使专门从事控制、协调和解决人类基本生产活动的政治活动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深入研究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规律、普及政治活动基本知识、增强政治活动的自觉性、提高驾驭政治活动规律的能力,是当代和今后人类社会能够稳定地、健康地共同发展之急需。从政治的高度去观察和处理国内外重大事务,是摆在各国人民特别是各级各类决策人物面前的严峻问题。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把政治这种属于上层建筑的人类基本活动,划分为“政治主体”、“政治环境”和“政治过程”三个组成部分。全书除绪论外按这三个部分来构建编、章、节、目。三个部分在横向上是各自独立的,因而各自成编;在纵向上是相互关联的、前后贯通的三个环节,是具有内在因果关系的辩证统一的整体。从而可以把政治学原理理解为,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了追逐其各自的愿望和目的,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中所形成的互动性政治行为过程的基本理论体系。

本讲义在内容上的特点。第一,重点突出政治学基本理论。全书各编章都围绕着政治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终止政治行为的基本规律性来编写,而这种基本规律性应当是人类社会政治活动实践的理论抽象。

第二,广泛吸纳各家之见。政治理论问题,古今中外政治理论家众说纷纭,即使是错误的也有其借鉴意义。为此,我们尽力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各家之精神分门别类地纳入各章节之中,以供读者思考。

第三,引而不发,适应教学需要。各章节中,有些问题只是点到为止,这既能给教师讲课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也有利于课堂上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

本讲义在结构上的特点。第一,通篇是以理论为主线,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研究与实用

政治学原理

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

第二,各编在主线不变的情况下,各有侧重。绪论编和政治主体编侧重于政治学基本理论。包

括政治、政治学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和范畴;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关于阶级、民族、国家、政

党权力的一般理论。政治环境编侧重于宏观研究。包括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和国际政治环境。政治

过程编侧重于动态研究。包括政治冲突、政治统治、政治决策、政治参与以及政治发展等。

四、课程结构及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17章,总课时为64。

课程教学内容学时

第一章政治 3 第二章政治学 3 第三章政治学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 3

第四章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 4

第五章阶级与阶层 4

第六章人民与民族 4

第七章政党与利益集团 4

第八章国家与政府 4

第九章文官队伍与政治家 4

第十章政治体制 4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 4 第十二章国际政治环境 3

第十三章政治冲突 4 第十四章政治统治 4 第十五章政治决策 4 第十六章政治参与 4 第十七章政治发展 4

五、编写人员

本大纲是以我校1997年出版的《政治学原理》(初尊贤主编、张桂琳、常保国副主编)一书

为基础修改而成,在教材出版后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又不断地增删损益。其中融入了主讲人与我院

四个本科专业(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国际政治、公共管理)、两个硕士专业(政治学理论、中外

政治制度)同学教学交流、的思想成果。参加本大纲编写其他人员有:庞金友、张立鹏。

9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0

第一编绪论

本书以绪论开篇,是通过“政治”、“政治学”、“政治学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的论述,使

读者对政治学这门科学的概貌有一个初步认识。

政治是人类社会中与基本生产活动相对应的另一种社会基本活动,是各种社会群体为了各自的利益——达到占有、分配社会稀有资源的目的,围绕着公共权力展开的人类基本活动。政治学从广义上讲就是研究政治这种人类基本活动的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政治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掌握政治的基本含义及其代表性观点,了解政治起源及其基本特征,政治的基本特征,能够运用相关概念和知识分析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3学时)

第一节政治概念

一、19世纪以前的政治概念

“政治”——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周末春秋时代的一些典籍中。先秦诸子们对政治的使用有两个特点,一是“政”与“治”常常分开使用,论“政”多于论“治”;二是“政”的涵义基本上是君主的治国之道,包括伦理、秩序、法令和权力。

孙中山先生提出:“政治两个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西方“政治”概念的出现几乎与我国同时。“政治”一词在词源学上的演变决定了古代西方人的“政治”涵义要比中国人的政治涵义宽泛得多。

二、当代西方政治界说

自20世纪始,政治学也日益确立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对政治概念的认知,最富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

1.政治是国家的活动

2.政治是权力

3.政治是稀有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

1.政治的本质特征——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2.政治的属性——阶级性

3.政治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治权力

4.“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政治学原理

第二节政治与人类社会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与社会主要矛盾

第一,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第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实现社会稀缺价值的占有与分配,协调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正是政治活动。

2.政治与社会公共权力

政治是追求、组织和运用公共权力,实现对社会稀缺资源的占有与分配的人类基本活动。

二、政治的特征

1.至上性

2.渗透性

3.全局性

4.综合性

三、政治的起源与发展

1.原始氏族社会的政治

政治起源于原始氏族公社阶段。原始氏族社会政治的特点。

2.阶级社会的政治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

四、政治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1.政治与经济

政治与经济最大的差别是:经济是生产财富,是“做蛋糕”,而政治是分配财富,是“分蛋糕”。

2.政治与法律

3.政治与宗教

4.政治与道德

复习题与思考题

1.对比当代西方关于“政治”具有代表性的4种概念界说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谈谈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特征。

2.从政治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角度,谈谈政治的涵义与特征。

3.试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思考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的关系。

扩展阅读书目

1.《政治学基础》,第一章,王浦驹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现代政治学》,第一章,缪晓非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

3.《政治科学新手册》,第九章,罗伯特·古丁等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11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

政治学原理

第二章政治学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掌握政治学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及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构成,了解中国政治学、西方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历史进程。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3学时)

第一节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科学。

如前所述,政治是追求、组织和运用公共权力以分配社会稀缺价值,实现对全社会的调控的人类的基本活动。与此相关,则政治学就是研究以社会公共权力为核心的人类基本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层层递进的三个层次:第一,政治主体。第二,政治环境。第三,政治过程。

二、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西方政治学界的看法。

中国政治学者的看法。

三、政治学的研究结构

研究结构是研究范围的立体划分。当代政治学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第二个层面,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第三个层面,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

四、政治学的性质

政治学与其它社会科学学科一样,是对人类社会中某一类现象进行评价、概括、解释和预见的理论体系。适应着评价、概括、解释和预见社会政治现象的需要,政治理论相应地分成不同特色的两大部分:规范性理论与经验性理论。因而,政治学具有规范和经验的双重性质。

1.规范性政治学

规范性政治学也称“政治哲学”,它是关于政治价值、政治现实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知识假定的思想体系。规范性理论是人们对普遍性知识的探求。它在最高层次上为评价、判别和概括政治现象提供价值准则和认识方法,是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政治理论。因而,在整个政治学体系当中,规范性理论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经验性政治学

经验性政治学是狭义的“政治科学”,或称实证性政治学。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探讨解释、预见政治现象并指导政治行为的思想体系。经验性理论与规范性理论具有明显的区别。

在政治学的思想体系中,经验理论和规范理论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3.政治理论的综合性质

规范理论和经验理论在研究重点、方法、意义诸方面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不应该是截然对立、互相排斥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目前,大部分政治学者都承认,只有规范理论与经

13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验理论的综合,才能使政治学获得更多的知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如何寻找到两种理论的最佳结合点,如何在“是如何”与“应当如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每一个政治学研究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古典时期政治学

古典时期政治学包括古希腊政治学、中世纪政治学和近代政治学三个部分。

(1)古希腊的政治学

(2)中世纪的政治学

(3)近代政治学

总的来看,西方古典政治学有两个特点:第一,政治学没有获得独立发展,它或者与哲学、伦理学合体、或者与神学、法学结盟。第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始终存在着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两种倾向,并且以政治哲学为主。其三,西方传统哲学的“科学”观的影响。

2.过渡时期政治学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是西方政治学由近代过渡到现代的转折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对现实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条文的研究逐渐代替了对理想政治制度的探讨;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渐取代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并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主导倾向。而政治学的研究中心也由欧洲大陆移向美国。

过渡时期的政治学是有严重缺陷的,它使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僵化,研究领域狭窄。然而,与传统的政治学相比,它却是一个新的发展。它使政治学的目光从概念中的事物转向现实中的事物,从而摆脱了传统的思辩方法,推动政治学进入一个以政治科学方法为主导的新阶段。

3.当代西方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并不全盘否定行为主义政治学。它反对的是一味追求科学主义的倾向,并不反对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

4.政治学的发展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开山之作。

列宁不但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的政治理论,而且创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政治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阶级的政治理论

科学的政治理论

开放的政治理论

三、中国政治学的起源与发展

1.近代以前的政治学

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宏观的规范理论,讨论的重点放在君主的统治术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不注意权力的结构、权力的组织和权力活动过程,不涉及理想的政治体制和政治

14

政治学原理

状态;政治与政权机关,仅仅是君主如何治理国家、政治事的技术性问题。儒家的“伦理政治观”和法家的“权术政治观”交织在一起。有时“无为而治”的道家政治观也对尖锐的政治矛盾起到一点缓冲作用。

2.旧中国的政治学

旧中国的政治学体系已初见雏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逐渐在中国形成。

3.当代中国政治学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

从学科建设来看

复习题与思考题

1.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现象,谈谈你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2.政治学理论可以分为规范性和经验性研究两个部分,你认为二者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3.结合你对西方文明的了解,谈谈西方政治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并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思想。

4.简述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历程,并结合当代中国的政治现实,谈谈中国政治学研究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所应担负的历史使命。

扩展阅读书目

1.《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第一、二部分,J·阿尔蒙德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政治学原理》,第一章,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西方政治学》,第一章,曾繁正,红旗出版社,1998年。

4.《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6

第三章政治学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

目的和基本要求:

了解当代西方政治科学主要理论模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基

本观点和主要方法;能运用如上理论模型和方法分析历史与现实中的基本政治问题。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3学时)

第一节政治学理论模型

一、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几种主要模型

1.政治系统分析理论

政治系统的含义。建构起“政治系统分析”理论框架的,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系统分析模型的基本概念:政治行为、“界线”、环境、输入、“要求”、“支持”、输出、反馈

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提出以后,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他以系统的概念代替国家和政府的概念,以控制论的图式把握政治过程,在逻辑上具有包揽无疑的优点。相反的观点是:伊斯顿的理论没有解释力,这个模型在逻辑上令人怀疑,在概念上含糊不清,在经验上毫无用处。

2.“结构——功能”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式最初是由社会学家T·帕森斯创立的。

阿尔蒙德把政治体系的主要功能分为两种类型,这就是过程功能和体系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的政治分析理论开拓了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新方法。首先,它通过共同的功能以及实行这些功能的结构将各种在政治活动中起作用的机构抽象化,从而找到比较不同类型国家的有共同意义的概念和内容。其次,它通过对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的分析,将人们的政治活动与广泛的社会活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结合在一起,从而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但是,“结构——功能”理论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模式为基础的,它并不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3.政治沟通理论

政治沟通理论,是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在政治学领域中的应用。

政治沟通理论从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出发,较为具体地考察了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体系的重要环节,从而为了解、分析和完善政治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这是它对政治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但是,政治沟通理论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仅仅考察了政治体糸信息的沟通、决策、对环境的适应和控制等等,而没有考察政治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种政治学研究模式均是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的“科学主义”和“行为主义”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们都属于经验性政治理论模型。其共同的特点是:追求“纯科学”的方法,探讨具体的政治过程与政治行为。这种研究方式对于促进政治理论的精确化、具体化有着特殊的作用。但是,他们错误地排除了对政治生活中一切“价值”问题的探讨,片面地否定了用思辩和内省来构作理论。这样既大大缩小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把许多重要的政治现象诸如公共权力、国家、政党、阶级等排斥在外。

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

1.新自由主义政治理论

在逻辑上,新自由主义是传统自由主义的理论发展,但实质上,其内容与特征与传统自由主义迥然相异。

政治学原理

2.新保守主义政治理论

新保守主义渊源于传统保守主义,但其内容与特征已与后者有了很大的区别。

70年代之前,新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70年代后期,保守主义崛起并日益成为居优的意识形态。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所着力探讨的是阶级社会的政治现象。他们认为,阶级社会政治现象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模型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建构的。

1.国家政权的产生及其本质

2.国家政权的取得与组织

3.国家政权的活动及其消亡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首先,上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命题及原理,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并阐释的范围,而不包括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者们在此基础上的发挥或创新。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是指由经典作家们共同建构的模型。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是空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无可补充、无需发展了。

最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者们对经典作家们的政治概念、命题、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与安排,是有一定差异的。

第二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研究法

哲学研究法是在哲学层面上来解释、概括和预测政治现象的方法。

2.制度研究法

制度研究法是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的方法,它应用于整个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过程。

3.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亦称纵向研究法,它依据历史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等进行研究,因而被认为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

4.社会学研究法

当代政治研究的社会学分析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前者探讨的是公共权力的社会基础,阶级与利益集团的冲突对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政治制度对阶级和利益集团行为的反影响。后者是把特殊的政治制度作为社会组织来加以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机构、领导模式、处理冲突的方法及其与其它组织的关系等等。

5.心理分析法

运用这一方法的依据是:人的政治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受制于人的政治心理,是个体的政治心理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6.经济分析法

经济分析法即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分析政治现象。西方政治学者认为,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是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类比的两种人类社会行为。因此可以引入现代经济学的概念与理论来提高政治学理论的科学性。

17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政治学研究不能限于政治现象的表面形态,

应将其置于更深厚的基础上来加以研究,找出其更深刻的客观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以下四种。

1.经济分析法

2.阶级分析法

3.历史研究法

4.调查研究法

复习题与思考题

1.试分析政治系统分析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和政治沟通理论之间的差别及其内在联系。

2.比较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和新保守主义政治理论的异同。

3.围绕国家政权这一核心概念,谈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

4.在政治学研究中有很多实用的方法,想想这些研究方法都有哪些优劣之处,并思考如何在政治学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扩展阅读书目

1.《政治学方法论》,第三编,张铭,严强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第一编,R·A·克朗,商务印书馆,1985年。

3.《政治学》,第三章,陈振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政治学原理

第二编政治主体

本编内容提要:

本教材从第二编开始,进入政治学原理部分。首先,政治主体是一切政治活动的主要角色。人类社会中任何政治现象都是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相互作用的表现。政治主体是政治行为的载体。相应地政治客体就是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所作用的对象。其次,围绕政治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又产生出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权力等一系列概念。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所从事的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是各种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基于一定的利益而发生的相互联系;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力。再次,再深入一步又产生出政治权力主体、政治权力客体、支配性政治行为、反支配性政治行为等概念。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政治主体各自积聚的能量有很大差异,它们在为获取和维护其利益进行的政治斗争中,能量大的政治主体掌握了国家权力,就强制能量小的政治主体接受其意志。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主动、支配地位的政治主体就是政治权力主体;相应地,处于被动、被支配地位的政治主体就是政治权力客体;政治权力主体依托着国家权力从事政治活动的行为就是支配性政治行为;政治权力客体依托着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从事政治活动的行为就是反支配性政治行为。由利益排他性决定,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就是政治权力主体的支配性政治行为与政治权力客体的反支配性政治行为之间相互较量的过程,政治权力的实现和效能,取决于在两种政治行为较量中政治权力客体对政治权力主体的支配性政治行为的接受度。一般而论,政治权力主体主要有国家、政府及组成政府的政党、政治家和公务员。在一定条件下,阶级、阶层、利益、集团、公民、民族也能成为政治权力主体,

在特定条件下,政治权力主体与政治权力客体能够相互易位,同时,其政治行为也随之互易。从数量上看,政治权力主体在全部政治主体中只占少数,大量的政治主体是处于政治权力客体的地位。

19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0

第四章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掌握政治主体的含义、特征、主要类型,掌握权力、政治权力、公共权力的含义和特征,了解

分权理论、国家主权理论、政治合法性的基本内容,并能运用合法性理论分析政治认同问题。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4学时)

第一节政治主体的特点及类型

一、政治主体的涵义及特征

主体一词最早是个哲学范畴的概念。

广义的政治主体。狭义的政治主体。

政治主体特征:1.能动性。2.相对性。3.变动性。

二、政治角色理论与政治主体的类型

政治角色理论是指与政治主体的一定政治地位相适应的政治行为模式的理论。它主要有如下内容。1.角色分类。2.角色期望。3.角色冲突。

现代社会主要有如下几种政治主体。1.人民与民族。2.阶级与阶层。3.政党与利益集团。4.国家与政府。5.官僚队伍与政治家。

政治行为的根本目标是利益的斗争与冲突,其核心问题是由谁统治,如何统治和统治到何种程度,其中的第一个问题“由谁统治?”就是研究政治主体问题。

第二节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征

一、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权力是个人、集团或组织以强制、说服、奖惩、诱导等力量,使对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能力或影响力。

权力有如下特点:1.强制性。2.不平等性。3.相对性。4.工具性。

二、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政治权力就是某一政治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而在实际政治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1.政治权力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政府和政党。阶级与阶层、利益集团、选民、民族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2.政治权力的实施以强制力为后盾辅以其它措施。

3.政治权力运行的根本动力是政治主体的利益。

4.政治权力运行的结果与自身的力量和权威有直接的关系。

5.政治权力运行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政治关系模式。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治学原理》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政治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基础课,政治学原理是界定政治与行政之界限、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它与管理类课程、政策类课程和政治制度类课程,特别是文官(或公务员)制度类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第一道门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明、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体例合理,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讨论、电话、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中国政治制度史》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中国政治制度史》以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学科。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在全面了解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和分析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从而更好地对中国现代政治制度所面临的问题症结及出路进行历史的理论性探讨,也为他们将来从事政治学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元首制度;中央、地方行政制度;宦官制度;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等。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36个课时(一学期,周2课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PPT演示、音像资料等)。 二、本文 第一章导论 教学要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国体;政体;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分期。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在界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等概念的基础上,讲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任务,分期,研究现状等问题,以便更好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和任务(1学时) 一、学科特征 二、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学时) 一、历代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及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1学时)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 二、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第二章元首制度 教学要点:元首;先秦时代代王权的特征;皇帝制度。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先秦时期王权的确立,发展、变化,秦汉时期皇帝制度的形成、秦汉至明清皇帝制度的发展变化、皇权的强弱变化。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王与王权(2学时) 第二节皇帝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学时) 第三节隋唐五代皇帝制度的发展(2学时)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教学大纲201010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教学大纲 导论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基本概念 15世纪法国的政治哲学家布丹从主权着眼,把政治视为与主权相关的国家制度与国家组织。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以彻底的现实主义态度和纯粹的经验主义方法,把政治从其它社会现象中剥离出来,将其与权力等同。17、18世纪西方的政治概念更正式、更严格。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是立法、执法、守法的过程,法国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是这种政治观的集中表达者。孙中山先生提出:“政治两个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政治是指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现实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取和运用公共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 1、政治的本质特征——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揭示了政治的本质特征,即“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政治,其本质、其内容以及政治关系、政治方式等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治集中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各种社会经济利益。 2、政治的属性——阶级性 其一,政治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固定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和更新。阶级斗争只是政治一个阶段、一个方面的任务,而不是它唯一的内容和永恒的主题。其二,政治不仅表现了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也表现了人民内部各个阶层、各个集团之间的关系,因而,调节、整合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同样是政治的功能。 3、政治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治权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政治就是参与国事,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其形成与发展均受客观规律支配 三、政治的特征 1、至上性。政治的至上性表现为它居于整个社会之上,权威性地控制与调节着社会全局的功能。政如党可以领导整个社会,政治权力能够超越一切社会权力;政治领袖可以影响千百万人的命运……。 2、渗透性。政治渗透于各种社会活动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由昨天的非政治问题演变为今天的政治问题。 3、全局性。政治所涉及和处理的问题是事关社会全局的大问题,它要以社会整体的最高利益来评价和限定个人的需求,政治所关心的是那些整合了个人需求的社会公共利益、公共价值、公共目标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 4、综合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调节机制,仅靠自身单一的规范与手段是不够的。它必须集理性、情感、信仰的力量于一身,综合运用法律、道德、宗教等规范与手段才能履行自己的功能。 四、政治与经济、道德的关系 1、政治与经济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经济是基础,是政治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其具体体现为:(1)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着社

比较政治学课堂笔记

比较政治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政治学 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行为和政策的比较而进行研究。它是政治学里唯一的一个把研究方法作为自己名字的分支领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指的是对本国之外的国家的政治进行的研究,并不一定要和什么进行比较。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既是新制度主义的一支,也从属于政治学里的理性选择主义。理性选择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总和不等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理性总和也不等于社会的理性。理性选择主义的重点是,理性的个人在环境约束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选择,并且根据与别人的行动的互动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策略。 3、囚徒困境 它讲的是两个人作案被抓,但警方没有确实的证据,只能靠囚犯中的一个自首并揭发另一个。于是警方向两个囚犯提出,如果一个自首揭发另一个,另一个拒不交代,则自首的可获自由,另一个会获刑10年。如果两人都交代,每人需服刑1年,如果两人都拒绝与警方合作,则警方会因证据不足,两人都获自由。虽然拒绝交代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人交代了,另一个人就会在监狱里待上十年。因此,理性的囚犯都会选择交代。这个悖论讲的是,对个人来讲理性的选择会导致对集体来讲不理性的结果。 4、社会资本 帕特南第一个将其引入政治学研究的。社会资本的多寡与民主的运行有极大的关系。所谓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的、宽松的、互助互利的、充满公共参与精神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像社区委员会、合唱团、俱乐部、合作社等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有合作意识、富于公共精神。这种关系网络有助于民主制度的运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5、公地的悲哀 由哈丁首先提出。它讲的是假定有一片草地为多户牧民所有,如果大家都只管放养,不管养护,那么草地到最后必定沦为荒地谁也用不了。 6、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以及新的价值和宽容的心态。 7、集体行动逻辑 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个人理性(利益)和集体理性(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8、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代表着组织起来的、与国家政权相分离的、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政治实体,包含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成员利益的关切。它是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公民权利之上的,其中包括言论、结社、新闻和信仰的自由。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职业生 涯规划书 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还有两年的时间就要跟社会进行真真切切的接触了。满怀着憧憬与抱负,希望可以走出校园后一展身手,最终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但是,社会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人心的险恶与世态的炎凉,使我们这些人生阅历尚浅的青年一代的心中多了一丝担忧。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我需要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树立长期与短期的目标,寻求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下面我将从自我分析、职业分析、职业定位、计划实施和评估调整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我分析 1、职业兴趣 作为一个典型的双子座女生,我具有一定程度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喜欢想象性丰富的自由创造性活动,一方面又倾向于遵守规则,既喜欢抽象的观念性活动,又倾向于满足固定化的事务活动。我比较能接受常规惯例性的工作,不适合过于挑战性和变化的工作,但也可以适当的刺激由此带动我的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我倾向于恪守事务规则,但往往对人并不十分苛求,乐于维护道德良知并有责任感,既喜欢幻想,但也注重现实。本着正经

的做事,认真工作,追求完美的原则,虽然接受按部就班的工作,但也乐于有所创新。 2、职业能力 我比较突出的五项技能是: 批判性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的方法,鉴别不同方案、决议或方法的优劣。判断和决策——思考多种可 选行动或操作的相对得失,从中选择出最适当的一个。积极倾听——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理解要点,在恰当的时机提问,不在 不合适的时候打断对方的讲话。 口头表达——通过口头交谈有效地向他人传递信息。 人际敏感——关注他人的反应,理解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 反应。 3、个人特质 我考虑问题理智、清晰、简洁,不受他人影响,能客观地批 判一切,运用高度理性的思维做出判断,不以情感为依据。用批 判的眼光审视一切,如果形势需要,会非常坚强和果断。不屈从 于权威,并且很聪明,有判断力,对自己要求严格,近乎完美, 甚至也这样去要求别人,尤其讨厌那些不知所措、混乱和低效率 的人。同时,我高度重视知识,能够很快将获取的信息进行系统 整合,把情况的有利与不利方面看的很清楚。在我感兴趣的领域里,会投入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力、专心和动力。但是,我有时只 注重自己,很少去理解他人,自以为是,对他人没有耐心,总是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政治学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Science课程编码:Z111201 总学时/总学分:48/3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4/2.75实验学时/实验学分:4/0.25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单位:政法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专业专业基础必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政治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政治科学及其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要求: (1)了解政治学主要分析范式和分析方法。初步具备分析政治问题的学术能力。 (2)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历史流变。 (3)重点掌握政治学基本理论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主要分析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4学时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把握政治的含义,了解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明确学习政治学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掌握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复习题与思考题 1、对比当代西方关于“政治”具有代表性的4种概念界说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谈谈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特征。 2、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思考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的关系。 四、扩展阅读书目 《政治学基础》,第一编,王浦驹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二章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二章 4学时 第一节政治主体 一、政治主体的涵义及特征 二、政治角色理论与政治主体的类型 第二节政治权力 一、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二、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三、政治权力的作用 第三节政治权利 一、政治权利的含义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教学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政治主体的含义、特征,掌握权力、政治权力、公共权力的含义和特征,了解分权理论、国家主权理论、政治合法性的基本内容,并能运用合法性理论分析政治认同问题。理解和掌握政治权利的涵义、特性,不同类型社会政治权利的发展、内容和作用。 二、本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复习题与思考题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 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 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

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 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 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 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 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 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 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 一、学科主流的影响 二、主流学科的影响 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 2.人类学与社会学 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 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 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 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 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 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 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后实证主义

2.批判理论 3.建构主义 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 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 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 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 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 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二、激进主义范式 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规范研究方法 2.结构研究方法 3.行为研究方法 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 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

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43025 学时数: 51学时(含课外学时) 学分: 3学分 适用对象:公共管理学院三年级政治与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陈岳主编,《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主要参考书目: 1.梁守德,洪银娴. 《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2.王逸舟. 《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诲人民出版社,1995 3.倪世雄等.《世纪风云的产儿——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张季良. 《国际关系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5 陈汉文. 《在国际舞台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张历历等.《现代国际关系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7.[美] 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仕,1992 8.[美] 罗伯持·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杜,1994 9.[美] 罗伯持·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 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10.[美] 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 11.[美]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12.[美] 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13.[美] 詹姆斯·多尔蒂等.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14 [美] 威廉·奥尔森等.《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杜,1987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国际政治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通过国际政治学概论知识的讲解、国内外相关著作的解读,以及对当今世界热点问题分析的结合。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及具备国际知识、国际战略意识和世界眼光的人才。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该课程要求理解和掌握国际政治学基础理论,理解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国际政治体

比较政治学考试题和答案[1].jsp

《比较政治学》复习提纲 (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比较政治学的目标:比较政治学的目标(static)是澄清、说明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政治上重要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变量就是可变的量,是指在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时应当加以解析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往往会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保持着相互间的联系。因此根据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变量又可以分为:因变量、自变量和干预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是因变量。简单地说,因变量就是研究者意图加以解释的现象或问题。 3、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它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它变量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简单地说,自变量就是那些在理论上有可能影响和制约因变量的那些因素。 4、一元回归分析:求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叫一元回归分析。 5、在比较研究工作中,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1、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国家之间的比较而非国家本身;2、对于比较研究者而言,要像单一国家之研究专家那样拥有至深的有关知识,不仅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取的;3、广度与深度至少是同样重要的。 6、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比较政治研究的经典之作。他采取了哪五大步骤开展比较研究?第一步,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第二步,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材料;第三步,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性准则对城邦国家进行分类;第四步,研究不同类型的政体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第五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进行概括总结,解释稳定与否的原因所在。 7、就研究主题而言,比较政治学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民主与民主化;生态环境与政治;妇女与政治。 8、就理论与研究方法而言,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新制度理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 9、美国哲学家T.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使用“范式”一词来表示一种由诸多概念、假设与方法构成的框架,在此框架中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从事着他们的研究。当某一范式需要变化或转型时,就会发生一场科学革命。范式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 10、推论,归纳推论,推论,是指在理论建构工作中所必须使用的、从已经完成解析处理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理论发现特定方法。(将经验事实与理论发现联系起来的特定方法。)归纳推论,是从对于诸多个别事实的具体观察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其认识发生的起点所涉及的是对个别事实的认识,而其推理判断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则是在诸多个案中反复发生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特征。 11、推论,演绎推论,是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诉诸于个别事实进而得到有关个案的更加深刻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其认识起点是那些已经建构起来且已经过某种验证的普适性理论,其推理判断过程所关注的是这一理论在具体个案中的适用以及在适用过程有可能发

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20 学分:3 总学时:54 大纲执笔人:孙荣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则的一门科学,它对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行政管理学内容丰富,既要研究行政组织等“硬件”部分,又要研究行政决策等“软件”部分;既要研究行政制度等“静态”方面,又要研究行政执行等“动态”方面,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学科。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讲授行政管理的知识,让学生加深理解行政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行政管理的逻辑结构、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范畴。通过联系国内外行政管理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还将介绍国际公共行政学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学生对理论前沿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课程基本内容 本课程紧密结合当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分析评述行政原理、环境、领导、职能、组织、人事、决策、信息、心理、方法和行政效率等有关行政管理最一般的概念和原则,同时注重阐述这些概念和原则间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行政原理 第三章行政环境第四章行政职能 第五章行政领导第六章行政组织 第七章人事行政第八章行政决策 第九章行政执行与行政协调第十章行政信息 第十一章行政监督第十二章行政方法 第十三章行政效率第十四章公共财政 第十五章行政伦理第十六章行政问责 第十七章政府绩效管理第十八章危机管理和行政改革

四、试验或上机内容 本课程在每章开始讲述均以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提示引出该章的问题、要点,每章讲述结束后安排一个典型案例及问题,力求使学生通过讨论、回答每章后所附的典型案例问题,以及其后的复习思考题,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对照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掌握行政学的基本原理。 每个学生至少选一个专题在讨论中作主题发言,可多人(限三人)选同一个专题,每次课集中讨论一个专题。每个发言者提前一周提供发言提纲和相关参考文献。发言内容大体应包括以下四个层次:1.是什么情况?(The Situation) 2.出了什么问题?(Problems or Difficulties) 3.问题是如何形成的?(Reasons & Process) 4.分析问题时应考虑那些影响因素?(Effective Factors) 五、前修课程要求 《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法学概论》等。 六、学时分配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孙荣、徐红:《行政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2、周世逑:《行政管理》.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3、夏书章:《行政管理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4、唐代望:《现代行政管理学教程》.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年8月 5、黄达强、刘怡昌:《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 6、王沪宁、竺乾威:《行政学导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7月 7、(法)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4月 8、(美)理查德·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9、李军鹏:《公共行政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0、张国庆: 《公共行政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

比较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主任:赵沛执笔人:赵沛开课单位:法学院公共管理系编写日期: 2005 课程编码: 6413113 课程中文名称:比较政治学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开课对象:行政管理系开课学期: 7 学分: 3 ;总学时: 54 ;理论课学时: 54 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行政学原理》 基本教材:比较政治学导论张小劲、景跃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1版。 参考书: 1.曹沛霖、徐宗士主编.比较政府体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唐晓等.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4.[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美]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比较政治学是为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目的是通过对比较政治学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规律的学习与探讨,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为进一步开拓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打好基础,并引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考和探讨可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借鉴的理论模式和制度模式。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对比较政治学的性质、方法论、理论体系、发展历史与变迁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3、对政治制度规律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有较全面的把握。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学时)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基本功能 第一篇作为方法论的比较政治学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和变迁(4学时)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 制定与修订时间:1997年制定,2002年修订,2004年再修订,2008年第三次修订。2011年第四次修订 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学 总课时量:54课时 开课系(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教材: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政治学与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的专业主干课,是课程体系中起“提纲协领”作用的专业核心课,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框架和实际政治发展背景知识,而且引发学生对“中国地方政府研究”、“农村政治学”、“市政学”、“比较政治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这些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积累。而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政府和政治发展问题,打通学科之间的人为壁垒,开拓学生视野。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内容、重点和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政府过程方法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的特殊性和适用性,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概念即方法”的方法论思想,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初步的学术探索打基础。 教学内容: 1.“体制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方法” 2.政府、政府过程的含义与“偏离”假设 3.政府过程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1+4+2 4.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教学重点:政府概念;政府过程学说的方法论特征;政府过程方法的中国适用性 第二单元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与主要特点(9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结构的基本构成、党政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政治的主要特点,重点在于为学生提供学习“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基本政治背景,要求学生在既有的政治体制与制度框架中实事求是地了解、学习、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问题。 教学内容: 1.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6+1+2 2.党的领导地位、党的执政地位与宪法

比较政治学及中国视角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3年第1期 比较政治学及中国视角 潘维 什么是“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亦称世界政治),遵循类似自然科学重复实验的规则,在世界范围内兼用纵向(时间)和横向(地域)比较的方法检验“所有的政治因果假设”。灌输有关“正义”道理的“政治哲学”和“宪法学”曾几乎囊括了政治学的全部。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地理区隔迅速消解、民智大开,学者们接触和比较不同国家的机会骤然变得丰富。自此,缺少时空条件比较的价值判断和纯粹思辨逐渐式微。追求对“行为”的“解释”而非描述,即追求“科学性”,成为学科风气。以“为什么”设问,答案必是“因果”的。使用价值中立的“行为”一词、比较其历史的时空条件,创造了政治学的“科学”导向。行为研究让政治“科学”繁荣,原先人文导向的大学“政治系”或“政府系”多改名为“政治(科)学系”(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在自然科学,若因果假设不能被重复实验所验证,就不能称为科学结论。在社会科学,因果关系主要在“行为”比较中确立,以提出“为什么”和出色的“假设”展示学术水准。其实,即便对纯思辨者,催生新知识也依靠比较。逻辑体系依赖概念定义的精准,但“同样”的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内涵可能不同。内涵不同会导致逻辑体系不同,貌似相同的知识体系在不同语言里就发生变异。 比较政治学并非“显学”,因为比较只是“方法”而非政治研究的一个具体领域。随着政治“科学”的发展,政治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断演化,在西方大学里逐渐形成了以下六个方向:(1)本国政治;(2)比较政治;(3)国际政治;(4)政治哲学;(5)政治科学方法;(6)行政管理。比较方法已在政治学全部六个领域里应用,几乎覆盖了政治学的全部。所以,政治学逐渐不再需要加上“比较”二字,“比较”政治趋于消亡,成为研究“外国政治”的代名词。美国的大学政治系通常有七成以上的教员从事比较政治的教研。“本国”政治于“外国”则是比较政治的一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邮编:100871) 02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系列01《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常保国编写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目录 前言 (8) 一、课程性质 (8) 二、课程目的 (8) 三、课程简介 (8) 四、课程结构及课时安排 (9) 五、编写人员 (9) 第一编绪论 (10) 第一章政治 (10) 第一节政治概念 (10) 一、19世纪以前的政治概念 (10) 二、当代西方政治界说 (10)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 (10) 第二节政治与人类社会 (11) 一、政治的涵义 (11) 二、政治的特征 (11) 三、政治的起源与发展 (11) 四、政治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11) 复习题与思考题 (11) 扩展阅读书目 (11) 第二章政治学 (13) 第一节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13)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3) 二、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3) 三、政治学的研究结构 (13) 四、政治学的性质 (13)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4)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4)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14) 三、中国政治学的起源与发展 (14) 复习题与思考题 (15) 扩展阅读书目 (15) 第三章政治学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 (16) 第一节政治学理论模型 (16) 一、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几种主要模型 (16) 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 (16)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 (17) 第二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7) 一、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7)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8) 复习题与思考题 (18)

政治学原理 扩展阅读书目 (18) 第二编政治主体 (19) 第四章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 (20) 第一节政治主体的特点及类型 (20) 一、政治主体的涵义及特征 (20) 二、政治角色理论与政治主体的类型 (20) 第二节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征 (20) 一、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20) 二、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20) 第三节权力理论及评析 (21) 一、分权理论 (21) 二、国家主权理论 (21) 第四节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21) 一、统治权威的合法性与公共权力的合法性 (21) 二、公共权力的合理性 (21) 复习题与思考题 (21) 扩展阅读书目 (22) 第五章阶级与阶层 (23) 第一节阶级与阶层的涵义 (23) 一、阶级的涵义 (23) 二、阶层的涵义 (23) 三、阶级结构 (23) 第二节阶级理论 (24)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阶级理论 (24) 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24) 三、当代西方学者的阶级理论 (24) 第三节作为政治主体的阶级 (24) 一、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条件 (24) 二、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活动方式 (24) 三、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功能 (24) 复习题与思考题 (24) 扩展阅读书目 (24) 第六章人民与民族 (25) 第一节人民、公民与民族的涵义及特点 (25) 一、人民的涵义 (25) 二、公民的涵义 (25) 三、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25) 四、民族的涵义及特征 (25) 第二节人民与民族理论 (25) 一、人民主权理论 (25) 二、人权理论 (25) 三、民族理论 (26) 第三节作为政治主体的人民与民族 (26) 3

比较政治学期末整理

问题一、政治学五大范畴 政治学五大范畴:政治哲学、本国政治、国际政治、公共政策、比较政治 问题二、比较政治学的特色 (一)研究方法 (1)比较是用对比和鉴别的方式,确定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法。 (2)比较研究: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活动和研究方式。 (二)比较政治学在政治学中的作用 (1)在政治学分支学科中以比较的方法见胜。 (2)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的来源。 (3)与其他学科的交融。 问题三、亚里士多德比较研究五大步骤 1、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 2、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资料 3、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三个相关性原则对城邦归家分类。准则一是最高统治者的数量;准则二是 行为方式;阶级结构即不同阶级间权力分配方式。 4、将这一分类结果与稳定和不稳定联系起来,研究何种整体最不稳定或者最为稳定。得出结论:纯粹的 民主制和纯粹的寡头制属于最不稳定的政体,而最稳定的则是混合政体。 5、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做出若干概括,进而解释稳定与不稳定的原因所在。 问题四、近代的比较研究 (一)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对美国民主条件的分析无一不反正着他对法国社会的分析,而对法国社会研究也为其对美国的研究所证实。 (二)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以及其他一些涉及印度、古代以色列的论文都可以再比较研究的框架内加以理解。 (三)孔德 他第一个将比较方法看作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孔德将社会学和其他各类自然科学并列,并且在方法论上提出了用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相同或相似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 问题五、为什么比较政治学在二战后得到长远发展 1、现实政治发展的影响 法西斯主义的普遍兴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 2、学术界知识发展的影响 功能主义分析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研究;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有关非西方国家制度的研究资料越来越多 3、理论经典 伊斯顿、多伊奇、阿尔蒙德等人提出的理论经典使比较政治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问题六、系统理论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大卫·伊斯顿:《政治系统的分析》;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The Thought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s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 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后续课程: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总学分:3 其中实验学分:0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历史上各阶段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和价值,及其历史局限,并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过程的继承和联系的理解以及中西政治发展的比较,揭示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念和方法去分析和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思想,从而得到借鉴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导言(4学时)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发展 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特点 四、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价值 五、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研究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一章商周时期的政治思想(4学时) 第一节商代的政治思想 一、上帝的权威和祖先崇拜 上帝主宰自然、社会和人世间的所有事情,在西周出现了对祖先的崇拜。 二、王权专制思想 王权对现实的主宰,以及“余一人”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周公的政治思想 一、明德慎罚的思想 彰明德行,谨慎刑罚 二、敬天保民思想 天的崇拜和保民思想 本章重点:商周时期尊天敬德保民的思想 难点:神权与王权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18学时)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概述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 政治上各国鼎立,经济发展不平衡,思想意识上百家争鸣。 二、春秋初的人本主义思想 表现在由重神向重人的转变,对君主制有新的认识。 三、诸子百家的产生和流派纷争 百家争鸣的产生及其主要论题 第二节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及其对专制制度大维护 孔子以礼治国、政治与伦理一体化、富民足君、先德后刑等思想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君臣关系论、王霸思想等 三、荀子的礼治思想 荀子的隆礼、礼治人治法治相统一、君臣君民关系论等 第三节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一、《老子》法自然的无为政治思想 老子的无为政治、小国寡民论等 二、《庄子》的自然主义政治思想 庄子的相对主义政治思想、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 第三节墨子的兼爱论与绝对尚同的专制主义 一、兼相爱、交相利说 兼爱思想、功利主义思想等 二、尚同说与君主专制主义 尚同的专制主义思想 三、尚贤、节用、非攻说 尚贤说、节用说、非攻说等 第四节法家以法、术、势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一、慎到的以势行法的思想

比较政治学

名词解释 1、变量(及其种类):变量:就是可变的量,是指在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时应当加以解析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往往会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保持着相互间的联系。因此根据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变量又可以分为:因变量、自变量和干预变量(中介变量)。 2、回归分析法:所谓回归分析法是统计分析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所谓回归分析法,就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预测的方法,通过研究自变量的变动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根据已知自变量的变化来估计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3、范式(Paradigm)范式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 4、推论:是指在理论建构工作中所必须使用的、从已经完成解析处理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理论发现特定方法。(将经验事实与理论发现联系起来的特定方法。) 5、归纳推论:是从对于诸多个别事实的具体观察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其认识发生的起点所涉及的是对个别事实的认识,而其推理判断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则是在诸多个案中反复发生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特征。 6、演绎推论:是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诉诸于个别事实进而得到有关个案的更加深刻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其认识起点是那些已经建构起来且已经过某种验证的普适性理论,其推理判断过程所关注的是这一理论在具体个案中的适用以及在适用过程有可能发生的变异情况。 7、国家理论(Theory of State):是指对于国家及其相关问题的学术思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主要涉及国家政治统治的形式、实质、特征、作用和历史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国家的研究构成了传统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传统的政治学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把政治学定义为或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关于国家的学问。 8、政治体系理论:(Political System Theory):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范畴,主要是指那些试图以含义宽泛的“政治体系”作为政治学核心概念,并以此展开政治分析的学术努力及其由此所得到的学术成果。体系理论是从对传统的国家概念和国家理论的批判和摒弃开始建构起来的。 9、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即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整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他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对法律的反映发挥着重要作用。 10、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分类:第一种,蒙昧型政治文化,或者将这种政治文化类型称为村民文化。第二种,服从型政治文化,或者将这种政治文化类型称为臣民型文化。第三种,参与型文化,也就是理想的公民文化。公民与政府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相影响、互相参与的关系,公民尊重政府的权威,执行政府基于法律制度的决策;同时,公民具有政治认知与政治参与的能力,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各种政治事务或决策发表看法,并参与到这些政治事务或决策中去。所以,这是一种“理性—积极”的政治文化。 11、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12、精英 elite:个人义涵:素质,即个人的才智、才干、或内在涵养;社会义涵:高度,即可以客观判断的成功指标,如职位、地位和盈利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