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二氮卓类
- 格式:ppt
- 大小:703.51 KB
- 文档页数:39
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原因
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焦虑症、失眠症和癫痫等疾病的药物,包括苯巴比妥、地西泮、劳拉西泮等。
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过量使用:长时间或高剂量的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导致中毒,特别是在没有医生监督下过量使用药物。
2. 滥用:有些人滥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以获得娱乐或逃避现实,这种滥用可能导致中毒。
3. 药物相互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与其他药物如酒精、镇静剂、抗抑郁药等同时使用可能导致中毒。
4.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敏感度不同,有些人可能会对正常剂量产生中毒反应。
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的症状包括意识模糊、行为改变、肌肉弱化、呼吸困难、心跳加快、低血压、体温下降等。
如果怀疑中毒,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有关药物的使用情况。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代表药?作用机制:苯二氮卓类口服吸收良好,约lh达血药峰浓度。
其中三唑仑吸收最快;奥沙西泮和氯氮卓口服吸收较慢,肌内注射吸收也缓慢,且不规则。
欲快速显效时,应静脉注射。
苯二氮卓类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其中安定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9%。
因其脂溶性很高,故能迅速向组织中分布并在脂肪组织中蓄积。
静脉注射时首先分布至脑和其他血流丰富的组织和器官。
脑脊液中浓度约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相等。
随后进行再分布而蓄积于脂肪和肌组织中其分布容积很大,老年患者更大。
此类药物主要在肝药酶作用下进行生物转化。
多数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与母体药物相似的活性,而其t1/2 则比母体药物更长。
例如氟两泮的血浆t1/2,仅2~3h,而其主要活性代谢产物N-去烷基氟西泮的血浆t1/2 却在50h以上。
连续应用长效类药物时,应注意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在体内蓄积。
苯二氮卓类及其代谢物最终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活,经肾排出。
结构中含羟基者可直接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活,这一途径较少受其他因素影响。
结构上7位上有硝基者(如硝西泮)在生物转化时,硝基还原成氨基,进一步乙酰化为乙酰氨基,两种代谢物均无生物活性,且此代谢途径也较少受其他因素影响。
但本类药物在体内的氧化代谢则易受肝功能、年龄和同时饮酒的影响,使t1/2 延长。
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1.抗焦虑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小剂量对人有良好抗焦虑作用。
作用发生快而确实,能显著改善患者恐惧、紧张、忧虑、不安、激动和烦躁等焦虑症状。
地西泮的抗焦虑作用选择性高,对各种原因导致的焦虑症均有效,且可产生暂时记忆缺失,麻醉前给药,可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用量,增加其安全性,使患者对术中的不良刺激在术后不复记忆。
这些作用优于吗啡和氯丙嗪。
临床也常用于心脏电击复律或内镜检查前给药,多用地西泮静脉注射。
2.镇静催眠作用:苯二氮卓类随着剂量加大,出现镇静催眠作用。
对人的镇静作用温和,能缩短诱导睡眠时间,提高觉醒阈,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持续时间。
苯二氮卓类作用原理苯二氮卓类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其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药理效应。
下面将从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效应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作用机制苯二氮卓类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受体来产生药理效应。
具体来说,它们主要作用于GABA-A受体,增强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
GABA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抑制神经元活动的作用。
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抗惊厥等效应。
二、药理效应1. 镇静催眠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产生镇静、催眠的效果。
因此,它们广泛用于治疗失眠、焦虑和紧张等神经系统疾病。
2. 抗惊厥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从而起到抗惊厥的作用。
这是因为它们能够增强GABA的抑制性作用,抑制过度兴奋的神经元活动。
3. 骨骼肌松弛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通路,抑制脊髓的传入神经元活动,从而产生骨骼肌松弛的效应。
这使得它们在手术麻醉中得到广泛应用。
4. 抗焦虑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能够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性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产生抗焦虑的效果。
因此,它们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焦虑症状,如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等。
5. 嗜睡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能够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性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产生嗜睡的效果。
因此,它们常被用于治疗失眠等睡眠障碍。
三、临床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由于其镇静、催眠、抗惊厥等药理效应,广泛应用于临床。
具体应用包括:1. 失眠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等常用于治疗失眠,帮助患者入睡和改善睡眠质量。
2. 镇静剂:苯二氮卓类药物可用于手术麻醉前的镇静,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紧张。
3. 抗焦虑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焦虑症状,如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等。
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类/BZDs)总结适应症一、焦虑障碍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怖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s)是多数焦虑障碍的一线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BZDs)是二线治疗。
在惊恐障碍、强迫症和社交恐怖治疗中,SSRls只是替代了三环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位置,仍需与BZDs联用。
最近有人提出,SSRls联合BZDs有其合理性,因为这两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BZDs激动GABA A受体,SSRls激动5-HT1A受体,故BZDs联合SSRls是治疗多数焦虑障碍的有效方法。
此时BZDs应定时用药,而不是必要时用药。
在SSRI起效后,BZDs可逐渐撤药。
从原理上看,中枢神经系统有1/3的是γ-氨基丁酸(GABA)神经元,GABA通过激动GABA A受体降低觉醒性。
GABA A受体含有α、β、γ、δ和ρ共5个亚基,每个亚基含有4个跨膜区,分子中心部位形成Cl-通道。
不同亚基上有不同药物的结合位点。
当GABA A受体激活时,通道打开,Cl-流人,细胞膜电位的外正内负状态更加明显,此时称为膜超级化,当膜超级化时,去极化更困难,神经元更难以兴奋,倾向抑制。
在α与β亚单位界面上有一个GABA结合点(一个GABA A受体上有2个GABA结合点),在α和γ亚单位界面上有苯二氮卓结合点(一个GABA A受体上有一个苯二氮卓结合点),即苯二氮卓(BZDs)受体。
神经成像研究表明,惊恐障碍病人的皮质和皮质下苯二氮卓受体结合下降。
导致GABA 能下降,觉醒增加,易感焦虑。
BZDs通过激动苯二氮卓受体而打开GABA A受体上的Cl-通道,Cl-流人神经元,细胞膜超级化,使去极化更困难,点燃率下降,该效应在海马和杏仁核可抗焦虑。
(一)惊恐障碍1.急性期治疗:阿普唑仑的惊恐有效率为65%-85%(记作3/4),与三环抗抑郁药相当,但起效快,45~90分钟起效。
缺点是作用持续时间短(4~6小时),停药后易发生反跳和复发。
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原因苯二氮卓类药物(Benzodiazepines)是一类常用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焦虑、失眠、抽搐等疾病。
然而,长期滥用或过量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中毒,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的原因,并对其可能的后果进行评估。
1. 误用和滥用(Misuse and Abuse)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镇静、抗焦虑和肌肉松弛等效果,一些人可能滥用它们来追求放松、快感或逃避现实。
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身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增加,这就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过量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会引起中毒症状,如昏睡、呼吸困难、心跳减慢等。
2. 配伍滥用(Polydrug Use)有些人会将苯二氮卓类药物与其他药物或酒精一起使用,这被称为配伍滥用。
与其他药物的共同作用可能会增强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中枢神经抑制效果,导致副作用更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常见的配伍滥用包括与酒精、阿片类药物或抗抑郁药一起使用。
3. 误认为无害(Perceived Safety)苯二氮卓类药物处方广泛,使用较为普遍,使一些人误以为它们是安全无害的药物。
他们可能会忽视使用剂量和使用频率的限制,以及医生的建议。
长期大剂量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如记忆障碍、认知功能受损等。
4. 药物依赖和戒断综合征(Drug Dependence and Withdrawal Syndrome)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即身体对药物发生依赖性。
如果突然停止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会发生戒断综合征,表现为焦虑、失眠、震颤、恶心等症状。
为了避免戒断症状,一些人可能会继续滥用药物,从而增加中毒风险。
5. 过度减量(Rapid Tapering)在戒除苯二氮卓类药物时,应逐渐减少剂量以避免戒断症状。
然而,有些人为了快速戒除,可能选择过度减量,即急剧减少药物剂量。
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戒断症状,并增加中毒风险。
一、苯二氮卓类苯二氮卓类副作用和成隐性较巴比妥类小,为镇静、催眠、抗焦虑的首选药。
作用机制:与中枢苯二氮卓受体结合苯二氮卓类发展1960年,氯氮卓首先用于临床。
进一步研究发现氯氮卓的脒基及N上的氧非活性必须,得到地西泮。
构效关系:7位吸电子取代活性增强(如硝西泮)1位脱甲基,3位氧化,仍有活性。
如奥沙西泮、劳拉西泮,副作用小在苯并二氮卓环的1,2位上并合三唑环,增加药物对代谢稳定性,并提高与受体亲合力,活性增强。
国家特殊管理精神药品根据成瘾性依赖性分类:精I 、精II。
除三唑仑属于精I,其余均为精II (包括其他类的唑吡坦)硝西泮:催眠、抗焦虑、抗惊厥氯硝西泮:抗惊厥作用强氟西泮:治疗因焦虑所致失眠劳拉西泮三唑仑地西泮Diazepam(精II)化学名为 1-甲基-5-苯基-7-氯-1,3-二氢-2H-1,4-苯并二氮杂-2-酮。
又名安定。
结构特点:以1,4-苯并二氮杂为母体(卓环为7元环),5位有苯基,7位有氯。
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的结构特点是1,2位并和五元的三唑环理化性质:遇酸碱受热,可水解开环失效易水解:1,2位或4,5位间开环平行进行4,5位间开环为可逆性水解,不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用途:失眠、抗焦虑、抗癫痫代谢N上去甲基、3位羟基化代谢物仍有活性奥沙西泮奥沙西泮(精Ⅱ)化学名:5-苯基 -3-羟基 -7-氯-1,3-二氢-2H-1,4-苯并二氮杂-2- 酮结构特点:是地西泮的活性代谢产物。
C 一 3 位为手性中心,右旋强于左旋,临床使用消旋体。
理化性质:鉴别:本品在酸性溶液中加热水解,生成芳伯胺,经重氮化反应与β-奈酚偶合,生成橙色的偶氮化合物,放置后色渐变深。
可用此反应与1-位甲基取代的苯二氮卓药物区别。
临床用途:奥沙西泮的作用与地西泮相似,但较弱。
副作用很轻。
一、巴比妥类及其类似物巴比妥类的基本结构丙二酸酯与脲的环状酰脲衍生物特点:5位双取代,增加脂溶性、降低酸性,产生活性。
有成瘾性,戒断症状,部分属于国家特殊管理的二类精神药品(精II)苯巴比妥(精II)化学名: 5-乙基-5-苯基-2,4,6 (1H,3H,5H)-嘧啶三酮母体巴比妥酸是彻底氢化的2,4,6-嘧啶三酮,在1,3,5位上有氢,5位上连有乙基和苯基理化性质:(1)弱酸性:难溶于水,互变异构,形成内酰亚胺式显酸性,可与碱成钠盐,溶于水(2)水解:酰脲结构易水解开环。
苯二氮䓬类具有使用安全、起效快、耐受性良好的特点。
目前,仍是使用最广泛的催眠药。
苯二氮䓬类药物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和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
按药物的半衰期长短分为短效、中效、长效三类。
苯二氮䓬类药物可产生近似生理性睡眠。
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安全范围大。
对肝药酶几乎无作用,不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依赖症戒断症状较巴比妥类药物较轻。
(1)短效类(半衰期<12小时):如三唑仑、咪达唑仑(速眠安)、去甲羟安定、溴替唑仑等。
主要用于入睡困难和易醒。
(2)中效类(半衰期12~20小时):常用的有羟基安定、氯羟安定、舒乐安定、阿普唑仑(佳乐定)、氯氮卓(利眠宁)等,主要用于入睡困难。
(3)长效类(半衰期20~50小时):如安定、硝基安定、氯硝安定、氟基安定、氟硝安定等,对于早醒和惊醒后难以再入睡较有效。
苯二氮䓬类主要副作用有:(1)残留效应,即白天的残留效应是指药物夜间的催眠效应延长到第二天白天,产生了不良反应,如宿醉效应、头晕、嗜睡等。
(2)遗忘效应,是指在服药后不能记忆信息。
其遗忘程度与药物的血浆浓度有关,即药物剂量越大,血中浓度也越高,遗忘也越严重。
(3)停药效应,即苯二氮䓬类药物最常见的停药反应是反跳性失眠。
反跳性失眠是一种睡眠紊乱,指在开始停药后1-2个晚上失眠症状比治疗前还要严重,常见于服用比较短效的药物停药后。
建议在用药时从产生疗效的最小剂量开始,并且在停药时逐渐减量。
(4)成瘾性,即药物依赖主要有两方面:一、心理依赖和躯体依赖。
苯二氮䓬类药物可以产生药物依赖,主要由于:失眠→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出现反跳性失眠→需要继续药物治疗→产生耐受性→需要加大药物剂量治疗→出现药物依赖→无法终止治疗。
这些副作用在短效的苯二氮䓬类药物中最易出现;二、长效苯二氮䓬类药物则显效慢,其抑制呼吸作用与白日残留作用较强。
为避免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目前主张以最小有效剂量、短期间断性使用来达到满意的睡眠。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用途苯二氮卓类药物(Benzodiazepines)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常用于治疗焦虑症、失眠症、癫痫、肌肉痉挛和酒精戒断综合征等疾病。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药物的用途和性质。
首先,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一类镇静催眠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感到持续的内心不安、无法控制的担忧和恐惧,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有助于缓解焦虑症状,提升患者的心理状态。
除了焦虑症,苯二氮卓类药物也常被用于治疗失眠症。
失眠症是指难以入睡或无法维持足够的睡眠时间,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这些药物通常通过增加脑中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效应,减少大脑的兴奋性,从而提供催眠作用,帮助患者入睡和维持睡眠。
苯二氮卓类药物还被广泛用于治疗癫痫(epilepsy)。
癫痫是一种由脑部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突然发作的抽搐、意识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这些药物通过增加GABA介导的抑制性递质的效应,减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改善或控制癫痫发作。
肌肉痉挛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肌肉无意识收缩和痉挛,常常导致剧烈疼痛和运动障碍。
苯二氮卓类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常常被用来作为镇痛药物和肌肉松弛剂。
这些药物通过增加GABA的效应,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缓解肌肉痉挛和相关症状。
此外,苯二氮卓类药物还可用于酒精戒断综合征的治疗。
酒精戒断综合征是酗酒者在停止或减少酒精摄入后,由于身体对酒精的依赖而导致的生理和心理症状的复杂综合症。
这些药物通过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帮助控制戒断症状,提供舒适的戒酒环境,并减少复发率。
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高效、快速的起效作用和较长的作用持久时间,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然而,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依赖性和药物滥用的问题。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嘱,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减量逐渐的原则。
苯二氮卓类结构式苯二氮卓类化合物是一类在医学和药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在治疗焦虑、失眠、癫痫等多种疾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要深入理解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了解其结构式是至关重要的。
苯二氮卓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包含一个苯环和一个七元氮杂环。
这个七元氮杂环中,1 位和 4 位通常是氮原子。
在常见的苯二氮卓类药物中,如地西泮(安定)、氯硝西泮等,其结构会在基本骨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取代和修饰。
以地西泮为例,其化学名为 1-甲基-5-苯基-7-氯-1,3-二氢-2H-1,4-苯并二氮卓-2-酮。
从结构式上看,苯环上的 5 位连接着一个苯基,7 位有一个氯原子,而 1 位则是一个甲基。
这样的结构特点赋予了地西泮特定的药理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复合物结合,增强GABA 的抑制性神经传递作用,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等效果。
而药物的结构差异会影响其与受体的结合亲和力、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等。
例如,氯硝西泮的结构式中,在苯环的 2'位上有一个氯原子。
这个氯原子的存在使得氯硝西泮的作用时间更长,抗惊厥效果更强。
再看阿普唑仑,其结构在苯二氮卓基本骨架的基础上,在 1 位是一个甲基,8 位是一个氯原子。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阿普唑仑在抗焦虑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且起效相对较快。
对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研发和优化,结构式的研究是一个关键环节。
科研人员通过对结构的修饰和改造,试图寻找具有更好疗效、更少副作用的新型药物。
比如,改变苯环上的取代基、调整氮杂环上的原子取代位置等,都可能会带来药物性质的改变。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苯二氮卓类药物。
了解药物的结构式有助于医生预测药物的效果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然而,苯二氮卓类药物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耐受性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