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美术简史, 魏晋南北朝美术
- 格式:ppt
- 大小:10.60 MB
- 文档页数:124
中国美术简史3——魏晋南北朝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绘画佛教的传入刺激了造像、绘画、雕塑的兴盛;出现第一批有历史记载的画家,如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
山水画和花鸟画萌芽;出现了专门的绘画论著,如顾恺之的《论画》《画云台山记》,谢赫的《画品》,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等。
一.魏晋南北朝绘画名家(一)曹不兴(三国)最早出名的画家,他的画被称为“吴国八绝”,有落墨为蝇的传说。
(二)卫协(东晋)(三)顾恺之(东晋)字长康,小字虎头。
东晋画家。
精通诗文书画,时称“三绝”。
擅长画肖像、历史人物、道释人物,禽兽等等。
他重视表现人物精神,尤重眼神的描绘,认为人物画中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重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他还善于以绘画的语言刻画对象心理特征和精神风貌,以微小的细节衬托人物的个性和风貌。
他传世的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
他为瓦棺寺绘的《维摩诘壁画》被称为“瓦棺寺三绝”之一。
顾恺之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传世的画论有《论画》《画云台山记》等。
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重要论断,对中国画创作及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史箴图》该图是顾恺之的代表作,它据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作。
《女史箴图》人物刻画生动,是了解顾恺之绘画风格的可靠依据。
该画在内容上,全画分十二段(现存九段),描绘了贵族妇女生活的片段,意在向宫中妇女讲解和规劝封建道德规范。
《女史箴图》局部在技法上,注重用线型来创造绘画的形象。
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体现出丰富的节奏感,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的境地。
《洛神赋图》顾氏的代表作品,据曹植《洛神赋》而作,描绘了一个浪漫而伤感的爱情故画。
《洛神赋图》该画卷以故事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情节置于山川环境中展开,人物间的情感主要依靠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表现出来。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魏晋《女史箴图》①东晋顾恺之②依据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分九段,内容是进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
(开卷以故事为例榜出古代忠于帝王社稷的宫廷后妃。
后段阐述道德哲理内容)。
③人物身材秀美,仪态端庄,云髻高耸,衣袋迎风飘举,显示了高雅而优美的风度。
注重用线造型(高古游丝描),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
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
《洛神赋图》①东晋顾恺之②据曹植《洛神赋》而画。
③以故事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
画面人物之间的情思主要不是依靠面部表情来线路,而是依靠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展现出来。
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的形象和对他们之间情感动态的描绘,形象的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而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使人体验到顾恺之概括的“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①南朝·宋江苏南京出土②竹林七贤是魏晋名士(当时士族乐于标榜的人物),他们以不同程度地以消极形式反对司马氏政权,提倡玄学清议,隐逸山林结为竹林之游。
荣启期则是战国时的隐士。
③砖画作者力图用简洁的情节与动作来描绘不同人物的性情与特征,特别是在刻画人物外貌的同时力求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使这种画具有了肖像画的特征。
描绘七贤最具性格特点的动作神态和以树作割断的分截画面的长卷式构图。
北朝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①北魏山西大同出土②出土了10座漆画屏风,一件五扇,两面绘制,分上下四层,内容为烈女、孝子故事。
漆画以朱漆为底,墨线描绘,榜题黄底黑字,题材内容以及一些画面的处理(带有南方风格)与《女史箴图》极为相似。
《兰亭序》①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②行草序中所记他与志同好友、萧散明贤41人宴集会稽山阴兰亭休禊,“挥毫制序,兴乐而书”,字间毫无隔碍,文思和书法皆为一时之妙,通篇气势完足,神清骨秀,似有神助,为历代法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