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 阅读答案附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2.21 KB
- 文档页数:1
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怀故人【宋】寇准清夜月初满,藓庭①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②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藓庭:郊野。
②旧国:故乡。
1.下列对上面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夜怀故人》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颈联在前两联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点题抒怀;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写作者独处“凝愁”。
B.“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结合听觉、嗅觉,描写“梧桐疏影”和耳边不时传来的蟋蟀乱鸣声,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
C.《虞美人》中“朱颜改”可指故国宫殿颜色已旧,也可理解为旧时宫女容貌衰老,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变色。
D.寇准和李煜均用简练自然的语言,表达在月夜的思念之情。
相比寇准对“旧国”的思念之情,李煜更在思“故国”的同时内心燃起亡国之痛。
2.以上两首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愁绪,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则各有异同。
请结合内容,赏析主要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望江南·闲梦远①(一)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②轻尘。
忙杀③看花人!望江南·闲梦远(二)李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注】①这两首词是李煜亡国入宋后的作品。
②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③杀:同“煞”,形容极甚。
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正芳春”中着一“芳”字,写出姹紫嫣红、百花争艳、遍地芳香的江南春色,表达了词人的愉悦之情。
B.“满城飞絮辊轻尘”中以“飞絮”来写春景,传神地写出了春情流转、春光如泻、春风扑面而来的迷人春色。
C.“笛在月明楼”一句由景及人,把前面的空景用人来衔接,把眼见的凄凉用耳听的哀惋来充实,韵致无穷。
《秋月》阅读练习及答案秋月李商隐楼上与池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妲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14、以下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的首联通过写月的光照之地——楼上与池边,表达出诗人对月色的难忘与怜爱之情。
B、诗的第三句中“最明”一词,既表现了月光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也说明了这是一轮圆月。
C、诗的第四句写“簟卷”生凉,说明秋季到了,与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的第七句中“姮娥”即“嫦娥”,写嫦娥不施粉黛,直接表现出秋月超凡脱俗的天然之美。
E、本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月亮及月色的喜爱、赞美之情,又借月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凄苦之情雕饰。
15、本诗颈联是写景的名句,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4、DE15、①以动写静。
上句“流”字写出月光如水;“水花急”,如何“急”,不仅看,更是听,以声写静。
②比较手法,情趣横生。
下句一个“吐”字,写出了月破云出的惊艳,朵朵云彩更加鲜丽,让人惊羡。
③强化了作者对月亮的难忘、怜爱之情。
14、分析:此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D“直接表现”错,应是含蓄而生动地表现月亮的天然之美。
E“又借月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凄苦之情”表述不当,主要是表达对月及月色的怜爱,对秋月皎洁的欣赏、陶醉之情。
点睛: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常见,相对与诗歌的简答题要简单一些,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构造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展分析。
15、试题分析:此题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本诗颈联“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上句“流”字写出月光如水;“水花急”,如何“急”,不仅看,更是听,以声写静。
下句一个“吐”字,写出了月破云出的惊艳,朵朵云彩更加鲜丽,运用了比较手法。
颈联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难忘、怜爱之情。
孟郊《秋怀(其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秋怀【唐】孟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释】①秋怀: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
②老客:指诗人自己。
③印病文:喻卧病已久。
转愁盘:谓愁思不断。
【翻译】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老客壮志已经消磨殆尽。
秋夜寒气侵人,冷露滴落,梦被惊醒,劲峭的秋风像一把梳子侵袭着人体,使人从头到脚彻骨寒冷。
卧病床上已经很久了,心中愁思怎么也剪不断。
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吧。
梧桐叶已凋落,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赏析】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
在这首诗中,诗人饱含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
诗从秋月写起,既是兴起,也是比喻寄托。
古人客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倾吐乡思的旅伴,“无心可猜”的良友。
而此刻,诗人却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极其不堪。
“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客子畏惧的无限感慨。
“冷露”二句,形象突出,语言精警,虚实双关,寓意深长。
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
这是此二句寓意所在。
显然,这两句在语言提炼上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如“滴”字,写露喻泣,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又如“梳”字,写风喻忆,令读者如见诗人转侧痛心之状,都是妥贴而形象的字眼。
“席上”二句写病和愁。
《秋月程颢》阅读答案一、问答题1 ①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②《论语》是儒家学派和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他提倡周礼,极力维持西周的奴隶制度及与此相关的行为规范,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表现了其政治上保守的一面;但他又提倡以“仁”为核心的新思想,反对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力主节用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宣扬仁德,力主加强人们的伦理道德修养。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总结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等许多至理名言,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 ①孔子具有大教育家的风范:他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教风民主,评点精当,倾听大于施教。
他有智者的风度,仁者的宽容,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人生之路,对不同的看法并不横加指责,只是报以微笑,对稍加踌躇的人予以鼓励。
这种尊重个性与思想自由的现象, 体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精神。
文章还通过不同的谈话方式和内容,表现了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 自信轻率的子路,谦虚有礼的冉有,谦恭善言的公西华,潇洒恬淡的曾皙,寥寥几笔却栩栩如生。
②本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处世态度,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是积极入世,以礼治国,所以他支持弟子奋发进取,有所作为;一是如果道不行于世,则安贫自守,闲适自处。
所以他也欣赏曾皙的打算。
二、作文题(略)随堂练习1. 经最具代表性的章法结构是()A.重章叠句,一唱三叹B.层层递进C.首尾呼应D.赋、比、兴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2. 周平王东迁后,一位大夫回到西周故都,只见黍苗遍野,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不禁悲从中来,对天呼号。
这种对《黍离》背景的解说()A.论语B.孟子 C.毛诗序 D.诗经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3. 《蒹葭》三章开头都写到“蒹葭、白露”,用清秋景象引出诗人后面的抒情。
程颢《秋月》阅读答案及赏析程颢《秋月》阅读答案及赏析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程颢《秋月》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该诗在嵌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请选取一点作答。
(4分)(2)简要分析这酋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参考答案(1)运用多种色彩描物,(2分)通过“清溪” “碧山””白云““红叶”等意象。
(1分)渲染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月下美景图。
(1分),动静结合描写景物,(2分)溪水绕碧碧绿的青山流淌,|白云红叶悠闲在在是动景,碧蓝的天空倒映水屮是静景,(1分)共同营造出和谐自然的优美面。
(1分)(答“虚实结合”,分析有理亦可。
)(2)前两句通过描镇澄明洁净的画面体现了澄洁宁静的心境,(2分)后两句通过直抒胸臆和借景表达了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情怀。
(2分)秋月赏析在这首《秋月》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
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怎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呢?“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
“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
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是写照。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1.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理解其意境,并回答问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a) 这首古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b) 诗人在望明月时,内心对什么有所思念?答案:a)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有一轮明亮的月亮和似霜的光景。
b) 诗人在望明月时,内心思念自己的故乡。
2. 请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问题:a) 子语中的北辰在为政上是什么比喻?b) 在为政上,为什么要以德为本?答案:a) 子语中的北辰比喻为政者应该以德为准则,如北辰固定在一处,其他众多星星都围绕它旋转。
b) 在为政上,要以德为本是因为德行是一种积极向上、守正道的品质,只有通过德行塑造自己,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与支持。
二、鉴赏请鉴赏下面的古诗,分析其诗意和表达手法。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鉴赏: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天景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给人一种寂静而凄美的感觉。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翁舟和寒江雪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荒僻的江边独自垂钓的景象。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词语表达出深沉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了孤独和寒冷的氛围。
三、填空根据古文的意思和语境,填入合适的字词。
《论语·齐景公》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填空:出则事公________,入则事父________,谨而______,泛爱________,而亲______。
行有余力,则以学______。
答案: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四、判断请判断下列诗句是否正确。
1. "花落知多少"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明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孟郊《秋怀(其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原文】:秋怀(其二)【唐】孟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释】①秋怀: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
②老客:指诗人自己。
③印病文:喻卧病已久。
转愁盘:谓愁思不断。
【翻译】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老客壮志已经消磨殆尽。
秋夜寒气侵人,冷露滴落,梦被惊醒,劲峭的秋风像一把梳子侵袭着人体,使人从头到脚彻骨寒冷。
卧病床上已经很久了,心中愁思怎么也剪不断。
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吧。
梧桐叶已凋落,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赏析】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
在这首诗中,诗人饱含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
诗从秋月写起,既是兴起,也是比喻寄托。
古人客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倾吐乡思的旅伴,“无心可猜”的良友。
而此刻,诗人却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极其不堪。
“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客子畏惧的无限感慨。
“冷露”二句,形象突出,语言精警,虚实双关,寓意深长。
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
这是此二句寓意所在。
显然,这两句在语言提炼上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如“滴”字,写露喻泣,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又如“梳”字,写风喻忆,令读者如见诗人转侧痛心之状,都是妥贴而形象的字眼。
《秋月,程颢》阅读答案1.古诗文名句填空。
(9分)(1)正入万山圈子里,。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2)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3)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4)__________,。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5)__________,_____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6)蒹葭采采,。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蒹葭》)(7)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
(《曹刿论战》)(8)古诗词中,戍边作战是一道悲壮的风景线。
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豪情壮志,也可以体会到范仲淹“__________,”(《渔家傲》)的思乡之情和为国建功之志。
(9)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有四个字成了后来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追求,蕴含此追求的两句诗:__________,。
1.阅读《贫困不是理由》一文,完成下列各题贫困不是理由①她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女孩。
②去年的高考,她考了683分的好成绩,超出重点录取分数线近100分。
喜讯传来,一家人却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女孩一家5口,奶奶年事已高,母亲体弱多病,弟弟正上初中,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
父亲已经年过五旬,照顾几亩薄地,农闲时去附近煤矿挖煤,每天上午7点半下矿,工作到下午4点半才能出来吃饭,可即便如此,每月也只有几百元的微薄收入。
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家里早已债台高筑,面对高额学费,如何去筹?③当地媒体报导了女孩面临的窘境,引起了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关注。
他决定资助女孩,并很快联系上她,在电话里郑重承诺:“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的情况,决定资助你。
”善良的他怕伤害女孩的自尊,特意又补充了一句:“不是因为你贫困,而是因为你有才华。
”④这对一筹莫展的李家而言,无异于喜从天降,女孩连声道谢。
最后两人互相约定,女孩一旦拿到录取通知书就马上通知,他会把学费汇过去。
⑤半个月后,女孩致电高晓松的秘书:“请转告高叔叔,我被浙江大学录取了。
谢翱《秋夜词》刘得仁《秋夜》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秋夜词谢翱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秋夜刘得仁秋气满堂孤烛冷,清宵无寐忆山归。
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
[注]谢翱生在南宋末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
元兵破宋时,他率乡兵投奔文天祥。
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谢翱隐姓埋名,漫游东南,不时抒发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
1.这两首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赏析。
(5分)[答案]谢诗运用暗喻和对仗的修辞手法。
(1分)山外之“山”,树边之“树”暗喻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把作者的满腔愤恨含蓄地表达出来。
(2分)“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又对仗工整。
刘诗“细竹吟风似雨微”,把月下微风吹细竹的声音比喻成下着细雨的声音,形象贴切的写出了风吹细竹的曼妙声音。
(2分)[解析]本题题干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地告诉了考生答题方向。
但谢诗运用暗喻的手法考生不易看出,但结合注释仔细来揣摩,就会发现“山外山”“树边树”只是不遇的说法,实际上是指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巧妙地把情寓于景中;刘诗中的“细竹吟风似雨微”一句是明喻的手法,较容易理解。
2.两首诗都写了“月”,试简要分析两首诗通过“月”表达的不同感情。
(5分)[答案]谢诗中“隔断秋月明”只是诗人的设想,作者设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树”能够隔断秋月之明,就可以使自己看不见外边的世界。
诗人是以此表示与元廷不共戴天的气节。
(3分)刘诗中的“月”是渲染环境的意象,通过“月过三更”来说明夜已深而诗人却无眠,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思乡的感情。
(3分)[解析]这两首诗同时写“月”,但由于写作目的不同,“月”的作用也不同,表达出的情感自然更不同。
通过分析比较考生可发现,谢诗是借“月”来表达愿望的,而刘诗是借“月”来渲染环境的。
杜甫《倦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杜甫《倦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倦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全诗炼字精妙,构思精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倦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试题】1、前三联中,哪些词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
答案:(1)首联“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卧室内;“野月满庭隅”写月光洒满庭院:表明时已入夜。
(2)颔联“稀星乍有无”写月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若无:“重露成涓滴”写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凝成的水滴不时从竹叶上滚落下来:写出夜已经深了。
(3)颈联“暗飞萤自照”写黎明前大地渐暗,唯有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水宿鸟相呼”写水边栖宿的鸟,已经睡醒,互相呼唤着:说明天已破晓。
2、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以“倦夜”为题,突出表现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难眠。
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本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图”,试分析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透过这幅“秋夜图”,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答:主人公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萧萧,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对着旷野心事浩茫……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真可谓寂孤老倦。
二:①.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答案:①.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忧国忧民,报国无门。
②.从两个方面体现诗人的“倦”意: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三:(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题为“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4分)答案:(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0.5分),后两句是直抒胸臆(0.5分)。
秋月阅读答案附赏析
秋月[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
(4分)
(2)有评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4分)
参考答案
14.(1)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从实景角度看,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枫叶之红艳;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红叶的飘逸,借助景物,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
(2)同意。
前两句写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两者澄鲜一色,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
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
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是受到月光的笼罩,而全诗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
(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即可。
)
赏析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
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
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
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
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后两句即景抒怀。
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
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
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
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
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