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后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12.35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1目的明确临床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的内容与要求,促进临床医师科学、合理、有效用血。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是临床科室;执行人员主要为临床医师。
适用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决策输血治疗方案以及对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的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异体输血(a1Iogeneictransfusion):在患者需要时,安全输入与患者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其他人的血液(全血或成分血)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自体输血(auto1ogoustransfusion):采集患者自身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在其术中或术后或紧急情况时,予以回输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大量输血(massiVetransfusion):短时间内连续、快速输注大量血液。
通常是指24h内输入的血液总量等于或超出患者全身血容量,或3h内的血液输注量达到受血者自身血容量的50%以上。
4.目标5.1患者每次输血前,临床医师均进行正确评估。
4.2患者每次输血后,临床医师均进行输血效果评价。
5.3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记录规范、完整。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6.1临床医师负责对患者输血前进行正确评估,输血后进行效果评价,决策是否需要输血以及制订/调整输血治疗方案。
7.2必要时输血科医师参与评估与评价工作。
8.工作程序9.1输血前准备手术患者手术前临床医师应当了解患者详细的病史(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体格检查(心、肺、肝、肾功能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贫血状况、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输血风险,制定适宜的术中备血方案,包括:(1)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自体输血方式,对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手术患者,首选自体输血备血方案,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订适宜的自体血采集方案;(2)对无条件实施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制订异体输血备血方案,包括血液品种、血量、预定用血时间等。
10.2输血前评估6.2.1非手术患者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史(输血史、失血情况)与代偿功能、实验室结果,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最适宜患者的输血治疗方案。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一、 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结合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输血前评估。
2.评估内容:病情摘要;输血前相关检查(如:WBC、RBC、PLT、HGB 、HCT、APTT、PT、血型、肝功能、病毒筛查结果)、有无输血史、是否需要输血(需要输血说明输血目的)、输血的方式,输血品种和用量、什么时间输、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患者不同意输血要注明拒输血原因)等内容。
3.输血前评估必须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我院《临床用血指南》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不符合适应症要求的不予输血。
4.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
5.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签名。
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并签名。
二、输血后评价: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经治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病程记录”填写评价结果和签名。
输血后评价内容:实际用血量(时间、品种、用量);输血后相关检查结果(如:WBC、PLT 、HGB、HCT、APTT、PT);有无输血反应;输血效果(满意 / 欠佳)。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部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
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处罚并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输血标本采集、送检管理规范一、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要求:1.标本不能溶血,因溶血会掩盖配血不合的异常反应。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第一章:绪论1.1 背景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或损伤。
但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反应、传染病传播等。
因此,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完善的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1.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的流程和内容,以确保患者和供血者的安全,提高输血的质量和效果。
1.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输血的患者,以及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相关人员。
第二章:输血前评估2.1 评估内容(1)患者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2)病史和诊断:包括既往病史、当前疾病的诊断、输血的临床指征等;(3)过敏史和输血反应史:包括对药物、食物等过敏情况,以及曾经是否出现输血反应;(4)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结果、感染标志物等;(5)其他相关信息:如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等。
2.2 评估流程(1)与患者沟通,获取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史;(2)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心率、血压等;(3)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4)根据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进行风险评估;(5)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输血,确定输血的类型和剂量。
第三章:用血后评价3.1 评价内容(1)输血效果评价:包括是否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是否出现输血相关并发症等;(2)输血反应评价:包括是否出现输血反应、输血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3)输血相关感染评价:包括是否出现输血相关感染、感染的病原体等;(4)其他相关评价:如输血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液学指标等。
3.2 评价流程(1)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2)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输血反应的症状,如发热、皮疹等;(3)进行实验室检查,如感染标志物检测、血液学指标检查等;(4)整理评价结果,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5)根据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如调整输血计划、采取治疗措施等。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对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临床合理用血,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中输血专指输注全血、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
二、本制度不适用于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
医师在对上述五种不列入评估的类型进行输血时,应在“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中相应选项处注明。
三、除了上述情况外,其他住院患者临床用血和择期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必须遵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四、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五、输血后评价:1、本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填写结果、签名。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历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检验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科和检验科每季度抽取输血病历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季度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
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2)是指为确保患者输血安全和有效使用血液制品而制定的一系列评估和评价措施。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目前,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纠正贫血、止血等病症。
然而,输血作为一项有风险的医疗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对于保证输血安全、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制度的范文。
一、输血前评估1. 根据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评估输血前评估应首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等。
针对不同人群,需要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评估。
2. 评估患者的血型和血型抗体情况输血前必须准确确定患者的血型,并了解其是否存在血型抗体。
通过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可以避免输血不匹配导致的输血反应。
3. 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输血相关的肺损伤。
因此,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输血方案。
4. 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凝血功能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如创伤、手术后患者,需要评估其凝血功能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输血方案的制定。
5. 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和输血需求,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6. 评估患者的输血安全风险评估患者接受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风险,包括输血反应、传染病传播等。
二、用血后评价1. 观察患者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包括发生输血反应的类型、程度和处理情况等。
2. 评估输血效果用血后应对患者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评估输血效果,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症状改善情况等。
3. 检查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及时观察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4. 患者满意度评价在用血后,可以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价,了解患者对输血过程的感受和评价,为优化输血管理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有效的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对于确保输血安全、优化临床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输血后评价模板一、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二、输血情况。
1. 输血前患者情况。
(1)患者病情描述。
(2)输血指征。
(3)血型及交叉配血结果。
2. 输血过程。
(1)输血前准备。
(2)输血过程中的监测。
(3)输血反应及处理。
3. 输血后患者情况。
(1)输血后患者病情变化。
(2)输血后观察指标。
(3)输血后疗效评价。
三、输血效果评价。
1. 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2. 输血后患者体征变化。
3. 输血后实验室检查结果。
4. 输血后并发症情况。
四、医护人员评价。
1. 输血过程中的护理措施。
2. 输血效果评估。
3. 输血后护理及观察。
五、患者家属评价。
1. 对输血过程的满意度。
2. 对医护人员的评价。
3. 对患者康复情况的期望。
六、总结与建议。
1. 输血效果总结。
2. 对输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3. 对患者康复的预期及建议。
以上为输血后评价模板,希望各位医护人员在使用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填写,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评价。
输血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正确评价输血效果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期待着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和最贴心的护理,让他们早日康复,重返健康的生活。
感谢各位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对患者的关心与关爱。
祝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够顺利度过难关,早日康复!。
输血记录书写、输血后疗效评价及
输血质量评价
输血病历除了写输血记录外,还要求写输血后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具体要求如下:
(一)输血后疗效评价:
输血治疗患者的主管医师在输血治疗后第二天应根据输血治疗目的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或出凝血相应的实验室检测,并观察患者病情有无好转、临床表现是否改善等,做出输血治疗疗效评价,并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二)临床输血质量评价:各科室质控员要加强科室的临床输血质量评价:
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是:
(1)患者是否明确诊断;
(2)病例是否符合临床用血条件;
(3)主管医师是否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4)输血品种和数量是否与患者病情相符、输血治疗是否恰当;
(5)急性失血是否进行了先晶后胶的扩容、大量输注抗凝血后是否根据病情变化补充了凝血因子(冷沉淀)和血小板;(6)非急症用血是否执行了备血制度和用血审批制度;
(7)输血后是否及时进行了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如何;(8)输血治疗前是否履行了告知义务及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
(9)输血申请单填写是否规范,输血病程记录等各种输血文书记录是否及时、规范、完整;
(10)输血不良反应治疗抢救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规范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上报。
每月的输血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两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另外一份送质控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质量考核”。
质控科
2018年7月4日。
输血后评介之阳早格格创做
(一)输血后疗效评介:
输血治疗患者的主管医师正在输血治疗后第二天应根据输血治疗手段对于患者举止血惯例或者出凝血相映的真验室检测,并瞅察患者病情有无佳转、临床表示是可革新等,干出输血治疗疗效评介,并记录正在病程记录中.
(二)临床输血品量评介:
1.各科室调理品量统造小组每个月对于原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品量举止评介.
主要评介真量是:(1)患者是可精确诊疗;(2)病例是可切合临床用血条件;(3)主管医师是可庄重掌握输血切合证;(4)输血品种战数量是可取患者病情相符、输血治疗是可妥当;(5)慢性得血是可举止了先晶后胶的扩容、洪量输注抗凝血后是可根据病情变更补充了凝血果子(热重淀)战血小板;(6)非慢症用血是可真止了备血造度战用血审批造度;(7)输血后是可即时举止了输血疗效评介、输血疗效怎么样;(8)输血治疗前是可履止了告知负担及是可签订《输血治疗共意书籍》;(9)输血申请单挖写是可典型,输血病程记录等百般输血文书籍记录是可即时、典型、完备;(10)输血没有良反应治疗抢救步伐是可恰当,是可典型挖写输血没有良反应汇报单并上报.
评介截止汇总产生书籍里资料一式三份,一份动做科室调理品量统造小组的资料妥擅保存,其余二份分别收医务科、输血科,以供举止“临床科室用血品量考核”.
应定期启展对于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的评介,评介截止取科室品量管造战医师部分功绩考核及用血权力认定接洽.并针对于各临床科室战临床医师输血品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理央供,对于出现较超过品量问题的相闭医务人员举止输血技能典型的教习、训练战奖奖意睹.。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是指在给患者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是否有需要输血的必要,并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一般的输血前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评估:了解患者的既往输血史、过敏史、疾病史等,以排除可能的输血并发症和禁忌症。
2. 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腹部等情况,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输血的合适性。
3. 化验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与交叉等相关检查,以确定输血的血型和血液成分的适宜性。
4. 输血风险评估:对于高风险患者,如产科、儿科、老年患者等,要进行特殊的评估和监测,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
用血后评价制度是指在患者输血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效果进行评价和记录,以监测输血的疗效和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一般的用血后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病情变化:对于接受输血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皮肤黏膜情况、出血或血栓等症状的改变,以及可能的输血反应和过敏反应等。
2. 定期复查相关指标:输血后一般需要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以评估输血的效果和对患者的影响。
3. 并发症处理和记录:如出现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并发症,要及时处理,并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后续的治疗和评估。
4. 效果评价和总结:对输血的疗效和可能的并发症进行评价和总结,以为今后的输血决策和临床实践提供经验。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一、输血前评估。
1.进行输血前评估应详细了解患者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应了解有无输血并发症;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性疾病;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完善输血前相关检查指标;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等。
2.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3.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输血的必要性、成分、输血量等进行输血前的综合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
4.医师应将输血前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5.手术中麻醉科医师决定的输血,也必须要有评估并详细记录在手术记录或麻醉记录单上。
二、输血后效果评价。
1.病历中应记录本次输血过程的主要细节,包括输血前评估、输血指征、成分、输血量、输血过程有无不良反应等。
2.血液输注完毕后24-48 小时医师应参照用血前的评估项目进行输血后效果评价,并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记录应包括患者症状是否改善、输血后有否达到输血效果(检查相应指标),评估是否需要继续输血。
3.患方对本次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的认同情况也是用血后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本制度所指输血是指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等。
四、医务科每季度组织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在内网公示,科室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输血后评价
(一)输血后疗效评价:
输血治疗患者的主管医师在输血治疗后第二天应根据输血治疗目的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或出凝血相应的实验室检测,并观察患者病情有无好转、临床表现是否改善等,做出输血治疗疗效评价,并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二)临床输血质量评价:
1.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是:(1)患者是否明确诊断;(2)病例是否符合临床用血条件;(3)主管医师是否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4)输血品种和数量是否与患者病情相符、输血治疗是否恰当;(5)急性失血是否进行了先晶后胶的扩容、大量输注抗凝血后是否根据病情变化补充了凝血因子(冷沉淀)和血小板;(6)非急症用血是否执行了备血制度和用血审批制度;(7)输血后是否及时进行了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如何;(8)输血治疗前是否履行了告知义务及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9)输血申请单填写是否规范,输血病程记录等各种输血文书记录是否及时、规范、完整;(10)输血不良反应治疗抢救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规范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上报。
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质量考核”。
2.医务科应定期开展对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的评价,评价结果与科室质量管理和医师个人业绩考核及用血权限认定挂钩。
并针对各临床科室和临床医师输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术规范的学习、培训和奖惩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