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详解共3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34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作者:兰浩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彩超诊断和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和价值。
方法通过对234例可疑肠套叠患儿行超声检查,诊断的67例为肠套叠,进行超声引导水压灌肠治疗。
结果进行水压复位59例,成功54 例;成功率91.5%,失败的5 例,经手术证实均为肠套叠,其中三例时间超过48 h。
结论超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超声引导;水压复位;肠套叠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患儿59例,其中男39 例,女20 例,年龄3个月至4 岁,发病时间最短3 h,最长68 h。
多伴有突发性腹痛、哭闹不安、呕吐,36 例伴有血便,部分腹部扪及包块。
1.2仪器使用SIEMNS 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突阵探头3.5 MHz及高频探头7.5 MHz,对患儿腹部进行全面的纵横扫查。
16 Fr 5~ 10 ml Foley 氏管; > 50 ml 注射器; 1/4三通管;生理盐水1~ 3 瓶(500 ml/ 瓶)。
1.3步骤对患儿进行腹部彩超检查,腹部可探查包块,外形规则,短轴切面呈多层/ 同心圆征,长轴切面为多层平行结构呈高低相间回声,呈“套桶”,具上述特征者即诊断为肠套叠。
此时,由小儿外科医生给患儿肌内注射阿托品和苯巴比妥钠,检查Foley 氏管气囊有无漏气。
将Foley 氏管插入患儿肛门开始用注射器注温生理盐水灌肠,观察血压计压力显示,一般予以6~ 8 kPa 压力。
直到同心圆块影消失、小肠进水,此时超声可显示小肠呈葡萄征或蜂窝征,复位成功。
2结果超声诊断肠套叠67例,最大肿块68×4 3 mm,最小为3 6×2 4 mm。
超声检查所示:肠套叠包块36 例位于右上腹部, 24例位于下腹部, 7 例位于左侧腹部。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1. 引言1.1 疾病背景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主要由于肠管蠕动过强或肠系膜异常引起。
肠套叠发生后,肠管的蠕动使得一段肠管向下套入另一段肠管内,导致肠管间相互挤压、血液供应不足,甚至导致肠坏死。
如果不及时处理,肠套叠可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
目前,治疗肠套叠的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是一种介于非手术和手术之间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中。
该方法通过灌入生理盐水或空气,增加肠道内的压力,推动套叠的部分回位,同时辅以局部麻醉,减轻患儿疼痛,达到治疗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字数:214】1.2 治疗方法介绍小儿肠套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常见于1岁到2岁的婴幼儿,主要症状为突发性剧痛和呕吐。
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是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灌入一定量的液体使肠道内部产生压力,借此将肠套叠复位到原位。
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会同时进行全身麻醉,以减少患儿的疼痛感和增加治疗的成功率。
这种治疗方法相对简单、安全,同时避免了传统手术所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这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治疗效果观察、并发症分析以及治疗前后对比研究,以及术后护理措施。
通过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该治疗方法对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通过观察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比较治疗前后的数据,探索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操作技巧及疗效摘要:小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管,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常可以引起肠梗阻,造成不良后果[1]。
肠套95%为原发性,无具备病因,好发时间为3月-10月,90%发病年龄小于2岁,4岁后很少发病。
发病原因不清,但常有诱发因素,主要与饮食习惯改变、腹泻、病毒感染、天气变化等可能相关。
5%为继发性肠套叠,常可找到病因,于肠壁上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肠管畸形、肠道肿瘤、肠息肉、过敏性紫癜等。
肠套叠可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绝大多数病例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目前只要方法为透视下空气整复及超生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
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常规使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425例,复位成功率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肠套叠;灌肠;超声;小儿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小儿肠套叠425例,其中男284例,女141例;年龄3 月~10岁,其中<10月123 人,10月~24月125例,24~48月126 例,>48月51人。
其中2次复发肠套叠20例,3次1人,4次2人,5次1人。
1.2诊断标准[2]治疗前通过肠套叠 B超筛查:可见“同心圆” 或“靶环状” 肿块图像,纵向扫描可见“套筒征”。
其中,4例超声怀疑小肠套叠,经腹部CT确诊3例,1例考虑为可复性肠套叠,自行复位,CT未见肠套叠。
1.3水压灌肠适应症[3](1)患发病时间小于48~72h。
(2)无明显腹胀及腹膜炎体征。
(3)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
(4)超声下肠管弹性好,血流信号较多。
(5)无严重的心肺疾病。
1.4复位原理:以流动的水压为灌肠复位的动力,在对水超敏感的超声监视下进行整复,压力随着注水量的增加而升高,从而将套入的肠管复位。
1.5方法器材:14号FOLEY导尿管、50ml及20ml注射器、橡皮囊、血压计、胶布、生理盐水。
灌肠技巧:灌肠前30min适当镇静解痉[4];超声监视下直入14号 F导尿管5-8cm,从气囊管端注入约20~40ml mL 生理盐水固定;三通管连接血压计、导尿管及橡皮囊;灌肠压力6.65-12kpa(50-90mmHg),注水量300-700ml,不大于100ml/kg;超声密切监视套头,避免“走失”,及时发现异常;复位成功,“同心圆”消失,小肠明显充液。
超声监视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的价值及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的疗效。
方法总结分析我院普外科经超声诊断并在超声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复位32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
结果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准确率100%,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100%。
结论超声检查对肠套叠早期诊断明确,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方法简便、复位率高、安全性好,应作为小儿急性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reduction of hydrostatic enema in ultrasound guided for acute intussusception in infant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2 infants with intussusception treated by hydrostatic enema in ultrasound guided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accurate rate of ultrasonic diagnosis intussusception was 100%.All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cured. Conclusion Curative effects of hydrostatic enema with ultrasound guided are satisfactory for treatment of acute intussusception in infants, and the technique is simple and safe.【Key words】Ultrasound;Intussusception;Hydrostatic enema肠套叠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是婴幼儿急性肠梗阻最常见的病因。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分析目的:探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适应证。
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18例肠套叠患者,均行腹部超声检查,明确存在肠套叠肿块及其位置,其中213例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
结果:超声确诊肠套叠218例,行水压灌肠治疗213例,成功复位206例,失败7例,成功率96.7%。
结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成功率高,无创伤,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效果更显著,能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高频超声监视;水压灌肠;小儿肠套叠中图分类号R5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3-0048-02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性能及检查技巧的提高,进一步肯定了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作用。
本文收集肠套叠患儿218例,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的特点,旨在进一步探讨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准确诊断及选择合理的复位方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患儿213例,其中男142例,女71例,年龄30 d~4岁,发病时间最短3 h,最长68 h。
均伴有阵发性腹痛、哭闹不安、呕吐,67例伴有血便。
1.2仪器使用SIEMNS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突阵探头3.5 MHz,对患儿腹腔实质脏器进行常规检查,以排除实质脏器的疾病;再用高频探头7.5 MHz 对患儿腹部进行全面的纵横扫查。
1.3方法肠套叠团块直径通常大于30 mm,而小肠型肠套叠团块直径多小于20 mm,并且受肠气干扰,容易漏诊。
超声检查时应从非疼痛部位开始,向疼痛部位逐渐加压挤开肠气,并轻动探头,仔细查找肠套叠团块。
肠套叠团块最常见于右中上腹,其次为左上腹,极少部分位于左下腹,这些部位为重点扫查对象。
发现肿块,仔细观察肿块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肠壁多层结构、肠腔内容物蠕动情况及肠壁血供。
检测肠壁血供时,降低最大血流显示速度,提高彩色血流的敏感性。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13卷第1期肠套叠是某段肠管进入邻近肠管内引起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
灌肠复位是早期肠套叠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它是利用空气、钡剂或盐水产生的压力持续加压,使套叠的肠管缓慢退出复位而解除梗阻。
近年来,我院采用B 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144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6年12月~2009年10月收治经B 超检查确诊的肠套叠患儿144例,其中男91例,女53例;年龄2个月~4岁,平均年龄9个月;发病时间1~72h ,其中24h 以内134例。
临床症状:哭闹不安118例,呕吐110例,便血85例,体格检查可触及包块100例。
所有患儿B 超检查均示“同心圆”或“靶形征”的肠套叠典型表现,且腹腔渗液不多。
1.2 检查仪器及方法使用东芝SSA~325A B 超诊断仪,凸阵式探头,探头频率为3.5MHz 。
对哭闹患儿使用镇静剂(鲁米那钠8mg/kg),待患儿平静后检查。
患儿取仰卧位,对腹部进行广泛的扫查,多切面沿结肠滑行至回盲部。
二维超声检查均在腹部探及包块,横断面呈“同心圆”或“靶环状”块影,纵断面呈“套筒状”块影,具有上述典型特征者即可确诊为肠套叠。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均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让患儿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引起窒息。
用润滑油充分润滑一次性灌肠管前端经肛门插入灌肠管,一般插入深度为5~6cm ,向灌肠管的气囊内注水后回拉固定,双下肢并拢,以堵塞肛门防止漏水滑脱。
灌肠管另一端连接灌肠袋并悬吊于输液架上。
在B 超监视下,打开灌肠管关闭按扭,灌肠袋内接近人体温度的生理盐水注入灌肠管内,注水量约100ml/kg ,根据灌肠袋与治疗床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压力。
灌肠压力控制在120~150cmH 2O 。
当注水压力达到120cmH 2O 以上应注意注水速度,以防压力过高导致肠穿孔。
灌肠过程中辅助腹部手按摩,一方面了解肿块的变化,并可轻柔的在腹部推移肿块以协助复位。
B 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患儿的临床效果陈冬敏;张卫【期刊名称】《医疗装备》【年(卷),期】2024(37)6【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患儿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04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复位方法不同分为空气灌肠组和水压灌肠组,每组52例。
空气灌肠组采用X 线下空气灌肠复位,水压灌肠组采用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
比较两组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大便隐血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胃肠激素[包括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神经降压素(NT)]水平,以及呕吐、腹胀、肠淋巴结肿大、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水压灌肠组复位成功率高于空气灌肠组,复位时间、大便隐血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空气灌肠组,复发率低于空气灌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炎症指标、胃肠激素指标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水压灌肠组低于空气灌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水压灌肠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空气灌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相比,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可提高肠套叠患儿的复位成功率,促进康复进程,改善炎症因子、胃肠激素水平,且并发症风险低。
【总页数】4页(P84-87)【作者】陈冬敏;张卫【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相关文献】1.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280例2.高频彩超诊断小儿肠套叠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体会3.对80例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进行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治疗的效果研究4.超声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与X线引导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患儿的效果比较5.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与传统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效果对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4-08-12T08:31:43.0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4期供稿作者:段广银朱文霞张勇刘晓芳张小玲[导读] 随着注水量增加和压力的增高,超声监视下可见横断面上套叠鞘部与套入部之间的无回声环状液区逐渐增大。
段广银朱文霞张勇刘晓芳张小玲(江苏泗洪儿童医院超声科 223900)【摘要】目的观察超声监视下诊断和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经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并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的48例患者资料。
结果超声诊断肠套叠准确率达100%,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95.8%(46/48)。
结论超声对肠套叠可早期诊断,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方法简便、迅速,为临床治疗肠套叠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肠套叠超声灌肠复位【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187-02 肠套叠为小儿常见急性肠梗阻疾患,占肠梗阻总数的15%~20%,婴儿及幼儿最多见,占90%。
超声诊断本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诊断明确后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疗效显著。
本文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经超声诊断并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48例患者,结合其影像学和临床特征予以分析,旨在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及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48例患者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4个月~4岁8月,其中6月~1岁6月占79.2%。
发病至就诊时间1h~48h。
临床症状:腹痛(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42例;呕吐35例;便血18例,其中果酱样大便10例,鲜血便8例。
腹部体查:右上腹包块36例,右中腹包块2例,左侧腹包块2例,未触及腹部肿块8例。
二、仪器与方法采用东芝550A型彩色超声仪。
先用低频(3.5MHz)探头显示,然后再用高频(7.5MHz)探头观察。
超声监视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分析作者:庞国富何深流林正友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23期【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的价值及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的疗效。
方法总结分析我院普外科经超声诊断并在超声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复位32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
结果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准确率100%,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100%。
结论超声检查对肠套叠早期诊断明确,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方法简便、复位率高、安全性好,应作为小儿急性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超声;小儿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Ultrasound guided reduction of hydrostatic enema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ntussusception in infantsPANG Guo-fu,HE Shen-liu, LIN Zheng-you.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the People’s Hos pital of Dongxing,Guangxi 5381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reduction of hydrostatic enema in ultrasound guided for acute intussusception in infant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2 infants with intussusception treated by hydrostatic enema in ultrasound guided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accurate rate of ultrasonic diagnosis intussusception was 100%.All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cured. Conclusion Curative effects of hydrostatic enema with ultrasound guided are satisfactory for treatment of acute intussusception in infants, and the technique is simple and safe.【Key words】 Ultrasound;Intussusception;Hydrostatic enema作者单位:538100广西东兴市人民医院普外科肠套叠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是婴幼儿急性肠梗阻最常见的病因。
较深和管腔延展范围广,治疗困难性较大。
传统肛瘘切开挂线术清除病灶可靠,又能降低损伤肛门括约肌风险,其治疗效果与LIFT无显著差异[5]。
但挂线产生的术后持续刺激和压力导致肛门疼痛程度重,且创面愈合慢;同时局部损伤和慢性炎症反复刺激导致或增加肛门功能障碍、肛管畸形等风险。
与传统手术比较,LIFT手术通过括约肌间隙内操作,将与内口相通的管道截断,肛门括约肌复合体得到完整保留,控便功能未受影响。
且创伤小,术后肛门疼痛轻,肛门失禁等并发症风险小,创面愈合快,对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保护性更为可靠。
该术式有可重复性,部分复杂性肛瘘患者经LIFT术后复发时二次手术的难度下降[6],仅通过单纯肛瘘切除挂线术即可获得痊愈。
原因为LIFT术对括约肌间沟到内口部分不予处理,内口或周围组织出现进行性感染并经手术入路蔓延,导致瘘管改道,使复杂性肛瘘变为括约肌间肛瘘,降低手术操作、创面愈合等难度。
实施中应注意:(1)内口的定位和处理是LIFT手术成功的关键。
术前应通过腔内超声、瘘管造影等检查,确定肛瘘主管走向及支管数量、分布、内口位置等情况,并对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
(2)术中肛管区操作,手术路径(括约肌间)感染风险高,应加强和完善术前肠道准备及适应证的选择,对处于急性感染期的瘘管、合并严重混合痔、糖尿病等患者慎行LIFT术。
同时严密遵循无菌原则进行手术操作,以降低括约肌间感染等发生风险[7-9]。
本次观察存在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等局限性,今后尚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临床提供更为客观地参考依据。
4 参考文献[1] 冯大勇,安珂.主灶切开对口引流高位胶管引流治疗高位复杂肛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刊,2016,51(12):86-90.[2]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01-404.[3] 任东林,张恒.复杂性肛瘘诊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12):1192.[4] 曾翔辉,刘羽,曾祥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1):63-64.[5] 郭涛.三种手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的临床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16(4):127-130.[6] 韩力平,龚苏,颜永惠,等.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6,23(5):478-481.[7] 庞飞,杜天聪,李强,等.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8,27(9):48-55.[8] 崔祥,党洁,彭正奎,等.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切开挂线术比较治疗复杂性肛瘘的Meta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7,44(12):837-841.[9] 孙薛亮,王晓鹏,文科,等.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5,23(9):694-696.(收稿 2019-12-17)超声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38例临床分析王艳婷河南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 灵宝 472500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