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路面施工规范及验收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693.00 KB
- 文档页数:48
混凝土路面施工规范一、引言混凝土路面施工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了保障道路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合理的施工规范需要被遵循。
本文将结合实际经验,详细介绍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规范要求,以指导工程师和施工人员进行正确的施工。
二、施工工艺混凝土路面施工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设计和准备在施工开始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设计规划和准备工作。
包括确定路面的厚度、材料的选用、施工方法等。
2. 基础处理混凝土路面的基础处理是确保路面稳定性和均匀承载能力的重要步骤。
在进行混凝土路面施工之前,必须确保基础土壤坚实、平整,并进行适当的碾压处理。
3. 模板安装模板的安装应遵循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确保路面的几何形状和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模板必须牢固固定,不得有松动和变形。
4. 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是整个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
在浇筑之前,必须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坍落度和拌合时间符合要求。
同时,在浇筑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确保混凝土的均匀分布,并避免出现空洞和松散。
5. 平整与养护浇筑完成后,需要进行平整和养护工作。
平整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确保路面平整度和坡度符合要求。
养护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路面湿润,防止混凝土过早干裂。
三、施工要求混凝土路面施工需要符合以下要求:1. 材料要求•混凝土材料必须符合相关标准,且应进行充分的试验和检测。
•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混凝土的坍落度应在合理范围内,过高或过低均不可接受。
2. 施工环境要求•施工现场应保持干净整洁,杂物和泥浆必须及时清理。
•施工时应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太高或太低的温度对混凝土固化产生不利影响。
3. 施工技术要求•混凝土的浇筑必须连续进行,不得出现中断和重浇的情况。
•混凝土浇筑时应尽量避免空气和水分的混入。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保持路面湿润。
4. 检测与验收•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必须进行质量检测和验收。
•检测包括对混凝土强度、厚度和平整度等进行测试。
路面验收规范及标准最新路面验收是确保道路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检查和评估。
以下是最新的路面验收规范及标准:# 一、路面验收的基本要求1. 路面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2. 施工单位应提供完整的施工记录和质量检验报告。
3. 验收前,施工单位应进行自检,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 二、路面材料验收标准1. 沥青材料:应符合《道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国家标准,包括软化点、针入度、延度等指标。
2. 混凝土材料:应符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要求,确保强度等级和耐久性。
3. 骨料:应符合《道路工程用骨料》国家标准,包括颗粒级配、含泥量等指标。
# 三、路面结构验收标准1. 路面厚度:应使用非破坏性检测设备进行检测,确保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2. 路面平整度:使用平整度仪进行检测,确保路面平整度达到规范要求。
3. 路面抗滑性:通过摩擦系数测试,确保路面具有足够的抗滑性能。
# 四、路面施工质量验收1. 路面接缝:应检查接缝的平整度和密实度,确保接缝处无明显缺陷。
2. 路面排水:检查路面排水系统是否畅通,无积水现象。
3. 路面标志:检查路面标线、标志是否清晰、规范。
# 五、路面功能验收1. 承载能力:通过荷载试验,检验路面的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 耐久性:通过加速老化试验,评估路面材料的耐久性能。
3. 环境适应性:评估路面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 六、验收程序1. 施工单位提交验收申请,并提供必要的施工记录和检验报告。
2. 验收单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和测试。
3. 根据检查和测试结果,形成验收报告,提出验收意见。
4. 如有不合格项,施工单位应进行整改,并重新申请验收。
# 七、验收记录和档案管理1. 所有验收过程应有详细记录,并形成书面报告。
2. 验收报告和相关记录应妥善保存,以备日后查询和审计。
# 结语路面验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
《混凝土路面维修的技术规范及施工方案》混凝土路面作为道路建设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路面结构形式,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诸多优点。
然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混凝土路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病害,如裂缝、断板、坑槽等,影响道路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
进行科学合理的混凝土路面维修是保障道路正常运行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详细阐述混凝土路面维修的技术规范及施工方案。
一、混凝土路面维修的技术规范(一)原材料要求1. 水泥应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 42.5 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水泥的安定性、强度等指标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 骨料粗骨料应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碎石或砾石,其最大粒径应根据路面厚度和施工条件确定。
细骨料宜选用中砂,其细度模数应在 2.5至 3.2 之间。
骨料的含泥量、泥块含量等应符合规范要求。
3. 外加剂根据实际需要,可适量掺入减水剂、早强剂、膨胀剂等外加剂,但外加剂的品种和掺量应经试验确定,并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4. 水应采用清洁、无污染的饮用水。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根据路面的设计强度、耐久性要求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设计路面强度提高 10至 15。
配合比设计时应确定合适的水灰比、砂率、单位用水量等参数,并通过试配、调整确定最终的配合比。
(三)基层处理1. 对原有混凝土路面进行清理,去除表面的杂物、尘土、油污等,确保基层表面干净、平整。
2. 对于基层存在裂缝、松散等病害的部位,应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如裂缝灌缝、基层挖补等,使其达到稳定、坚实的状态。
3. 若基层强度不足,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强,如压浆、加铺基层等。
(四)施工工艺要求1. 模板安装模板应采用刚度好、不易变形的钢模板或木模板,安装应牢固、顺直,模板的接头应紧密、不漏浆。
模板的高程、平面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混凝土搅拌与运输混凝土应在搅拌站集中搅拌,搅拌设备应性能良好,计量准确。
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验收规程一、引言混凝土路面是公路建设中常用的基础设施之一,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道路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
因此,为保证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二、施工前准备1. 确定施工方案: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2. 安排施工人员:根据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确保施工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和操作技能。
3. 准备施工材料:根据施工方案和设计要求,准备好所需的混凝土原材料、钢筋、模板等施工材料。
4. 检查施工设备:检查施工设备是否齐全、完好,必要时进行维修和更换。
三、施工过程控制1. 模板安装: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要求,进行模板的安装,确保模板平整、牢固。
2. 钢筋布置: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要求,进行钢筋的布置,确保钢筋间距、长度和弯曲度符合要求。
3. 混凝土搅拌:按照设计要求和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混凝土的搅拌,确保混凝土均匀、充实。
4. 浇筑混凝土:根据施工方案,进行混凝土的浇筑,确保混凝土密实、均匀、无空鼓、无裂缝。
5. 养护混凝土:根据混凝土的强度和环境条件,进行养护,确保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四、施工质量验收1. 模板验收:对模板进行验收,检查模板平整度、牢固度、模板间隙是否符合要求。
2. 钢筋验收:对钢筋进行验收,检查钢筋的数量、直径、间距、长度和弯曲度是否符合要求。
3. 混凝土验收:对混凝土进行验收,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密实度、强度、水灰比、气孔率和外观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4.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
五、施工质量问题处理1. 施工质量问题发现:发现施工质量问题时,应及时通知施工人员进行整改。
2. 施工质量问题整改:对施工质量问题进行整改,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3. 施工质量问题记录:对施工质量问题进行记录,以便后续的施工质量评估和管理。
六、施工质量评估1. 施工质量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施工质量评估。
最新《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本文档旨在介绍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的背景和目的。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是当前公路建设领域规范性文件的最新版本,它为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和标准,以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持久性。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是公路交通系统中常见的道路类型之一。
它由水泥、砂、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抗水冲击能力。
为了保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制定和实施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规范的目的是确保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和标准,以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并为用户提供舒适、安全的行车环境。
同时,规范还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原则、材料选用、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供了相关的技术参数和建议。
设计、施工和维护机构、公路工程从业人员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应准确理解和遵守本规范的要求,以确保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与施工质量达到规范所要求的水平。
设计参数本文档旨在详细解释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中涉及的各种参数和标准。
在进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时,以下参数需要被考虑和确定:荷载参数:荷载参数是指在公路使用过程中施加在路面上的各种载荷,如车辆荷载、轴重、车速等。
根据不同的路段和设计要求,需要合理确定适当的荷载参数。
荷载参数:荷载参数是指在公路使用过程中施加在路面上的各种载荷,如车辆荷载、轴重、车速等。
根据不同的路段和设计要求,需要合理确定适当的荷载参数。
材料参数:材料参数包括混凝土强度、抗剪强度、压缩强度、弹性模量等。
在设计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时,需要使用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材料,并确保其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材料参数:材料参数包括混凝土强度、抗剪强度、压缩强度、弹性模量等。
在设计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时,需要使用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材料,并确保其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材料参数:材料参数包括混凝土强度、抗剪强度、压缩强度、弹性模量等。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验收规程一、前言水泥混凝土路面是公路建设中常见的路面形式之一,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寿命和交通安全。
因此,为了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有必要制定一套严格的验收规程。
本文将从材料、施工和验收三个方面,全面介绍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二、材料验收规程1.水泥(1)外观:水泥应为灰色或浅灰色粉末,无凝块、结块现象。
(2)标志:水泥袋上应有厂名、品种、标号、生产日期等信息。
(3)强度:水泥强度应符合《水泥标准》规定。
2.骨料(1)外观:骨料应为天然石子或人造石子,色泽均匀,无明显的颜色差异和裂纹。
(2)大小:骨料应符合设计要求,粒径应均匀。
(3)含泥量:骨料中含泥量不能超过设计要求。
3.沥青(1)外观:沥青应为黑色或棕黑色均匀液体。
(2)含量:沥青含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3)温度:沥青的温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三、施工验收规程1.基层处理(1)基层应平整、坚实,无松动、龟裂等缺陷。
(2)基层表面应清洁干燥,无积水、灰尘等杂物。
(3)基层表面应涂刷一层底漆,以增强基层与路面的粘结力。
2.混凝土浇筑(1)混凝土浇筑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应均匀浇入模板内。
(2)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振捣,以排出空气和水泥浆。
(3)混凝土浇筑时应注意防止混凝土流失和泥浆溢出。
3.养护(1)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保持路面湿润。
(2)养护期间应防止车辆和行人通过,以免对路面造成损坏。
(3)养护期间应注意保持路面的平整和完整性,防止出现裂缝和凹陷等缺陷。
四、验收规程1.外观验收(1)路面应平整、光滑,无明显的起伏和凹凸。
(2)路面表面应均匀、紧密,无明显的空鼓和裂缝。
(3)路面颜色应均匀,无色差和污染。
2.强度验收(1)强度测试应在混凝土浇筑后7天进行,测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2)强度测试应选取不少于3个试件进行,测试结果应取平均值。
(3)强度测试结果应记录在施工记录表中。
3.厚度验收(1)厚度测试应在混凝土浇筑后7天进行,测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流程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在道路建设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是一种常见的路面材料。
为了保证道路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流程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
本文将介绍一套科学有效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以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一、材料准备验收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前,需要对所使用的材料进行验收,以确保其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以下是材料准备验收的具体要求:1. 沥青:验收沥青时,应检查其温度是否符合要求,并对其外观、温度、密度等进行检测,确保沥青质量良好。
2. 骨料:验收骨料时,应对其粒径、角砾含量、吸水率等进行检测,并参照相关标准进行评价。
3. 矿粉:验收矿粉时,应检查其干燥状态、堆积密度等指标,确保矿粉无结块现象,符合使用要求。
4. 添加剂:验收添加剂时,应检查其外观和质量标准,并进行必要的试验,如流动度测定、稳定性等。
二、基层处理验收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前,需要对基层进行处理,以保证基层结构的牢固性。
对于基层处理的验收,应满足以下要求:1. 基层平整度:对于平整度的验收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保证基层平整度符合要求。
2. 基层稳定性:对于基层的稳定性验收,应根据要求进行相应的试验和检测,确保基层的稳定性。
3. 基层密实度:基层的密实度是保证路面结构牢固性的重要指标,应进行相应的密实度试验,并按照标准进行验收检测。
三、沥青混凝土铺设验收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铺设是工程的重要环节,需要对铺设情况进行验收。
以下是铺设验收的具体要求:1. 施工温度:沥青混凝土施工时,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温度检测,确保施工温度符合要求。
2. 厚度控制:沥青混凝土的厚度是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应进行厚度检测,并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验收。
3. 平整度:铺设完成后,应进行平整度的检测,以确保路面的平整度满足要求。
4. 紧实度:紧实度是保证路面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应进行相应的紧实度测试,并进行验收评估。
四、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验收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养护,并对养护情况进行验收。
透水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英文回答:Permeable Concrete Pavement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s.1. General.1.1 Scope.This specification covers the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permeable concrete pavements.1.2 Definitions.Aggregate: The inert mineral material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concrete, including sand, gravel, and crushed stone.Coarse aggregate: Aggregate retained on the No. 4 (4.75mm) sieve.Compressive strength: The maximum stress that a material can withstand under a compressive load.Flexural strength: The ability of a material to resist bending or deflection.Fine aggregate: Aggregate passing the No. 4 (4.75 mm) sieve.Mix design: The proportions of ingredients in a concrete mixture that will produce the desired properties.Permeability: The ability of a material to allow water to pass through it.Portland cement: A hydraulic cement made from a mixture of limestone, clay, and other materials.Slump: A measure of the consistency of fresh concrete.Void ratio: The ratio of the volume of voids in a material to the volume of solids.2. Materials.2.1 Portland cement.Type I or Type II portland cement conforming to ASTMC150 shall be used.2.2 Aggregates.Aggregates shall conform to ASTM C33 for coarse aggregate and ASTM C33 for fine aggregate. The maximum size of the coarse aggregate shall be 3/4 inch (19 mm).2.3 Admixtures.Admixtures may be used to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ncrete. Admixtures shall conform to ASTM C494.3. Mix Design.3.1 The mix design shall be developed by a qualified engineer. The mix design shall be based on the desired properties of the concrete, including compressive strength, flexural strength, permeability, and void ratio.3.2 The mix design shall be approved by the owner or engineer before any concrete is placed.4. Construction.4.1 The subgrade shall be prepa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fications for the project. The subgrade shall be compacted to the required density.4.2 Forms shall be set in place to the required lines and grades.4.3 The concrete shall be mix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ix design. The concrete shall be placed in the forms and consolidated.4.4 The concrete shall be finished to the required surface texture.4.5 The concrete shall be cured for the required time period.5. Acceptance.5.1 The concrete shall be tested for compressive strength, flexural strength, permeability, and void ratio. The test results shall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pecifications for the project.5.2 The surface texture of the concrete shall be inspected to ensure that i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pecifications for the project.5.3 The concrete shall be inspected for any defects or deficiencies. Any defects or deficiencies shall be corrected before the pavement is accepted.中文回答:透水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
混凝土道路维修施工技术规范一、水泥混凝土路面1、混凝土路面施工时装卸模板时应轻抬轻放,严禁抛掷。
拆模板时,应将模板等料码放整齐。
2、铺筑水泥混凝土时,必须由专人指挥车辆运输。
3、作业人员必须按安全用电要求使用振捣器、电抹子等电动工具。
4、使用平板或行夯振捣器时应理顺电线,不得压折、扭结电线或将电线挂绕在导电物体上。
移动振捣器时不得硬拉电线。
工作暂停或收工时,必须切断电源。
5、使用水泥混凝土摊铺机时,必须设专人指挥,作业人员与驾驶员密切配合。
6、需要人工配合浇筑时,必须互相注意锄、锹等长柄工具伤人。
7、真空吸水作业时,必须由电工安装电气设备,作业人员必须按照使用说明书及安全用电要求操作。
8、抹平机作业时,连接螺栓应安装牢固。
作业中应有专人收放电缆,电缆不得打结,不被砸压,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机。
9、切缝机切缝时,刀片夹板的螺母应紧固,各连结部位和防护罩应完好,切缝前应开启冷却水,冷却水中断时应停止切缝。
切缝时刀片应缓慢切入,并注意割切深度指示器,当遇有较大切割阻力时,应立即升起刀片检查。
停止切缝时应将刀片提离板面后再停止运转。
10、使用覆盖物养护时,混凝土预留孔洞、井口等部位必须设明显安全标志。
火源应远离覆盖养护物。
11、薄膜养护时,必须按照材料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贮运、调配材料。
喷洒时,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安全防护用品,站在上风向,喷嘴不得对人。
操作现场严禁明火。
12、浇水养护时,不得倒行拉胶管。
13、用气泵等设备清除混凝土缝内杂物时,作业人员必须戴防护眼镜和口罩;严禁气泵喷气管口对人。
14、嵌缝用加热熔化沥青材料的地点与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0m,并远离易燃易爆物。
严禁使用敞口锅熬制沥青,加热设备应有烟尘处理装置,沥青锅盖应用钢质材料。
15、使用可燃材料配制填缝材料,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
16、施工现场必须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车辆行人繁忙的路口、交叉口必须设立安全标志,并由专人指挥,夜间应设警示灯、反光标志。
混凝土路基规范混凝土路基规范一、范围本规范适用于路基混凝土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包括新建道路、扩建道路和修复道路。
二、材料2.1 水泥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28d抗压强度不低于42.5MPa。
2.2 骨料使用天然或矿物骨料。
其粒径应符合设计要求,骨料应清洁、无泥土、苔藓、腐殖质等杂质。
2.3 水使用清洁、无色、透明、无臭、无油污、无酸碱度的自来水或其他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源。
2.4 外加剂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外加剂,应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使用。
三、设计要求3.1 设计强度等级路基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应根据道路使用情况、交通流量、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应符合国家标准《公路工程混凝土及其制品质量标准》(GB/T 50107)中规定的相应等级。
3.2 设计厚度路基混凝土的设计厚度应根据道路使用情况、交通流量、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应符合国家标准《公路工程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F30-2015)中规定的相应要求。
3.3 设计配合比路基混凝土的设计配合比应根据骨料的种类、粒径、含水率等因素确定,应符合国家标准《公路工程混凝土及其制品质量标准》(GB/T 50107)中规定的相应要求。
3.4 设计施工工艺路基混凝土的设计施工工艺应根据施工条件、路面使用情况等因素确定,应符合国家标准《公路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JTG B01-2017)中规定的相应要求。
四、施工要求4.1 材料质量控制应严格按照配合比要求进行配料,控制骨料含水率、水泥品种和外加剂用量,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4.2 施工现场管理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工艺进行施工,现场应保持整洁,防止杂物进入混凝土中,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4.3 施工过程控制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工艺控制施工过程,包括混凝土浇筑、坍落度控制、压实度控制等,避免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坑洼等缺陷。
4.4 施工质量验收应按照国家标准《公路工程混凝土及其制品质量标准》(GB/T 50107)和《公路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JTG B01-2017)中的要求进行混凝土质量验收,确保路基混凝土的质量。
GBJ97-87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诸委员会施行日期:1 9 8 7 年 10 月 1日关于发布《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计标〔1987〕226号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文的通知。
由交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87为国家标准,自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交通部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浙江省交通厅负责。
出版发行由我委基本建设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国家计算委员会一九八七年二月九日编制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546号文通知,由浙江省交通厅负责主编,并会同广东省交通厅等十四个单位共同编制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建国以来修筑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经验,吸取了有关科研成果,并广泛征求全国各有关单位的意见,多次召开专题讨论会,经反复讨论修改,最后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六章十一节和八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施工准备,基层与垫层,水泥混凝土板施工,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安全生产等。
本规范是首次编制,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浙江省交通厅(杭州梅花碑),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一九八七年二月主要符合σ3--混凝土计算抗折强度(MPa);σc--混凝土圆柱劈裂强度(MPa);σb--混凝土小梁抗折强度(MPa);C--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MPa);Ce--水泥标号(抗压强度)(MPa);Coe--水泥实际抗压强度(MPa);Kc--水泥标号富余系数;C/W--混凝土灰水比;Ct--混凝土试配强度;σ--混凝土强度均方差;Et--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MPa);Es--基层顶面计算回弹模量(MPa);Eo--土基的回弹模量(MPa);lo--黄河JN-150汽车测得的计算回弹弯沉值(MM);P--试件破坏最大荷载(N);A--试件受压面积(cm2)。
钢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程一、前言钢筋混凝土路面是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机场道路等交通场所的主要路面形式之一。
为了保证路面质量,提高路面使用寿命,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对路面施工进行严格控制。
本文针对钢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程进行详细说明。
二、施工前准备1.材料准备钢筋混凝土路面施工需要的主要材料有水泥、砂、石料、钢筋、混凝土等。
在施工前,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准备,包括采购、储存、检验等。
材料的采购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同时要求供方提供产品合格证明。
2.设备准备钢筋混凝土路面施工需要的主要设备有混凝土搅拌机、输送泵、钢筋加工设备、振动器等。
在施工前,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3.施工方案在施工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应包括施工流程、施工工艺、施工图纸、施工安全措施等内容。
施工方案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并经过相关部门审核批准。
三、施工过程1.基础处理在进行钢筋混凝土路面施工前,需要对基础进行处理。
基础处理包括清理基础、修复基础、打钢筋、浇筑基础等。
基础处理要求基础平整、无裂缝、无积水等。
2.钢筋加工钢筋混凝土路面施工需要使用的钢筋需要进行加工。
加工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包括长度、直径、弯曲角度、弯曲位置等。
加工完成后,需要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钢筋符合要求。
3.模板安装钢筋混凝土路面施工需要使用模板。
模板应符合设计要求,同时需要进行检查和验收。
模板安装应按照施工图纸进行,确保模板的位置和大小符合要求。
4.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时,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
浇筑混凝土时,应采用连续浇筑的方式,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5.钢筋安装钢筋安装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钢筋的间距、位置、长度等应符合要求。
钢筋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钢筋的质量。
6.振捣振捣是钢筋混凝土路面施工的重要环节。
振捣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振捣时间和振捣强度应符合要求。
振捣完成后,需要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路面的密实性和均匀性。
水泥混凝土道路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一、石灰稳定材料(一)一般规定1、石灰稳定材料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宜在冬期开始前30d~45d完成施工。
2、降雨时不应进行石灰稳定材料施工;未碾压的混合料受雨淋后,应进行测试分析,按配合比要求重新进行拌和。
3、石灰稳定材料不宜作为主干路基层及过湿土路段底基层。
4、石灰稳定材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细粒土应粉碎,土块最大尺寸不应大于15mm。
(2)路拌法施工时,石灰应摊铺均匀。
(3)路拱、横坡应与面层一致。
(4)不得薄层贴补进行找平。
(5)整形后,混合料含水率为最佳含水率±2%以内时进行碾压。
(6)石灰稳定材料宜采用厂拌法,特殊情况下采取路拌法施工时,应采用专用稳定土拌和机进行拌和。
5、土方、石灰等不应露天堆存。
四级以上大风天气不得进行拌和、转运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
施工现场细颗粒、易飞扬材料等应苫盖保存。
堆料场、拌和站宜设于下风处的空旷地区。
(二)材料1、石灰稳定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塑性指数为15~20的黏性土以及含有一定数量黏性土的中粒土和粗粒土宜用石灰稳定。
(2)级配碎石、未筛分碎石、砂砾、碎石土、砂砾土、煤矸石和各种粒状矿渣等应添加15%左右的黏性土后用石灰稳定。
(3)塑性指数偏大的黏性土应粉碎,并应采用两次拌和法,第一次加70%~100%预定剂量的石灰拌和后,应闷放1d~2d。
第二次拌和时应补足石灰用量。
(4)塑性指数偏小的砂性土在提高石灰剂量后7d浸水抗压强度仍不能达到规定要求时,宜采用石灰和水泥综合稳定。
(5)硫酸盐含量超过0.8%的土和有机质含量超过10%的土,不宜使用。
(6)石灰稳定材料用作主干路底基层,次干路和支路基层时,颗粒的公称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
2、主干路宜选用Ⅱ级及以上,次干路与支路用石灰不应低于Ⅲ技术要求。
石灰在野外堆放时间较长时,应覆盖防潮。
(三)混合料组成设计1、混合料组成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石灰稳定材料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应符合规定。
混凝土路面施工标准一、前言混凝土路面是一种常见的道路路面,其使用寿命长,承载能力强,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公路、城市道路、机场道路等各种类型的道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针对混凝土路面施工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材料要求1.水泥: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应不低于42.5,若使用矿渣水泥或者粉煤灰水泥,则应符合相应的标准。
2.骨料: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碎石或者是卵石,其粒径应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应保证骨料的品质和质量。
3.砂: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天然河沙或者是人工制造的砂子,其粒径应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应保证砂子的品质和质量。
4.水:使用自来水或者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源,其洁净度应符合要求。
5.混凝土添加剂: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混凝土添加剂,其种类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选择。
三、施工要求1.基础处理:在施工前应对基础进行处理,去除杂物和泥土等,同时应进行平整和压实,以保证混凝土层的平整度和强度。
2.模板制作:模板应采用优质的材料进行制作,其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应注意模板的防水和防油处理。
3.混凝土搅拌:搅拌时间应保持在2-3分钟,同时应注意水灰比的控制,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4.浇筑和压实:混凝土应在混凝土搅拌站中搅拌均匀后,立即运输到现场进行浇筑。
浇筑时应注意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度,同时应注意防止出现冷缝和夹杂物等缺陷。
5.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进行养护,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养护期间应注意保持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并避免强阳光的直射。
四、验收标准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进行强度检测。
混凝土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应进行整改。
2.混凝土的平整度和表面光洁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应进行整改。
3.混凝土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应进行整改。
4.混凝土的缺陷和夹杂物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否则应进行整改。
五、安全措施1.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严格遵守施工操作规程,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验收规程1.引言混凝土路面是道路的重要部分,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主要交通工具。
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因此,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验收是非常必要的。
2.施工前验收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前应进行验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验收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是否符合要求;(2)验收施工材料的质量和数量是否符合要求;(3)验收施工机具和设备是否符合要求。
3.施工过程验收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过程应进行验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验收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是否符合要求;(2)验收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包括浇筑厚度、坡度、平整度等;(3)验收混凝土的养护质量,包括湿润度、覆盖物、温度等;(4)验收道路基础的质量,包括压实度、平整度等。
4.施工后验收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后应进行验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验收混凝土路面的厚度是否符合要求;(2)验收混凝土路面的坡度和平整度是否符合要求;(3)验收混凝土路面的抗压强度是否符合要求;(4)验收混凝土路面的防水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5.验收方法混凝土路面的验收应采用以下方法:(1)外观检查:通过视觉检查混凝土路面的表面质量,包括平整度、色泽、裂缝等;(2)取样检测:在混凝土路面上取样进行试验,包括抗压强度、水泥含量、空气含量等;(3)测量检测:通过测量混凝土路面的坡度、平整度等参数来判断其质量。
6.验收标准混凝土路面的验收标准应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主要包括以下标准:(1)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2)混凝土路面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3)混凝土路面的坡度和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4)混凝土路面的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5)混凝土路面的防水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7.验收记录混凝土路面的验收过程中应进行记录,包括以下内容:(1)施工前验收记录;(2)施工过程验收记录;(3)施工后验收记录;(4)验收结果记录;(5)验收结论记录。
目录主要符号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施工准备 (2)第三章基层与垫层 (3)第四章水泥混凝土板施工 (5)第一节材料 (5)第二节混凝土配合比 (8)第三节混凝土拌合物的搅拌和运输 (10)第四节混凝土拌合物的浇筑 (11)第五节钢筋设置 (13)第六节接缝施工 (14)第七节混凝土板养护 (17)第八节冬节施工和夏季施工 (18)第九节旧混凝土板加厚 (20)第五章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 (21)第一节质量检查 (21)第二节竣工验收 (23)第六章安全生产 (28)附录一混凝土配合比算例 (29)附录二混凝土板真空吸水工艺 (32)附录三混凝土板切缝机具及施工工艺 (33)附录四混凝土板接缝填缝料 (34)附录五混凝土板塑料薄膜养护工艺 (36)附录六混凝土抗压、抗折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38)附录七计量单位的换算 (44)附录八本规范用词说明 (46)附加说明 (47)附:条文说明 (49)主 要 符 号σS ——混凝土计算抗折强度(MPa ); σC ——混凝土圆柱劈裂强度(MPa ); σb ——混凝土小梁抗折强度(MPa ); C ——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MPa ); C e ——水泥标号抗压强度(MPa ); 0e C ——水泥实际抗压强度(MPa ); K C ——水泥标号富余系数; MC——混凝土灰水比; C t ——混凝土试配强度;σ——混凝土强度均方差;E t——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MPa);E s——基层顶面计算回弹模量(MPa);E o——土基的回弹模量(MPa);ιo——黄河JN-150汽车测得的计算回弹弯沉值(mm);P——试件破坏最大荷载(N);A——试件受压面积(cm2)。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了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道)面(以下简称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保证工程质量,以促进交通建设和运输的发展,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选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和民航机场道面等就地浇筑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验收规范【1.1】施工准备1、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及施工条件,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2、施工前应解决水电供应,交通道路,搅拌和堆料场地,办公生活用房、工棚仓库和消防等设施。
3、有碍施工的建筑物、灌溉渠道和地下管线等,均应在施工前拆迁完毕。
4、施工前必须对混凝土路面原材料进行取样试验分析,并就提供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数据。
5、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复测平面和高程控制桩,据以定出路面中心、路面宽度和纵横高程等样桩。
控制桩测量的精度,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2】基层与垫层1、混凝土路面的路基,应符合下列要求:(1)路基的高度、宽度、纵横坡度和边坡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2)路基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3)路基应坚实、稳定,压实度和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4)对现有路基加宽,应使新旧路基结合良好, 压实度应符合要求。
2、混凝土路面的基层,宜采用板体性好、强度高的石灰稳定土、工业废渣类、级配碎(砾)石掺灰和水泥稳定砂砾(包括石土)等半刚性基层,及泥灰结碎(砾)石基层。
3、混凝土路面基层的强度就满足设计要求。
基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石灰稳定土基层,应做到土块粉碎,石灰合格,配料准确,拌和均匀,控制最佳含水量,碾压密实。
石灰含量宜占土的8%~12%。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摄氏度)时,应停止施工,并应在冻结前达到规定强度,石灰稳定土基层不宜在雨天施工;(2)对煤渣、粉煤灰、冶金矿渣等工业废渣类基层,应按其化学成份和颗粒组成,掺入一定数量石灰土或石渣组成混合料,加水拌和压实,洒水养护。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应施工,并应在冻结前达到规定强度;(3)泥灰结碎(砾)石基层,应严格控制泥灰的含量。
泥灰的总含量不宜大于总混合料的20%,石灰含量宜占的8%~12%,土的塑性指数宜为10~14。
施工可采用灌浆法或拌和法,采用拌和法时,应先拌匀灰土;注:土的塑性指数,为采用76g平衡锥标准测定液限。
目录主要符号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施工准备 (2)第三章基层与垫层 (3)第四章水泥混凝土板施工 (5)第一节材料 (5)第二节混凝土配合比 (8)第三节混凝土拌合物的搅拌和运输 (10)第四节混凝土拌合物的浇筑 (11)第五节钢筋设置 (13)第六节接缝施工 (14)第七节混凝土板养护 (17)第八节冬节施工和夏季施工 (18)第九节旧混凝土板加厚 (20)第五章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 (21)第一节质量检查 (21)第二节竣工验收 (23)第六章安全生产 (28)附录一混凝土配合比算例 (29)附录二混凝土板真空吸水工艺 (32)附录三混凝土板切缝机具及施工工艺 (33)附录四混凝土板接缝填缝料 (34)附录五混凝土板塑料薄膜养护工艺 (36)附录六混凝土抗压、抗折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38)附录七计量单位的换算 (44)附录八本规用词说明 (46)附加说明 (47)附:条文说明 (49)主要符号σS——混凝土计算抗折强度(MPa);σC——混凝土圆柱劈裂强度(MPa);σb——混凝土小梁抗折强度(MPa);C——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MPa);C e——水泥标号抗压强度(MPa);C——水泥实际抗压强度(MPa);eK C——水泥标号富余系数;MC——混凝土灰水比; C t ——混凝土试配强度; σ——混凝土强度均差;E t ——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MPa ); E s ——基层顶面计算回弹模量(MPa ); E o ——土基的回弹模量(MPa );ιo ——黄河JN -150汽车测得的计算回弹弯沉值(mm ); P ——试件破坏最大荷载(N ); A ——试件受压面积(cm 2)。
第一章 总 则第1.0.1条 为了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道)面(以下简称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保证工程质量,以促进交通建设和运输的发展,特制订本规。
第1.0.2条 本规选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和民航机场道面等就地浇筑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
注:民航机场道面指跑道、停机坪、滑行道。
第1.0.3条 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必须根据设计文件、施工条件及水文、地质、气象等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
第1.0.4条 混凝土路面的原材料的选用,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第1.0.5条 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应采用机械操作,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第1.0.6条 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及验收,除按本规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规的规定。
第二章施工准备第2.0.1条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及施工条件,确定施工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第2.0.2条施工前应解决水电供应,交通道路,搅拌和堆料场地,办公生活用房、工棚仓库和消防等设施。
第2.0.3条有碍施工的建筑物、灌溉渠道和地下管线等,均应在施工前拆迁完毕。
第2.0.4条施工前必须对混凝土路面原材料进行取样试验分析,并就提供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数据。
第2.0.5条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复测平面和高程控制桩,据以定出路面中心、路面宽度和纵横高程等样桩。
控制桩测量的精度,应符合有关标准、规的规定。
第三章基层与垫层第3.0.1条混凝土路面的路基,应符合下列要求:一、路基的高度、宽度、纵横坡度和边坡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二、路基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三、路基应坚实、稳定,压实度和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四、对现有路基加宽,应使新旧路基结合良好, 压实度应符合要求。
第3.0.2条混凝土路面的基层,宜采用板体性好、强度高的灰稳定土、工业废渣类、级配碎(砾)掺灰和水泥稳定砂砾(包括土)等半刚性基层,及泥灰结碎(砾)基层。
第3.0.3条混凝土路面基层的强度就满足设计要求。
基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灰稳定土基层,应做到土块粉碎,灰合格,配料准确,拌和均匀,控制最佳含水量,碾压密实。
灰含量宜占土的8%~12%。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摄氏度)时,应停止施工,并应在冻结前达到规定强度,灰稳定土基层不宜在雨天施工;二、对煤渣、粉煤灰、冶金矿渣等工业废渣类基层,应按其化学成份和颗粒组成,掺入一定数量灰土或渣组成混合料,加水拌和压实,洒水养护。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应施工,并应在冻结前达到规定强度;三、泥灰结碎(砾)基层,应格控制泥灰的含量。
泥灰的总含量不宜大于总混合料的20%,灰含量宜占的8%~12%,土的塑性指数宜为10~14。
施工可采用灌浆法或拌和法,采用拌和法时,应先拌匀灰土;注:土的塑性指数,为采用76g平衡锥标准测定液限。
100g平衡锥,土的塑性指数宜为15~22。
四、级配碎(砾)掺灰基层的碎(砾)颗粒应符合级配要求。
细料含量宜为20%~30%,灰含量宜占细料的8%~12%;五、水泥稳定砂砾(包括砾土)基层的砂砾应有一定的级配,最大粒径不应超过5cm,水泥含量不宜超过混合料总重的6%,压实工作必须在水泥终凝前完成。
第3.0.4条基层完成后,应加强养护,控制行车,不使出现车槽。
如有损坏应在浇筑混凝土板前采用相同材料修补压实,禁用松散粒料填补。
对加宽的基层,新旧部分的强度应一致。
第3.0.5条设置垫层时,垫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宜选用当地的砂砾或炉渣等材料;二、垫层施工前,应处理好路基病害,并完成排水设施;三、垫层铺筑应碾压密实、均匀;四、冰冻地区采用灰土垫层时,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应施工,并应在冰冻前达到规定强度。
第3.0.6条混凝土路面施工,应按设计要求,及时完成路肩、排水及人行道等工程。
第四章水泥混凝土板施工第一节材料第4.1.1条用于混凝土板的水泥,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应采用强度高、收缩性小、耐磨性强、抗冻性好的水泥。
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成份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二、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简称普通水泥),水泥标号不应低于425号。
当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矿渣水泥,其标号不应低于425号,并应格控制用水量,适应延长搅拌时间,加强养护工作;亦可采用325号普通水泥,但应采取掺外加剂、干硬性混凝土或真空吸水等措施;三、民航机场道面和高速公路,必须采用标号低于425号的硅酸盐水泥;四、水泥进场时,应有产品合格证及化验单。
并应对品种、标号、包装、数量、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验收;五、不同标号、厂牌、品种、出厂日期的水泥,不得混合堆放,禁混合使用。
出厂期超过三个月或受潮的水泥,必须经过试验,其试验结果决定正常使用或降级作用。
已经结块变质的水泥不得使用。
第4.1.2条混凝土板用的砂,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应采用洁净、坚硬、符合规定级配、细度模数在2.5以上的粗、中砂;二、当无法取得粗、中砂时,经配合比试验可行,可采用泥土杂物含量小于3%的细砂;三、砂的技术要求符合表4.1.2规定。
注:①Ⅰ区砂基本属于粗砂。
Ⅱ区砂属于中砂和一部份偏粗的细砂,颗粒适中,级配最好。
Ⅲ区砂属细砂和一部分偏细的中砂。
②有机物质含量标准溶液的配制法:取2g 鞣酸粉溶解于98ml 的10%洒精溶液中即得所需的鞣酸溶液,然后取该溶液2.5ml 。
深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塞后剧烈摇动,静置24h 即得标准溶液。
第4.1.3条 混凝土板用的碎(砾),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碎(砾)应质地坚硬,并应符合规定级配,最大粒径不应超过40mm ; 二、碎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3-1的规定; 三、砾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3-2的规定。
第4.1.4条 用于抗冻性混凝土的碎(砾),应进行冻融和坚固性试验。
注:一月分平均温度不低于-10℃的地区,不考虑料的抗冻性。
第4.1.5条 混凝土搅拌和养护用水应清洁,宜采用饮用水。
使用非饮用水时,应经过化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硫酸盐含量(按SO 4计)不得超过2700mg /L ; 二、含盐量不得超过5000mg /L ; 三、pH 值不得小于4。
注:料强度分级,应符合《公路工程料试验规程》的规定。
表4.1.3-2注:料强度可采用压碎指标值(%)第4.1.6条混凝土掺用的外加剂,应经配合比试验符合要求后可使用。
掺用的外加剂,可按下列规定选用。
一、为减少混凝土拌合物的用水量,改善和易性,节约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强度,可掺入减水剂;二、夏季施工或需要延长作业时间时,可掺入缓凝剂;三、冬季施工为提高早期强度或为缩短养护时间,可掺入早强剂;四、寒地区为抗冻,可掺入引气剂。
第4.1.7条混凝土板用的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一、钢筋的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二、钢筋应顺直,不得不裂缝、断伤、刻痕,表面油污和颗粒状或片状锈蚀应清除。
第二节混凝土配合比第4.2.1条混凝土配合比,应保证混凝土的设计强度、耐磨、耐久和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要求。
在冰冻地区还应符合抗冻性的要求。
第4.2.2条 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水灰比与强度关系曲线进行计算和试配确定。
并应按抗压强度作配合比设计,以抗折强度用强度检验。
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应符合本规附录六的规定。
第4.2.3条 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宜按设计强度提高10%~15%。
第4.2.4条 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试验,采用塌落度测定时,塌落度宜为1~2.5cm ;塌落度小于1cm 时,应采用维勃稠度仪测定,维勃时间宜为10~30s 。
每一工作班应至少检查两次。
第4.2.5条 混凝土的水灰比,当有经验数值时,可按经验数值选用。
如无经验数值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碎混凝土)52.0(46.00-=WCC C e ; (4.2.5-1) 砾混凝土)61.0(048.0-WCe C =。
(4.2.5-1) 式中:C ——混凝土试件抗强度(MPa );0eC ——水泥实际抗压强度(MPa ); WC ——混凝土灰水比。
第4.2.6条 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 公路、城市道路和厂矿道路不应大于0.50; 二、 机场道面高速公路不应大于0.46; 三、 冰冻地区冬季施工不应大于0.45。
第4.2.7条 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应按骨料的种类、最大粒径、级配、施工温度和掺用外加剂等通过试验确定。
粗骨料最大粒径为40mm 。
粗细骨料均干燥时,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应按下列经验数值采用:一、 碎为150~170kg /m 3; 二、 砾为140~160 kg /m 3;三、 掺用外加剂或掺合料时,应相应增减用水量。
第4.2.8条 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应根据选用的水灰比 和单位用水量进行计算。
单位水泥用量不应小于300 kg /m 3。
第4.2.9条 混凝土的砂率,应按碎(砾)和砂的用量、种类、规格及混凝土的水灰比确定,并应按表4.2.9规定选用。
表4.2.9注:①表中数值为II砂的选用砂率。
②采用I区时,应采用较大的砂率,采用I I区砂时,应采用较小的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