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酒令时人们所说的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行酒令口诀经典
行酒令是一种流行的饮酒游戏,通常在聚会或酒吧中进行。
参与者轮
流提出酒令,其他人必须按照规定的方式喝酒或者做出其他动作。
以下是
一些经典的行酒令口诀:1.三杯不倒,五杯不醉,七杯才能把我灌倒。
2.
一杯二杯三杯醉,四杯五杯六杯愁,七杯八杯九杯醉,十杯十杯十杯倒。
3.一杯二杯三杯醉,四杯五杯六杯愁,七杯八杯九杯醉,十杯十杯还要喝。
4.一杯两杯三杯醉,四杯五杯六杯愁,七杯八杯九杯醉,十杯十杯还要喝。
5.一杯两杯三杯醉,四杯五杯六杯愁,七杯八杯九杯醉,十杯十杯不倒。
6.一杯两杯三杯醉,四杯五杯六杯愁,七杯八杯九杯醉,十杯十杯不倒,
十一杯十二杯才能倒。
7.一杯两杯三杯醉,四杯五杯六杯愁,七杯八杯九
杯醉,十杯十杯不倒,十一杯十二杯还要喝。
这些行酒令口诀都有一个共
同点,就是通过递增的方式来增加饮酒量,同时也增加了游戏的难度和刺
激性。
但是,我们要注意饮酒的安全和适量,不要过度饮酒,以免对身体
造成伤害。
饮酒行酒令的传说(澧州民间饮酒行酒令的传说故事选篇)导语:行酒令;是民间酒席上的一种饮酒助酒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听令轮流说诗词、四言八句、联语、划拳(类似游戏)分输赢,违令、违规、输者就罚饮酒一杯。
但是也有贪酒不顾人为了自己喝到酒,而改变规则,赢者自罚酒一杯还能品偿下酒菜。
饮酒行酒令的传说第一章、澧州民间普通百姓传统行酒令澧州民间传统行酒令简称划拳:划拳是用嘴和手配合完成,俩人面对面进行,谁喊的数与伸出的手指数相符,谁就赢了(都对算平局)。
行酒令采用三字句:一心敬,哥俩好,三桃园,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九连环,满堂红。
输者,就罚饮酒一杯,如有嗜酒如命易贪杯者同桌,他会主动要求自己作陪饮酒一杯。
第二章、传说两位仙人与白琪行酒令巧妙破解诗文澧州民间传说:白吃大王行酒令巧妙破解诗文,白吃(方言:白七qī)了一顿人间美味佳肴,民间流传故事传佳话。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时代有个读书人,名叫白琪官至侍郎,后来看破红尘隐居湖南省岳阳平江县南部福寿山白云寺。
白琪自幼聪明过人,喜爱读书。
二十来岁,已才华出众。
只因家境贫寒,未能做官,但他傲视权贵,常为百姓说话办事。
当地乡绅、富户虽然恨他,但又知道他知书达理,能言善辩,惧怕他一口伶牙俐齿,因此对他毫无办法。
方圆几百里的文人才子也曾与他经常聚会对诗,但谁也难不住他。
百姓称赞他,说:就是聖人賢人来了,恐怕也不是白琪的对手。
更有好事者还做了大字匾额一块上书“聖賢愁”三字,挂在白琪家门口显耀。
第三章、吕洞宾、张果老云游岳阳福寿山白云寺澧州府地域民间传说:有一天,“八仙之列的二仙”张果老,吕洞宾二位神仙云游岳阳福寿山白云寺。
见到“聖賢愁”三字,久思不得其解。
待问明原因后,把二仙气得胡子直翘,吕洞宾怒道:小小白琪,也配大匾一块显耀,待我们二仙会他一会。
我就不信他比神仙还有本事,非摘下他这块匾不可,二仙主意已定,就地作法,变来美酒一壶、空碟三个,然后来到白琪家中。
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
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
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
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四卷。
通令的行令方法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
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
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
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迷行拳之举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迷行拳之举,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彩和才华。
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历史渊源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
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
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
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
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
负者饮酒。
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
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
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
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
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
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历史来源《东洋文库》“今人饮酒,不醉不欢,古人皆然,唯醉必由于劝酒。
古人习以冠带劝酒,劝而不从,饮不尽兴,自生佐饮助兴之趣。
所谓“酒令”,即由此而生,沿习成俗,并流传至今。
刘向《新序》云:“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中国古代的酒漫谈中国古代酒文化——酒令漫谈中国古代酒文化——酒令酒令酒令也称行令饮酒,是酒席上饮酒时助兴劝饮的一种游戏。
通行情况是推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按一定的规则,或搳拳,或猜枚,或巧编文句,或进行其他游艺活动,负者、违令者、不能完成者,无罚饮,若遇同喜可庆之事项时,则共贺之,谓之劝饮,含奖勉之意。
相对地讲,酒令是一种公平的劝酒手段,可避免恃强凌弱,多人联手算计人的场院面,人们凭的是智慧和运气。
酒令是酒礼施行的重要手段。
酒令的产生可上溯到东周时代。
有一句成语叫“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有一典故,《战国策·齐策二》云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中。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共卮曰:‘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这其实就是一则最古老的酒类故事。
《战国策》是西汉末齐向根据战国末年开始编定的有关游说之士言行和各种小册子总纂而成的,故此酒令的出现,中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功史。
据《韩诗外传》中记载:“齐桓公置酒令曰:‘后者罚一经程!’管仲后,当饮一经程(酒器),而弃其斗,曰;‘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
”齐桓公和管仲为东周初年人,这表明距令2600多年前已有了酒令的名称。
汉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空前繁荣,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饮酒行令之风开始盛行。
在东汉时期还出现了贾逵编纂的《酒令》专著。
酒令的真正兴盛在唐代,由于贞观之治,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繁荣,后代流行的各种尖型的酒令,几乎都是在唐代形成的。
酒令的种众多,且各有特点,现分类中以简介。
(一)流觞传花类曲水流觞是古人所行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饮酒娱乐活动。
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流觞活动,要算公元353年3月3日在绍兴兰亭举行的一次。
大书法家王羲之与群贤聚会于九典水池之滨,各人在岸边择处席地而坐。
在水之上游放置一只酒杯,任其飘流曲转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取饮吟诗。
中国古代十大行酒令1、骰令。
骰(亦称“色子”)令是古人常用的酒令之一。
有时用一格骰子,最多可达六枚,依令限数,因人、因时而定。
此令简单快捷,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不需要什么技巧,全凭运气,特别受豪饮者欢迎。
骰令各目繁多,主要有猜点令、六顺令、卖酒令等。
2、猜物。
把某物藏起来,使在席之人猜测其所茂之处。
猜中者胜,猜错者饮。
主要有茂钩、猜枚(又称猜拳)、猜花等。
3、指掌令。
以指为戏,故称指掌令,主要有五行生克令、一官搬家讼、抬桥令、石头令剪子布令(此为日本拳)、大小葫芦令、拳(又称猜拳、拇戏)、打更放炮令等。
4、击鼓传花令。
令官拿花枝在手,使人于屏后击鼓,客依次传递花枝,鼓声止而花枝在手者饮。
5、虎棒鸡虫令。
二人相对,以筷子相声,同时或喊虎、喊棒、喊鸡、喊虫,以棒打虎、虎吃鸡、鸡吃虫、虫嗑棒论胜负,负者饮。
若棒兴鸡、或虫兴虎同时出现,则不分胜负,继续喊。
6、汤匙令。
着一汤匙于盘中心,用于拨动匙柄使其转动,转动停止时匙柄所指之人饮酒。
7、地方戏名令。
行令者每人说一种地方戏各,并指出一个名演员的说不上者饮两杯,说出一半者饮一杯。
8、拍七令。
从一数起,下数不限,明七(如七、十七、二十七等)拍桌上,暗七(即七倍数,如十四、二十一、二十八)拍桌下,误拍者饮。
9、投壹。
设特制之壹。
宾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胜,负者饮。
10、揭彩令。
令官将一张写有数字的纸条用杯子扣在桌子上。
合席之人除令官外均不知此数字,但要求这个数字必须在6—36之间。
令官饮完,口中说出“6”字后再送给席间的任何一人,依次类推。
如果所加数字之和刚好兴杯中所扣数字相等,叫做得彩,则该人饮一杯酒。
倘若又轮到令官而数字又未超过杯中之数,则令官只许加“1”再送给他人,如果累计已超过杯中数,那么该人与接者猜拳,过几个数猜几拳,输者饮酒。
120句飞花令“酒”,以酒会友,以诗行令!“飞花令”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它比“五魁首,六六顺”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120句飞花令“酒”,以酒会友,以诗行令!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短歌行/曹操2.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白头吟/卓文君3.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杂诗12首其一/陶渊明4.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卢照邻5. 能向花间几回醉?十千沽酒莫辞贫!宴城东庄/崔敏童6.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过故人庄/孟浩然7.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送陈章甫/李颀8.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凉州词/王翰9.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哭宣城善酿纪叟/李白10.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李白11.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秋浦歌四首/李白12.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月下独酌/李白13.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月下独酌/李白14.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月下独酌/李白15.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月下独酌/李白16.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月下独酌/李白17.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送别/王维18.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陇西行/王维19.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不见/杜甫20.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杜甫120句飞花令“酒”,以酒会友,以诗行令!21.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赠卫八处士/杜甫2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甫23.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将进酒/李白24.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将进酒/李白25.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李白26.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客中行/李白27.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少年行其二/李白28.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古人行酒令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社交活动,它不仅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还能够展示人们的才艺和智慧。
以下是一个关于古人行酒令的故事:
有一群文人墨客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为了增加酒桌上的趣味性和刺激性,他们开始玩起了行酒令。
令官拿起酒杯,高声说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我今欲借此佳酿,邀各位共度良辰。
请诸位英雄豪杰按照我所出的令来饮酒。
”
众人纷纷响应,令官便开始出令。
第一个令是“飞花令”,即要求每个人说出一句含有“飞”字的诗句。
众人纷纷吟诵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等优美的诗句,每说出一句便喝一杯酒。
接着,令官又出了一个“生肖令”,要求每个人说出自己属相的诗句。
众人纷纷发挥自己的才智,说出了一连串精美的诗句,每说出一句便喝一杯酒。
最后,令官出了一个“猜谜令”,要求每个人猜出一个谜语,猜对的可以免去一杯酒的惩罚。
众人纷纷出题,有的谜语简单有趣,有的则让人琢磨半天。
最终,有一位才子猜出了所有的谜语,赢得了众人的喝彩和敬意。
在行酒令的过程中,大家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和智慧,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场酒令一直持续到深夜,众人仍然意犹未尽。
行酒令的起源与演变历史行酒令,又称酒令、猜酒令,是一种在酒宴上流行的娱乐活动。
通过特定的规则和口令,参与者需要按照指令完成动作或唱歌,以此增加宴会的气氛。
行酒令作为一种社交游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与改进。
行酒令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
相传,诗经中的《鹿鸣》一篇里,有“酒曰止温,有以蕃沃,靡靡之乐,是用为酒”,描述了古代酒宴常常伴有行酒令的情景。
当时的行酒令多以诗词歌赋为素材,参与者需要凭借记忆和才情来应答,为宴会增添风雅之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酒令逐渐传入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演变出各具特色的形式。
在欧洲封建贵族的宴会上,行酒令通常采用饮酒游戏的形式,如比赛喝酒的速度、猜测酒中的成分等。
这种形式更加娱乐性强,考验了参与者的酒量和智力。
到了近代,行酒令逐渐融入了大众娱乐生活。
19世纪末的欧美社交场合中,行酒令成为常见的游戏方式。
例如,参与者会按照指定的顺序依次完成动作或唱歌,如果有人违反规则或犯错,则需要承担惩罚,如要喝下一杯酒或做出额外的表演。
这种形式在后来的酒吧、KTV等场所也得到了延续,成为人们聚会时的常见娱乐项目。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行酒令逐渐从线下延伸到线上。
各种行酒令App和网站应运而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挑战模式和题材内容,让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社交平台上畅享这种乐趣。
同时,行酒令也与社交媒体相结合,通过直播或视频分享,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分享欢乐与互动。
总而言之,行酒令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交融。
它不仅为酒宴增添了活跃的气氛,也是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酒令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适应了不同时代的需求,延续了它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古代的诗词唱和,还是现代的线上互动,行酒令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酒逢知己行酒令助兴酒逢知己行酒令,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传统形式,也是在欢聚一堂、增进情感、促进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酒逢知己的场合,行酒令更是添增了欢乐和活跃气氛。
本文将从酒逢知己行酒令的起源、形式以及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酒逢知己行酒令的起源酒逢知己行酒令,这一传统形式源自我国古代。
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酒令就已经成为宴会活动中的一种常见方式。
当时的士人们以诗词、歌曲、骈文等形式组织游戏,互相挑战,以展示才情。
这种形式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了后来的酒逢知己行酒令。
二、酒逢知己行酒令的形式1. 发起者出题:在酒逢知己的场合,通常是一位主持人或者座上宾客担任发起者,提出一个酒令的题目。
题目要充满趣味性与挑战性,能够引发参与者的思考和回答。
2. 参与者回答:参与者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分别一人一句或者齐声回答,回答的内容通常要求与酒、友谊、情感等相关。
3. 失误处罚:在酒逢知己行酒令的过程中,如有人未能按时回答或者回答错误,通常需要接受一定的处罚。
处罚内容可以是喝酒、唱歌、跳舞或者完成一些有趣的动作等。
三、酒逢知己行酒令的作用1. 促进交流:酒逢知己行酒令可以给参与者提供一个轻松活跃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和友谊。
2. 增进欢乐:酒逢知己行酒令的形式活泼有趣,能够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带来快乐与欢笑,增添了整个酒宴的气氛。
3. 展示才艺:通过回答酒令题目,参与者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智慧,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4. 增进友谊:在酒逢知己行酒令的互动中,参与者之间加深了解,增进了友谊,为今后的互动和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酒逢知己行酒令作为一种传统的形式,不仅能够增进友谊、促进交流,还能够带来欢乐和活跃气氛。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各种聚会和活动中看到酒逢知己行酒令的身影,它已经成为了人们喜爱和享受的一种娱乐方式。
让我们抛开疲惫和烦忧,用酒逢知己行酒令来传递友谊和快乐,让每个人的心都暖暖的。
飞花令飞花令是古时候人们经常玩一种“行酒令”的游戏,是中国古代酒令之一,属雅令。
“飞花”一词则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
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
方法示例甲:花开堪折直须折。
花在第一字位置上乙:落花人独立。
花在第二字位置上丙:感时花溅泪。
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以此类推,花在第七个字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
答不上的则罚酒。
在酒宴上可以有一些变化,如直接说一句带花的诗,花在诗中的位置对应到某客人,此客人再接,如果正好应到自身,则罚酒。
(一)飞花令之“月”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6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7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8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9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1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1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1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乡村四月》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1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5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1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17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1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9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秋浦歌》2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2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2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行酒令时人们所说的"五魁首"是啥意思
“魁首”为何是指第一名
中华民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划拳伸出的手势分别代表着0到10这十一个数字,每个数字及其衍生的呼词中都包含着历史文化内容:
明清时期,科举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取士,每经第一名称经魁,又称魁首。
同时取得各经第一名的人被称为五魁首。
即“五魁首”者,系指古人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种经籍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
行酒令俗称"划拳", 谁被对方猜中谁喝酒。
划拳又叫豁拳、拳、猜拳、拇战。
这个酒令玩法就是两人同时伸手,谁猜中两人所伸出的手指总和谁就赢,对方喝酒。
即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数,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总数相符,谁就算赢,输的人喝酒。
都猜对打平。
如果自己喊的数超过所出手指数加五,就算失枚(例如出了两根手指却喊了八匹马),这时只要对方不失枚则不管对方是否猜对都算输,要罚酒。
此乃我国古传至今仍时尚流行的饮酒游戏,它增添酒兴,烘托喜庆。
划拳时口呼指数,从零到十共十一个数,其数皆用典故巧妙呼出,且语带吉祥、祝福。
开头“宝不露”。
唐朝时有“开元通宝”,泛指钱财。
猜拳时一般是紧握拳头不出指,口呼“宝不露”即财不外露的意思。
零:双方不出指头,只握拳头,呼作“宝”或者“宝拳一对”、“宝不出”、“宝不露”。
宝即元宝之意,以人的拳头像元宝的形状取之。
一、一心敬。
此出唐代诗圣杜甫《高都护马行》:“与人一心成大功。
”表示祝酒人诚心敬酒,同心共饮之美好心愿。
与一般伸食指不同,而是挑大拇指,呼作“一心敬”。
挑拇指本是对人夸赞敬佩的表示,表现对你的“一心”敬重,你当然不能敬酒不吃吃罚酒了。
二、两相好。
今人划拳多以“两相好”开局,乃至哥俩好、爷俩好。
常常起拳时便以双方辈分、称谓呼出“哥俩好”,表现出友情第一,关系密切
三、三星高照。
系祈盼福星、禄星、南极老寿星高照。
呼作“三星高照”或“三星照”。
传说中的天官星座、紫徽星座、南极星座为“福、禄、寿”三星,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财产和健康长寿。
四、四鸿喜。
古人“四喜”是指“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四个喜庆的时刻。
呼作“四红”或“四喜”。
“四红”指鹤顶、鸡冠、樱桃、胭脂四种喜庆的红颜色;
五、五魁首。
“五魁首”者,系指古人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种经籍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
呼作“五经魁首”,简化呼成“五魁首”。
所谓“五经”,既儒学经典著作《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
“五经魁首”当然是金榜得中,飞黄腾达了。
六、六大顺。
呼作“六顺”,民间有“六六大顺”的说法。
其实,“六顺”指的不是年龄和运气,《左传》云:“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
”六个方面。
七、七巧。
呼作“七巧”。
是被王母娘娘拆散姻缘的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相传农历七月初七,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民间妇女比穿针引线,斗巧取胜,祝贺织女喜会牛郎。
“七巧”演变于“乞巧”。
俗称“乞巧”,因“乞”“七”谐音故之。
相传农历七月初七,划拳用作呼词,寄予了对夫妻美满、家庭和睦的祈望。
八、“八匹马”。
呼作“八仙”,传说“八仙”都是多才多艺,不受清规戒律束缚,很有人情味的风流神仙。
也有呼作“八匹马”。
“八匹马”是指《穆天子传》中传载,周穆王有八骏之乘的那八匹宝马良驹,寄寓振奋腾飞的追求。
相传曾在昆仑山瑶池与西天王母诗酬谢唱。
今人划拳常呼“八仙庆寿”以取代“八马”。
九、久长。
据《史记》载:“建久安之势,成长久之业。
”后人取其“久长”二字作为典故,谐音为“酒长”,借喻人们相聚美酒不尽。
呼作“九九归”、“九个九”,表现了对天下大同,天长地久的祝愿。
十、十全。
清朝乾隆皇帝自诩文治武功,福禄寿俱全,自称“十全老人”。
今人常理解为“十全十美”。
呼作“十全”、“全家福”,也是表示祥和美满的意思。
五魁首玩法:
双方在喊之前要各自有一个手势,这个手势就代表你出的数字,比如你把大拇指合并,那么剩下四根指头,就代表你出的数字是四,如果对方只伸出一个大拇指,那么你们俩的数字加在一起就是5,就代表五魁首,那你就赢了,如果对方也喊五魁首,两人平局,重新来。
依此类推,一般三局两胜。
喊的酒令在各地代表也不同:我经常划的是这样的:
拳头代表什么都没有,因为不可能两个人同时出拳头
一个拇指:点圆圆、一心敬你
拇指和中指伸出其余合并:哥俩好、长辈的话应该喊爷俩好
前三手指伸出:三桃园、三星照
四手指是:四季财
五魁首
六六顺
七个巧
八匹马
九连环、酒(九)到了
十满上
一心敬你。
反正一个人最多出的数字为5,就是五个指头都用上
两个人往一起凑,谁喊的对谁赢
据《史记》载:“建久安之势,成长久之业。
”后人取其“久长”二字作为典故,谐音为“酒长”,借喻人们相聚美酒不尽。
提到"五魁手",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着邻居父子两人划拳, 儿子指着老子的手大喝一声:"乌龟手!", 老子居然认输喝酒。
我始终弄不明白孩子怎么知道的,大人为什么会承认。
长大后才知道,
原来是我听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