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事件的伪问题与真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从食品安全冋题浅析企业的诚信建设企业作为市场的细胞,肩负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
企业诚信道德是一个企业的立身之本、成功之基,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命运,关系到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经济重在一个“稳”字,如何稳定、长远地健康发展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食品安全与企业诚信建设现状(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更趋严重,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屡次暴露出诸多食品安全问题。
“低价海藻染色冒充紫菜”、“温州黑作坊制售染色馒头”、“鲜榨饮料多为色素香精勾兑”、“黑心PC 塑料桶影响水质安全”、“毒豇豆角”、“小龙虾肌溶”、“地沟油” “瘦肉精”、“牛肉膏”事件到“塑化剂”事件不时发生。
为了使黑心食品获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奸商们处心积虑变化生产手段,添加各种化学原料,使用各种加工设备,瞒天过海,人造鸡蛋、糖水蜂蜜、塑料银鱼、墨汁豆腐,各种各样的有毒食品悄无声息地送上了人们的餐桌,而消费者还是毫无察觉。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资本的自由流通加之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促使部分无良食品生产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利益,一方面以次充好,降低生产成本,攫取更大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扩大销量,波及更多消费人群,开拓广泛的产品市场。
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冲击着民众的心理防线。
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出现,温家宝总理斥为“道德的严重滑坡”⑴。
(二)企业诚信缺失的现状及特点1.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现状从实际情况看,近几年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关键源于企业诚信的缺失。
例如,有的企业明知瘦肉精是非法添加剂,却仍往猪饲料中添加;部分企业明知地沟油有害健康,却仍广泛用于烹饪各种食物;不少企业明知烂桃肉不可食用,却仍用于制作蜜饯。
诚信缺失不但存在于生产领域,而且也存在于营销领域。
在食品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相关利益主体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丧失诚信,导致产生食品安全问题。
谁在给达芬奇蒙羞——山寨乱象何时休陈椿【摘要】最近一个时期,“达芬奇”家具事件引起全社会关注,人们惊呼别让“天价假货”屡屡出现。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我们认为,“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从本质来讲在于企业的诚信缺失,而政府的监管无力也起了推波助澜之力。
透过“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要思考的还有很多。
【期刊名称】《江淮法治》【年(卷),期】2011(000)016【总页数】1页(P24-24)【关键词】山寨;造假事件;达芬奇;社会关注;市场经济;诚信缺失;家具;假货【作者】陈椿【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3编者按:最近一个时期,“达芬奇”家具事件引起全社会关注,人们惊呼别让“天价假货”屡屡出现。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我们认为,“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从本质来讲在于企业的诚信缺失,而政府的监管无力也起了推波助澜之力。
透过“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要思考的还有很多。
标价30万的进口床居然是价值不到3万的正宗国产货,曾经宣称百分之百意大利生产、使用无污染的“天然高品质原料”制作的高端家具品牌“达芬奇”家居在被曝光冒充进口产品、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之后,备受质疑。
近年来,类似“达芬奇”家居这样冒充洋品牌的国货屡见不鲜,从号称美国品牌的施恩奶粉,到打着德国品牌的欧典地板,到今天的“达芬奇”家具,尽管都被媒体曝光甚至走向法庭,但是虚构血统、欺骗消费者的山寨洋品牌依然前仆后继,无法杜绝。
据了解,全国已经有60多名“达芬奇”家居的消费者登记维权。
首先,如果“达芬奇”公司伪造产地、以次充好,构成对消费者欺诈的行为属实,侵犯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和知情权,则需要承担近3000万元的赔偿。
“达芬奇”家居在此次事件中很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三重法律责任;其次,若“达芬奇”公司造假行为成立,那么在侵犯消费者个体权益的同时,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违反了相关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需要承担行政责任;最后,如果能够证明“达芬奇”公司生产和销售的家具质量不合格并且有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行为之一,则构成生产伪劣产品罪;若是“达芬奇”公司冒充意大利原装进口家具并且在广告中做虚假宣传,则可构成虚假广告罪等罪名。
“达芬奇”家具风波的营销启示文章内容>>: 近日,关于“达芬奇”家具的新闻铺天盖地,“达芬奇”家具变成一个伪劣产品的代名词,同时也成为国人心中的痛。
关于“达芬奇”家具的处理和进展将随着官方的介入和调查,很快大家将看到最终的处理结果。
但是作为一名营销人,我们看待“达芬奇”家具应该辩证地分析,“达芬奇”家具虽然给当前的购买者带来困扰和不满,给家具及其它名牌产品的购买者带来一些担忧,但是它也给我们一些现实的启示。
第一、“达芬奇”家具的新闻焦点有误“达芬奇”家具的新闻焦点在“产品到底是不是中国生产的?”言外之意是“只要产品是在中国生产的,就是伪劣产品;只要是在欧洲或国外生产的,就是好产品”。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中国人是有志气的,中国人是有尊严的,中国制造是能出好产品的,北京奔驰、华晨宝马消费者还是认同的。
关键的问题有三点:第一,产品本身的质量是否合格、达标?不管是意大利、美国,还是中国生产,只要是达标的产品,就是合格的产品,不达标的就是伪劣的产品;第二,品牌使用权是否规范?品牌商与生产商之间是否有合法的手续,是否按品牌产品的质量标准下单、验收,是否经过合规的分销、物流途径?第三,产品的宣传和诉求是否与实际提供的产品相吻合,不符合的就是欺骗消费者。
因为产品是营销的源头,抓问题要抓本质,不能偏颇,更不能自取其辱。
第二、达芬奇家具的市场定位和品牌营销策略是值得借鉴的达芬奇家具一张单人床能卖到10多万元,一套沙发能卖到30多万元。
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家具高端品牌代理公司,达芬奇销售的产品一向以价格昂贵著称。
“达芬奇”家具定位中国家具消费的高端市场,让“达芬奇”家具在中国的销售步入快车道。
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1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4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46.0%,家具类增长37.2%,汽车类增长34.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7.7%。
2022 中国十大品牌危机1. 瘦肉精致双汇品牌受损食品安全再现信任危机2. 锦湖轮胎深陷返炼胶门企业商业道德亟待提升3. 台湾塑化剂风波大蔓延食品安全危机引人关注4. 哈药品牌深陷污染泥潭敲响企业绿色发展警钟5. 郭美美殃及红十会品牌透明度提升慈悲公信力6. 达芬奇品牌身陷造假门拒罚单驳央视波澜再起7. 比亚迪安全气囊不安全产品受质疑品牌遇重创8. 俏江南卷入回锅油风波餐饮品牌频陷诚信危机9. 淘宝商城伤及品牌形象内哄凸显行业标准缺失10. 蒙牛再检出致癌物超标乳业品牌缘何屡屡犯错1 、瘦肉精致双汇品牌受损食品安全再现信任危机事件性质:企业品牌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3·15 特殊节目《“健美猪”真象》报导,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有毒猪肉部份流向河南双汇集团下属分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消息一出,在各方均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3 月15 日,双汇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即以跌停回应市场。
大量超市、零售店下架双汇冷鲜肉和火腿肠等肉制品,一些双汇加盟店也“改旗易帜”,脱离双汇的销售体系。
该事件无疑再度加剧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中国肉类加工产业链的种种问题也将接受公众拷问。
诚信应是企业立业之本,发展之道,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
2、锦湖轮胎深陷返炼胶门企业商业道德亟待提升事件性质:企业品牌3· 15 晚会上,据内幕人士爆料,锦湖轮胎在创造过程中一些废掉的半成品会进入新料中再次使用,为了保证轮胎品质,锦湖轮胎制定了严格的作业标准,规定在市场上零售的胶品,只允许采用少量返炼胶。
标准规定的是一套,可锦湖轮胎实际操作的却是另一套。
作为世界十大轮胎企业之一,为包括通用、北京现代、上海大众等汽车厂家提供配套轮胎,在中国国内配套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情况下公然出售不合格产品,这种视生命为儿戏的做法是我们无法容忍的。
通过这一事件,再次要求我们的企业要增强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绝不能以伤害消费者生命健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名门" 之后门本义指建筑物的出入口或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
现在媒体以“XX门”的方式用来描述一些丑闻或重大事件的词语后缀。
盘点2011年中国的质量事件,各大名企的各种名“门”扑面而来。
这些事件一如旋转门般,一记一记重重地扇着我们的耳光,而后又轻描淡写的把我们推回事情的原点。
在中国质量安全这个刀光剑影的江湖,没有一个普通消费者从中走过而毫发无损。
但我们可爱的消费者们,却靠着我们麻木的神经、善良的心和坚强的胃,用阿Q般的娱乐精神将这些伤害一一化为饭后谈资…。
我们在用我们的超级“淡定”,纵容着那些无良商人对我们的肆意伤害!。
不!不能这样!那些划过我们眼眸的明刀和刺伤我们身体的暗箭,我们都应有所记忆。
由是,质量权威网的专业人员利用谷歌和百度两大搜索引擎,对今年来知名企业在中国发生的质量事件,依据互联网网页数量加以媒体报道、影响程度等权重,推出了2011年中国知名企业的十大质量事件排行榜。
推出此榜,我们无意掀起消费者愤世嫉俗的仇恨或草木皆兵般的惶恐。
作为媒体人,我们很清楚什么东西会漂走成为过眼云烟,什么东西会沉淀成为社会成本。
我们只是凭着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想告诉大家:要保卫我们的质量安全,离不开消费者——自己!(黎勇)统计数据说明:1.数据统计期限为2011年1月1日至12月28日;2.互联网网页数量以事件关键词等设定搜索在谷歌和百度所得的搜索数为标准;3.时间跨度依据百度指数中事件热点趋势图进行判断,选取中间波动最大的一段时间值;4.事件影响程度权重是媒体新闻报道量以及事件在网络中的反馈信息的汇总。
一、苏泊尔问题锅“减料门”搜索关键词: 苏泊尔问题锅事件综述:10月10日,国内知名厨具品牌“苏泊尔”被工商部门查出不锈钢锅等81个型号产品存在锰含量超标,镍、铬含量不达标等问题,这一消息引发了公众的担忧,根据最先披露此事件的哈尔滨工商局的对外公告,实际上他们在2008年初就已经接到了相关举报。
Cover Story94封面文章 品牌这十年的视线转移到最初报道此事件的央视记者身上。
11月底,达芬奇向律师协会投诉相关消费者集体维权团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认为他们在未了解事实真相前,有推波助澜的嫌疑。
12月23日,上海市工商局向达芬奇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收不合格家具产品,处以罚款,对该公司所售产品标签标注不规范的行为,责令改正。
对于广告宣传不规范的行为,责令停止发布、予以更正。
面对行政处罚,达芬奇连续发微博称从未造假,不仅不服从行政处罚决定,还要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2012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通报了达芬奇的调查情况,证明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内容基本属实,达芬奇公司销售的部分家具的确存在质量不合格等问题。
而根据现有证据,无法证明该央视记者索取或收受财物。
7月,经过两次开庭审理,达芬奇被判决退还消费者达300多万元货款。
说起达芬奇,这是一家成立于2000年的家居公司,经过11年的发展,成为了亚洲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家具代理公司。
但经过此次造假风波,达芬奇不仅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企业声誉也一落千丈。
在此次风波中,达芬奇不仅没有选择遵守法律,也没有真正地站到消费者的角度思考,更没有与消费者进行真诚沟通来换取消费者的谅解,反而一直在逃避问题、推卸责任、反泼脏水,造成了公众对政府、媒体、企业、律师四方的不信任。
(见习编辑/史书羽)达芬奇家具事件十大危机事件2011年7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达芬奇家具在产品质量和生产地上均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报道称,达芬奇公司销售的家具很大一部分不是公司所宣称的意大利生产,而是通过“一日游”——从东莞家具公司购得后,由深圳出港到上海,再由上海进港到国内的方式,包装成手续完备的意大利进口家具;所采用原料也不是名贵实木“白杨荆棘根”,而是高分子树脂材料、大芯板和密度板。
达芬奇于7月13日召开发布会进行危机处理,但效果欠佳。
总经理潘庄秀华只一味哭诉创业辛苦,打感情牌,对消费者关心的问题避而不谈,也没有设置媒体问答环节,更没有对央视曝光的内容进行回应。
论商业文化中的面子文化摘要中西方学者对面子的概念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探讨。
面子是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概念,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的商品化时代,自古以来形成的面子文化对于人们的商业活动渗透的更加深刻。
面子文化形成原因是复杂的,而了解面子文化在商业文化中占据的位置,对我们理解当前种种商业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有利于促进自身正确的生活和消费规范。
关键词:面子问题;面子文化;商业文化一、“面子”文化概论(一)“面子”文化的产生根源“面”由字面上看,是指人脸、头的前部,它原来只是一种生理上的指标,后来演化为心理及社会意义的价值象征。
据胡先缙考证,早在公元前4 世纪, “面”就具有了指涉个人与关系的象征性意义。
爱面子其实是一种世界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心理因素。
但是形成的面子文化却是中华民族独有现象。
中国“面子文化”的形成由来已久,最原始的“面子”就是“脸面”,古人外出活动前都要洗脸打扮,在镜子面前照上一照,梳洗完毕才能做正式的工作——上朝的上朝、下地的下地、经商的经商。
中国人以“四大美人”为傲,以黄皮肤为荣,正是看重这样的有形脸面才形成了无形的面子文化。
(二)“面子”文化的内涵“面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
西方世界最早研究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著述当属1894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所著的《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
明恩溥认为,“保全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1。
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写过分析国人“面子”的文章,他说外国人往往认为所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而其实“面子”之有无,情况相当复杂,并且富于变化2。
而中国文豪林1[美]明恩溥.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M].舒扬等译,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3;1.2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6.语堂认为,“面子触及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3。
他提出“面子”、“命运”、“恩惠”是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而“面子”是最重要的一个。
“达芬奇”事件的伪问题与真问题
作者:汤嘉琛
来源:《民生周刊》2011年第30期
最近,高端家具品牌达芬奇两次遭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质疑性报道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报刊重要版面,各大网站更是板砖与口水齐飞。
然而,厘清达芬奇家具事件的前提,是理性分辨这一事件中的伪问题与真问题。
最具代表性的“伪问题”,是有些人不追究“假洋品牌”乱象背后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却借此批评消费者崇洋媚外。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家具品牌,达芬奇家具售价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意味着它的主要消费人群非富即贵。
受当前仇富妒富的社会情绪裹挟,那些蒙受损失的受害者反倒成了被调侃和取笑的对象,挥舞着大棒的批评者们恨不得在受害人的脸上写下“活该”二字。
过度信赖洋品牌确实不够理性,但对这种消费信赖的批判,绝不应该成为解读达芬奇家具事件的主流。
一方面,在本土品牌屡屡曝出质量问题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将洋品牌视为质量保证的惯性思维,与公众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高度契合,本身无可指摘;另一方面,少数富人将奢侈品作为凸显生活品位和消费能力的手段,情理上具备完全的正当性,法理上也应得到平等的权益庇护。
围观达芬奇家具事件,公众应该避免情绪化和浅薄化的倾向,理性地跳出“伪问题”,追问事关每个消费者利益的“真问题”。
须知道,如果不能合力建设重诺守信的商业环境,无论是富人还是普通消费者,最终都将是受害者。
如果不能合力建设重诺守信的商业环境,无论是富人还是普通消费者,最终都将是受害者。
第一个要追问的“真问题”,是相关职能部门对洋品牌的监管是否存在制度性漏洞。
据媒体报道,涉事的达芬奇品牌家具在上海保税区“一日游”之后,就能堂而皇之地贴上“意大利原装进口”标签。
这充分暴露出洋品牌在入境、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的监管缺失,但达芬奇家具进入中国13年间,竟一直没有“遭遇”执法部门的质量抽检。
和消费者过度信赖洋品牌的行为相比,监管部门这种“洋品牌崇拜症”显然危害更大。
作为把关人的相关职能部门,本该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重要防线,但他们动辄为洋品牌开辟绿色通道,让它们享受“免检”的超国民待遇,有负消费者的信赖和期待。
第二个要追问的“真问题”,是为何假洋品牌的曝光总要依赖媒体。
在达芬奇家具事件之前,我们已经陆续知道,施恩、澳优等“洋奶粉”仅在国内有售,“英国品牌”杰士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武汉公司,“源自美国”的阿诗丹顿热水器和“意大利时装品牌”卡尔丹顿都是土生土长的
国产货……这些散布于乳品、服装、家装建材等多个领域的假洋品牌,无一例外都是率先由媒体曝光的。
达芬奇家具事件已被媒体曝光多日,但直到前几天,上海、杭州、成都、北京等地的工商部门才要求停售相关产品,并展开调查。
这种“慢一拍”的懒政思维,在放大媒体监督功能的同时,也暴露了相关职能部门的缺位,恰恰是当前监管机制失灵的有力例证。
除此之外,达芬奇家具事件还暴露出第三个“真问题”,即本土品牌如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目前都在中国代工生产,表明中国本身具备生产一流品牌的实力。
但本土品牌的竞争力远不如洋品牌,甚至不得不铤而走险冒充洋品牌,说明当前的市场激励机制出了问题。
达芬奇家具涉嫌造假和虚假宣传当然应该严惩,但如果不改革当前的激励机制,培植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信任,“挂洋头,卖国货”的现象仍然难以禁绝。
每曝光一起类似达芬奇家具丑闻的事件,都是相关职能部门提升服务的良好契機,也是我们重建消费市场秩序和商业伦理的机会。
在达芬奇家具事件中,我们不能被那些“伪问题”混淆视听,而应该认真反思那些“真问题”,积极促进商业环境改善,进而为消费者谋求更多的福利。
编辑:尹丽丽美编: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