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5实验: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测重力加速度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7
单摆运动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探究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体,如钟摆、秋千等。
而单摆作为一种简单的物理振动系统,也是研究摆动现象的基础。
在单摆运动中,周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它与摆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一、周期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周期是指一个周期性现象从起点到终点并回到起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
在单摆运动中,周期可以通过测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来确定。
测量单摆的周期可以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
首先,将一根线或者细线拴在一个固定的支点上,然后在线的另一端挂上一个重物。
当重物被拉向一侧后释放,它将开始进行摆动。
使用计时器来记录从某一固定位置(例如摆球运动的最高点)开始,到下一次回到固定位置所经历的时间。
重复多次测量,然后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二、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在单摆运动中,周期与摆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周期的平方与摆长的比例关系。
考虑一个简单的单摆系统,重物的质量为m,线的长度为L,重力加速度为g。
摆球在摆动过程中,受力有两个分量:沿摆线方向的重力分量和垂直摆线方向的张力分量。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到运动方程。
解决运动方程可以得到单摆运动的周期T的表达式:T = 2π * √(L/g)从上式可以看出,周期T与摆长L成正比。
当摆长增加时,周期也会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较长的摆长对应着更大的牵引力,使得摆球运动的速度更慢,从而导致周期增加。
三、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实验验证为了验证周期与摆长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一系列实验。
首先,固定摆球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分别改变摆线的长度,测量不同摆长下的周期。
在实验中选择不同的摆长,可以使用一个可调节的固定支点,或者调节线的长度。
固定起点、记录时间,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通过计算周期的平方与摆长之间的比值,可以验证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实验结果会呈现出周期的平方与摆长的线性关系,验证了周期与摆长之间的关系。
结论通过对单摆运动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进行探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单摆周期与重力加速度定量关系的实验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单摆周期公式gl T π2=,是通过演绎推理而得到的。
关于公式中周期和摆长的定量关系,我们已经进行了实验探究,所得到的结论跟公式很吻合。
公式中周期与重力加速度的定量关系是否也与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呢?从公式看,似乎只有在其它星体上、或者在一个稳定的超重或失重的条件下能够改变g 时,才能进行实验检验,现在问题是,在地球上的普通实验条件下,是否可以对T 与g 的定量关系进行实验研究?如果可以,怎样实验?二、实验方案的设计1.进一步思考g 的实验含义重力mg 是单摆在简谐运动中产生回复力的原因,g 是重力加速度,这是单摆周期公式中g 的物理意义。
从实验的视角看,g 是什么?g 是单摆的摆球在失去摆线支持力的情况下运动的加速度(摆球脱离摆线时,它的加速度是g ),该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是不变的。
由此我们设想,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实验环境:摆球在没有摆线作用的情况下,它运动的加速度是另外一个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值,而且这个值是可以人为调节的。
2. 伽利略用斜面“冲淡”重力的启示伽利略研究小球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用斜面来“冲淡”重力,通过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研究,把结论外推到自由落体运动。
由此我们想到,用斜面“冲淡”重力的设计思路也可以照样用在单摆上,因为没有摆线的钢珠,在光滑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是一个不变的值,而且这个值可以通过改变斜面倾角来调节,这和我们所需要设计的实验环境是完全吻合的。
3.实验的基本方案本实验的基本方案就是在摩擦力可以忽略的斜面上做单摆实验,如图×-1。
如果没有摆线的约束,摆球在该倾角为θ的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 =g sin θ,相当于被“冲淡”后的重力加速度。
本研究中,把a 称为“等效重力加速度”。
本实验的目的是:在摆长一定的情况下,检验单摆周期T 是否与a 的平方根成反比。
即检验aT 1∝。
三、实验装置和物理量的测量1.实验装置图×-2是双线摆,双线摆也是一种单摆,它的优点是可以把摆球的运动轨迹约束在一个确定的平面上。
单摆法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单摆法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利用单摆法测量了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通过测量单摆的周期和摆长,利用单摆的运动方程推导出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实验结果表明,测得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与预期值相符,验证了单摆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引言: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它对于许多物理现象和实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准确数值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单摆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通过测量单摆的周期和摆长,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并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实验器材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一个长线摆和一个计时器。
长线摆由一根细长的线和一个质量较大的球形物体组成。
实验原理基于单摆的运动方程,即单摆的周期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根据公式T=2π√(L/g),其中T为周期,L为摆长,g为重力加速度,可以通过测量周期和摆长,计算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实验步骤:1. 将长线摆悬挂在一个固定的支架上,确保摆长可以自由摆动。
2. 将球形物体拉至一侧,使其摆动,并用计时器记录下一个完整周期的时间。
3. 重复步骤2,进行多次测量,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4. 测量摆长,即线的长度,使用尺子或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5. 计算重力加速度的数值,根据公式g=(4π²L)/T²,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L为摆长,T为周期。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多次实验测量,得到了一组周期和摆长的数据。
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计算出了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实验结果表明,测得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与预期值相符,误差较小。
这说明单摆法是一种可靠且准确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实验误差的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器材的制造和使用误差,以及实验操作的不精确等因素,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例如,摆长的测量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计时器的精度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空气阻力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5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一、实验原理单摆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实验模型,它以简单的构造和运动的规律,成为了研究力学和天文学的重要工具。
在单摆中,一根固定在一端的轻杆或细线,另一端悬挂质量块,当质量块在平衡位置附近摆动时,单摆就会以一定的周期进行往复运动。
这个运动的周期T与重力加速度g之间存在以下关系:T² = 4π²/g * L其中,T是单摆的周期,L是单摆的长度,π是圆周率,g是重力加速度。
因此,通过测量单摆的周期和长度,就可以求得重力加速度g。
二、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一根长度为L的细线,一个质量为m的重物(带有悬挂环),一个测量用的毫米刻度尺,一个计时器(如秒表)。
2.将细线穿过重物的悬挂环,然后固定在桌子或铁架台上。
将刻度尺竖直放置,并使细线的悬挂端位于刻度尺的零点。
3.开始计时,使重物在平衡位置附近摆动。
摆动的角度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5°。
4.每当重物经过平衡位置时,启动计时器进行计时,并观察和记录每次摆动的周期T(以秒为单位)。
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可以多次重复测量并求平均值。
5.测量单摆的长度L。
将细线拉直,从悬挂点到重物底部的距离即为单摆的长度。
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6.将测量得到的周期T和长度L代入公式T² = 4π²/g * L中,求得重力加速度g。
π的值取3.14。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单摆周期T和长度L代入公式后,可以求得重力加速度g。
一般情况下,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通常在5%以内)。
2.对同一地点多次进行测量并取平均值,可以减小因地形、气候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同时,多次测量也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单摆的稳定性和避免大幅度摆动。
大幅度摆动会影响计时器的计时精度,从而影响最终的重力加速度测量值。
4.本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基本的测量方法,但误差较大。
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常常会使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和更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测量。
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是一种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常用实验。
它利用物理学中的摆的基本原理来计算重力加速度,即摆的运动方程式。
在实验中,首先要准备一根长度为L的单摆,其中L 代表摆的长度,接着将该单摆的一端固定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另一端则会作绕其固定点的摆动运动。
然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摆的摆动时间周期T,以及摆的长度L来计算重力加速度g,其计算公式为:g=4π2L/T2。
最后,实验中可能会遇到干扰因素,比如风、温度等,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抑制这些干扰因素,以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实验九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之间的关系、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1.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秒表和刻度尺。
(2)探究影响单摆运动周期的因素。
(3)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
2.实验原理测摆长l和周期T,由T=2πlg→g=4π2lT2。
3.实验器材中心带有孔的小钢球、细线(长约1 m)、米尺、游标卡尺、秒表。
4.实验步骤(1)做单摆将细线穿过中心带有孔的小钢球,并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的结,然后把线的另一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上,让摆球自然下垂。
(2)测摆长用米尺量出摆线长l′(精确到毫米),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直径D,则单摆的摆长l=l′+D 2。
(3)测周期将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小于5°),然后释放小球,记下单摆摆动30次~50次的总时间,算出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
(4)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
5.数据处理(1)公式法:g=4π2lT2,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再算出g的平均值。
(2)图像法:作出l-T2图像求g值。
6.误差分析产生原因减小方法偶然误差测量时间(单摆周期)及摆长时产生误差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②计时从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单摆模型本身①摆球要选体积小,密度大的②最大摆角要小于5°7.注意事项(1)摆线要选1 m左右,不要过长或过短。
(2)悬线长要待悬挂好球后再测,计算摆长时要将悬线长加上摆球半径。
(3)单摆要在竖直平面内摆动,不要形成圆锥摆。
(4)要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并数准全振动的次数。
【例1】(2020·山东威海市模拟考试)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1)需要记录的数据有:小钢球的直径d、________、摆长L、30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和周期T;(2)用标准游标卡尺测小钢球的直径如图1所示,则直径d为__________ mm;图1(3)如图2所示,某同学由测量数据作出L-T2图线,根据图线求出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____ m/s2(已知π2≈9.86,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一、实验目的利用单摆来测量重力加速度二、实验原理单摆在摆角小于10°时的振动是简谐运动,其固有周期为T=2π ,由此可得g= 。
据此,只要测出摆长l和周期T,即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由此通过测量周期T,摆长l求重力加速度三、实验设备及工具铁架台(带铁夹),中心有孔的金属小球,约1m长的细线,米尺,游标卡尺(选用),秒表等。
四、实验内容及原始数据(一)实验内容1.在细线的一端打一个比小球上的孔径稍大些的结,将细线穿过球上的小孔,制成一个单摆。
2.将铁夹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把做好的单摆固定在铁夹上,使摆球自由下垂。
3.测量单摆的摆长l: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直径2r,再用米尺测出从悬点至小球上端的悬线长l',则摆长l=l'+r。
4.把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不大于10°),使单摆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用秒表测量单摆完成全振动30至50次所用的时间,求出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平均时间,这就是单摆的周期T。
5.将测出的摆长l和周期T代入公式g= 求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
(二)原始数据1.用游标卡尺测量钢球直径2rn 1 2 3 4 5 6直径2r(cm) 1.712 1.712 1.692 1.692 1.712 1.7222.用米尺测量悬线长l'n 1 2 3 4 5 6悬线长l' (cm) 91.90 91.90 91.91 91.90 91.88 91.903.用秒表测量摆动50个周期用时为1’34’’84=94.84’’五、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数据表格、现象等)1.钢球直径平均值2r=(1.712+1.712+1.692+1.692+1.712+1.722)÷6=1.707(cm)2.悬线长平均值l'=(91.90+91.90+91.91+91.90+91.88+91.90)÷6=91.898(cm)3.摆长l=l'+r=91.898+1.707=93.605(cm)4.求出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平均时间,即单摆的周期TT=94.84÷50=1.8968(s)5.计算g将测出的摆长l和周期T代入公式g= =10.27六、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存在问题的讨论)误差分析:为什么所得g=10.27大于标准值?1.振动次数:可能是振动次数的有问题2.摆长测量:可能是摆长测量偏大3.秒表使用:可能是开表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