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简史(1)
- 格式:doc
- 大小:29.02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美术简史第一章第一章史前、先秦及秦汉美术自学要点: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史前宗教与艺术;青铜器艺术;战国帛画;甲骨文和金文;秦汉时期宫室壁画;汉画像砖和画像石;秦兵马俑;汉代陶俑;霍去病墓石刻;秦汉瓦当。
自学进度:6课时重难点提示: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青铜器艺术;战国帛画;汉画像砖和画像石;秦兵马俑;霍去病墓石刻。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
陶器古代先民在对土壤的开垦和接触中逐渐掌握黏土的可塑性能,黏土经高温后改变原材料的化学性质,变成陶器。
我国目前发现的可复原器形的最早陶器是湖南玉蟾岩出土的釜型陶器残片,距今约10000年。
1、陶器以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
饮食器:盆、钵、碗、杯、豆、勺共同特点是敞口炊煮器:鼎、ge鬲、簋、甑、jia斝、釜、灶一般都有三足,便于架在火上烧煮,移动方便。
储藏器:壶、罐、瓶、瓮多呈球形或半球形,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容量。
2、如果按陶质分:红陶、白陶、黑陶、灰陶3、按器表装饰分:素陶、彩陶、印纹陶、拟形陶器陶器的制作和装饰是同时进行的。
最初的陶器因为受编织物的影响,留下布纹、绳纹等或者制作过程中用泥条装饰,称为坯体装饰。
后来又出现了弦纹,即在轮制成形时用工具接触,在器表留下粗细不同的平行线纹。
龙山文化还出现了镂空黑陶。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的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色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和器物的高度统一。
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后,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
彩陶和黑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和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作了准备,也为以后的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彩陶绘画艺术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主要是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
此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
中国美术简史复习资料
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
第一章.史前美术
注:瓷器与陶器的不同之处有三: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普通黏土,金属杂质含量多,而瓷器用高岭土,质地纯净的多;二是烧成温度不同,陶器一般在600~900摄氏度,而瓷器达1200摄氏度以上,这就造成瓷器的胎体烧结致密,吸水性大大低于陶器;第三,陶器是素胎烧成,而瓷器表面挂有人工培植的玻璃质釉,与胎体一起烧成。
第二编秦汉美术
第一章绘画艺术
第二章画像石与画像砖(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
第三章书法篆刻艺术
第四章雕塑艺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高峰)
第五章建筑艺术
第六章工艺美术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
第二章隋唐的绘画艺术
第三章书法篆刻艺术
第四章雕塑艺术
第五章石窟寺院艺术
第六章建筑艺术
第七章工艺美术
第四编五代宋元美术(各民族交流和融合)第一章五代宋元的绘画艺术
第二章辽金元的绘画艺术
第三章书法篆刻艺术
第四章建筑和雕塑艺术
第五章工艺美术
第五编明清美术
第一章绘画艺术
第六编近现代美术中国画艺术
西学东渐。
中国美术简史——绘画史1旧石器时代是指人类诞生至一万二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时代,这个时代人们普遍使用打制的器,称为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先民审美意识的开始发端。
最早的原始刻画艺术是河北兴隆洼遗址出圭的鹿角枝残段,和山西峙谷遗址出土的刻纹兽骨。
新石器时代是指一万二千年前至四千年前左右的原始社会时代,这个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的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球状器、石斧等。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9000-7000年前),陶器、石雕、玉器等艺术出现,发现了早最的石刻女神像(内蒙兴隆洼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7000-5000年前),我国出现了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浜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
这时期,彩陶艺术流行、琢玉也发展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出现了礼制性建筑和城堡。
新石器时代末期(5000-4000年前),是铜石并用的时代,代表性文化类型有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这时期城堡大量出现,贫富分化严重,墓室陪葬品多寡悬殊,礼器大量出现,文字产生。
彩陶绘画新石器时代的绘画主要体现在彩陶的纹饰上,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绘画最为突出。
1. 仰韶文化的彩陶绘画仰韶彩陶以半坡型和庙底沟型最突出。
半坡型的纹饰以宽带形、三角形、斜线、波折等几何纺为主,动物纹也很发达,代表有《三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
《三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庙底沟型多以弧纹,风格轻盈;也有很多鸟、鱼等动物纹,以及圆点、花蕾、植物纹等。
构图多为二方连续式,有虚实相生之妙。
代表有《花瓣纹彩陶盆》《鹳鱼石斧彩陶缸》。
《花瓣纹彩陶盆》《鹳鱼石斧彩陶缸》2. 马家窑彩陶绘画马家窑又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大类型。
其纹样多为旋涡、波浪纹、弧边三解居多,构图繁密,回旋多变,代表有《旋涡纹彩陶盆》《多人舞蹈纹彩陶盆》。
《旋涡纹彩陶盆》《多人舞蹈纹彩陶盆》壁画岩画我国发现最早的壁画是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壁画和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壁画。
中国美术简史复习资料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
第一章.史前美术
注:瓷器与陶器的不同之处有三: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普通黏土,金属杂质含量多,而瓷器用高岭土,质地纯净的多;二是烧成温度不同,陶器一般在600~900摄氏度,而瓷器达1200摄氏度以上,这就造成瓷器的胎体烧结致密,吸水性大大低于陶器;第三,陶器是素胎烧成,而瓷器表面挂有人工培植的玻璃质釉,与胎体一起烧成。
第二编秦汉美术
第一章绘画艺术
第二章画像石与画像砖(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
第三章书法篆刻艺术
第四章雕塑艺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高峰)
第五章建筑艺术
第六章工艺美术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
第二章隋唐的绘画艺术
第三章书法篆刻艺术
第四章雕塑艺术
第五章石窟寺院艺术
第六章建筑艺术
第七章工艺美术
第四编五代宋元美术(各民族交流和融合)第一章五代宋元的绘画艺术
第二章辽金元的绘画艺术
第三章书法篆刻艺术
第四章建筑和雕塑艺术
第五章工艺美术
第五编明清美术
第一章绘画艺术
第六编近现代美术中国画艺术
西学东渐。
第一章史前美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彩陶及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一、仰韶文化的分期:早期半坡文化中期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马家窑)二、彩陶文化的特征:1、型制2、纹饰:典型纹饰与作品3、手法:线描平涂综合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
按用途分3: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按陶质分4:红、灰、白、黑;按器表装饰分4:拟形陶,彩陶,印纹陶,素陶装饰纹样分3: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
拟形陶----指将器外形做成某种事物形象的陶器,如狗形陶,鹰形陶等。
就功能说,它具有同类器皿的实用功能;从外表看,它又是一种史前雕塑。
彩陶----指器表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
多以红黑白黄赭等颜色绘成纹样,色彩沉稳浑朴,纹样造型概括简练,并具有较强的主观抽象性。
有几何、植物、动物、人物纹样,是史前美术品中装饰最精美,内容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
陶塑的创作手法分为:模仿性、幻想性、抽象性三、黑陶艺术黑陶----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器物表面光洁,整体器形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黒’薄’光’亮’棱’鼻’的艺术效果,富有高于实用价值的纯审美价值。
四、雕塑与绘画新石器时代绘画形式:彩陶上的绘画岩画地画壁画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造型方法及特点1、采用间接打击石片法。
2、石器类型丰富,形状对称,加工精致。
中国岩画的艺术风格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
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①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②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③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
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
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为矿物质颜料。
色彩稳定,经久不变。
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
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
中国美术简史魏晋南北朝(220-618)美术:1.著名画家曹不兴(三国吴):是最早享有盛誉的画家,传说他画屏风是“落墨为蝇”,致使孙权误以为真。
擅画佛像。
画大象有“心敏手运,须臾立成”之说。
卫协(西晋):谢赫评价称:“古画皆略,至邪始精”,即古代的画都很精略简率,到了卫协绘画趋向精细和注重风范气韵的追求。
在绘画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影响。
戴逵(东晋):是首创中国式佛像的雕塑家,创造了“夹纻”漆像法,把漆工艺的技术运用到雕塑方面,是今天仍流行的“脱胎漆器”的创始者,克服了造型尺寸增大而重量加重的矛盾。
2.南朝四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
其中顾、陆、张与唐代吴道子并称画家四祖。
顾恺之(东晋):代表作《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画的,创造了人神相恋的梦幻境界,用以抒发作者失恋的感伤。
《女史箴图》共九段,内容是讲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
采用“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游丝描。
《列女传·仁智图》陆探微(南朝刘宋):谢赫《画品》评价称:“第一品第一人”,创“秀骨清象”的风格,影响当时的石窟和壁画。
以书法入画,运用东汉张芝草书的特点,创造连绵不断的“一笔画”,擅画宗教画、名人肖像画、风俗故事画。
张僧繇(南朝萧梁):有“画龙点睛”的美传。
擅于佛教壁画、雕塑,奇形异貌,夷夏皆妙,始创疏体,有“张家样”之称。
影响了吴道子,同属于“笔才一二,象以应焉”的疏体画法。
曹仲达(北朝):擅画梵像,“曹衣出水”。
后世评价他的风格说“曹家样”。
肖绎(南朝):《职贡图》杨子华(北朝):宫廷画家,擅长人物和鞍马画,据闻他画马晚上会叫。
《北齐校书图》2.理论著作顾恺之:著《论画》《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观点:强调“传神”的重要性,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及“迁想妙得”“悟对通神”的创作思想。
在技法上创“高估游丝描”,具有春蚕吐丝的特色,表现了对笔墨技巧的追求。
谢赫(南朝):著《画品》是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概况(一)——中国工艺美术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美术风格更是与众不同。
了解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有利于国民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美术包括工艺美术、中国绘画、中国民间艺术。
本文将先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分类及发展历程进行概述。
工艺美术是造型、实用艺术之一。
广义的工艺美术,既包括手工艺,又包括现代工业艺术设计,既能解释传统工艺现象,又能包容未来的工艺形态。
狭义的工艺美术,主要指手工艺的工艺美术。
中国工艺美术类型十分丰富,按照用途可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它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具体分为陶瓷工艺美术、青铜器工艺美术、金银器工艺美术、染织品工艺美术、雕塑工艺美术、家具工艺美术、建筑工艺美术等种类。
一、陶瓷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在中国发展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便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
随着历史的发展,陶器更是成为了表达制作者思想情感的承载物。
一般而言,陶器装饰图案来源于编织物的模拟、劳动的节奏感、图腾的表号化、自然物的抽象化;而彩陶图案的形式法则有分对比法、分割法、开光法、双关法、多效装饰法等。
商代出现了白陶;秦汉时期出现了我们所熟知的秦代陶俑;随着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唐三彩釉陶风靡一时。
而至宋代的秀丽,元代的浑厚,明代的精巧青花瓷,都代表了不同时代中国陶瓷工艺的特点。
二、青铜工艺美术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有时根据特殊需要也要掺一点铅,而青铜艺术品便是这种合金制成的工艺品。
我们所熟知的司母戊鼎、鸟尊等都是有名的青铜艺术品。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
商代后期是整个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体现了“礼器”的性质,蕴藏着深刻的宗教与政治意义。
但在秦汉之后也出现了“青铜器断代”的说法,意指青铜工艺的流失。
三、金银器工艺美术金银器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金银是贵重金属,硬度适中,具有延展性易被进行锤造,又有天然色泽不易氧化,是制作工艺品的良好材料。
金银制品在商代已出现,春秋战国时代已有金银镶嵌工艺。
第一章中国美术简史第一节原始美术一、原始陶器距今一万年前,中国历史进入新时期时代,其标志是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及磨制石器、陶器和原始纺织的出现。
重要的遗址有: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
制陶工艺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最丰富的艺术创造,主要代表有:仰韶文化的红陶和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黑陶等。
(一)陶器的制造特点及装饰手段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艺术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应用了镂空、印纹等手法。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著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公园前5000年~前30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彩陶代表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
二、早期壁画、地画、岩画壁画:辽宁牛河梁山红文化女神庙中出土的壁画残片和宁夏固原麻黄剪子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用红彩绘制的几何纹壁画残片。
地画:1982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房基遗址地面上发现的人物和动物绘画形象。
三、原始雕塑(一)史前陶塑艺术品的造型和种类新石器时代的雕塑有实用性和象征性两大特征,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玉器和陶塑。
陶塑造型有动物和人物两大类。
(二)新石器时代石、玉雕刻得两个中心及主要风格南北两个中心,南方为良渚文化,北方为红山文化。
南方良渚文化风格:采用平面浅浮雕和线刻结合的手法,描绘对象主要为宗教礼器上得神人像,造型庄重神圣,有较强的宗教意味。
北方红山文化风格:采用圆雕的技法,描绘生活中或神话中的动物,造型生动活泼,带有较强的装饰性。
第二节先秦美术一、先秦青铜艺术(一)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个阶段的风格特征夏代青铜工艺处于初期阶段,造型稚拙、体态较薄,很少有装饰花纹。
商代青铜以酒器和食器最为突出,装饰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几何花纹。
中国美术简史一、古代绘画:战国帛画:《人舞龙画图》(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图》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绘画。
汉代绘画:(1)帛画:《马王堆一号T形帛画》两晋南北朝:(1)敦煌壁画(2)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提出传神论。
(3)南朝:谢赫《画品》六法论。
张僧繇画龙点睛的传说隋朝绘画:展子虔《游春图》最早的卷轴青绿山水画唐朝绘画:(1)人物:阎立本《步辇图》张萱《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周昉创造了“浓丽丰肥,雍容华贵”的唐代仕女画形象。
吴道子,被称为“画圣”,用“兰叶描”画人物衣纹,形成了“吴带当风”的风格。
《送子天王图》(2)山水:两种画风青绿山水---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水墨山水----王维《雪溪图》(3)花鸟:韩滉《五牛图》五代绘画:(1)人物: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2)山水:分南北派荆关山水: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
荆浩《匡庐图》董巨山水: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
董源《潇湘图》(3)花鸟: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
出现了工笔、写意画法。
黄筌《珍禽图》工笔画法。
徐熙《雪竹图》写意画法。
宋代绘画:(1)人物:北宋李公麟:创“白描人物画”,《五马图》马夫形象南宋梁楷:创写意人物画(泼墨画法),后人称“减笔法”,《李白行吟图》(2)山水: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全景式描绘。
南宋“马一角,夏半边”,马远、夏珪构思巧妙,以少胜多。
马远《独钓寒江图》留大片空白夏珪以虚代实,计白当黑,喻南宋残山剩水,半壁江山。
(3)花鸟:宋代院体画赵佶《芙蓉锦鸡图》,创“瘦金体”赵昌,善写生,喜画折枝花果,誉为“与花传神”,《夹蝶图》崔白:《寒雀图》《双喜图》宋代文人画兴起,“四君子”题材形成,到明清大盛。
苏轼,文同是宋代文人画的代表,《墨竹》元代绘画:(1)人物:人物画开始进入文人画轨道。
(2)山水:元四家黄公望:《富川山居图》,被誉为“画中兰亭序”。
王蒙:《青卞隐居图》密体山水倪瓒:《平远窠石图》疏体山水吴镇:《渔夫图》安平乐道(3)花鸟:王冕《墨梅》明代绘画:(1)人物:陈洪绶《屈子行吟图》(2)山水:明四家沈周:《庐山高图》文征明唐寅仇英(3)花鸟:徐渭《黑葡萄图》《泼墨芭蕉》大写意画风清代绘画:(1)人物:(2)山水:正统派“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革新派“四僧”,以石涛为代表,“搜尽奇峰打草稿”清初“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
最近两年考试题目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兵马俑以及类型:兵马俑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真,在总体设计上,即担负着守卫
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
类型:1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主体部队。
2弩兵、战车、骑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
3统领1、2的军事指挥部。
2顾恺之:字长康,出生于晋陵无锡,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绘画理论家。
绘画
理论和风格体现魏晋时代的审美精神而成为那个时代乃至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他塑造人物不求形似,主张“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
他的理论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新的里程碑。
现存《洛神赋》《女史箴》《烈女传仁智图》等样品摹本。
3经变画:早期经变画把佛经上的故事简单地以壁画形式表现出来。
莫高窟隋唐壁画与
前代明显的区别是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独特的经变画样式。
无论是人物造型、绘制技巧、画面场景的营造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石窟寺院展现的壁画创作几乎以宣传娱乐场景的题材取代了早期佛本生和佛传故事画而跃居主体地位。
以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法华经变、维摩变、涅槃变、华严经变等多见。
4画像砖: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画像石: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型雕塑。
6六法论: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二、填空
这个都是一些常识: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二王,霍去病墓雕塑的中心作品,周昉宗教美术代表等等一共是10道题
三、单选注意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
四、是非题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
五、简答
1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答案: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皱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曹衣出水”: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
后他的风格说:“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吴道子是盛唐最杰出的画家。
他在宗教画上成就突出,被誉为“吴家样”用
笔技法上,他创造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拽之状,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2宋徽宗和宫廷绘画
宋朝在建国之初就设立了翰林院。
先后集中了社会上的名手及西蜀、南唐两地的画院画家,宋代皇帝又都不同程度地爱好书画,重视画院建设,因此,画院体制逐渐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尤以徽宗时最为突出,成为中国古代宫廷绘画最为繁盛的时期。
为了更好的培养宫廷绘画人才,徽宗时又设立画家,内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考试入学后除学习绘画外,还要兼修《说文》、《尔雅》等古学典籍。
南宋画院则沿袭了北宋画院的体制。
:3历代名画记在美术史上的意义
《历代名画记》中国第一步比较完备绘画通史,作者唐代张彦远,全书共分十卷,四部分内容:绘画发展史,画传记及有关资料、绘画技法与理论、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在古代美术史论中,是一部科学、系统的重要文献
4 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色
尉迟乙僧的艺术风格:以擅画佛像和外国人物著称。
画人物画和佛像画活脱灵慧,造型奇特神行兼备,运用西域凹凸法,利用色彩深浅的变化造成明暗对比关系,使画面出现立体感和真实感,记载称他“画国外菩萨,小则用笔紧劲,大则洒落有气概”“用色沉着,如堆起绢素而不隐指。
”因而有“身若出壁”、“逼之标标然”的评价。
六、论述
1中国佛教三大石窟的名称,地点和艺术特色
(这个题还没找到)
2五代山水画风格特色
各小王朝的贵族地主阶级,自知其权势不保、用“及时行乐”来求精神的解脱。
绘画上山水花鸟画的兴盛。
山水画在中国五代时的变化是最大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
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山水方面画家师法大自然,根据不同地区的山川状貌、气候特点,创造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创立了真实生动的北方峻岭和秀丽婉约的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并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皴、擦、点、染的技巧.
3汉代墓葬壁画所绘内容和反应的思想
一:西汉初期:1.梁王墓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等方位神,还绘有灵芝、荷花、云朵、菱形图案。
2南越王墓有朱墨彩绘的卷云纹。
这两处壁画都鲜明的体现出升仙的主题。
二、西汉后期:题材有日月星相、御龙升天、驱鬼逐吏及历史故事等。
体现出升仙的主题
三、新莽时期:题材是日月星相、四神。
描绘现实生活的画面初露端倪。
四,东汉前期:题材沿袭西汉晚期以来的传统,仍以日月天象,四神,祝福升天为主,出现了门卒属吏、车骑出行、男墓主家居宴饮等新内容,生活气息明显增强。
五、东汉后期:题材主要是标准墓主人生前地位得到属吏与出行车马仪卫,有的还画出幕府官邸,日月天象及神禽瑞兽已退居次要地位。
4清明上河图在我国绘画史上的意义
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代表了宋代风俗画发展的高度水平。
作者是宋末期优秀的人物风俗画家张择端。
作者饱满的创作热情,持久不懈的努力,严肃认真的创作。
艺术想象力的丰富及艺术表现的周密不苟,都在绘画史上有着典范意义。
全卷以全景式构图,通过清明节日北宋都成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清情景描绘,反映了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以其内容的异常丰富性,高度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的无比生动真切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