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的基本结构形式
- 格式:doc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26
12种平⾯构图形式是关于⼆维空间的视觉艺术设计,依据不同的设计⽬的、不同视觉信息的传递,平⾯设计总是呈现出不同的设计形式,⽽不同的设计需要有⼀定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作为各种视觉元素和视觉信息的统领和载体,需要建⽴在⼀个视觉平⾯的架构体系之上,需要相应的构图形式来承载和⽀撑。
构图的基本特点在平⾯设计中,和设计意图的体现、设计信息的传递都需要建⽴在⼀个视觉平⾯的架构体系之上,需要有⼀定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作为各种视觉元素和视觉信息的统领和载体,这种结构形式和载体就是构图。
如果说视觉元素是视觉信息的载体,那么构图就是视觉元素的载体。
在平⾯设计中,图形、⽂字、是平⾯设计构图的基本视觉元素,设计构图通过这些元素来表现⾯设计的形式美感,传递平⾯设计意图与设计信息。
以图形、⽂字、⾊彩作为基本构图元素来进⾏思考和构图,在四条直围成的⼆维构图空间中,平⾯设计的视觉元素可在构图的上、下、左、右、前、后进⾏调整和布局。
设计构图注重设计理念、设计美感和设计意图的体现。
形式在平⾯设计中,依据平⾯设计构图外框长、宽的⽐例关系以及视觉元素的组合⽅式,构图可分为中⼼式均衡型构图和偏中⼼特殊性构图。
中⼼式均衡型构图中⼼式指的是整个构图以平⾯的中⼼部位作为构图和视觉的中⼼;均衡指的是视觉元素聚散、疏密搭配的平均、平衡;中⼼式均衡型构图是⼀类构图形式的总称。
中⼼式均衡型构图以设计平⾯的中⼼部位作为整个视觉中⼼来进⾏设计构图。
对构图中⼼部位视觉元素给予重点表现,对视觉边缘的图形、⽂字进⾏相应的虚化处理。
中⼼式均衡型构图采⽤长⽅形和正⽅形的构图框来进⾏构图,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分述于下:三⾓形三⾓形构图,有崇⾼、坚实、稳定的感觉,建筑上的运⽤如埃及的⾦字塔;长三⾓形使⼈有向上、飞驰的感觉,⼀般画⾯的⾼潮是节奏变化最强的部位,⽽视觉中⼼并不⼀定是画⾯中央,⽽是指视觉上最有情趣的中⼼。
⽅形⽅形构图形式是视觉元素以⽅形⾻架或外形呈⽅形重复排列形成的构图形式。
构图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在绘画创作中,“构图”即指画面的结构。
以下是店铺为您带来的构图的基本形式,一起看看吧!1、平视体构图绘画由于受到环境、材料、工艺加工以及某些特定的形体的限制,一般立足于二维空间的表现,因为它不受格律的限制,不受画面表现空间的局限,适宜表现复杂的情景。
它既不十分需要形象与周围环境间的三维空间关系,又不太需要形象自身的体量感。
在平面范围内的空间占有,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一大特点。
浮雕和壁画是埃及陵墓装饰中常见的组成部分。
在古王国时期就早已奠定了基础。
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形式化的共性。
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之间是没有严格区别的,不妨称为浮雕壁画。
2、立视体构图这种形式是由平视体构图演化而来,但比平视体构图在视觉上展开的领域更广阔。
作画的时侯先把画面上的横、直、斜几个方向确定,即在棋盘格上,把要画的景物、人物等等按合理位置画上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百里之景尽收眼底。
这种构图法则有利于将画面里的物象完整地表现出来,物象之间不受遮挡,不重叠,既看到前面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
这种构图体裁在古代波斯细密画中可以看到《帝王纪》,于1340年到1352年间绘制。
保持着浓重的古波斯风格,人物排成一线,互不重叠。
3、综合体构图、自由体构图这两种构图都是前面平视体构图、立视体构图经过画家灵活运用所得出的结果。
构图的基本处理手法:均衡,多样统一是构图的基本法则。
而在绘画过程中我们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我们经常用的基本处理手法有主题突出法、层次丰富法、分割周密法、黑白讲究法、饱满完整法。
这些都是我们在绘画中所应该注意并且运用的一些重要手法。
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1、透视线向主体人物—耶稣集中。
2、耶稣和四组人物为波浪形,表现耶稣所说的一句话引起的骚动。
3、耶稣呈三角形表示其内心的平静,而犹大的斜线代表其恐惧与不安。
4、耶稣和众门徒的明暗对比代表着一个正义,一个邪恶。
5、在众门徒惊讶的表面中,犹大的呆坐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十种构图方法详解十种构图方法详解1、平行构图:平行是一种最基本的构图形式,也是构图中最常用到的形式,它可以使作品具有统一性,简便明快。
在构图时,采用平行构图时,可以让作品表现出宽阔的感觉,同时也能够突出画面的主体物。
平行构图中,通常以水平、垂直或斜线来连接组成构图,比如可以将画面中的物体沿水平、垂直或斜线等形式连接成一定的构图。
2、对称构图:对称构图是一种具有规律性的构图方式,它是根据构图中的物体两边所形成的对称,使画面具有统一性并呈现出结构化感。
对称构图可以使作品具有完整性,也能够更好地表现出画面的对比度,对于把握画面细节的能力会更强。
3、三角构图:三角构图是构图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它是通过将画面中的主要物体组合成三角形的构图形式。
三角构图可以让作品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也可以使作品看起来更加立体,而且可以通过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来表现出更多的变化。
4、圆形构图:圆形构图是一种构图方式,它可以让作品具有圆滑流畅的感觉,而且也可以把画面中的物体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圆形构图中,可以使用的形式有圆形、椭圆形等,以及上下左右的组合等,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变化。
5、节点构图:节点构图是一种构图方式,它是把画面中的物体以节点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可以让作品具有立体性,同时也能够表现出画面的变化。
节点构图中,可以使用的形式有直线、曲线、圆等形式,以及上下左右的组合等,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变化。
6、五线构图:五线构图是一种构图方式,它是根据画面中的物体的位置绘制五条线,使画面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这五条线也能够把画面中的物体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7、横向构图:横向构图是一种构图方式,它是把画面中的物体沿着横向的方向组合起来,使画面具有宽阔的感觉,同时也可以把画面中的物体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8、纵向构图:纵向构图是一种构图方式,它是把画面中的物体沿着纵向的方向组合起来,使画面具有高度的感觉,同时也可以把画面中的物体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构图形式是摄像人员构思立意的直接体现,拍摄不同的内容可能会运用相同的构图形式,拍摄同一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构图方法,这需要我们在实际拍摄中融汇贯通。
随着数码摄像机进入家庭,用数码摄像机拍摄影像谁都会,但是要想拍摄出的影片让人看上去舒服,拍出艺术风格的影片,还得掌握些构图技巧。
一、构图的基本形式由摄像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动静变化及取景构图所产生的画面结构,形成各种构图形式。
根据画面构图形式的内在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静态构图、动态构图、单构图、多构图等。
1、静态构图。
一般情况下,被摄对象与摄像机均处于静止状态,镜头内的构图关系基本固定。
静态构图多为单构图形式。
比如,我们拍摄远处的风景,多用固定镜头表现,画面中的景色、人物、树木等均基本不动,即为静态构图形式。
静态构图适用于造型艺术。
2、动态构图。
动态构图下的被摄对象与摄像机同时或分别处于运动状态,使得画面内视觉形象的构图组合及相互关系连续或间断地发生变化。
动态构图是影片所特有的构图方式。
比如拍摄行驶中的汽车,画面中被摄对象(汽车)的行驶坐落就不断改变了画面的结构关系,就构成了动态构图。
3、单构图。
单构图画面中被摄对象基本处于固定状态,也不出现明显的光影和色彩变化。
这种构图形式可以用来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绪氛围,如拍摄一丛盛开的玫瑰花喻示爱情的到来,如图2,拍摄金秋的枫叶象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拍摄一轮旭日隐喻出青年人的蓬勃热情等等。
4、多构图。
多构图镜头不经过外部组接,而是在一个镜头内部通过蒙太奇造型形式、被摄对象与摄像机的调度、焦点虚实变化等多种手法变化构图形式。
多构图镜头能够传递多信息于一个镜头。
二、活用线形结构构图根据画面构图形式的外在线形结构的区别,还可以将其分为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斜线构图、曲线构图、黄金分割式构图、九宫格式构图、圆形构图、对称构图、非对称构图等。
1、水平线构图。
水平构图的主导线形是向画面的左右方向(水平线)发展的,适宜表现宏阔、宽敞的横长形大场面景物。
三.构图的基本结构形式构图的基本结构形式要求极端的简约,通常概括为基本的几何形.当然这种基本几何形用在构图上只是取其近似,具体的个别差异变化是多样的。
1.几何形构架。
A三角形(一般指正置的三角形)有有崇高、坚实、稳定的感觉,建筑上的运用如埃及的金字塔;长三角形使人联想到矢壮,有向上、飞驰、崇高的感觉,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尖塔就是利用这种感觉。
如图:《蒙娜丽莎》采用的是立三角形构图,端庄典雅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于自身的肯定,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幅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优秀的构图方式。
再如建筑摄影运用此构图达到了崇高、坚实、稳定和向上的视觉效果。
建筑B圆形能让人联想到车轮,有旋转滚动的感觉;作为球体,有饱满充实的感觉;触觉柔和,具有内向,亲切感。
如图为马蒂斯的《舞蹈》从韵律线上看是圆形的构图,有明显的旋转运动的感觉.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的舞动着。
大的圆圈也可以留一个缺口,称为“破月圆”构图。
有完美、柔和、旋转向心的感觉。
C“S"形使人联想到蛇形运动,宛然盘旋。
或者是来自人体柔和的扭曲,有一种优美流畅的感觉。
中国画山水,经常使用这种类型的构图,即“之”字形构图,以构成景物纵深盘旋的情趣。
如图风景构图迂回上升,将观众视线顺S形引向上方。
人物形体所呈现的“S”D。
“V”形如同旋转的陀螺,有微微晃动不定的感觉,是一种活泼有动感的形式.如图有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爆炸的形式,或是强烈的不稳定的感觉。
但从相反方向理解,有时又有集中的意味。
2.线条A水平线使人联想到广袤的天地,开阔、平静。
有静穆、安宁、开阔之感。
许多风景画、包括海景、往往采用平直的水平线构图,并且有意保留这条视平线不受前景物象的破坏,以体现景致的宽广。
如图《去耕作的牛群》是特罗容最著名的作品,是足以反映画家个性的代表作。
画面展现的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朝霞初起,在清晨温暖的阳光下,一个农夫正赶着牛群从地平线的远处徐徐迎面走来.大地好象还未苏醒,空气中充满着朝露的水气。
摄影构图方式有哪几种构图,指物体在画面中的放置方式。
通俗来讲,构图就是如何摆放主体,让画面更吸引人。
简单的说,就是把图像中的画面达到一个视觉的平衡,说构图就是说怎样去达到平衡。
说构图就是在说布局。
构图的目的如下:(1)决定画面的主次内容;(2)引导观者视线;(3)传递情绪。
好了,不扯虚的了,直接上硬菜。
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工整,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
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海岸、海面、天空在结构上达成一致整个背景互相平衡,用来衬托主角。
再降低曝光,使主体以剪影的形式呈现,除了阳光细节都用黑色填满,营造出了一种艺术氛围。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
在对角线上放置主体动感、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收敛趋势,吸引人的注意力,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将被摄主体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
“井”字的四个交叉点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
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最不容易出错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格式更符合人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使画面趋于平衡的特点。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
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
树木常见的构图方式以竖直方式进行构图时,最好是将画面也竖起来,可以提升画面的张力。
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
曲线构图体现主体的蜿蜒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
常用于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
利用场景的边框作为前景,可以增加画面的纵向对比度和装饰效果,使照片具有纵深感。
框架中的猫框架式构图也常用于风景,比如山峰,建筑等,往往会在前景搭进一些树叶做点缀。
可分为立式斜垂线和平式斜横线两种。
常表现运动、流动、倾斜、动荡、失衡、紧张、危险、一泻千里等场面。
画面构图的形式一、变化式构图变化式构图时将主要的被摄动体故意安排在画面的某一角度或某一边,并使之所占比例较其它陪体略高,这样就造成了画面的轻重对比,造成画面流通的效果。
变化式构图能够很好地引导读者的视觉,整个画面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富于韵味和情趣。
通常这种构图方法用来展示体育竞技中的幽默瞬间。
二、紧凑型构图紧凑式构图法是将景物主体已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
在体育摄影中,利用紧凑式构图法对运动员进行特写,如展现其运动后汗流浃面的场景,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向心型构图向心型构图是使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的作用。
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可以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用向心型构图来进行爆炸效果的拍摄,二者所具有相同特性,能够让画面视觉冲击力极强,又富有强烈的动感。
四、椭圆型构图此种构图方法可以让画面形成强烈的整体感,并能产生旋转、运动、收缩等视觉效果。
常用于表现不需特别强调的主体,而着重表现场面或渲染气氛的画面内容。
在体育摄影中,利用椭圆形构图方法拍摄鞍马等具有旋转特性的项目,或是进行爆炸效果的特技拍摄,都能够很好的展现画面动态。
五、偏心型构图通常情况下,拍摄者都喜欢将被摄动体安排在画面中央。
虽然,这能给画面以稳定的结构,但却往往让其缺乏运动和动态之感。
因此,拍摄者不妨稍微变通一下,对被摄体进行偏心布局,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动感。
并且,偏心的程度越-换言之,被摄体在画面中的位置越靠近照片的边框-则构图所能产生的动感也就越强烈。
六、对角线构图对角线构图,是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
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由于对角线构图衍生出的另一种构图方式叫斜线构图,它除了能够有效突出主体外,还能够展现强烈的动态效果。
摄影构图的20种方式1.平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
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
缺点:呆板、缺少变化。
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3.变化式构图: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
富于韵味和情趣。
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4.对角线构图: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
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聚光灯照射主体)。
5.交叉线构图:景物呈斜线交叉布局形式,景物的交叉点可以在画面以内,也可以在外。
前者有类似十字型构图的特点,后者类似斜线构图的特点,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视线引向交叉中心,也可引向画面以外。
具有活泼轻松、舒展含蓄的特点。
6.椭圆型构图:可以形成强烈的整体感,并能产生旋转、运动、收缩等视觉效果。
常用于表现不需特别强调的的主体,而着重表现场面或渲染气氛的画面内容。
7.X形构图: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
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8.对分式构图:将画面左右或上下一分为二,形成左右呼应或上下呼应,表现的空间比较宽阔。
其中画面的一半是主体,另一半是陪体。
常用于表现人物、运动、动物、建筑等题材。
9.小品式构图:通过近摄等手段,并根据思想把本来不足为奇的小景物变成富有情趣、寓意深刻的幽默画面的一种构图方式。
具有自由想象、不拘一格的特点。
本构图没有一定的章法。
10.紧凑式构图:将景物主体以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
常用于人物肖像、显微摄影,或者表现局部细节。
对刻画人物的面部往往能达到传神的境地,令人难忘。
1、三分法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构图方法。
这个构图方法是用4条直线,将画面分割成9个相等的方格。
这种构图表现鲜明,画面简练。
现在绝大多数的数码相机甚至是手机都内置了九宫格辅助构图线,它适合应用于各种拍摄题材,最常使用的就是风景、人物等。
最常用的20种摄影构图形式,你都会用么?最常用的20种摄影构图形式,你都会用么?2、对称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呼应的特点,但其缺点就是过于呆板、缺少变化。
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那些有倒影的场景,同样是应用对称的绝佳机会。
下面这张同时使用了三分法和对称原则。
最常用的20种摄影构图形式,你都会用么?3、前景场景和纵深感在有前景场景的图片里,添加纵深感是一种很机智的办法。
因为摄影本身是二维的,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有三维的沉浸感。
最常用的20种摄影构图形式,你都会用么?最常用的20种摄影构图形式,你都会用么?4、框架式构图选择框架式前景,能把观众的视线引向框架内的景物,突出主体,同时也能制造出纵深感。
将主体影像包围起来,形成一种框架可营造一种神秘气氛,就好像一个人从藏匿处偷偷窥视某个地方。
框架式构图有助于将主体影像与风景融为一体,赋予照片更大的视觉冲击。
最常用的20种摄影构图形式,你都会用么?最常用的20种摄影构图形式,你都会用么?5、引导线引导线构图法,就是利用画面中的线条去引导观者的目光,让他的目光最终可以汇聚到画面的焦点。
当然引导线并不一定是具体的线,只要是有方向性的、连续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引导线。
在现实生活中,道路、河流、整齐排列的树木、颜色、阴影甚至是人的目光都可以当做引导线使用。
最常用的20种摄影构图形式,你都会用么?最常用的20种摄影构图形式,你都会用么?6、对角线和三角形对角线和三角形构图可以给照片添加动态的张力,让照片看起来更活泼。
这样的构图方式更多地被运用在建筑和运动拍摄上。
最常用的20种摄影构图形式,你都会用么?7、图案和纹理人类天生就容易被图案所吸引,图案可以是拱门的形状,地板上的花纹、墙上的浮雕,将这些作为画面的视觉主体搭配光影,便能表现出特别的质感。
详解摄影构图的六种基本⽅式1.黄⾦分割法2.线条构图3.形状构图4.对称、变化、平衡、棋盘形构图5.向⼼式、放射式构图6.趣味构图不多说了,直接上⼲货。
1.黄⾦分割法“黄⾦分割”是⼀种由古希腊⼈发明的⼏何学公式,遵循这⼀规则的构图形式被认为是“和谐”的,在欣赏⼀件形象作品时这⼀规则的意义在于提供了⼀条被合理分割的⼏何线段。
黄⾦分割法分⽀——三分法则⼜称井字形构图、九宫格构图,构图有两种,第⼀种是把画⾯划分成分别占 1/3和2/3⾯积的两个区域,第⼆种是直接参照图⽰的四个“黄⾦分割”点。
通过使⽤这种构图⽅法,能够让拍摄者更为迅速地将所要突出的主体放置在画⾯中最引⼈注⽬的地⽅,避免了对称式构图缺少具有优美⼏何结构的被摄主体的呆板,使整个画⾯看起来更加符合⼈们的审美习惯。
黄⾦分割法分⽀——天然画框有时在我们看到的场景中有⼀个引⼈注⽬的被摄主体,但往往由于主体周围杂乱的环境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削弱了主体的吸引⼒,使照⽚最终的效果令⼈很失望。
试试寻找⼀个能够排除杂乱环境⼲扰的天然画框使观众注意⼒集中于被摄主体。
黄⾦分割法分⽀——对⾓线对⾓线构图是将被摄体沿画⾯对⾓线⽅向进⾏放置的构图⽅法。
由于对⾓线构图所形成的对⾓关系,可以产⽣出极强的动感,同时也极具纵深效果。
因此,采⽤对⾓线构图进⾏拍摄,有助于强化画⾯的视觉张⼒,使画⾯更为活泼,舒展。
2.线条构图⽔平线构图⼤⾃然中很多景物都具有⽔平线,例如地平线、海平线等,所谓⽔平线,实际上就是⼈们所看到的陆地与天空相接的那条直线,可以⽤来展现宏⼤、⼴阔的场景。
在湖泊、海洋、草原、⽇出、远⼭等风光题材的摄影中经常会⽤到,也适合拍摄⼈景合⼀的图像。
垂直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是利⽤画⾯中垂直于上下画框的直线构建画⾯的构图⽅法,⼀般具有⾼耸、挺拔、庄严、有⼒等特点,这种构图⽅式常⽤来表现建筑、树⽊、⼭川、瀑布流⽔、柱⼦、栏杆等⾼耸的景物,给⼈稳健、平衡、踏实的视觉感受。
⽽在拍摄⼈像时,选择垂直线条作为背景,则能够对⼈物的⾝体形态起到很强的修饰作⽤。
三.构图的基本结构形式构图的基本结构形式要求极端的简约,通常概括为基本的几何形。
当然这种基本几何形用在构图上只是取其近似,具体的个别差异变化是多样的。
1.几何形构架。
A三角形(一般指正置的三角形)有有崇高、坚实、稳定的感觉,建筑上的运用如埃及的金字塔;长三角形使人联想到矢壮,有向上、飞驰、崇高的感觉,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尖塔就是利用这种感觉。
如图:《蒙娜丽莎》采用的是立三角形构图,端庄典雅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于自身的肯定,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这幅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优秀的构图方式。
再如建筑摄影运用此构图达到了崇高、坚实、稳定和向上的视觉效果。
建筑B圆形能让人联想到车轮,有旋转滚动的感觉;作为球体,有饱满充实的感觉;触觉柔和,具有内向,亲切感。
如图为马蒂斯的《舞蹈》从韵律线上看是圆形的构图,有明显的旋转运动的感觉。
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的舞动着。
大的圆圈也可以留一个缺口,称为“破月圆”构图。
有完美、柔和、旋转向心的感觉。
C“S”形使人联想到蛇形运动,宛然盘旋。
或者是来自人体柔和的扭曲,有一种优美流畅的感觉。
中国画山水,经常使用这种类型的构图,即“之”字形构图,以构成景物纵深盘旋的情趣。
如图风景构图迂回上升,将观众视线顺S形引向上方。
人物形体所呈现的“S”D.“V”形如同旋转的陀螺,有微微晃动不定的感觉,是一种活泼有动感的形式。
如图有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爆炸的形式,或是强烈的不稳定的感觉。
但从相反方向理解,有时又有集中的意味。
2.线条A水平线使人联想到广袤的天地,开阔、平静。
有静穆、安宁、开阔之感。
许多风景画、包括海景、往往采用平直的水平线构图,并且有意保留这条视平线不受前景物象的破坏,以体现景致的宽广。
如图《去耕作的牛群》是特罗容最著名的作品,是足以反映画家个性的代表作。
画面展现的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朝霞初起,在清晨温暖的阳光下,一个农夫正赶着牛群从地平线的远处徐徐迎面走来。
大地好象还未苏醒,空气中充满着朝露的水气。
牛群走过扬起的尘土和还没有散尽的晨雾在阳光中融合在一起,衬托着牛群的身影。
几道霞光,将牛群的阴影投射在蹄下,土地则被描绘得带有感情,它的棕褐色的调子使人感到亲切。
整个画面通过水平线构图的运用,朴素而单纯,除了远处隐约地有几棵树和另一群牛群之外,几乎没有别的陪衬。
这使观众必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画的中心和那前进中的牛群和农夫的鞭子。
B.垂直线从参天大树、高耸的柱子等笔直形象中,可以对垂直线形成严肃、庄严、寂静的感觉。
能增强威严感和崇高感。
垂直线构图--特点:严肃、宁静,垂直形体在画面中的分量要比同样大小的歪斜形体得分量重,垂直形体使画面的动感减少。
C.斜线有延伸、冲动的视觉效果。
也称对角线构图,如图所示。
由于斜线容易使人感到重心不稳,所以动感强,倾斜角度越大,运动感越强。
斜线构图的画面要比垂直线构图的画面有动势,而且能形成深度空间,使画面具有活力。
对角线构图D.曲线画面给人以优美、柔和的视觉效果,曲线有节奏感,作画时要注意曲线的方向性。
常见到的有罗衣裹身的人体,飘动的服饰。
如安格尔的《泉》具有优美的动态曲线。
3色彩色彩的视觉心理,最为复杂,一方面它比其他造型因素更能刺激人们的情绪,比如英国泰晤士河的布莱克佛来尔大桥,由原来的黑色改涂橘黄色后,大大减少了在桥上跳河自杀的人数。
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主观成分很多,所以在构图中画面整个色调的运用,及其呈现的效果。
A.暗黑色调由于暗黑,使色彩很大程度失去五彩缤纷的绚丽感觉,它构成郁闷的情调,有如昏暗的阴天,令人压抑。
如图B.明亮色调使人爽朗愉快。
由明亮色彩组成的画面,有如置身于明媚阳光中,因此这类色调的画面,多用于表现欢乐的情调。
如图C.暖色调以红、橘黄、土红等一系列暖色组成,给人以温暖亲切的感觉。
如果这类色彩非常强烈、炽热、就使人兴奋。
如图D.冷色调与暖色调相反,以兰、绿等颜色组成的色调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森林、雪地等,使人有宁静、疏远的感觉,这些都可见诸于风景画作品。
完全用冷色调构成的画面,还有抑郁、忧伤的感觉。
如图E.浓重色彩就是颜色纯度高,因而有厚重、饱满的感觉。
后期印象派画家不少作品,多喜用浓重的色彩。
如图。
印象派绘画给我们亲近感,最大的因素是因对光的描绘而产生的色彩亮丽的画面。
F.清淡的色彩经过稀释或冲淡,感觉单薄而清新,更多见诸于水彩画。
在当代许多抽象艺术不少就是以色彩为主,一旦剔除了色彩因素,作品就不堪设想。
比如蒙德里安的冷抽象作品《红、黄、蓝构图》四.色彩与构图色彩的对比应充分利用对比色,根据主体的颜色,尽可能选其相对的色彩背景,这样可以使主体更突出。
色彩的纯度越高,相对色之间的对比越强烈,视觉冲击力越大。
1.为了使图象色彩和谐,应避免对比生硬和过于强烈,这时要充分利用相关色和调和色。
对于单一色调的图象,由于主要由不同纯度和亮度的单一色彩所构成,图象反差小,显得单调、呆板,此时应注意引进黑白,以增强反差,活跃图象。
2.为了表达环境气氛,常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确定整个图象的基调色彩。
基调色彩在图象上往往占有较大的面积,在整体上先声夺人。
作为基调色彩,应适应主题需要,具有概括力和象征意义。
如黄色基调——丰收的秋天;绿色基调——春天的生机。
3.不同色彩的面积分布,应避免等量、对称和凌乱。
等量则无主次之分,对称则平淡无味,零乱使人生厌。
色彩的分布要有大小、主次、轻重之分。
五.空间分割画面通常由主体,陪体,环境(分前景和背景),和空白组成。
画面的布局就是研究如何使各种画面成分占有合理的位置,同时使之有主有次,相互关联地构成一个整体。
主体:主体即指画面的主要对象,是画面内容和结构的重心。
其它景物都围绕他来配置。
结构画面首先要确立主体。
主体的表现手法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表现即给主体以最大的面积,最突出的地位,最佳照明效果。
将主体以最明显、最引人注目的形式直接予以突出。
间接表现则着重于环境气氛的烘托或渲染。
突出主体的具体方法有:(1)较大的物体比较小的物体首先引起注意,但是物体放大一倍并不等于注意增加一倍。
(2)刺激强度大的物体首先引起注意。
(3)在画面上处于优势地位的物体首先引起注意:把主体形象安排在画面的优势区,画面上的优势区见下各图:1.“黄金分割律”也叫“黄金律”。
“黄金分割律”(golden section)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引入的,19世纪德国美学家柴侬辛又作出了进一步的计算,而它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米开朗基罗、达。
芬奇等大师都花费大量精力寻找所谓美的形式,理在有了“黄金分割原理”。
学者们发现,一个长方形的长边(a)和短边(b)的比例,若与两边之和(a+b)与长边(a)的比例相等,即:a:b=(a+b):a。
这个长方形就具有多样的统一,且轻重匀称。
许多美学实验证明,多数人喜欢这种比例,认为最合乎美感的要求。
这个比例是一个常数,等于5比3,或8比5,或13比8。
现实生活所见的照片、银幕、电视荧屏和很多艺术品也都呈现这种比例。
把主体形象安排在画面结构中心,即观众视线最集中的部位。
一般将主体物处理在画面结构的视觉中心位置。
视觉中心就是根据黄金分割律找出的画面上的四个点,如图所示。
这四个点我们称为视觉剌激点。
我们可以把所要表现的“趣味中心”或重点理解的东西安排在上述任意一点上或临近处,并保持向画面中心集中的方向性。
这样就能产生主体位置合适的美感作用,在拍摄静物时更应考虑这四个点。
将这四个美感诱发点连接起来,就能产生“九宫布局”(即井字分割)。
当拍摄贯通画面的地平线或垂直主体时,可把它们安排在井字分割线上或附近的位置上,可以避免画面被割裂的视觉感受而获得舒适、协调的构图。
古代绘画大师大都遵循“黄金分割律”作画。
黄金分割律在构图中被用来划分画面和安排视觉中心点。
画面中理想的分割线需要按下列公式寻找:用0.618 乘以画布的宽,就能得到竖向分割线,用0.618乘以画布的高,就能得到横向分割线。
用上述方法共能得到四条分割线,同样也得到四个交叉点。
这四个交叉点常被画家用来安排画面的主要物象,使之形成视觉中心点。
如委拉斯开兹的《崇拜耶稣》,其中小耶稣的头部正好处在黄金分割线的一个交叉点上,如图当然,黄金分割法只是一般的构图方法,而不是绝对的构图规则,往往反常的构图更能吸引人。
六.利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①大小对比:任何一个均匀的构图中,能够打破其均匀性的某一个部分,就具有最大的吸引力。
如在一个均匀的由方块组成的画面中,要突出某一方块为主体,可以把它放大或缩小,打破原来整齐的行列,使其周围空间发生变化,产生差异。
②明暗对比:使主体变暗。
由明暗产生差异,如果把大小对比和明暗对比结合起来,则主体更为突出。
③形状对比:通过形状的改变取得画面上的新异刺激点,则这个刺激点具有更强的刺激强度,会形成注意中心。
④动静对比:电视画面最大的特点是“动”。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尽量地把主体安排称运动的物体。
运动的物体更能引人注目。
七.空白的留取摄影画面上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对象之外,还有一些空白部分,它们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形成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
单一色调的背景可以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景物,由于运用各种摄影手段的原因,它们已失去了原来实体形象,而在画面上形成单一的色调来衬托其它的实体对象。
空白虽然不是实体的对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
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使画面章法清楚,段落分明,气脉通畅,还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画面空白部分的处理及其所起的作用:1、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
要使主体醒目,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如拍人物也总是避免头部、身体与树木、房屋、路灯及其它物体重叠,而将人物安排单一色调的背景所形成的空白处,在主体物的周围留有一定空白,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
因为,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之中,就很难欣赏到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精美的艺术品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
2、空白还是画面上组织各个对象之间呼应关系的条件不同的空间安排,能体现不同的呼应关系。
所谓呼应,总是由两个对象之间有一定距离构成的,如两上对象紧挨在一起,也就无所谓呼应。
一切物体因开头不同,使用情况不同,线条伸展方向不同,光线照射不同等等情况,都会显出一定的方向性,有向背关系,要仔细观察物体的方向性,合理地安排空白距离,以组织其相互的呼应关系。
3、空白的留取与对象的运动有关一般的规律是:正在运动的物体,如行进的人,奔驰的汽车等对象,前面要留有一些空白处,这样才能使运动中的物体有伸展的余地,观众心上也觉通畅,加深对物体运动的感受,人的视线也是一种具有合乎人们欣赏的心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