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 第八课 知识点整理(全)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
《生活与哲学》第六、七、八课总结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知识点总结1. 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物质性活动和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6.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认识论原理与方法论总结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是具体性、有条件性的〖原理内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我们应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八课知识点总结【基本概念】实践(P112)实践的基本要素(P113)生产实践(P116)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P117)科学实验(P119)人民群众(P126)改造客观世界(P134)改造主观世界(P135)改造思想(P135)【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P125)(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世界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在实践中锻炼成才: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补充)世界观: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注重学习科学理论,形成正确的认识。
(3)热点联系①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分析:第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第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把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
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的提出。
分析: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认识应当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应当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上述理论的提出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要由实践来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③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
分析:第一,科学实验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动力、检验标准,实践的发展不断对认识提出新要求、新课题,促进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总结一、哲学基础知识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物质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二、关于“唯物论”的知识点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1)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①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课时一、【考点一览】序号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 发展的实质2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3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二、【考点解读】考点1、发展的实质(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表现在:,。
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和,是和。
考点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
因为:新事物是(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因为:(3)事物发展的方向是的,道路是、。
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三、【典型练习】判断正误: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2、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发展,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3、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
()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可以改变的。
()单选题1.(2011高考北京卷27)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是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
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加,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上述事实表明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③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11高考江苏卷29)平面与圆锥面相截,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而变化。
交角是直角时,截口是圆;稍变一点,圆变成了椭圆;再变,过了一个关键点,椭圆就变成了抛物线。
截口的这种变化过程包含的哲理是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②整体与部分是辨证统一的③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④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漫画《顾“钱”不顾后》告诫我们( )A.要正确处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要坚持唯物辩证法C.要强调矛盾统一性 D.要认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4、下列成语中能体现事物发展是前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的是A揠苗助长 B 好事多磨 C沧海桑田 D舍卒保車5、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6、“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山。
第八课知识点总结[发展观][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原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原理内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
④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8课发展观原理运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关键词:发展进步提高创新新事物变革联系实际1.与时俱进2.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3.我们应该反对认为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4.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5.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新提法、新表述,6.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记背知识大全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欢迎阅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3区别:4区别:联系:1)123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34(1(2(3诡辩论。
5方法论:6造福人类。
12(1(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解释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2、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理: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
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不可抗拒的规律。
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
程。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
折的过程。
方法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
接受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职务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Eg:再长的路,一步步走都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一步都不能走完。
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坏苹果法则
蚂蚁效应
适度法则:物极必反/过有不及/适可而止/掌握火候
5、方法论
1)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Eg: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循序渐进(要有量的积累,不打无把握的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