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吐血整理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格式:docx
- 大小:822.91 KB
- 文档页数:3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学实习报告摘要:秦岭南北气候重要分界线,植被分布带明显,是在较小区域内研究多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理想场所;关中平原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区,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气、水、热匹配较好,是闻名全国的粮棉油高产区域,为研究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利条件;陕北黄土高原,雨量少,黄土质地疏松,降水集中,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各生态因子相互影响、综合作用于生物。
土壤作为许多生物的生存场所和营养库,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陕西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严峻挑战,这就决定了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Abstrac:QinLing is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Qinling climate,has apparent vegetation zonation , is a ideal place for researching various types of forest ecosystems in the smaller area . Guanzhong Plain is a historic agricultural area, has flat the region and fertile soil, provid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study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Loess Plateau’s rainfall is low and concentrated, is China's most serious soil erosion areas.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factors combined effects on organisms. Soil play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role as many organisms’l iving places o and nutrition libraries. Shaanxi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facing shorta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challenges.This determines must unswervingly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关键词秦岭关中平原陕北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土壤可持续发展正文一、实习目的与任务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观察和调查,了解具体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
智慧树知到生态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生态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A:生物如何适应环境B:生物如何改造环境C:环境如何影响生物D: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答案: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生态学概念是由哪位学者首次提出来的?A:德国的Ernst HackleB:英国的Tansley答案: 德国的Ernst Hackle3、下面表述最符合哪个概念?“某个具体生物个体或群体生长所处的区域环境,或受生物影响下形成的次生环境”A:生境B:自然环境C:生态环境答案: 生境4、一个环境中的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被称之为:A:环境有效性B:环境限度C:环境承载力答案: 环境承载力5、环境问题从结果上可以划分为:A: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B: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答案: 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6、在环境承载力计算时是否要考虑科技发展水平?A:考虑B:不考虑答案: 考虑7、在生态学研究方法中,采用田间试验的最主要缺陷一般是:A:野外工作不方便B:某些影响因子无法控制C:代价太高答案: 某些影响因子无法控制第二章1、下面表述最符合哪个概念?“某个具体生物个体或群体生长所处的区域环境,或受生物影响下形成的次生环境”A:生境B:自然环境C:生态环境答案: 生境2、任何一种植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态幅,当环境中某个因子在植物的生长或生殖方面限制了生活周期的完成时叫:A:生态因子B:主导因子C: 限制因子答案: 限制因子3、在一般或一定条件下,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中必然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主要作用,如干旱环境中的水分是“小老树”的主要成因。
那么这几个因子又叫什么?A:生态因子B:主导因子C:生长因子答案: 主导因子4、下面哪个表述正确?影响植物生长的各种生态因子:A:既可以相互替代,也可以相互补偿B:既不可以相互替代,也不可以相互补偿C:不可以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补偿D:可以相互替代,但不可以相互补偿答案: 不可以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补偿5、生物体从外界摄取物质,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与合成,转换成自身需要的组成物质,并贮存能量的过程叫:A:同化作用B:异化作用答案: 同化作用6、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能量,并将所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A:同化作用B:异化作用答案: 异化作用7、无论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体,当其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受到刺激时,都有迅速作出回答的一种能力,称之为A:反应B:调节答案: 反应8、生物有机体内各组织、器官、系统进行着各种生理活动,这种生理活动受调节机构神经系统控制,使它们互相密切协调配合,使机体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不断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
在环境问题较为严峻、社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生态理念在园林设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校园建设成为新的趋势[1]。
植物景观是生态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植物配置有利于校园景观的形成,且能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完善。
校园湿地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景观,被称为校园景观的综合表现体,能起到改善和美化校园环境、打造校园特色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2]。
目前,国内对于校园湿地景观的研究较少,更是缺乏对于植物群落配置的分析。
基于此,从生态理念出发,调查并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西湖绿地的植物配置,发现其优点和不足,旨在为校园湿地景观和生态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1校园湿地景观1.1概况校园湿地景观是利用校园原有地形基础或湿地基址,根据天然湿地的结构、特征等,运用生态学知识及相关技术,在校园内呈现出自然野趣的湿地景观。
校园湿地景观在生态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景观营造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将自然生态、文化历史、校园特色相结合的绿色景观体系[3],也是打造生态校园的重要一环。
1.2湿地景观营造特点植物配置是湿地景观营造的核心部分[4],在规划设计湿地景观时,需要兼顾生态原理和美学知识,对水面、水缘和岸边植物进行分区配置,综合考虑各方面条件,形成稳定的湿地生态群落,同时,保持与周围环境相统一。
2生态理念下植物配置的重要性2.1结构组成更合理,凸显自然因素生态理念指导下的植物配置更贴近自然状态,群落间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从而进一步提升景观效果,缩短到达最佳观赏状态所需的年限,更大程度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求,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2.2自然与艺术相结合,增强观赏效果实现自然与艺术的融合,在保证生态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植物更好地分隔空间,将文化、科技、生态综合运用于园林中,提高其艺术价值和观赏效果,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景观,更好地满足游人的需求[5]。
2.3环境衔接更紧密,利于可持续性发展合理的植物配置可将不同植物景观联系起来,增强与周围环境的相容性[6],形成一体化空间,减少边界感的同时,便于后期管理养护,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人居环境建设,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7]。
单选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计算题、资料分析题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赫克尔(Haeckel)(1866)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态学”一词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4.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6.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食物、其他生物。
8.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作用与反作用。
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9.生态因子分类:(1)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10.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和间接作用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1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例如热带动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积极地利用某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农林大学农学院农业生态学资料总结5篇第一篇:农林大学农学院农业生态学资料总结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如下:多效应原理: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
G.哈定提出的相互联系原理: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
勿干扰原理: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群落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分布类型: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均匀分布: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分布呈等距离的分布格局。
如人工林。
成丛分布:种群内个体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呈块状或呈簇、成群分布。
原因是:①微地形的差异②繁殖特性所致③动物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生命表:可用来综合评定种群个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还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偏利作用是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一方获利,而对另一方则没什么影响。
(地衣附生在树皮上)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
(蟹与腔肠动物的合作)互利共生—是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
第十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本章提要:主要阐述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原理、整体效应和系统生产力原理、系统决定结构原理、生态经济协调等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生态学基本原理,以及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自然和人工机制。
同时介绍了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多种适用于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生态学原理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多重因素影响的复合系统,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必须建立在资源承载力范围之内,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对人类的服务功能。
为此,随人类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求的变化,以及农业生态系统资源结构和功能变化,必须对生态系统进行适时调控。
这种调控建立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基本原理之上,根本目标是优化系统结构、提高系统机能、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划分,农业生态系统属于半人工生态系统,说明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不可能将其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割裂开来。
但考虑到农业生态系统的尺度大小、人类干预范围的大小,其调控首先要建立在生态学基本原理之上。
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一)物质循环原理1.“再生”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成分,借助能量的趋动,一方面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将简单有机物质合成为复杂有机物质,另一方面又随时将各种类型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物质,重新被生物利用,即实现了物质“再生”,推动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2.链状循环生态系统内,以食物链为载体的物质循环,在每一营养级产出目标产品的同时,必然产生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废弃物质,这些物质可利用不同食性的动物和微生物,分级、分次反复循环和利用,使废物及腐解的废物转化为能够为人们直接利用的生物产品和生物质能,这一过程是对食物链加环原理的充分利用。
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中,必须合理设计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和复合环,以形成科学的加环组链,减少非生产循环,增强生产循环,实现无废物生产和生物物质多级利用、目标产品增加、生态环境优化。
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45分)
1.系统
2.生产者
3.生态环境
4.生殖潜能
5.群落垂直结构
6.竞争
7.环境容纳量
8.生态对策
9.年龄结构
10.原生演替
11.生活型
12.生物群落
13.温周期现象
14.生态位
15.农业资源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70分)1.生态系统的特点什么?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有哪些?
3.影响种间竞争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水生演替系列。
5.温度的生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6.简述生态对策的类型及其特点。
7.种间正相互作用包括哪些方面?
8.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9.我国农田养分平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及其二级结构。
三、论述题(共35分)
1.论述群落演替顶级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
(15分)
2.论述农业生态系统如何实现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
(20分)。
国家“985”工程高校名单(共39所)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
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
国家“985”工程高校重点学科名单
国家“211”工程高校重点学科名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城里别样的大学生活作者:李春雨来源:《求学·新高考版》2020年第07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设有26个学院(系、所、部)和研究生院,共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本科专业。
农业科学居US.NEWS学科排名全球第30位;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在陕西关中平原中部、西安市西部70公里处有一座农科城,它的名字叫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杨凌因此成为中国的农业发祥地之一。
这座城市在关中平原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着中国农业发展新的未来,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是农科城里中流砥柱般的存在。
1934年,在西北连年大旱、农业发展受阻的困境下,于右任等人创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这便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大”)的前身。
86年来,西农大一直秉承着“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大精神,为西北旱作农业乃至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贡献着自己坚实的力量。
有35万棵树的校园西农大作为一所农林高等院校,校园风景那自然是没得说,一直以来就有“生态花园式学府”的美誉。
学校的绿化面积有近117万平方米,相当于163.7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树木总共有342897棵,其中乔木有42406棵,灌木有300491棵。
绪论1、什么是生态学?你认为生态学区别其它学科的特点是什么?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极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其他定义:研究决定生物体分布和丰度的各种关系的科学。
种群生态学。
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强调渗透于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思想。
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科学。
内涵:a环境对生物的决定和塑造作用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适应环境的生物对环境的改善作用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章节小结环境的概念与类型环境:生物的栖息地,是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内涵: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物理环境:温度、湿度、水分、营养等。
生物环境:其他有机体及其组合。
按环境的主体分人类环境:生物环境:按环境的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按范围大小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生态因子的类型与作用特点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态环境: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又称栖息地物种: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长期适应的结果.是自然界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物种个体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具有一定的适合度。
适合度:个体产生能存活的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
生态位: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称为生态位生态幅:每个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广适性生物:广生态幅的物种。
狭适性生物:狭生态幅物种。
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表现出性状相似的现象。
趋异适应: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性的现象。
生活型: 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培育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是分类学种以上的分类单位。
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认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是分类学种以下单位。
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
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①综合性:每一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
②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
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有些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日照、温度、水分)。
间接作用: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坡向、坡度、坡位)。
④作用的阶段性: 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常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⑤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 生态因子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因子来替代。
但是某一因子数量不足,有时可由其它因子来局部补偿。
⑥限制性和耐受性定律a)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因素的营养元素.限制因子法则(布莱克曼):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b)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 各生态因子都存在量的变化, 当大于或小于生物能够忍受的限度,超过因子间的补偿调节作用, 就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分布, 甚至导致死亡。
光因子如何随着时空而变化的?①光照强度变化:纬度、海拔、坡向、坡度、时间。
a) 低海拔、高纬度光照强度弱;高海拔、低纬度光照强度大。
b)夏季、中午光照强度大,冬季、早晚光照强度弱。
c)南坡光照强度大,北坡光照强度弱。
②光谱成分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纬度、海拔、时间。
a)低海拔、高纬度长波光多,高海拔、低纬度短波光多;b)夏季、中午短波光多;冬季、早晚长波光多。
③光照时间的变化:纬度、时间。
a)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b)纬度升高、最长日与最短日照时间差距加大光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哪些影响?生物又是如何适应光因子的?①光对植物的作用a)光合作用:光质、光强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400~760nm的红光、蓝紫光光合最大(生理有效辐射)光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
光照不足产生黄花,光照过盛则会导致光合效率下降,产生光抑制b)光对植物形态建成的作用光质对形态建成的作用:红光、远红光、蓝光、近紫外光、紫外光B区(280~320nm)影响最大。
光形态建成:是植物依赖光控制细胞的分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发育过程。
光强对光形态建成的作用:不同的光照强度可调节不同的光形态建成。
光敏色素参与植物光形态建成反应分三类:•极低辐照度反应:被1~100nmol/m 2的光诱导的形态建成反应•低辐照度反应:被1~1000 mol/m2的光诱导的反应。
•高辐照度反应:反应需要持续的强的光照。
c)光周期对植物的作用光周期现象:明暗相间的交替与长短对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很大的影响。
植物这种对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光周期现象。
信号:是植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红光和远红光在光周期中起作用。
d)植物的向光性向光性: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生长的现象。
e)光照影响植物分布陆生植物(阳性,阴性)海洋植物②光对动物的作用a)光照强度对动物的影响影响动物体温,活动时间,体色、行为、代谢、繁殖(性腺发育,性行为),影响鸟类的迁徙、动物换毛1.植物对光因子的适应①植物对光强的适应阳地植物:光补偿点和饱和点高于阴生植物。
阴地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较低。
耐阴植物:界于阳地与阴地植物之间形成了C 3、C 4 植物,C 4 植物光饱和点高于C 3 植物.C 3 植物:只利用C 3 途径的植物。
水稻、小麦。
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
C 3 途径: 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一个CO2被一个五碳化合物(1,5-二磷酸核酮糖,简称RuBP)固定后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3-碳酸甘油酸)C 4 植物:具有C 4 途径的植物。
甘蔗、玉米。
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
C 4 途径: 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一个CO2被一个三碳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固定后首先形成含四个碳原子的有机酸(草酰乙酸)。
②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时数才能开花(胡萝卜)。
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
(牵牛)日中性植物:在长短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对日照时间长短要求不严的植物。
(番茄)③植物对光质的适应生活在高山上的植物植株矮小,茎叶富含花青素,茎秆粗短、叶面缩小、绒毛发达,这是植物为避免紫外线伤害的保护性适应。
高山矮态现象2. 动物对光因子的适应①动物对光强的适应昼行性动物:适应于在白天强光下活动。
灵长类、有踢类夜行性动物(晨昏性动物):适应于在夜晚或早晨黄昏的弱光下活动。
蝙蝠、家鼠。
弱光、强光都能适应的动物: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如:田鼠等。
②动物对光周期的适应a)鸟类的迁徙:日照长短的变化所引起(燕子)b)哺乳动物的换毛:日照长度的变化所引起c)长日照兽类: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而开始生殖的,如雪貂、野兔和刺猬等。
d)短日照兽类: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如绵羊、山羊和鹿。
温度因子如何随时空变化的?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极端温度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温度因子的变化①空间变化:随纬度、海拔而变化。
纬度:增加一度,年均温约降低0.5℃海拔:升高100m,潮湿空气温度下降0.5~0.6℃,干燥空气温度降低1℃。
四季变化、日变化。
②时间变化:四季,日③土壤温度变化:昼夜热量输送,变化较大气缓慢,冬暖夏凉。
④水体温度变化:a)表水层(温度高)→变温层(温度变化大)→静水层(冷、密度大)b)寒冷夜晚,表层水密度增大而下沉,深层较暖的水上升,发生对流。
温度的生态作用①温度影响生物生长发育a)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法国物理学家列奥谬尔从变温动物生长发育中总结)。
b) 温度与生物生长:三基点温度。
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生长“三基点”。
c)低温对植物的伤害:温度低于一定数值,植物就会受到伤害,这个温度值叫做临界温度。
d)高温对植物的伤害:高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症状,死斑明显。
e) 极端温度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冻伤、休眠②温度影响生物分布低温决定植物和变温动物的水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的上界;高温通过影响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等限制分布。
生物是如何适应极端温度条件的?1.生物对节律性变温的适应自然界,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
节律性变温:温度随季节和昼夜发生有规律性的变化。
温周期现象:生物对温度周期性变化的适应。
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季节温度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生物对低温的适应①植物对低温的适应a)形态方面:芽具鳞片、叶有油脂、表面有蜡粉和密毛、皮具木栓组织(栓皮栎),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
b)生理方面:减少自由水分、增加束缚水、增加可溶性糖类、降低植物冰点。
c)分子方面: 抗冻蛋白(AFPs)抑制冰晶生长,保护植物不受伤害。
②动物对低温的适应a) 形态方面贝格曼法则: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少。
阿伦法则: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这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b) 生理方面:靠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保持恒定的体温(搓手);寒带动物有隔热性能良好的毛皮,能在甚至不增加代谢产热的情况下,保持恒定的体温。
(雷鸟、红狐)。
c) 分子方面:动物抗冻蛋白(AFPs)。
具有热滞活性和重结晶抑制活性。
(2)生物对高温的适应①植物对高温的适应a)形态方面:密绒毛和鳞片,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叶片垂直排列、叶片折叠,干、根、茎具厚的木栓层。
b)生理方面: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增加蒸腾作用,避免使植物体因过热受害。
分子方面:高温逆境刺激下产生热激蛋白(HSPs )。
②动物对高温的适应行为方面:避热(夏眠、穴居和白天躲入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