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七课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12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说学情1、从学生学习情况看:所任教的班级为高二文科重点班,学生整体学习状况为中上水平,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但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
2、从学生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看:高二文科生已接受过一定的民族精神教育,已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而且高二文理分科之后,学生对政治学科重视程度增加,学习更加主动,主体意识更强,为本框题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3、从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看: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冲击着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因此,提升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任重而道远。
二、说教学内容1、本框内容是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二框,主要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性以及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重要性和要求,这是前一框题内容《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其落脚点。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重要性、要求。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能力、提炼有效信息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爱国也爱家乡,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4、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引导学生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建设者和弘扬者。
三、说教法教法:主要运用情景展示、直观演示、师生互动等方式四、说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环节一:导入新课环节二:讲授新课第一步:承接有关的精神的内容,探究民族精神的时代特性。
第二步:情景展示系列图片1、这些图片所反映的精神有何共同的内涵?2、继承和弘扬上述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有何重要作用?转入对新时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意义的思考。
第三步:播放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引导学生思索: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你有关吗?2、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你准备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学生讨论、交流,分享体验,引导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 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产品日益多样, 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 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X信, 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 本框是第二框, 主要讲解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 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价值, 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 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 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 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 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X信。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信,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价值,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原文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百万年的总和。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连过去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现在,这句话依然适用。
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呼风唤雨的世纪》同步练习题第一课时一、读字音,连一连。
唤lán获zhé赖zhì潜sù亿lài 索qián质yì哲huò兰huàn素suǒ二、把下面的词语或诗句补充完整,再读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千树万树梨花开。
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教学目标】1.增强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意识,乐于发现和欣赏其他文化之美。
2.在生活中,形成主动去了解他国文化的习惯;懂得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3.初步了解各个不同国家的礼仪: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文化不同带来的尴尬、矛盾或者冲突。
【教学重点】增强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意识,乐于发现和欣赏其他文化之关。
【教学难点】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文化不同带来的尴尬、矛盾或者冲突,【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交流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内容:谈话导入观看地球的演变过程。
思考:观看视频以后,你有什么发现?人类居住的地球,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
陆地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但却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
是否感觉到地球的神奇之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的文化。
第二部分内容:讲授新课活动一:各不相同的生活环境(一)看“世界的海陆分布”图1.出示“世界的海陆分布”图。
2.找一找:在图中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1)学生与同桌边找边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七大洲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四大洋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3.说一说:地球表面的陆地是什么样子的?(1)学生观察交流。
(2)小结:陆地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多样。
有连绵起伏的高山,有低洼的盆地;有宽广的高原,有低平的平原……(二)看“世界地形图”1.出示“世界地形图”2. 试着在教材附录中的《世界地形图》上找一找:(1)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2)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3)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三)自然景观大搜查1. 东非高原,撒哈拉沙漠、亚马孙平原和北极地区自然景观图。
(1)东非高原树木稀少,成群的野生动物在草原上游荡。
(2)撒哈拉沙漠非常干燥,几乎没有植被,地广人稀。
(3)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那里地势低平。
(4)北极地区终年白雪覆盖,气温非常低。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小练笔1、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看电视,只需轻轻地按动遥控,足不出户知晓天下是。
打开电脑,只需简单地敲击键盘,就可以自由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在晚上,打开点灯,即使是黑夜,我也可以在明亮地灯光下安心地写作业。
手机QQ。
手机微信拉近了我和亲戚、朋友之间的距离。
高铁和飞机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了。
2、科技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小时候,每到夏天智能躲在大树底下乘凉,热的实在受不了了。
就打了一同井水来冲凉。
现在有电风扇、空调,天气再炎热也不怕了。
奶奶说以前通信技术不发达,爸爸有什么事就写信,邮寄信件往往用时很查岗,总是耽误事儿。
现在都用上手机,有事大哥电话就行,还能视频呢,方便多了!现在,舒适安全的动车、地铁、飞机等交通工具把我们的足迹印在了地球上所有的地方。
移动支付、网约车等都是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一部手机便可搞定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多种服务。
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继续改善人类生活的环境,使空气变得清新,水源变得洁净、卫生,世界将充满绿色,沙漠将变成绿洲;人类将更加长寿;通信、出行将更加快捷舒适。
人类的幻想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可及必将创造出更多奇迹。
3、爸爸听到“变化”这个话题,饶有兴趣地对我说:“回想起来,现代社会的发展真是太快了,举个例子来说吧:两个人远隔千山万水,可是只要拿起嗲话,拨几个号码,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进行语言交流,这就是电话给人类带来的奇迹。
爷爷奶奶远在乡下,如果生了病,爸爸可以及时打电话询问情况,提醒他们该吃什么药,该注意些什么。
如果是在过去,那就麻烦了。
爸爸需要写一封长长的信,爷爷奶奶也要等上五六天才能收到。
如果期间病人的病情有了变化,我们也不能及时地得到消息,该多么着急呀!”“还有吗?”我迫不及待地问。
爸爸笑了笑,继续说道:有了电话还不够,人类又发明了电脑。
电脑比电话功能强大多了,电话智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而电脑则既可以进行语言沟通,还可以在网上通过视频看见对方。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020年9月24日晚,襄阳“北街非遗文创市集”正式开市,全国近百位非遗传承人走进襄阳古城,现场进行皮影、银器、布艺、糖画等非遗技艺展示,让游客和市民能在襄阳古城近距离接触民间传统技艺,感受非遗文化和襄阳古城的特色夜经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这表明()①非遗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③人们对非遗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④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
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浓缩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认知。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儒家、道家思想精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粹之一。
从《黄帝内经》可以窥见中医文化()①源于古代先贤对道法自然的思考②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硬实力③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④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基因和胸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山西省歌舞剧院复排的大型舞蹈史诗《黄河》,在内容上具有史诗性质,意象化地再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讴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在形式上,《黄河》是对上古乐舞史诗的现代再现,并融合了音乐、雕塑、油画、中国画及行为艺术等多重元素进行大胆创新,是一部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深受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
这表明()①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②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2021年端午期间,河南卫视晚会《端午奇妙游》收获了如潮好评。
创作团队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创新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历史遗存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创作团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直走在时代前列②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全盘继承中华文化,发挥了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④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5.在吉祥戏院看戏是一代北京人的美好记忆,梅兰芳、马连良等诸多京剧大师都曾在此演出。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一框《文化的内
涵与功能》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 信,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一框,主要讲解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功能,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什么是文化、文化有什么功能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功能”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
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考点导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知识结构:是什么:基本内涵、核心、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特征中华民族精神本身的作用决定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怎么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特征:时代特征即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什么(1)中华民族精神本身的作用决定: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主心骨”的作用。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信,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价值,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