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第9课

生活与哲学第9课

生活与哲学第9课
生活与哲学第9课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探究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

◇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3)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4)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应运:(1)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2)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3) 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4)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二、【重点难点】:

(1)矛盾的概念;(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3)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合作初探】:

第一学时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

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课堂探究1(P67):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和漫画《你敢吗?》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因此结论是“不敢”。烧断绳子的后果是: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哲理结论1、矛盾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课堂探究2(P68):(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提示:(1)中的相互依存和(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

◇哲理结论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

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说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就是“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就是“虚心”。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课堂探究3: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探究提示:(1)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事例体现了矛盾双方的斗争中相互依存。

(2)生物界中类似的事例很多,只要我们留意便可搜集很多,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 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 000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此事例说明了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哲理结论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课堂探究4(P68):(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探究提示:(1)史伯和孔子的话语主要说明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发展。

(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关系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

◇哲理结论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文科班补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具体地说,第一,依存离不开斗争。“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可见,依存是对立中的依存。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转化足能是向对立面转化。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只有“上”与“下”之间的转化,绝

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因为只有“上、下之间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例如,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剥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②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课堂探究5(P69):(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

(2)联系进入高二以后经历说明上题的结论。

◇探究提示:(1)举例如下:

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是机械运动的矛盾;在物理运动中,有吸引和排斥、正电和负电、吸热和辐射热等矛盾;在化学运动中,有化合与分解、阳离子和阴离子等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矛盾。

社会运动中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剥削阶级内部乃至被剥削阶级的不同阶层之间,都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也都存在着矛盾。例如,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建设,就存在着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

(2)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学生各举身边事例说明存在的矛盾。比如高二以来经历了计算机和小高考后,问题并没有解决,还有其他问题在等着我们。

◇哲理结论5、矛盾具有普遍性。

◇课堂探究6:论述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探究提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对机械运动的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较难理解。物体在同一瞬间“在这个地方”反映了物体运动中相对静止的一面;“又不在这个地方”则反映了物体的绝对运动的一面。这是物质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这对普遍的矛盾在机械运动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物体机械运动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社会运动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人的思维领域充满了矛盾。在音乐、艺术、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矛盾,如格调高雅与低级庸俗的矛盾。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艺术,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造就高尚的人格;而那些格调低下的作品,则会使人消极、悲观、颓废甚至堕落。

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具体地说:矛盾贯穿于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

关于正确对待矛盾,教材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的。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所以,人们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文科班补充:但在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学曾提出“人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作如下分析: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事物,而这一事物中也包含着矛盾,那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呢?不是。例如,人们为了解决水旱灾害与农田水利灌溉需要水的矛盾而修筑拦河坝,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库水对河坝的压力同河坝对库水的支持力就是一对矛盾。压力同支持力之间的矛盾在自然界中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修建水库只是改变了矛盾的具体形式,并没有制造出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新矛盾。社会矛盾同样也不是由人们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既不是无产阶级也不是资产阶级制造出来的,而是社会自身运动的结果。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不是人们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本来“没有”矛盾,有人挖空心思“制造”出了矛盾。对此我们应当这样来分析:本来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处于非常缓和的状态;后来出现了某些条件,矛盾激化了,于是似乎制造出了矛盾,至于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生拉硬扯,为所欲为地“制造”出来的根本就不存在的“矛盾”,已经不是辩证法所讲的矛盾了。总之,矛盾的产生和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因而,决定了我们只能承认矛盾,并敢于揭露矛盾。

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教材在分析了矛盾客观性的基础上,要求我们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进一步深入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必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两分法是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的起点。其他分析方法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重点和主流等,都是两分法的继续和深化。

◇哲理结论6、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正确对待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课堂探究7(P70):(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说明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2)“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

◇哲理结论7、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这就是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的矛盾。也正是这种特殊矛盾,才构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特殊本质。因而,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社会,它们的矛盾都各不相同,正是由于这些领域各自的特殊矛盾,才构成了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社会三者的区别。正是由于矛盾的特殊性才把社会的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每个人区别开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由于各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才使我们学习的各门功课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科学。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就是说,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其发展总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差别。各自都包含着特殊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在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具有显著的特殊性。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而构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

※文科班补充:我们在学习矛盾的特殊性时,要与矛盾的普遍性联系起来分析。①从空间矛盾的普遍性说“事事有矛盾”。那么,各个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否一样呢?是由矛盾特殊性来回答的问题: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二是同一矛,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②从时间上看,矛盾普自洼说“时时有矛盾”。那么,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都一样吗?这又需要矛盾自特殊性来做出回答: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也必须进具体分析。这三个“不同”,就构成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事事”“时时”都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样分析,不仅有助于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和比较中更准确地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而且也为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相关链接”介绍了在我国的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浩如烟海,但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它们区别开来,此材料主要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课堂探究8(P71):从莱布尼茨的故事和漫画《水果》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探究提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谈到“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具体内容可参考以下讲述)。

漫画中的先生以“香蕉、苹果”与“水果”概念的区别为由拒绝吃“苹果、香蕉”,因为医生让吃“水果”。从而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此漫画引导学生加深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

◇哲理结论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课堂探究9(P72):(1)想一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

(2)你能否找出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

◇探究提示:(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是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说,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2)①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实例很多,可让学生列举,如动物概念,动物相对生物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动物相对鸡、狗、牛、羊等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这表现为两种情况:首先,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如相对于张三、李四来说,人是普遍性,而人相对于动物界来说,人又成为特殊性。其次,从时间上看,在一定阶段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如阶级斗争,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而对于阶级社会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哲理结论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课堂探究10: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探究提示:本部分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学生对“普遍性寓于(寓,居住、寄托之意,这里应理解为‘存在于’或‘含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难理解,产生的问题较多。有的同学甚至反其意而理解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了特殊性”。这主要是因为对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含义不够明确,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三”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三、李四、王五,也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结论。二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系。深入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如对张,都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在高矮、胖瘦、长相上,在思想觉悟、待人接物、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上,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和特长上,他们每个人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特性,即个性、特殊性。那么,张三、李四等这些具体的人有没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性质、共同本质呢?这当然要到张三、李四等这些具体的人中去找,而不能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张三、李四等虽然各有特点,千差万别,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总是可以找出他们的共同性,如他们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都要进行新陈代谢,都具有“自觉能动性”等等。这些共性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是我们从个性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不能

离开张三、李四等个性单独存在。因此,正确的结论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特殊性(个性)包含普遍性。再如物质(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特殊性)之中;联系(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现实联系(特殊性)之中;运动(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运动(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哲理结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

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性)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特殊性)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具体地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特殊性)。

◇哲理结论10、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第二学时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二)

第二框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课堂探究11(P72):)毛泽东提出先攻打锦州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探究提示: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提出先攻打锦州,这是夺取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其哲学依据是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哲理结论11、主、次矛盾的含义。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②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课本中毛泽东的名言说明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课堂探究12:论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探究提示: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就是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如:在学校有许多矛盾,但这些矛盾的中心是教学工作,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各学校都必须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必须抓好;但各种次要矛盾也要处理好,否则,会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再如,在一个班级中,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要任务、主要矛盾,这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未来前途,也是评价一个班集体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志。但班级中的纪律、卫生、班风等,是保证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学习有重要影响,因而,也必须抓好。

②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第一,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

例如,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

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这个矛盾基本解决了,于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问的矛盾就成为主要矛盾了。

第二,有的时候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例如,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看,而国内的阶级矛盾则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由原来的主要矛盾变成次。

◇哲理结论1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课堂探究13(P73):(1)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探究提示:(1)这首诗说明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这就是说,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仅表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中,而且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那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2)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老师引导,导入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哲理结论13、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②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课堂探究14:论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探究提示: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二者相互排斥。

主要表现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这一问题也是本框题的难点。为此,把握这一问题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a.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占优势,在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居于支配地位。

b.正是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力量对比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规定该事物的性质中,能起主导作用。而矛盾的次要方面,由于在矛盾中的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其地位和作用都居于被支配地位,所以,在规定事物性质中不起主要作用。

c.复杂事物或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这些矛盾也是不平衡的,其力量、地位、作用都是不一样的。其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直接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时,事物的性质不是由其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而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例如,每一种社会形态中有许多矛盾,而决定该社会性质的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再如,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因特网的发展,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等。

②二者相互依赖。

事物的性质固然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但不能由此而否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性质的影响和作用。

因为构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也

就不存在了。我们说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就是指在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对立双方力量的对比关系。倘若离开了相互依存的条件,所谓对立双方力量的平衡或不平衡,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矛盾的次要方面,对规定事物的性质不是不起作用,只是不起主要作用罢了。例如,人的生命运动,主要是由于人体内新陈代谢的矛盾所引起的。其中吸收养料,促进细胞生长的因素居于主要地位,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但是,即使在这时,排除废料和一部分旧细胞死亡的因素也绝不是不起作用的。倘若人体内没有排除废料和一部分旧细胞死亡的因素存在,则生命中新陈代谢的矛盾运动就停止了,生命运动也就停止了。所以当我们认识事物的性质,或在促进事物转化的时候,既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矛盾主要方面的主要作用,也决不能忽视矛盾次要方面的作用。

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两方面地位的相互转化。这时,事物就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由这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

◇哲理结论14、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文科班补充: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虽然都是讲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但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

首先,二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其次,两者的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再次,两者的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最后,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叉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看问题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

◇课堂探究15:论述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探究提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该知识点是上面所学的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本部分知识的重点。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坚持两点论:

①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首先,从理论角度看,这是因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主、次矛盾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并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集中力量抓好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好次要矛盾。如果只抓主要矛盾,甚至把主要矛盾看成是唯一

的矛盾,而不用必要的力量去解决次要矛盾,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其次,从社会实践角度看,我们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观点,这是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九条重要方针之一。

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同时又要善于围绕中心抓好其他工作,学会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防止“单打一”。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尽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把握事物的性质,就必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因为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支流对主流的发展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如果任其发展,不加控制,就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而对次要方面也不可掉以轻心,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例如,我们分析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光明的一面,又要看到存在问题和困难的一面。分析我国的形势,我们就可以看到,建国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已经形成可观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亿万人民新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发挥出来。这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前进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我们自身还有许多困难,这是支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

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这是由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中心、抓住关键、抓住重点。如“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等等。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可能把事情办好。

教材中毛泽东同志这段名言的意思是,研究复杂事物,首先要找出主要矛盾。如果找不到主要矛盾,问题将无法解决。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看问题、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是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要把握事物的性质,就必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要准确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才不至于混淆事物的性质,或者不分主次。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正确分析形势、认识事物、评价个人。活中,要注意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小结:(1)理论依据: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

①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联系。二者是紧密相联的。

①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②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③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哲理结论15、方法论意义: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二)、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课堂探究16(P73):(1)上述材料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析具体问题的?

◇探究提示:(1)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包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2)可让学生结合学习及生活中的实例具体说明,教师归纳。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哲理结论16、对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课堂探究17(P73):结合毛泽东的名言分析论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探究提示: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说明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什么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地位如何?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原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

(3)意义: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这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如果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了。

教材中毛泽东同志的名言特别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基础性的东西,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研究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各种事物的质的区别。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正确地解决矛盾。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因此,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如果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企图用一种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注定要失败的。

◇哲理结论17、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思维拓展: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你能说出几个蕴涵这一哲理的成语、俗语吗?

如“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量人为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看菜吃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等等。

◇课堂探究18(P74):孔子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孔子对不同人所问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包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去分析具体矛盾的不同特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满足于形式主义的“一刀切…‘一风吹”,结果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在对待矛盾问题上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反的成语和俗语有:“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头

痛医头,脚痛医脚”“纸上谈兵…‘画蛇添足”“草木皆兵”“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粗枝大叶”“不问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等。

◇哲理结论1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坚决反对不重视矛盾特殊性的研究,不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理论的错误做法。

第三学时反馈与提高

一、【探究展示】

各组展示指定内容,其他小组和教师点评:

第一组:课堂探究1~4 同学和老师点评:

第二组:课堂探究5~7 同学和老师点评:

第三组:课堂探究8~10 同学和老师点评:

第四组:课堂探究11~15 同学和老师点评:

第五组:课堂探究16~18 同学和老师点评:

二、【探究拓展】

各组提问:各组就本课学习中存在的疑问按顺序提出。

教师设问:根据学生提问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拓展知识面。

三、【合作再探】

各组内部分别就各组所提问题再一次进行合作探究并用竞答方式进行解决,必要时老师点评

四、【巩固训练】

( )1.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③刻舟求剑④居安思危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该题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一是要求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二是正确理解题目所列成语的含义。其解题思路应该是对题目所列的成语进行逐一分析。在明确其本身含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哲学寓意,看是否完整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由分析上题成语的哲学寓意不难看出,①②④都体现了矛盾的观点,③⑤没有体现矛盾的观点。故该题应选D项。

( )2.《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这说明

A.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C.在美丑、善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D.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答案:B 解析:题干引文旨在说明美与丑、善与恶作为事物矛盾的双方,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即对立统一的关系,故B项是符合题意的选项。A项是否认矛盾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C、D项表述的道理亦非题意所包含,因为题干引文中根本没有涉及美与丑、善与恶作为矛盾的双方谁主要、谁次要或各有什么不同特点的问题,故与题意不符。

( )3.毛泽东指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毛泽东上述论断的含义是

①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②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点,即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③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④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毛泽东的论断主要体现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点。①④都是矛盾普遍性原理的体现。②没有揭示矛盾普遍性的内涵,把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简单地等同于两点论是不对的。③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 )4.在现实工作和学习中,不敢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这些表现实际上是

A.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B.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否认意识具有能动性D.否认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故A项是正确的,B、C、D项不符合题意。( )5.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理解,如果直接以文字陈述来解释矛盾的特殊性并以此来设置相应的选项,那么,这道题就能力考核的要求来说,并不是考查理解能力,而是考查再认或再现能力。而各选项以中国成语典故的形式出现,使得学生所熟悉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内容表述发生了转换,这就需要学生仔细审题、认真分析。

( )6.“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B.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C.否认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D.夸大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A 解析: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既有矛盾的特殊;性也有马的共性(普遍性),这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非马”论者割裂了二者的统一。

( )7.下列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B.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D.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凝固不变的

答案:D 解析:此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A、B、c项是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正确理解,D项是错误的表述,因为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二者区分是相对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因此答案选D。

( )8.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说明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不平衡、不稳定的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不可捉摸的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次矛盾的转化问题,A、C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B项表述错误,故选D。

( )9.事物的性质主要由

A.矛盾的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B.主要矛盾规定的C.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规定的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矛盾主次方面的概念,属于学生的识记内容,答案较易选出。( )10.邓小平同志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最大,而且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比重始终占优势。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B.矛盾双方中,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实际”既是全面的,又是发展的D越是尊重规律,收到的成绩就越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对事物性质的制约程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此题让学生认清我国对外开放有利有弊,而且是利大于弊,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此题的题干中讲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其中社会主义方面占优势,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因此,此题只能选择B项。

( )11.计算机网络给我们提供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东西。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C.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答案:A 解析:此题材料体现了两点论、一分为二观点,因此题目要求“启示我们”,A项是正确答案,B项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要求,C项是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D 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A。

( )12.做工作要抓重点,抓重点就是要抓住

A事物中所包含的矛盾B事物的本质C事物的主要矛盾D.矛盾的特殊性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再现能力,抓重点就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故选C,A、B、D项不符合题意。

( )13.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方法指的是A.矛盾分析法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一切从实际出发D.辩证法

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地位,主要考查学生对该问题的识记和再现能力,答案不难理解,应选B,A、c、D项都不符合题目要求。14.“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了矛盾概念之后,你对这段话有哪些新的理解?

这段话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情有困难与容易之分吗?只要认真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反之,不去做,则本来容易的事情也成为困难的了。同样,人们求学、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不同吗?只要认真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相反,如果不肯学习,那么容易的也成为困难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这样一个哲理:凡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的矛盾,要使矛盾双方转化,必须通过人的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为之”与“不为”,就是人们办事难易,矛盾双方能否相互转化的条件。同样,“学之”与“不学”,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难易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选择题) 1. (07山东卷2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2. (09江苏卷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中国的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务实有效的成功之路。以上材料说明: ①人们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②人们办事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人们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认识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 早就有人做比喻,说人的事业、爱情等都是0,健康是1,没有了1,全是0,有了健康,则是1000000……才能丰盛无限。由此可见 A. 人的事业、爱情不重要 B.整体制约着部分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5. (09福建卷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6. (09全国卷Ⅰ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 (09全国卷Ⅰ31)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8. 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B.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9. (09江苏卷2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10. (09海南卷19)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成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 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②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1. (09山东卷25)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目能正确预测未来 ②利学创造往往需要利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①② B.③④ C. ①④ D.②③ 12. (09全国卷Ⅰ30)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练习题

清新三中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练习题 2012、3、18 1、 (2010高考?北京卷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子 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 “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2010年高考?天津卷 9)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A.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B.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D. 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3、 (2010年高考?上海卷20)到“十二五”末,本市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 有关部门提出, 应加快研究和推行多种养老模式,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 社会进步,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A.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B. 矛盾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4. (2009 ?上海,23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处理好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设想与心愿;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A. 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B.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5、从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至懊运会吉祥物“福娃” ,从金玉合璧的奥运奖牌到纸 卷轴状的祥云火炬。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理念。从 哲学上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因为 A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其存在的深刻根源 B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 C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6. (2009 ?江苏,27)“5.12 ”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 板上写下了 “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 ②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 B. ③④ C.①②④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A.①② D.②③④

生活与哲学 第八课 知识点整理(全)

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解释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2、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理: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 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不可抗拒的规律。 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 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 折的过程。 方法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 接受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职务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Eg:再长的路,一步步走都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一步都不能走完。 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坏苹果法则 蚂蚁效应 适度法则:物极必反/过有不及/适可而止/掌握火候 5、方法论 1)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Eg: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循序渐进(要有量的积累,不打无把握的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1、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沟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2、以下观点对辩证的否定理解正确的为()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3、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段话说明了() A、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B、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 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4、否定是辩证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是因为() ①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之中②没有一种事物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每一事物总有一天要被否定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推动力量,不了解辩证的否定,也就不会知道事物是怎样发展的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不继承过去的一切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②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③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④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6.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对知识的态度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①一分为二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辩证否定即“扬弃”④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A.②③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 7.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表明 A.创新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要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 C.要敢于否定一切权威D.要敢于突破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8.早期的电灯泡,在灯泡使用不久后,灯泡内部就发黑。开始人们认为是其中的空气引起的,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定在尽可能地把灯泡内部抽成真空,可是发黑问题仍然存在。后来,米尔兰博士提出向灯泡内充入某种气体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实验,最后确定用氩气替代真空,解决了灯泡发黑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 ①否定与肯定是辩证的统一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轮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轮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分析: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本讲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本讲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考点点拨】 一、正确认识社会 重要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人民群众: A、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C、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重要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考纲知识点整理 【知识结构】 1.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人们以世界观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3)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

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A.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概括和升华,从而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B.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特定领域为研究对象,回答和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2)联系: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能认为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也不能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水、火、气、土等是世界的本原。评价:否认世界时神创造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评价: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如:”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6.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9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选择题I: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中药不过是些树皮草根,多用少用没关系”、“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无毒、无副作用”等观点.导致一些人过量用药产生不良反映。这一情况告诉我们 A.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B.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有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D.传统思想和传境观念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随。”老子的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C.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矛盾的双方是互相排斥的、互相斗争的 3.下列看法中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4.“茉莉、米兰香气袭人,可花并不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但并不那么香;玫瑰倒是色香俱全,却有刺。鲜者,取其鲜;香者,取其香;带刺者,更宜贵其鲜而香。”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获得正确的意识,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符合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D.看问题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8.“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废弃的资源。”这种说法是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A.相互转化 B.相互依存 C.相互渗透 D.相互排斥 9.其实,被随意丢弃的硒鼓有着极大的再生利用价值。一个旧硒鼓经过修复再生过程,比生产新品可节约50%的成本,而售价却只是原来的70%。因此,我们应该() A.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B.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据此回答10—11题。

《生活与哲学》第十课过关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十课知识过关检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6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种子发育成为植物是 A.事物量变的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结果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2.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3.辩证的否定观是指 ①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②其实质就是扬弃 ③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④要求人们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不动的臭水坑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据此做5--6题 5.树立创新意识的辩证法依据是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6.下列关于“创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创新是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要敢于否定一切 B.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D.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7. 2008年北京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从辩证否定观的角度,它教会我们的生活态度是

高二寒假作业:生活与哲学(一)

《生活与哲学》练习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列哪个正确表述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A、画饼充饥 B、望梅止渴 C、画蛇添足 D、量力而行 2.下列组合中,成语与所体现的哲理正确的是 A、杞人忧天——承认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画龙点睛——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C、郑人买履——不顾实际,生搬硬套 D、本末倒置——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 3.庖丁解牛的故事家喻户晓,下列与庖丁的做法体现同一原理的选项是 A、人定胜天 B、拔苗助长 C、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下列组合中,前后不符合的是 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透过现象看本质 B、沧海桑田——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C、抱残守缺——思想守旧,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D、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5.下列选项中与项庄舞剑体现哲理不相符合的是 A、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知人知面不知心 D、声东击西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述这一原理的是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不打相识③日久见人心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7.“心之官则思”,孟子的这句话体出了什么哲学原理 A、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D、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8.民间俗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看脸色行事”,这几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②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 ③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中

生活与哲学第8课训练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是 ①我国50年代末出现的“大跃进”②克隆技术和纳米技术③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④计算机算命⑤包装美观的假冒伪劣商品⑥计算机网络技术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⑥D.②③④⑤⑥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 ①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地、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②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③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④彻底否定了违背客观规律的旧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C.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 4, 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为“不识字的人”。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又把文盲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可见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B.人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C.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新陈代谢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5.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是 A.邯郸学步B.唇亡齿寒C.吐故纳新D.因地制宜 6.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一观点说明: A.法、势、事例、风气都是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 B.客观事物是随着人的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C.龚自珍的观点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认识 D.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7.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8.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反映出的哲理是()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9.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 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的规律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②③10.由于短信在传递信息、沟通感情、增进人际交往的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快捷和便利,深受人们青睐。这反映了 A.新出现的事物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B.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质变 C.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必然联系 D.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1.“没有卖不出的豆子”。意思是说,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豆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12.宋词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新事物在力量上总是强于旧事物D.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3.下列对“量变”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量变既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 B. 量变阶段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C. 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量变阶段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14.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 事物的变化是前进还是后退 B. 事物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C. 事物的变化是大还是小 D. 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 1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巨的历史任务,不能急于求成,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这说明 A.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 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16.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指出:带薪年休假正式出台后,首先只能在有条件的部门实施,要在全社会普遍实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与过程。这样做的原因是: A.凡事一分为二B.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与必要准备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17.下列诗句包含的哲理与上题答案一致的是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①③ D . ②④ 18. 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 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启示我们 A. 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 B. 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C.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19.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测试试卷附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确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 1.“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重视量的积累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把握适度原则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3.“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历程体现了 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4.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 ①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 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③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④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多次试验、反复比较,经历放权让利、承包制和股份制改造等阶段,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事物的发展要经历量的积累过程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对社会关系的变革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也有类似提法。2006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过程说明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C.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7.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量的积累 8.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但随着时问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在发展观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主要是: A.没有把握好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C. 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 9.“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C.②③D.①④ 10.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B.①③c.①④D.②③ 11.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 理的是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2.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 改革。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体现了 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3.“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D.质变只是新的排列组合 14.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15.两广自古产荔枝,荔枝营养丰富,清甜可口,但进食过多则易患“荔枝病”。这说明 A.对荔枝的营养价值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B.饮食要注意适度原则 C.美食都有潜在的危险性 D.为防微杜渐,应尽量少食荔枝 16.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 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盒卖盆景; 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站出许多豆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1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18.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反映出的哲理 第1页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 试试题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2013—2014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如“白马非马”“刻舟求剑”“拔苗助长”“水滴石穿”“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典故、寓言故事说明() A.哲学产生于寓言故事 B.哲学产生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哲学源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D.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有一个小煤窑经常发生安全事故,该企业主不是采取措施加强安全保卫力度,而是率领全体矿工到寺庙拜佛,祈求神灵的保佑。下列说法蕴含的哲学道理与该企业主的作法相同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夫至尊莫过于天,天之变莫过于日蚀 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记亡,治而不忘乱 3.我国将于2013年11月启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并于12月31日前完成此次普查工 作。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国家这样做从哲学上看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有效地改造世界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④办事情要坚持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2012年6月18日,张德江同志在参加他所在的重庆市第四党代会江北、大足、开县代表团审议讨论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大会报告的主题,加大科学发展力度,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全面开创重庆科学发展新局面。我们之所以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因为科学发展观() ①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②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③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④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十二五”期间,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力日趋强化,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此回答5—6题。 5.目前,我国一些地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出人意料”。这体现了() ①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捉摸不定的 ③物质世界在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④物质世界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选考)2021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在生态保护与开发中找到相对平衡点,就红线达成一致。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因为( ) ①事物间的联系可以推动发展 ②保护和开发是相互促进的 ③事物的量变必会引起质变 ④保护和开发是对立统一的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保护和开发是对立统一的,过度的开发不利于生态保护,②错误;③中“必会”说法错误;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2.(2020·济南外国语学校阶段测试)漫画主要告诉我们要( ) ①恰当地运用主观条件,做到“尽力而为” 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做到“破釜沉舟” ③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做到“既破又立” ④看到道路的曲折性,做到“勇往直前”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B。漫画中文字“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赢得出路”主要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坚定意志,做到“破釜沉舟”,要正确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做到“既破又立”,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②③符合题意;漫画主要强调的是促使矛盾双方的转化,不强调恰当地运用主观条件,①与题意不符;材料不强调道路的曲折性,④与题意不符。

3.(2020·嘉兴期初)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3次持续时间较长的上升阶段和2次下降阶段,在下降阶段均出现了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被打断。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④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A。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上,出现过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在下降阶段均出现了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被打断,这是因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①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主要矛盾,也就没有体现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②不选;材料不是阐释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而是阐释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③符合题意,④不选。 4.(2020·成都摸底)2019年5月1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对仅在本县级行政区域内经营或资产规模小于100亿元的农村商业银行,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预计约有1 000家县域农商行可以享受该项优惠政策,释放的约2 800亿元资金将全部用于发放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此举( ) ①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创新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抓住了服务县域的中小型银行区别于其他银行的特殊性 ③把握了银企间的斗争性,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④坚持了与时俱进,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①错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③错误;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一举措抓住了服务县域的中小型银行区别于其他银行的特殊性,坚持了与时俱进,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②④符合题意。 5.(2020·长春质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智能手机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使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