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 -超声科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09.50 KB
- 文档页数:27
婴儿肠套叠是怎么回事
婴儿出现肠套叠,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表现,引起这种病症的原因是比较多的,对于患儿的危害也比较大,容易导致肠梗阻。
比较常见的病因有病毒感染,孩子出现肠痉挛,引起自主神经失调,另外饮食不良也是诱发肠套叠的重要原因,同时还发现肠套叠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
★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
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值1:1.43,而成人为1:2.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
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cm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也有人提出由于婴幼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引起套叠。
★5.遗传因素:
临床上发现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肠套叠就是一段肠子套入相邻的一段肠子里,造成肠道梗阻而不通畅。
理论上任何部位都可发生,但大多发生在小肠末端和大肠起始部,也就是说小肠和大肠连接的部位。
它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
如果肠管套叠1—2天,套入的肠管血液循环受阻,并随着肠蠕动肠管越套越紧,从而发生缺血性坏死、穿孔,危及宝宝的生命。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肠套叠是指肠管内相对移位发生,导致一段肠道朝向另一段肠道移动并嵌入其中。
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小肠和十二指肠之间,常见于婴幼儿和幼儿,是一种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1. 腹痛腹痛是肠套叠的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常表现为阵发性绞痛样疼痛,可能伴随着呕吐和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腹痛往往在发作时剧烈,休息或采取特定体位能够缓解疼痛。
2. 呕吐呕吐是肠套叠的常见伴随症状之一,患者往往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出现呕吐。
呕吐的频率和程度可因人而异,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大量呕吐甚至干呕。
3. 血便肠套叠引起的肠道梗阻可能导致血液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较长,造成消化道黏膜受损,引起血便。
血便的颜色可能为暗红色或鲜红色,伴随有时有粪便中带血。
4. 腹部肿块在肠套叠病变较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在腹部触摸到明显的肿块,这是由肠道相互移位形成的。
腹部肿块伴随其他症状时应引起警惕。
5. 腹泻或便秘肠套叠引起的肠道梗阻或病变可导致肠蠕动异常,引起腹泻或便秘。
患者可能会交替出现腹泻和便秘,伴随腹部不适感。
6. 发热在肠套叠引起的不完全肠梗阻情况下,局部肠道组织可能受到细菌感染,导致发热。
发热往往伴随着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
7. 恶心患者在肠套叠发作期间往往伴有恶心的感觉,可能是腹部疼痛、呕吐等症状导致的,也可能与肠道内的炎症或损害有关。
综上所述,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包括腹痛、呕吐、血便、腹部肿块、腹泻或便秘、发热以及恶心等症状。
患者在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以避免病情恶化。
肠套叠是一种急腹症,即发病急、进展快,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发生严重后果。
典型的肠套叠超声表现为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管征”样的低回声团块,部分团块内还可见反应性肿大的淋巴结和阑尾回声。
通俗来讲,同心圆征是指一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其邻近的肠管内,致使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
小儿肠套叠原发性多见,因为宝宝肠系膜发育尚未完善,饮食不当、着凉、病毒感染等原因造成肠蠕动紊乱,从而导致肠套叠发生。
如果宝宝出现肠套叠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如果宝宝病情较轻,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空气灌肠复位或温盐水灌肠复位。
如果宝宝病情较重,应及时手术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小儿肠套叠肠套叠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婴儿为高发人群,其中以4到10个月的宝宝居多,就诊不及时可能会造成缺血性坏死或穿孔,甚至危及生病。
那么,小儿肠套叠的常见症状有哪些?小如何预防小儿肠套叠?急救措施怎么做?大家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肠套叠肠套叠是指原本相邻的两节肠管,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其中的一节进入了另一节的肠管内,导致肠道空间狭窄,该部分的内容物难以有效地循环。
婴儿是其高发人群,尤其以4到10个月的婴儿居多,2岁后这种疾病会伴随着宝宝的成长慢慢消失,一般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春末夏初的患儿最多。
引起肠套叠的原因肠套叠属于消化道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最常见。
该病症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饮食原因4—6个月左右,宝宝的肠道开始接触母乳以外的刺激物,大量的辅助食物会使得原有的肠道环境改变,引起功能紊乱,肠套叠就很容易找上宝宝。
2.回肠和盲肠生理特性回肠和盲肠叠套现象会在多数宝宝身上出现。
相较于成人的回盲肠直径比例(1:),新生儿仅为为1:,且肠瓣肥厚,游动性极强,可导致回肠嵌入盲肠达1厘米之多。
肠道很容易因为炎症或者食物刺激出现肿胀等情况,从而引起肠瓣移动,牵拉肠管,导致套叠的出现..3.病毒感染病毒会导致肠道机能失调,一旦受到如内腺病毒、轮状病毒等侵袭,肠叠套出现的机率极高。
4.肠道痉挛痉挛是宝宝肠道常见的现象,此时原本按照节律蠕动的肠道会失灵,可出现过快或逆蠕,很容易引起叠套。
5.神经失调部分孩子出现肠叠套可能是由于控制肠道的神经失调引起的,这些孩子的交感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极有可能存在故障。
6.遗传因素一些宝宝的肠套叠,有可能来自家族的因素,父母或者近亲亲属曾患病,那么宝宝患上这种疾病的可能性较大。
肠套叠的类型根据肠套叠的发病人群和原因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此外套叠的发生区域极为广泛,几乎胃肠等所有部位都有可能出现。
1.小肠型空肠、回肠是小肠的两个重要段落,因此就像自由组合一样,此处的肠叠套,会有空肠和空肠嵌入、回肠和回肠叠套、空肠和盲肠嵌套。
肠套叠治疗方法肠套叠,又称肠套叠症,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特别是在婴幼儿中更为常见。
肠套叠是指肠道的一段在另一段肠道内滑脱,造成肠腔梗阻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
临床上,肠套叠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非手术治疗方法:1. 气钡双重造影,这是一种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在患者肛门插入气体和造影剂,使肠道充气并进行X光检查,从而观察肠套叠的位置和程度。
对于早期发现的肠套叠,可以通过气钡双重造影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2. 腹部按摩,对于婴幼儿肠套叠症患者,腹部按摩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通过轻柔的按摩可以帮助肠道排气和排便,缓解肠套叠引起的症状。
3. 药物治疗,在肠套叠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止痛药、抗生素和消炎药等,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和预防感染。
手术治疗方法:1. 腹腔镜手术,对于复杂的肠套叠症患者,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腹腔镜可以在不开放腹腔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时间。
2. 传统开放手术,对于严重的肠套叠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传统的开放手术。
在手术中,医生会重新定位肠道,修复肠道损伤,并清除坏死组织,以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
3. 放射介入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肠套叠症患者,放射介入治疗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通过介入治疗可以在不进行手术的情况下,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治疗,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总结:肠套叠症的治疗方法多样,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当的饮食和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同时,定期复查和随访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了解肠套叠症的治疗方法,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恢复健康。
肠套叠临床表现本病80%发生于二岁以内的儿童,发病突然,主要表现:腹痛、呕吐、便血、腹部"腊肠样包块"。
1.阵发性腹痛:腹痛突然发生,疼痛时病孩面色苍白,出汗,下肢屈曲,有些病儿并不啼哭,表现烦躁不安,持续数分钟而突然安静,玩喜如常,但不久后上述情况又重复出现。
2.呕吐:腹痛发作以后即出现,初起较频繁,随后可减轻,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
患儿常拒绝哺乳或拒食。
到后期如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时,常见呕吐物为粪便样带有臭味。
3.便血:为肠套迭最重要症状之一。
发病后4~12小时,就可出现紫红色或"猪肝色"大便,并有粘液。
直肠指诊指套上可染血迹,有时可触到套迭之头部。
4.腹部包块:在病儿安静或熟睡时,腹壁松弛情况下,在腹部可摸到"腊肠样"的肿块,如为回盲型,则肿块多在右上腹部或腹中部,表面光滑,稍可移动,腹痛发作时,肿块明显,肠鸣音亢进,右下腹有"空虚感"。
但在就诊较晚的病儿,由于明显腹胀或腹膜炎存在而使肿块不易扪清。
对于诊断比较困难的早期病儿,如一般情况较好,且无肠坏死征象,可酌情进行低压钡剂灌肠,灌肠时,其压力以不超过130厘米水柱(约三市尺高度)为完全,如发现有"杯口状"X线征象,则可进一步证明为肠套迭。
除上述急性肠套迭外,临床尚有慢性复发性肠套迭,多见于成年人,其发生原因多与肠管本身病变有关,如小肠或回盲部肿瘤。
慢性复发性肠套迭多系部分性肠梗阻,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为阵发性腹痛及腹部包块,呕吐及便血很少见,常常进行X线钡剂检查方可确定诊断。
在鉴别诊断中必须除外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出血性肠炎、肠蛔虫症、过敏性紫瘢、流行性出血热(急腹症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