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大--园林艺术景观设计一
- 格式:ppt
- 大小:8.37 MB
- 文档页数:122
美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艺术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艺术,它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突出了美学视角下的独特魅力。
园林景观设计以美学为中心,融合了建筑学、植物学、雕塑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对空间、形式、色彩、材料等元素的艺术处理,打造出独具风格的景观。
在美学视角下,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更要注重空间的美学品质,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
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唯美性:园林景观设计追求的是一种唯美的艺术效果。
在美学视角下,园林景观设计注重景观的整体美感,追求景观的线条、形态和色彩的和谐统一,营造出艺术感十足的景观空间。
园林景观设计师通过对景观元素的精心配置和组合,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园林景观艺术。
3. 表现性:园林景观设计注重通过景观元素的艺术表现来突出景观的独特韵味。
在美学视角下,园林景观设计通过对植物的精心选择和植物造型的艺术处理,营造出色彩丰富、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
园林景观设计还注重通过雕塑、水景、灯光等艺术手段来丰富景观的表现形式,从而表现出景观的独特艺术魅力。
4. 周围性: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表现还体现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上。
在美学视角下,园林景观设计注重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注重景观与建筑、道路、人流等周围环境的和谐整合。
园林景观设计师还注重通过景观元素的设置和布局来改善周围环境的美感,从而提升景观的整体艺术效果。
在美学视角下,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景观的美感,更要注重对生态、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和表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艺术。
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和表现,园林景观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魅力的景观作品,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净化。
美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具有深远意义和广泛影响的艺术,它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为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滋养。
校园景观综合调查与分析之广场调查与分析——四季广场。
西农园艺094 张诗尧高校因其专业性质、学科特点、地理位置等不同而各异,因此,高校的景观建设不能脱离高校本身。
设计应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够直接体现学校当地的地域特点、学校类型、办学特色及文化内涵等,使之成为学校乃至当地一个展示自我的窗口。
下面以本组调查的四季广场为例展开分析。
南校区四季广场属于新建的广场,位于校园超市的南面,自然成为师生休息、娱乐、交流的绝佳场所。
从总体规划来看,四季广场由4个区域组成,分别以“秦岭淮河”、“四季变换”、“传统节日”、“24节气”为主题对应北边景墙及水景小桥、中央平地铺装及雕塑、东西面节日文化墙和南边的24节气廊架。
体现“四季”反映农耕文化的同时也表现了“农”“林”“水”的办学特色和校园精神。
北边水景由三部分构成:水体喷泉、小拱桥、外围景墙。
景墙的黑色卵石与不规则条石拼接的表面铺装象征着秦岭,石材与校园其他景墙铺装(如图书馆南小广场景墙)相呼应,而深色显山之厚重;其下方的水体则象征淮河,水中喷泉以深色景墙为背景更显水之灵动;小拱桥是从外界进入广场的主通道,这样特殊的通道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受,加上景墙的遮挡,让人过桥后有种“豁然开朗”的体验。
广场中心是一个斜着的立方体雕塑,四面分别刻“春”“夏”“秋”“冬”字样。
地面铺装则是以这个雕塑为中心做的几个同心圆,从里到外分别是12星座、360度的方向和中国传统的24节气。
植物则是樱花,紫叶李,五角枫,金枝槐,其下均设坐凳。
这样我们在休憩时不仅了解了一年四季的变换,也清楚了每个阶段对应的节气与星座,将时令变化与中外文化相结合,更增加了同学们了解这些知识的欲望,让人意识到光阴似箭要珍惜时间,发挥了校园广场的文化体现与传播的功能。
东西两侧的文化墙则是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如上元节、中秋节、春节等,均以墙贴的形式介绍了它们的起源、含义及过节习俗并以诗词提现文化内涵。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收稿日期:2020-06-08作者简介:李侃侃(1987—)女,河南郑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教课程思政建设方法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教育供给侧改革视野下的教师教学发展保障机制研究”(SGH18H02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项目“‘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体系建设研究”(JY190322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环境景观设计I”(3204301)课程思政是以“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目标,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要素的一种课程模式。
课程思政作为近年的热词频频出现[1]。
课程思政中的“课程”二字是相对于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的,它指的是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所有专业课、通识课等[2]。
课程思政的教学宗旨在于培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抱负,能够自觉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2019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地指出了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4]。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是中共中央进一步强调了课程思政之于高校和高校教师的重要性,并且在其中明确了各个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但是在专业课教师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对课程思政存在片面的理解,在教学中往往会进入难以融入、生搬硬套等误区。
尤其是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来说,该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思考更多的是美学类的知识内容,更容易对课程思政建设无从下手。
一、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构建理念在2014版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指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能够适应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具有综合的环境设计艺术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环境设计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单位、园林设计公司、室内设计与装饰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及管理工作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让学生学好环境设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关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和人居环境建设的需要,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介绍农学院农学(学硕连读)学制六年,前三学年学习本科阶段课程,第四学年进入硕士预科过渡期,并进行考核分流。
未达到要求的转入农学本科专业学习;优秀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志愿,通过考核,在本院相关专业学习,攻读硕士学位。
农学(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学制四年,培养具有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遗传育种、农业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级科技人才。
毕业后能在数字农业、农业生产与规划、生物技术育种、作物标准化栽培体系、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植物科学与技术学制四年,培养具有植物科学、植物资源开发、植物遗传育种、植物基因工程、植物产品贮运与加工、天然产物提取工艺、绿色食品生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毕业后能在植物安全生产、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种子科学与工程学制四年,培养具备种子生物科学、种子繁育、加工、检测和种子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种子工程和种子产业化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后可在种子科学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经营管理、生产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学硕连读)学制六年,前三学年学习本科阶段课程,第四学年进入硕士预科过渡期,并进行考核分流。
未达到要求的转入植物保护本科专业学习;优秀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志愿,攻读硕士学位。
植物保护(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学制四年,培养具有生物科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草害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级科技人才。
毕业后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开发等工作。
制药工程学制四年,培养具有化工原理、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工程、农药合成与加工、农药分析、农药学原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科技人才。
《庭院景观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是在学习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电脑辅助设计等课程、具备了初步的景观设计规划能力、植物认知能力、软件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实践”课程。
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助理景观设计师(方案创意)、庭院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绘图员(方案表达)工作岗位,培养学生掌握庭院景观设计项目的项目准备、项目策划、项目详细设计、设计文本编制等综合职业能力,为后续景观设施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重点对庭院景观设计的发展史、类型、风格、现代公共空间绿化、私人空间绿化等内容进行讲解,目的是能让学生在面对各种庭院空间时,都能独立地、有目的地针对不同的空间进行设计。
课程在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二、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艺术观;1.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意识;2.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艺术修养,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景观设计相关审美意识;3.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树立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养成尊重宽容、团结协作和平等互助的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5.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全球视野。
(二)知识目标1.掌握景观设计所必须的理论知识,了解中西方庭院设计的风格以及最新动态;2.具备学习庭院景观设计的理念;3.具备创新思维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专业学习熟练应用;4.掌握庭院景观设计的流程、步骤;5.掌握庭院景观设计所必须的原理、方法。
6.掌握庭院景观设计的原理、流程和文本制作标准;7.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景观测量的基本知识。
大学校园园林景观设计好的主题在大学校园里,园林景观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主题可以为整个校园增添活力和美感,成为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设计园林景观时,挑选一个合适的主题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几个适合大学校园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自然与现代结合自然与现代结合的主题能够将校园的绿色氛围与现代化的建筑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种融合的美感。
在这样的设计中,可以利用现代元素如玻璃、金属等与自然元素如树木、花草相结合,打造出一个兼具现代感与自然气息的园林景观。
这种主题的设计既能体现出大学校园的现代化理念,又能保留自然的美好。
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的主题可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等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打造出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园林景观。
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底蕴,又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艺术与自然融合艺术与自然融合的主题可以为大学校园带来一种艺术气息。
在设计中,可以引入雕塑、壁画、雕刻等艺术元素,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打造出一个充满艺术感的园林景观。
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欣赏艺术的机会,也可以增加园林景观的吸引力与趣味性。
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是当前大学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绿色植被种植、雨水收集利用等生态设计手段,打造出一个环保、节能的园林景观。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校园的绿化率,还能增加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性,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的来说,园林景观设计是大学校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可以为校园增添活力和美感,让学生们在美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希望以上几个主题可以为大学校园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一些新的灵感,打造出更加优美的校园环境。
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内涵与意境营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为例张哲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省杨陵712000)摘要:就大学校园环境体现着校园的显性文化,是学校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
园林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校园和创造校园生态环境的作用,它还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念、缅怀历史,甚至对学生的内在素质教育起到无法预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论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园前区为切入点,对校园前景和校内一园进行实地调研、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突出显示了学校“农、林、水”,和“现代与古朴”并行的风格特点,以及其自然优美的游园风光。
并在对学校园林景观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小结。
关键词:校园景观;意境;内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图分类号:S7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6-0096-021校园概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已经建设成为一个较完备的园林景观体系。
在未踏进校门开始,已经可以体会到其文化内涵的建设。
在进入校园门口之前,大门左右两侧,分别有两块大型浮雕,以“都江堰”和“三峡”为主景构建出“现代农业场景”与“古代农业场景”,体现着“农、林、水”的农业院校的主题思想,也意味着“继往”与“开来”的美好寓意。
随着逐渐进入校园内部,校园文化氛围更加突出和明显,通过微地形设计、植物围合、水体规划和景观雕塑小品等设计,校园内无不体现着文化与内涵,意在通过景观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改善与提高师生的校园归属感。
2景观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为例,该校园整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式为主体。
步入校园,由近及远映入眼帘的景观有:方块状种植绿篱,圆形喷泉广场与雕塑和红色建筑物主体。
中轴线两侧即为喷泉水池、建筑小品和种植于微地形上面的乔灌草植物群落。
前景由9块方形植篱组成“田”,与其两侧的喷泉长池表现农耕文明。
同时在空间上起到拉长空间的作用。
中部为下沉式的同心圆喷泉广场,中心雕塑“希望的田野”是梯田和镰刀的造型,意味着学风“蒸蒸日上”,也是农业院校的象征。
《园林艺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5002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2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1.前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的功能是通过给学生传授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体现艺术性的理论和技巧, 使学生了解园林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造景艺术和技巧、园林空间构图艺术,具备对园林景观艺术性的鉴赏和初步的设计、组织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
本课程是以“园林工程制图”、“测量学”、“园林植物”“园林绘画”为前期课程,同时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与小品”“园林工程”等课程相衔接配合,共同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课程,课程的实施注重工学结合,以应用为主线,以企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课程设计思路园林艺术课程是学习园林风景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园林各造景要素设计艺术理论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为后续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与小品”、“园林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程在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实际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
经过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以下工作任务:园林风景艺术、山水地形、园林建筑等几个学习项目。
这些项目将主要突出学生对园林美的鉴赏能力训练,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园林相关实际工作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