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RFID系统中的安全和隐私管理-11.
- 格式:ppt
- 大小:185.50 KB
- 文档页数:6
面向物联网的RFID数据管理与隐私保护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发展,RFID技术也越来越普及和应用。
然而,RFID应用中的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面向物联网的RFID数据管理与隐私保护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RFID技术的应用和发展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可以将嵌入标签的信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传送给读写器,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管理。
RFID技术具有不需要直接能见、可以同时批量识别、高速度读取、易于自动化管理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物流、仓储、安防、金融、医疗等领域。
随着物联网的兴起,RFID技术逐渐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形成了智能物联网。
智能物联网是在RFID技术基础上,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的高效、智能的物联网系统。
智能物联网通过不间断地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数据流程化、透明化,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二、RFID数据管理的问题和解决方法RFID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大量的数据管理,因此RFID数据管理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RFID数据管理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质量问题在RFID技术应用中,标签的质量会对识别准确率产生影响。
标签的质量差、标签安装位置固定、标签间距过小等问题都会导致数据准确性下降。
因此,提高标签质量和合理管理标签位置等措施对于RFID数据管理至关重要。
(二)存储问题RFID技术应用中产生的数据量庞大,如何对数据进行存储、分类和管理也是一个问题。
针对RFID应用中产生的数据特点,可以采用云端存储和本地存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存储管理。
(三)数据传输问题RFID技术的应用中,数据的传输方式和路径也对数据管理产生了影响。
RFID技术使用无线电频段的数据传输方式,数据传输的信号可能会受到各种干扰,造成数据的传输错误或丢失。
因此,对数据传输的路径进行合理规划和优化,采用紧密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传输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数据传输问题。
RFID系统的安全与隐私问题研究1.引言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系统是利用RFID技术对物体对象进行非接触式、即时自动识别的信息系统[l]。
由于RFID系统具有可实现移动物体识别、多目标识别、非接触式识别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零售行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图书馆管理和交通等领域。
并视为实现普适计算环境的有效技术之一。
然而。
由于RFID系统涉及到标签、读写器、互联网、数据库系统等多个对象.其安全性问题也显得较为复杂,包括标签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保护隐私等方面。
目前。
RFID系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RFID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2 RFID系统安全与隐私 RFID系统包括RFID标签、RFID读写器和RFID数据处理系统三部分[2] RFID系统中安全和隐私问题存在于信息传输的各个环节。
目前RFID系统的安全隐私问题主要集中在RFID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电子标签比传统条形码来说安全性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RFID电子标签也面临着一些安全威胁。
主要表现为标签信息的非法读取和标签数据的恶意篡改。
电子标签所携带的标签信息也会涉及到物品所有者的隐私信息。
电子标签的隐私威胁主要有跟踪隐私和信息隐私[3]。
RFID系统的数据安全威胁主要指在RFID标签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受到攻击。
被非法读取、克隆、篡改和破坏。
这些将给RFID 系统带来严重影响[2]。
RFID与网络的结合是RFID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现有的RFID 技术与互联网融合。
推动RFID技术在物流等领域的更广阔的应用。
但随着RFID与网络的融合。
网络中常见的信息截取和攻击手段都会给RFID系统带来潜在的安全威胁[4]。
保障RFID系统安全需要有较为完备的RFID系统安全机制做支撑。
现有RFID系统安全机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物理安全机制、密码机制、物理安全机制与密码机制相结合。
RFID复习题一、概念题1、RFID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条码等等,俗称是什么。
2、RFID按工作频率可以分为几种。
3、什么是一种能将接收到的电磁波转换为电流信号,或者将电流信号转换成电磁波的装置,在RFID系统中,射频标签和读写器中都包含该装置。
4、我国UHF RFID的主要频段。
5、典型的RFID系统主要构成,一般我们把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统称为应用系统。
6、什么是一个捕捉和处理RFID标签数据的设备,它能够将数据写到RFID标签中,可以是单独的个体,也可以嵌入到其他系统之中。
7、RFID中间件平台主要分为哪3个层次。
8、RFID系统的安全和隐私威胁涉及的对象主要隐患。
9、RFID系统测试的内容也主要包括内容。
10、EPC编码原则。
11、RFID系统是指采用RFID电子标签为识别标志的应用系统,通常由几部分造成。
12、掌握RFID的应用在哪几个方面。
13、13.56MHz RFID标签的应用在哪些领域。
14、13.56MHz RFID标签是什么15、13.56MHz标签读写器16、在物品识别技术中,哪项不是“有生命”识别技术。
()17、接触式逻辑加密卡的应用领域。
18、 RFID技术特征。
19、读写器中负责将读写器中的电流信号转换成射频载波信号并发送给电子标签,或者接收标签发送过来的射频载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流信号的设备是什么。
20、什么是一个微型的无线收发装置,主要由内置天线和芯片组成。
二、综合技能题1、RFID系统工作原理图,根据图,简述该系统的工作原理。
2、简述RFID工作频率的分类及主要应用领域。
3、比较EPC和UID标准,分析其主要区别。
4、电子标签的内部结构,描述各模块的功能。
5、RFID中间件系统架构,描述下图中“设备驱动适配”、“事件处理引擎”、“规则引擎”、“规则库”的功能。
6、简述逻辑加密卡的主要应用领域7、什么是125KHZID卡,他的主要优点是什么?8、13.56MHz RFID标签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9、每章课后作业。
RFID系统的安全与隐私问题研究1.引言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系统是利用RFID技术对物体对象进行非接触式、即时自动识别的信息系统[l]。
由于RFID系统具有可实现移动物体识别、多目标识别、非接触式识别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零售行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图书馆管理和交通等领域。
并视为实现普适计算环境的有效技术之一。
然而。
由于RFID系统涉及到标签、读写器、互联网、数据库系统等多个对象.其安全性问题也显得较为复杂,包括标签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保护隐私等方面。
目前。
RFID系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RFID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2 RFID系统安全与隐私 RFID系统包括RFID标签、RFID读写器和RFID数据处理系统三部分[2] RFID系统中安全和隐私问题存在于信息传输的各个环节。
目前RFID系统的安全隐私问题主要集中在RFID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电子标签比传统条形码来说安全性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RFID电子标签也面临着一些安全威胁。
主要表现为标签信息的非法读取和标签数据的恶意篡改。
电子标签所携带的标签信息也会涉及到物品所有者的隐私信息。
电子标签的隐私威胁主要有跟踪隐私和信息隐私[3]。
RFID系统的数据安全威胁主要指在RFID标签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受到攻击。
被非法读取、克隆、篡改和破坏。
这些将给RFID 系统带来严重影响[2]。
RFID与网络的结合是RFID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现有的RFID 技术与互联网融合。
推动RFID技术在物流等领域的更广阔的应用。
但随着RFID与网络的融合。
网络中常见的信息截取和攻击手段都会给RFID系统带来潜在的安全威胁[4]。
保障RFID系统安全需要有较为完备的RFID系统安全机制做支撑。
现有RFID系统安全机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物理安全机制、密码机制、物理安全机制与密码机制相结合。
RFID的安全与隐私
彭志威;杜江;张建
【期刊名称】《中兴通讯技术》
【年(卷),期】2007(13)4
【摘要】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中的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阻碍RFID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解决该问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和完善的法规、政策解决方案.可采取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杀死标签、法拉第网罩、主动干扰、阻止标签、哈希(Hash)锁、随机Hash锁、Hash链、重加密等.目前,找到一个既能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又能维持低成本的解决方案非常重要,不仅如此,还需要完善的RFID安全与隐私保护法规、政策配合.
【总页数】6页(P28-33)
【作者】彭志威;杜江;张建
【作者单位】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研究所,天津市,300300;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研究所,天津市,300300;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研究所,天津
市,30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9.5
【相关文献】
1.一种有效保护隐私及低成本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 [J], 符天;吴云;黄果
2.移动RFID系统安全与隐私保护方案研究 [J], 秦鹏
3.RFID射频识别系统的隐私和安全研究 [J], 张剑锋
4.图书馆RFID安全隐私问题及对策 [J], 吴福生
5.一种具有隐私保护与前向安全的RFID组证明协议 [J], 史志才; 王益涵; 张晓梅; 陈计伟; 陈珊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