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讲义 文言实词
- 格式:docx
- 大小:22.75 KB
- 文档页数:12
突破十五语句翻译题:落实关键字句,保证文意通顺题型透视文言文翻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
它注重考查文言文基础、语法知识、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文言文翻译由于涉及知识的广泛性和考查内容的全面性,便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
考生虽然对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但是在答题过程中常出现重点字词落实不到位,表述句子不通顺的问题。
对此,考生应增强得分点意识,找准关键字词及句式,多方推敲仔细落实;增强语境意识,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做到表意清晰准确、表述通顺规范。
一、五类实词译到位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上张仆射①书韩愈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②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
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
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
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
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
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
孟子有云,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
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
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愈恐惧再拜。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有删改) 注①张仆射:张建封,字本立,兖州人。
贞元四年为徐州刺史,徐、泗、凌三州节度使;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其任命韩愈为徐州节度使推官。
②牒:任命的文书。
(1)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突破十五语句翻译题:落实关键字句,保证文意通顺题型透视文言文翻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
它注重考查文言文基础、语法知识、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文言文翻译由于涉及知识的广泛性和考查内容的全面性,便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
考生虽然对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但是在答题过程中常出现重点字词落实不到位,表述句子不通顺的问题。
对此,考生应增强得分点意识,找准关键字词及句式,多方推敲仔细落实;增强语境意识,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做到表意清晰准确、表述通顺规范。
一、五类实词译到位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上张仆射①书韩愈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②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
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
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
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
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
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
孟子有云,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
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
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愈恐惧再拜。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有删改) 注①张仆射:张建封,字本立,兖州人。
贞元四年为徐州刺史,徐、泗、凌三州节度使;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其任命韩愈为徐州节度使推官。
②牒:任命的文书。
(1)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文言(1)实词李仕才文言实词(一课时)【考纲说明】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关于实词考察,考纲是这样要求的:“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体现在高考上,主要考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学习目标】1.掌握语境推义、句法推义法;2.学会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理解的准确性;自主学习【学法指导】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回顾自己在阅读文言文时常运用的判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2. 在自主复习课本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基本文言实词的用法,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3. 初次判断时,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积累进行分析该文言实词的意思;4. 遇到陌生的文言实词时,尽可能运用学过的方法去解决,争取熟能生巧。
【典例剖析】一、语境推义法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析:①先译为“当他用(?)捆绑燕父子的时候”②依据句意,括号中填入“绳索”一类词语较为合适,且从“组”的偏旁看,其字义应该和“丝线”之类有关,从而可以确定“组”的含义是“绳子”。
实践:(10年安徽卷)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二、句法推义法1.从句子结构的对称性推测词义例: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过秦论》)②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④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⑤时浓雾半作.半止。
(《游黄山记》)⑥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原毁》)析:①②③三句,从上下文可知,“弥”与其对应位置的“愈”,“栗”与其对应位置的“惊”,“殚”应该是相近的关系,故可以推测出其词义分别是“更加”“使震惊”“竭尽”。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文言(2)实词李仕才文言实词(二课时)【考纲说明】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关于实词考察,考纲是这样要求的:“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体现在高考上,主要考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三是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学习目标】1.掌握字形推义法、语汇推义法;2.学会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理解的准确性;自主学习【学法指导】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回顾自己在阅读文言文时常运用的判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2. 在自主复习课本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基本文言实词的用法,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3. 初次判断时,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积累进行分析该文言实词的意思;4. 遇到陌生的文言实词时,尽可能运用学过的方法去解决,争取熟能生巧;【典例剖析】一、字形推义法例: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②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③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析:①“砺”的前面是“金”,表示铁的东西;后面“则利”表示锋利,从文意我们可以推断它可能是一种石,而“砺”本身又是“石”旁,故可基本判定应该是“磨刀石”。
②与“芷”在句中对应位置是“兰”,是一种香草,而“芷”本身是草字头,故可基本判定应该也是一种香草。
实践:依据上述方法,推断出③句中“眇.”字意思(要写出推断过程):——---------------------------------------------------------------------------------二、语汇推义法1.从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推测词义2 2 例:①委.身为贾人妇(《琵琶行》)②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扁鹊见蔡桓公》)析:①②③句中加点的词,可以用现代汉语合成词的办法来确定:委——委托;却——退却;索——求索。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翻译)一.小试身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谱记归有光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
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
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
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
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
俎豆壶觞,鲜或静嘉。
诸子诸妇,班行少缀。
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
祖宗,父母之本也。
族人,兄弟之分也。
不可以不思也。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
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
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
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
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
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 居常不自释.释:宽解B. 贫穷而不知恤.恤:救济C. 以仁孝之道责.之也责:责备D. 不录于.有司于:表被动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讲义文言实词“七法”巧解文言实词方法一: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江苏卷)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要必申其意申:施展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可用代入推断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
“申”解释为“施展”,放到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
参考译文: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
欧阳发去世了,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欧阳发得到了文忠公的学问,是和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样的人。
方法指导:代入推断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疏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方法二: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安徽卷)“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
”其雅操如此。
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气度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因文定义法。
“矩度”的意思是“规矩,法则”,“合矩度”即符合规矩,从上下文看这里是说先生作文规范,而不是说他有气度,故错误。
参考译文:“听说宋仲温写的《兰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临摹了,赵子昂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您能够各惠赠一篇给我,我要感谢您的恩赐。
”他高雅的情操就像这样。
先生在古文方面创作不多,但只要有作品,就一定符合古人创作的规矩,而他尤其擅长表达修禅得到喜悦的文字。
方法指导: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方法三: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山东卷)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
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次序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联想推断法。
“次”结合下一句“将乃就舍”,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推断出“次”是“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
参考译文:在通过险阻要塞,遇到泥泞道路时,将领必须要先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
将领不身体力行,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
士兵都驻扎安定了,将领才就寝;饭菜都做熟了,将领才吃饭;士兵不举火照明,将领也不举火照明,这叫作止欲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福建卷)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
又违膝下色养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
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
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会合不可以期期:约定正误:正确。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联想推断法。
“期”可用联想推断法来判断,在成语“不期而遇”中就是“约定”之意。
参考译文:(我)离开国都,乘船向南行进,离开风沙尘埃的苦地,耳目舒放明彻。
又长时间没有孝养侍奉父母,能够回家问候探望,稍微忘记了身份的贫贱。
唯独思念几个朋友,(我们)分离异地,见面的时间又不可以约定。
梦中时时看见兄长和褐甫等人击掌谈论古今之事,尽情嬉笑欢呼,醒来后徒增悲伤和离散的遗憾。
方法指导:联想推断法1.课本联想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
2.双音联想法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
3.成语联想法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含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方法四: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湖北卷)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
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则千金有所必割割:舍弃正误:正确。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句式推断法。
结合下文语境“则锥刀有所必算”,“割”与“算(算计)”相对,判断“割”是“舍弃”之意正确。
参考译文:(实际上)正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暴露了。
如果抛弃它们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足以构成犯罪,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所割舍;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世人看见他抛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刀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机,于是就称赞他廉洁。
方法指导:句式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偶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方法五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广东卷)(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
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
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
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
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
”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
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
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
次顺义。
次顺义次:驻扎正误:正确。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语法推断法。
“次顺义”中“顺义”为地名,作“次”的宾语,“次”应为动词,解释为“驻扎”,正确。
参考译文:(崇祯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
皇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来护卫京师。
赐予象昇尚方宝剑,统率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
象昇身披麻衣,脚穿草鞋,誓师后来到京城郊区。
这个时候,嗣昌、起潜主张和议。
象昇得知后,跺着脚感慨地说:“我蒙受国家的大恩,只是遗憾死而不得其所,假如这回有万分之一的不幸,我宁愿捐躯断头,以身殉国。
”于是下定决心考虑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嗣昌、起潜的阻挠。
象昇上书请求分编部队,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归象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起潜指挥。
象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领的兵不到两万人。
驻扎在顺义。
方法指导: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方法六: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
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
梁之边亭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
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
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
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
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召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
”于是梁亭乃每莫夜窃灌楚亭之瓜。
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
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
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
楚王闻之,赧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
”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搔:通“骚”,扰乱正误:正确。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通假代入法。
据上文“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梁国的瓜,“搔”本身没有“扰乱”之意,只能看作通假字“骚”,因此正确。
参考译文: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
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
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
楚国县令就因为梁国的瓜好,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
楚国士兵心里忌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是有枯死的。
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国兵营的瓜田。
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源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
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田,不要让他们知道。
”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国兵营的瓜田。
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
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观察,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
楚国县令听说了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忧虑),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捣乱的人,他们莫非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
”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
方法指导:通假代入法文言实词中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
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方法七: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浙江卷)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
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
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
饥者饱,坏者筑。
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
侯下车下车:初到任正误:正确。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常识识记法。
“侯下车”中“下车”涉及文化常识,解释为“初到任”,正确。
参考译文: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担任太守,正赶上发生水灾,把堤防都冲坏了,百姓没有一粒粮食吃。
到了冬天,边境地区又发生战事,当涂是军事要地,上下震动。
王秬初到任,救灾的措施,防备敌人的方略,都安排得井然有序。
饥饿的人能吃饱,倒塌的堤防进行了修筑。
紧急情报日夜送到,王秬都平静地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