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7
肠套叠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肠套叠是肠管逆行蠕动造成肠管的一部分逆行套入邻近肠腔内形成,虽然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并不罕见,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以6-12婴儿最常见的月份。
肠套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春夏较多。
肠套叠有几个主要症状:哭闹、呕吐、血便、腹部肿瘤,其中婴儿哭闹是肠套叠最早、最重要的症状,表现为突发、剧烈、节奏。
原本健康的宝宝突然哭了,脸色苍白,紧握拳头,屈膝缩腹,手脚乱动,拒绝进食和牛奶,持续发作3-5分钟后自行缓解,间隔10-20几分钟后重新发作。
有些婴儿很好,表现为阵发性弓背,而不是哭泣。
哭闹发作后不久,呕吐发生。
它最初是牛奶和食物残渣,然后是胆汁。
在后期,它吐出粪便样液体,哭泣开始后8-12婴儿小时出现血便、红色果酱样便或血便、脓血便。
以上是肠套叠的早期症状。
如果你带宝宝去看医生,有经验的医生也会发现宝宝腹部有肿块,也就是肠套叠。
在发病后期,你甚至可以看到肿块从肛门脱落。
腹部肿块在肠套叠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婴儿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及时就医X片及腹部B确定超检。
1.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肥大,小肠系膜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1:1.成年人1:23.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
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突入盲肠,长达1cm此外,该地区淋巴组织丰富,炎症或食物刺激后容易引起充血、水肿和肥厚。
肠蠕动容易将盲瓣向前移动,拉动肠管形成套叠。
2.饮食变化:生后4~10个月是补充食物和增加牛奶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的高峰期。
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功能障碍,导致肠套叠。
3.病毒感染:急性肠套叠与肠内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道痉挛和独立神经紊乱: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痉挛,导致肠道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反向蠕动,导致肠套叠。
有些人还提出,由于婴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独立神经系统活动障碍引起的套叠。
5.遗传因素:临床上发现部分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史。
肠套叠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肠套叠,也称肠套叠症,是指肠道内部的一段肠管向另一段肠管滑动,导致肠腔内相邻的两段肠管相互套叠,从而引起肠道梗阻、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肠套叠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也可见于成人。
本文将从肠套叠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肠套叠的原因:
1. 异物刺激,肠道内的异物,如食物残渣、肠道息肉等,会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蠕动异常,从而导致肠套叠的发生。
2. 肠道疾病,如肠道炎症、肠道肿瘤等疾病,会引起肠道蠕动不畅,增加肠套叠的发生几率。
3. 肠道解剖异常,一些先天性的肠道解剖结构异常,如肠道发育不良、肠系膜血管异常等,也是肠套叠发生的原因之一。
肠套叠的解决方法:
1. 腹部按摩,对于婴幼儿肠套叠,可以尝试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腹部按摩,帮助肠道蠕动,促进肠套叠的自行纠正。
2. 药物治疗,对于早期发现的肠套叠,可以尝试使用肠道解痉药物,如山莨菪碱等,帮助缓解肠道痉挛,减轻梗阻症状。
3. 内镜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可以尝试内镜下的治疗手段,如经内镜下的气囊复位术,可以帮助纠正肠套叠,避免手术风险。
4. 外科手术,对于严重的肠套叠病例,尤其是伴有肠道坏死、穿孔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外科手术,纠正肠套叠,清除坏死组织,恢复肠道通畅。
总结:
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对于儿童患者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肠套叠的发生,避免食用过多高纤维食物、及时治疗肠道疾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一旦出现肠套叠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儿童肠套叠诊疗规范肠套叠指部分肠管和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本病患儿大多在2岁以内,2岁以后减少,新生儿罕见。
男孩发病率较高,男:女为1.5:1。
【病因和发病机制】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婴幼儿时期肠套叠几乎均为原发性,其病因不明。
有人认为可能因婴幼儿回盲部肠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所致。
继发性肠套叠约占2%~5%,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肠肿瘤、腹型过敏性紫癜致肠壁血肿、Meckel憩室、肠重复畸形,或翻入肠腔内,或牵引肠壁,成为起点引起肠套叠。
一些促发因素如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环境或气温骤变、腹泻及病毒感染等可导致肠蠕动的节律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
【病理】肠套叠一般是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绝大多数呈单发。
根据其套入部位分为:1、回盲型:回盲瓣是肠套叠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此型最常见;2、回结肠型:回肠从距回盲部几厘米处,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部进入结肠;3、回肠型;回肠套入远端回肠,然后整个套入结肠;4、小肠型:小肠套入结肠,少见;5、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少见;6、多发型:回结肠型和小肠套叠合并存在。
肠套叠外管部分称鞘部,进到里面部分称套入部,共3层肠壁。
有时整个肠套叠部分再套入远端肠管内,则成为复套,共5层肠壁。
大多数肠套叠在最初24小时内可不引起肠绞窄,但时间长可发展为肠坏死以至休克。
肠套叠时,由于鞘部,尤其是颈部痉挛收缩,挤压套入肠管,牵拉和压迫肠系膜,使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
初时套入部肠管淤血、水肿、肠壁增厚、颜色变紫,并有渗液及腺体黏液分泌增加,产生血便。
随后动脉受压,套入部肠管缺血坏死,严重者并发穿孔。
此种动脉性坏死多在梗阻远端,穿孔后对腹腔污染不严重,也不发生气腹,因而不易被发现。
年长儿回结肠型肠套叠时,由于结肠肠壁相对较厚和肠腔较大,套入部管腔尚可保持通畅,且无血循环障碍,水肿充血程度轻,除因肠痉挛而发生腹痛外,很少有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患儿常可进食,临床上称为慢性肠套叠。
主国塞旦医型!!!Q生!月筮!!鲞筮!翅堡塾i型塑』!坠望坚!堕堕!!垡望!丛鲤!盟堡』塑:垫!Q:y!!:!!:盟!:!空气灌肠复位术诊断与治疗小儿肠套叠周光礼87诊疗技术【摘要】目的评估空气灌肠诊断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疗效。
方法回顾我院从2000年至2007年拟诊123例小儿肠套叠患儿,采用国产J S818E型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在德国西门子I conos R一200型数字胃肠的监视下进行复位。
结果确诊106例,复位成功103例,成功率97%(其中2例肠坏死,1例术后确诊为M eekl e憩室)。
结论综合运用各种辅助方法,提高复位成功率,提高对肠坏死或肠穿孔病例x线表现的认识。
【关键词】空气灌肠复位术;肠套叠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它是一部分肠管套入另一部分肠管套内,形成肠梗阻,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是回肠末端肠管顺行套入结肠内…,构成所谓的回结型肠套叠。
临床普遍采用空气灌肠复位为主的非手术治疗。
复位率83.0%一94.7%心-3]。
随着肠套叠时间的延长,肠坏死的可能加大,复位率也下降。
如何及早确诊,判断有无肠坏死并及时治疗,提高复位率,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作者回顾分析106例肠套叠患儿的诊治过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23例患儿拟诊肠套叠,男67例,女56例,年龄在3个月一6岁,平均1.76岁。
发病时间最短1h,最长72h。
临床症状与x线表现见表1。
表1106例肠套叠患儿与17例非肠套叠患儿临床症状与X线表现(例)注:本组患儿大多以呕吐来诊,其次为阵发性哭闹及腹痛,以上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混合出现1.2方法:采运国产JS818E型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在德国西门子I conos R一200型数字胃肠的监视下进行。
患儿取仰卧位,Fol ey管粘少许医用石蜡油插入肛门,用注射器向气囊注入15~20m l气体;低压(5—8kPa)灌肠诊断:确诊有无肠套叠,观察套头及套鞘情况,综合分析是否合并肠坏死;肠坏死可能性较小者,给予肌内注射山莨菪碱5m g后约20~30ra i n,开始加压至9—13kPa,观察套头回复情况,当套头回缩明显缓慢或停止,结肠影增宽时,停止注气,并保持压力5—10r ai n后排气,间D O I:10.3760/cm a.j.i s s n.1674-4756.2010.01.055作者单位:223002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歇5r ai n后再次注气,在排气时用按摩或推压法行体外手法复位,一般数次后套头可消失,复位成功,复位成功后肠管内维持压力6kP a约30r ai n。
肠套叠【概述】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造成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约60%的患儿年龄在1岁以内,约80%患儿年龄在2岁以内,但新生儿罕见;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约为4:1,健康肥胖儿多见。
【临床表现】随年龄而不同,2岁以下婴儿肠套叠多为急性肠套叠;儿童肠套叠多为慢性。
(一)急性肠套叠主要表现1.腹痛:以前健康的孩子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拒食、出汗,持续数分钟后,腹痛缓解,安静或入睡,间歇10~20分钟后又反复发作。
2.呕吐:初为乳汁,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表明有肠管梗阻。
3.血便:为重要症状。
出现症状的最初几小时大便可正常,以后大便少或天便。
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粘液血便,或作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
4.腹部包块:多数病例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有轻微触痛的套叠肿块,呈蜡肠样,光滑不太软,稍可移动。
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和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和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
5.全身情况:患儿在早期一般情况尚好,体温正常,无全身中毒症状;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并发脑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二)慢性肠套叠年龄愈大,发病过程愈缓慢;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痛时上腹或脐周可触及肿块,不痛时腹部平坦柔软无包块,病程有时长达十余日。
由于年长儿肠腔较宽阔可无梗阻现象,肠管亦不易坏死。
呕吐少见,血便出现也较晚。
【治疗要点】急性肠套叠是急症,其复位是紧急的治疗措施,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
1.非手术治疗灌肠疗法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腹胀、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
包括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三种。
首选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目前已很少用。
2.手术疗法用于灌肠不能复位的失败病例、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疑有肠坏死或肠穿孔以及小肠型肠套叠的病例。
小儿肠套叠的推拿治疗手法【定义】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造成的肠腔梗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
多发于2岁以下的儿童,男比女多2-3倍,是婴儿急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
【临床表现】(1)早期可出现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小儿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双臂摇动或用手抓按腹部。
(2)反复发作,腹痛后不久就发生呕吐,果酱样血便,血便多在4-12小寸出现。
(3)右上腹肋缘下或脐上多可触及肿物。
(4)常伴精神萎、嗜睡,食欲缺乏等。
晚期肿块可横贯下腹部,并可伴有高热脱水、腹胀发硬、腹膜刺激征和体克等严重征象5)X线检查显示:诊断性空气灌肠,结肠内可见气柱前端呈杯口状,螺……【治疗手法】(1)运内八卦:患儿仰卧位,术者站在患儿的侧方,一手扶住患儿的四指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以示指、中指二指夹住患儿拇指,并以拇指端自患儿掌根处顺时针方向做环形推动,称为“运内八卦”,反复操作100次。
操作时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
(2)揉板门:患儿仰卧位,术者站在患儿的侧方,一手扶住患儿的前臂,另一手以拇指罗纹面按揉患儿手掌大鱼际处为“揉板门”,反复操作约300。
(3)分推腹阴阳:患儿仰卧位,术者站于患儿一侧,行分推腹阴阳5分钟。
施术时双手拇指桡侧缘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称“分推腹阴阳”。
注意着力部位应紧贴皮肤,压力适中,做到轻而不浮,重图1-142运内八。
(4)拿肚角:患儿仰卧位,术者站在患儿的侧方,以拇指、示指,中指三指在肚角穴(脐下2寸,旁开2寸)处拿5-8次(图-149)(5)摩腹:患儿仰卧位,术者站在患儿的侧方将手掌轻放于患儿腹部,沉肩垂肘,以前臂带动腕,按照左上腹、右上腹、右下腹、左下腹的顺序做环形面有节律的抚摩约5分钟。
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缓不宜急。
在摩腹之前可以在患儿腹部涂适量滑石粉,以免摩腹过程中损伤患儿皮。
(6)揉足三里:患儿仰卧位,术者站在患儿的侧方,以一手拇指于患儿足三里(小腿前外侧,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施以点揉法3分钟。
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常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病情严重时可危
及生命。
因此,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至关重要。
在治疗小儿肠套叠时,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包括空气灌肠和水溶液灌肠。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治疗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首先,空气灌肠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之一。
在进行空气灌肠时,医生
会在儿童的肛门插入一根导管,然后通过导管向肠道内注入空气,以帮助肠套叠的位置复位。
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大部分小儿肠套叠患儿。
在进行空气灌肠时,需要注意控制注入的空气量,避免过多的空气进入肠道,以免引起肠道扩张和损伤。
其次,水溶液灌肠也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之一。
水溶液灌肠是通过在
肛门插入导管,向肠道内注入温暖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以帮助肠套叠的位置复位。
与空气灌肠相比,水溶液灌肠的优点是可以减少肠道内的气体积聚,减轻患儿的不适感。
在进行水溶液灌肠时,需要注意控制注入液体的速度和量,避免过快或过多的注入,以免引起肠道过度膨胀和压迫。
总之,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是首选。
空气灌肠和水溶液灌
肠是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它们操作简单、创伤小,适用于大部分小儿肠套叠患儿。
在进行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控制治疗的速度和量,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一常见的急腹症。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腹症,特别是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
它的发生率估计在1/200至1/1000之间,而在6个月到1岁婴儿中为1/150至1/600。
小儿肠套叠是指在肠腔内形成的肠壁的套叠,导致其中一段肠管向另一段从胃顶端穿过,从而发生肠套叠。
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就可能会导致肠道梗阻、坏死以及穿孔。
目前,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方法,虽然手术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它的手术费用高昂,并且在诊断时病情已经是进展了很多,这也就导致了它的的死亡率比较高,大约是3%-10%。
出现此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目前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不完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
因此,许多学者通过对小儿肠套叠的研究探究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其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的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对于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比较常见的包括腹泻、呕吐、腹痛以及便血等。
这些表现在婴幼儿中尤其突出,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病情中表现的特征可能不尽相同。
因此,医生在研究小儿肠套叠时,需要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释,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次是影像学检查的作用。
目前,影像学检查的主要方法是经肛门直肠造影法、腹部X线和超声波检查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医生对小儿肠套叠进行初步的诊断,并提供有关病情的更多信息。
接下来,医生还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比如保守治疗或手术等。
最后是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是指通过药物控制或其它非手术方法来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病情,例如反复进行肠减压、静脉注射等方式。
而手术治疗则是指通过手术的方式将肠套叠的部位解除,恢复肠道正常的蠕动。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并且是否选择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医生的专业经验来判断。
肠套叠怎么治疗【导读】小儿肠套叠的发病率很高,这种疾病给孩子造成的危害很大,严重时甚至会给孩子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所以家长必须重视小儿肠套叠,一定要在发病的24小时内进行有效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密切观察孩子的各种反应。
那么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呢?肠套叠怎么治疗小儿肠套叠,简单来说就是一部分肠管被另一部分肠管套住,从宝宝三个月开始到六岁的这段时间比较容易发生,大部分是发生在一岁以内的宝宝身上。
小儿肠套叠多用钡灌肠、气灌肠两种方法进行治疗。
及通过x线的监视王宝宝的直肠内加压灌气,或是在职场里灌入钡浆。
也可以通过B超的监视灌注盐水,使套叠的肠部复位。
小儿肠套叠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一般能在24小时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可有90%以上复位成功,且极少复发。
将肠套叠复位也可使用结肠镜治疗法,但这种方法到目前为止使用较少,缺少相应的经验,所以不推荐这种治疗方法。
肠套叠复位成功后宝宝腹部的肿块随之消失,大便的颜色也会从之前的血性便转变为正常的黄色。
通过x线检查可发现之前的肠套叠部位消失,这说明复位成功。
肠套叠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造成肠穿孔,肠坏死。
肠穿孔和肠坏死都需进行开腹手术将套叠部位复位,或是将坏死的肠道切除。
肠套叠最早期症状宝宝哭闹就很常见,但是如果的宝宝哭闹看起来和平时不太一样,怎样安抚都无法让宝宝停止哭闹,这种情况,家长有必要带宝宝到医院做一下检查,宝宝有可能发生了肠套叠。
1、腹痛。
月经较小的宝宝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腹痛时也不能告诉爸爸妈妈自己的感受,取而代之的是剧烈的哭闹。
疼痛会引起宝宝面色苍白,没有心情进食,屈腿。
中间宝宝会安静一段时间,但安静过后以上表现又会出现,持续反复。
2、呕吐。
呕吐是继腹痛之后出现的一种症状。
从开始的食物残渣到后来的绿色胆汁,更严重的宝宝还会呕吐出粪臭液体。
3、便血。
肠套叠发病后的4到8小时左右宝宝会排出血便。
血便的性状呈稀薄粘液状,有时也呈胶冻果酱状,间隔几小时后仍然会排出血便。
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首都儿科研究所 马继东
一、概述 肠套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最多发生在1岁以,4~10个月为发病高峰年龄,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肥胖男婴更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见到本症,冬春季发病率最高。肠套叠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饮食习惯改变、食物刺激、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功能紊乱、肠痉挛和病毒感染等,也有继发于回盲部游动、淋巴结肿大、肠道肿瘤或美克尔憩室等器质性病变者。此外,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肠套叠也并非少见。临床所见到的大多数是近端肠管按肠蠕动方向套入远端肠管,称为为顺行套叠,偶见逆行套叠。根据肠管套入情况将肠套叠分为回结型、回盲型、回回结型(复套)、小肠型、结肠型和多发型,其中回结型和回盲型占75%以上。
二、肠套叠常见分型 (幻灯3)上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小肠型肠套叠、结肠型肠套叠、回结型肠套叠,以回盲瓣及阑尾为套入点;下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回结型肠套叠,以回肠末端为套入点、复杂型,此图显示为复套以及多发型肠套叠。
三、临床表现 肠套叠通常有腹痛、呕吐、血便及腹部肿块4大临床表现。 (一)腹痛 腹痛是小儿肠套叠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婴幼儿不能自述,常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哭闹。通常每10~20分钟发作一次,发作间歇期患儿安静,甚至可以入睡。也有些患儿不出现哭闹,而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面色苍白、辗转不安、躁动及不适表情。
(二)呕吐 在婴幼儿相当常见,早期呕吐为胃容物,为肠系膜受到刺激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呕吐。随病情进展,可呕吐胆汁样物,晚期甚至吐出粪便样物,为完全性肠梗阻所致。
(三)血便 也比较多见,一般出现在发病数小时后。由于肠套叠引起肠管血运障碍,即相当于绞窄性肠梗阻,为血便发生的原因。大多为果酱样便,个别出血量大,可排出红色血便。偶有间断发作的肠套叠或套叠较为松弛,发病很长时间不出现血便。发病数小时,患儿尚未排便时,可通过肛门指诊尽早了解大便性状。
(四)腹部肿块 大多数患儿可触及由于肠套叠形成的“腊肠样”腹部肿块,根据套叠肠管长度肿块大小不一,可呈椭圆形或柱状,有一定韧性,多伴有压痛。肿块可位于沿结肠框走行的各个部位,但最多位于右上腹。由于肠管套叠移位,右下腹触诊可有“空虚感”。极少数特别严重的患儿,肠管可自肛门套叠脱出,需要与直肠脱垂鉴别。
发病初期,频繁呕吐可导致腹部肠管充气减少,并无腹胀表现,甚至出现腹部平坦或凹陷。随病程延长,出现肠管血运障碍、肠功能不良与机械性肠梗阻,逐渐出现腹胀。腹胀严重时可使横膈抬高,影响呼吸。如果腹胀明显伴有腹壁水肿、发红、腹部压痛、肌紧等腹膜刺激征,则提示可能发生了肠坏死。此时,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脱水等征象,还可伴有脉搏细数、体温升高、甚至发生休克。
四、影像学检查 (一)放射科检查 包括腹立位或卧位X线平片,空气灌肠或钡灌肠。腹立位X线平片:早期肠管充气减少,晚期呈肠梗阻征象。(幻灯8)左图为肠套叠早期腹立位X线平片,表现为腹不胀,腹部肠管充气较少,未明显扩肠管,与阶梯状叶平面。 空气灌肠或钡灌肠:空气、钡剂于套叠部位受阻、造影剂与套叠肠管交接部形成“杯型”及软组织包块影。右图显示为空气灌肠,空气经肛门注入结肠后,套叠远端结肠充气扩,右中腹可见软组织包块影,以及气体与软组织包块影形成的“杯形 ’ 影像。
(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对于肠套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推荐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幻灯9)对套叠肠管横切面扫查如左图,可呈现“同心圆”也称为“环靶征”,纵切面扫查如右图,可呈现“假肾征”、“套筒征”等。有部分医院经超声检查确诊后,在超声监视下通过水灌肠使肠套叠复位。
五、诊断要点 好发于2岁以的健康婴幼儿,以4~10个月最为多见。突然发病,阵发性、规律性哭闹,间歇期如正常儿。呕吐胃食物及肠容物。发病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便或血便。常可触及沿结肠框部位走行的腊肠样包块,最多见于右上腹,伴有压痛。右下腹触诊空虚感。
肛门指诊有血或果酱样便,空气灌肠或钡灌肠:空气、钡剂于套叠部位受阻,“杯型”及软组织包块影。超声检查:“同心圆”、“环靶征”、“假肾征”、“套筒征”等。本症应与细菌性痢疾、美克尔憩室出血、急性坏死性肠炎、过敏性紫癜、直肠脱垂、肠息肉及蛔虫性肠梗阻等疾病鉴别。
六、 空气灌肠 (一)适应证 全身情况较好,生命体征基本正常,腹胀不明显,无腹膜刺激征,发病一般在24小时以,最长不宜超过48小时,了解进食时间。必要时应用解痉剂、镇静剂,甚至应用基础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等等,可以提高复位成功率。
(二)禁忌证 发病超过48小时或全身情况不良,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脱水、体温升高、脉搏细数等表现,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腹胀明显、腹壁发红或伴有腹部压痛与肌紧等腹膜刺激征,肿块过大已达结肠脾曲以下,估计难以复位者,小肠套叠,多次复发的肠套叠,应考虑手术探查,以寻找诱发肠套叠的原发病灶,并进行相应处置。
(三)复位方法 将双腔气囊管插入肛门,气囊注气10~20ml,以防止灌肠时漏气。注气管端接空气灌肠机,首先在透视下观察腹部肠管充气状态及膈下有无游离气体,大多数肠套叠患儿腹部肠管为少气状态,初始注气压力为8.0~10.6kPa。随套叠远端肠管充气,即可见到肠套叠的软组织包块影及“杯型”。继续注气可见软组织包块影及杯型逐渐向近端结肠退缩。往往退至回盲部时再次出现停留。如患儿情况允许可进一步提高注气压力至13~16kPa。此时,应仔细观察局部影像的变化,当看到结肠气体突然进入小肠,随之原本少气的中腹部肠管迅速充气,同时肠套叠软组织包块影消失,便可确认肠套叠已复位。当复位困难时,如患儿情况允许可在肠管放气后适当按摩腹部,推挤包块帮助复位,有时,间歇注气与放气可提高复位率。
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幻灯15),左上图显示经肛门注气后右上腹可见肠套叠形成的软组织包块影及杯形,右上图显示继续注气后软组织包块影逐渐退缩至右中腹,左下图显示软组织包块影逐渐退缩至回盲部并停留,右下图显示经加压注气后位于中腹部的小肠充气,原位于回盲部的软组织包块影消失,证实空气灌肠复位。
(四) 空气灌肠复位后处置 透视下确认肠套叠复位后,应立即停止注气,拔除气囊管。此时常有大量气体和暗红色血便自肛门排出,患儿显得异常安静、平稳。对于复位征象不明确的患儿,可在注入肠腔气体排出以后,再次体检,确定腹部包块是否消失。此时,应注意与肠套叠复位后局部水肿肠管鉴别。 还可以口服碳末,观察数以小时后是否经肛门排出黑便,一般患儿空气灌肠复位后可在门诊观察2、3小时,确认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腹部无异常表现后允许回家。对病程长、肠套叠复位较困难的患儿应收入院,监测生命体征并静脉输液观察。
(五)并发症 (1)肠穿孔,为空气灌肠最严重的并发症,如处理不当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在空气灌肠过程中如腹部突然出现 “ 闪光 ” 样改变。气体迅速扩散到全腹及膈下,应立刻意识到发生了肠穿孔。因气体已进入腹腔,即使开放插入肛门的气囊管,也无大量气体排出。
一旦发生肠穿孔,患儿情况常出现急剧恶化,如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而艰难、心跳加快、脉搏细数等。肠穿孔导致严重气腹造成膈肌抬高,影响患儿的腹式呼吸。此时最有效的紧急处置方法是:立即用粗针头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刺入腹腔减压。排出腹腔气体减压后患儿一般情况可能迅速好转,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此时再将患儿送手术室进行手术等后续治疗。
(2)空气灌肠穿孔,引起最严重的情况是由于腹压突然增高,上抬膈肌,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复。对于空气灌肠发生肠穿孔这一严重并发症的防:首先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避免穿孔的 发生;其次为空气灌肠操作间应备有吸引器、氧气、穿刺针、气管插管等抢救设备及复药品;万一出现情况,应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包括气管插管、复等,力争使危险性和损害减到最低限度。
(3)复位不全,应仔细观察肠套叠复位时的X线征象,确认小肠明显充气,肠套叠软组织包块影消失。肠套叠复位后肠管的水肿状态可能成为再次发生肠套叠的原因,反复发生肠套叠还应考虑因解剖异常诱发肠套叠的可能性,必要时应手术探查。
七、手术治疗 (一)手术前准备及麻醉 存在空气灌肠禁忌证或经空气灌肠复位不成功患儿,应尽快手术治疗。 1.术前处置 禁食,胃肠减压,建立静脉通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
2.麻醉 应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等,以保证患儿处于充分松弛状态,有利于在术中进行肠套叠手法复位。麻醉成功后应再一次进行腹部检查,确认有无肠套叠包块及包块位置,因有少数患儿在麻醉后肠套叠自行复位。有时根据包块位置及大小确定手术切口。
(二) 手术要点 一般选择右下腹横切口,因肠套叠复位最困难点往往在临近回盲部部位。横切口手术后伤口裂开的机率也明显少于其它切口。开腹后沿结肠框走行找到肠套叠包块,争取将包块提出切口外。复位前可用0.25%普鲁卡因作肠系膜封闭,然后在直视下用双手拇指与食指自肠套叠头部轻柔、交替挤压包块,直至完全复位。复位一定要均匀用力,避免因局部受力过大造成浆膜撕裂。在复位过程中禁忌牵拉套入的近端肠管,此操作极易将肠管撕破。复位后如发现肠管及系膜严重水肿、淤血可做局部热敷。发现肠管浆膜层有裂口应用可吸收线缝合修补。肠壁出现苍白的动脉性坏死应予以全层修补或行肠切除吻合。
由于肠管血运障碍一时不能判断肠管活性时,应通过肠系膜封闭、热敷等处置继续观察肠管情况,或行暂时性肠外置术。24~48小时再次手术,根据患儿全身及肠管情况做进一步处置,因病情危重,患儿不能耐受手术时,也要行暂时性肠外置或肠造瘘手术,以挽救患儿生命。病史时间长,套叠肠段长而紧密,预计不能手法复位或确认已发生肠坏死者不必再试图复位肠管,应直接行包括套叠肠段在的肠切除吻合术,反而更加安全。
肠坏死最多发生在临近回盲部,手术经常要面临回盲部是否能够保留问题。保留回盲部有利于患儿远期预后,但临近回盲部行回肠吻合术,发生吻合口漏的风险必然加大,需要术者有足够的经验和对手术的把握能力。必要时肠吻合后可切除阑尾,并经阑尾根部放置减压管至回肠末端,作成提吊式造瘘减压。拔管后伤口可自然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