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版外科学配套课件 38.3 肝棘球蚴病
- 格式:ppt
- 大小:24.60 MB
- 文档页数:33
第三节肝棘球蚴病肝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of the liver)又称肝包虫病(hydatid disease of the liv-er),系绦虫的蝴或包囊感染所致。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寄生在狗体内,是终宿主,人、羊和牛是中间宿主。
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病因与病理目前公认的绦虫有四种:细粒棘球绦虫、泡状棘球绦虫(alveolar echi-nococcosis)或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伏氏棘球绦虫(echinococcusVogeli Rausch)和少节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oligarthrus)。
其形态、宿主和分布地区略有不同,主要流行于畜牧地区。
在我国以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陕西和四川西部多见,河北与东北等省也有散发病例。
以细粒棘球绦虫最多见,也有泡状棘球绦虫的报道。
直接感染主要是与狗密切接触,皮毛上的虫卵污染手后经口感染。
若狗粪中的虫卵巧染蔬菜或水源,尤其是人畜共饮同一水源,也可以间接感染。
在干旱多风地区,虫卵随风飘扬,也有可能发生呼吸道感染。
吞食的虫卵在肠道内经消化液的作用,蝴即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蚴被阻而留在肝内(75%),少数可通过肝随血流到肺(15%),甚至播散到脑、眼眶、脾、肾、肌等。
蝴在体内便发育成为包虫囊。
进入肝内的棘球蚴最初仅为囊性结构,刺激周围细胞反应并形成内囊和外囊。
内囊又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生发层,长出带蒂的、有生殖细胞的头节和生发囊。
生发囊最终破裂,释放出头节进入囊液,沉降到底部,称为囊沙。
囊液中的营养成分被子囊和头节消耗,致虫体死亡,囊壁钙化。
外层为多层的角质层,有弹性,白色半透明。
外囊来自宿主组织形成的一层纤维性包膜,厚且可钙化(图41-4)。
钙化不一定都意味着包虫囊死亡!临床表现和并发症多数患者无症状。
肝棘球蚴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肝棘球虫病,又称肝包虫病,是一种寄生于肝脏的寄生虫病,寄生于犬绦虫(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虫)。
该病是由细粒棘球虫病引起的(E.granulosus)、多房性棘球尾(E.multilocularis)或泡状棘球尾(E.alveolaris)引起。
肝棘球虫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细棘球绦虫卵感染引起的单房棘球虫病(即包虫囊肿);另一种是由多房或泡状棘球绦虫感染引起的泡状棘球虫病或过滤性肝棘球虫病。
单房棘球虫病在临床实践中更为常见。
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北、内蒙古和四川西部。
一、病因细棘球绦虫的最终宿主是狗,而中间宿主可能是羊、猪、马、牛和人,这在羊中很常见。
作为包虫的中间宿主,人类表现为各种内脏,主要是肝囊肿病变。
细棘球绦虫成虫只有几厘米长,有一头、一颈、一个未成熟的身体、一个成熟的身体和一个怀孕的身体。
这种成虫寄生在狗的小肠里,或者吸在绒毛上,或者存在于腺凹中。
当怀孕的身体崩溃时,卵子会分散在肠腔内,随着粪便排出,并经常粘附在毛发上。
当人们与狗接触时,他们有机会将卵误吞入胃中,并在十二指肠中孵化成六钩虫,然后入侵小肠壁并进入门静脉系统。
大约有70只病虫进入门静脉血流%在肝脏中过滤,在肝脏中逐渐形成有特殊结构的囊肿,其余的幼虫可以通过肝脏,通过肺的右心(15%在肌肉、肾、脾、骨、眼眶、脑等组织中,形成类似的病变。
二、发病机制细棘球虫在肝脏中首先发育成一个小气泡,即早期的昆虫囊肿,然后逐渐生长,形成角质层和毛发层的内囊(即昆虫本体)。
角质层是内囊的外层,是一种白色、柔软、有弹性的半透明膜,就像粉末一样。
内层为毛发层,由毛发层细胞增生形成毛囊,后者脱落在囊液中形成子囊,子囊可产生孙囊……。
子囊中有许多头节,破裂后头节进入囊液形成"囊沙",囊沙是包虫的种子,一旦漏入腹腔,就可以种植并产生新的继发性包虫。
在包虫周围,宿主器官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包膜,即外囊。
【疾病名肝棘球蚴病称】【英文名hepatic echinococcosis称】【别echinococcosis of liver;肝包虫病名】肝胆外科/肝脏和胆道寄生虫病【类别】【 ICD 号】B67.8【概述】肝棘球蚴病又名肝包虫病,是犬绦虫(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寄生虫病。
本病系由细粒棘球蚴(E.granulosus)、多房性棘球蚴(E.multilocularis)或泡状棘球蚴(E.alveolaris)所引起。
肝棘球蚴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卵感染所致的单房性棘球蚴病(即包虫囊肿);另一种是由多房性或泡状棘球绦虫感染所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病或称滤泡型肝棘球蚴病。
临床上多见单房性棘球蚴病。
【流行病学】随着国际间的交往和旅游的增加,肝棘球蚴病已遍布于全世界,但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国外以澳大利亚、新西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俄罗斯、苏格兰、阿根廷、乌拉圭、智利、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常见。
国内则以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西藏、陕西、宁夏和四川西部等地区为多见。
肝棘球蚴病占全身各部棘球蚴病的70%以上,肝脏合并其他脏器者约占20%。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男女发病率均等。
【病因】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主要是犬,而中间宿主则可能为羊、猪、马、牛及人等,以羊多见。
人类作为包虫的中间宿主,表现为各种内脏主要是肝的囊肿病变。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长仅几厘米,具有一头、一颈、一个未成熟的体节、一个已成熟的体节和一个妊娠体节。
这种成虫寄生在犬的小肠内,或吸着在绒毛上,或存在于腺凹内。
当其妊娠体节崩溃以后,就将虫卵散布在肠腔中,随着犬粪排出,并常黏附在犬毛上。
当人与犬接触时,就有机会将虫卵误吞入胃,并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成为六钩蚴,随即侵入小肠壁而进至门静脉系统。
已经进入门静脉血流的蚴约有70%在肝脏中被滤出,并在肝脏内逐渐形成有特殊结构的囊肿,其余的幼虫则可透过肝脏,并经由右心散布在肺(15%)、肌肉、肾、脾、骨骼、眼眶、脑等组织中,形成相似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