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16.80 KB
- 文档页数:7
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研究城市中心区域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它的空间形态牵涉到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与城市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许多城市的中心区域通常是该城市的起源地,因此,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往往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
例如,北京的城市中心区域是紫禁城和天安门广场,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威与尊严。
通过研究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其次,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城市中心区域通常是商业、金融和政治的中心,是城市的经济命脉。
例如,纽约的曼哈顿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中心区域,这里聚集了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和国际总部,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中心之一。
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影响着商业的发展布局、交通的拓展和人流的聚集,从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通过研究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的商业结构和经济格局。
此外,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对城市的人居环境和社会活动也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中心区域是城市的文化中心和社交中心,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娱乐和交流。
因此,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应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社会活动的丰富。
例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中心区域,这里既有豪华的商业街区,又有宽阔的人行道和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通过研究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的人居环境和社会融合程度。
最后,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研究也涉及到城市的规划和设计。
通过对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寻找到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例如,伦敦市中心区域的规划重点是提高可达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建设地铁线路和改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市中心区域的功能多样性和空间紧凑性。
昆明城市近代化历程简述Schrödinger昆明城始建于南诏国时期的“拓东城”,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城市格局的雏型。
在明朝云南府设立后,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了清末,由于昆明此时处于国家边疆,周围受地形阻隔,成为四塞之地,这样的格局使昆明的经济缺乏外力对城市空间的推动作用,发展缓慢。
昆明城市近代化始于19世纪末期的中法战争,法国通过签订条约取得了修筑铁路权,为了加强对云南的控制,组织大规模人力物力修筑了滇越铁路。
20世纪初,昆明出现了大量商办企业,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1910年滇越铁路修通,1922年修筑了巫家坝机场,自此昆明彻底成为了全省的商品集散地、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打通了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
由于对外交通条件改善,此时城市的发展加速,清末民初的拆墙运动和城市发展对昆明的城市空间产生了重大影响,192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开始拆除城墙,继之又拆除丽正门,保留“近日楼”;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以西城墙,填南护城河并取名为“南屏街”,此时的城市发展围绕火车站进行,城市空间扩张,沿着主要的商业区和对外交通流线向外溢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昆明具备了作为战争时期战略后方基地的理想条件(对外交通方便,有天然屏障),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不同于陷入停滞的全国大多数城市,昆明这时由于外来经济的注入和影响,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全国的对外交通枢纽,这是昆明近代发展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此时,城市内部空间在旧城的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而城市外部空间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了城市中心,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城市郊区或周围城镇,此时的城市空间形态是跳跃式的,呈现出了一种不连续的空间扩张状态,这样做似乎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城市原有的文脉,让城市外部的工业区与老城区适度脱离,为后续发展留出空间。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统计,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5%以上,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增至7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空间的演变方式也是多样的。
城市空间演变的趋势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将逐步趋向以下几个方向:1.城市扩张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需要不断扩张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劳动、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同时,城市经济也需要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
2.城市密度趋势。
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的密度高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好的城市运行效率。
但高密度也可能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3.城市生态化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
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不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式也可能不太一样。
但总体上,城市空间演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越来越明显。
比如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之间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态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 垂直化。
城市空间的垂直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垂直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城市景观不和谐的问题。
3. 城市边缘化。
城市空间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城市边缘化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薄弱,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还会对周边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空间演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篇一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摘要:本文以重庆、武汉、南京三个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城市为例,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交通网络、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出发,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作用,探讨城市发展与地域文化传承的相互关系,旨在为未来城市规划和文化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已成为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标志。
城市空间形态不仅是城市物质空间布局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化、历史和传统等非物质要素的载体。
本文以重庆、武汉、南京三个城市为例,从地域文化视野出发,探讨其城市空间形态的特色及演变规律。
二、研究区域概况1. 重庆:地处西南地区,巴渝文化浓厚,地形复杂,具有典型的山城特色。
2.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交通枢纽。
3.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江淮文化的代表。
三、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1. 地域文化的传承: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是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在重庆、武汉、南京三地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地域文化的传承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重庆的沿江发展与巴渝建筑风格的融合,武汉的长江岸线利用和桥梁交通的建设,南京的历史建筑保护和传统街区的规划。
2. 地域文化的特色表达:城市空间形态是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
三地通过建筑风格、景观设计、城市色彩等方面表达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
如重庆的吊脚楼、坡地建筑;武汉的近代建筑风格与湖泊交融的景致;南京古城的城防体系和传统建筑布局。
3. 互动影响:城市发展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对城市空间形态有着持续的塑造作用。
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影响下,地域文化不断更新与融合,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的扩展与调整。
四、重庆、武汉、南京的城市空间形态分析1. 重庆:山城特色显著,城市空间布局顺应地形变化,形成独特的立体式发展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市空间结构一直以各种形式发生着演变。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往等各种活动,其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反映着城市发展的历程,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环境。
本文将从城市扩张、功能分布和人流动态三个方面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一、城市扩张的演变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在城市发展早期,城市扩张主要以向外延伸的方式进行。
这种扩张模式使得城市呈现放射状或环状的形态,如古代的罗马城和伦敦城。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开始向垂直方向发展。
高楼大厦的出现和立体化城市规划的实施,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愈发复杂多样,如现代的纽约和上海。
而在当今时代,城市向各个方向不断扩张,形成了多个圈层结构。
城市核心区作为商业和行政中心,拥有密集的建筑、繁华的商业街和文化名胜;城市边缘区则以住宅和产业园区为主,居住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好;而中间地带则是过渡区域,既包括郊区住宅区和商务区,也有一些新兴产业聚集地。
这种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空间结构既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也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功能分布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体现在城市功能分布的调整上。
在早期发展阶段,城市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往往集中在核心区。
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交通和通信的不便,使得人们更愿意将重要的社会活动集中在一处,便于管理和交流。
然而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渐分散。
特定的产业集群出现在城市的不同地区,不再局限于核心区。
例如,伦敦金融城专注金融业务,柏林科技园区聚集科研和创业资源。
这种功能分布更加合理,使得城市的整体效益提高,并加强了城市间的合作和联动。
另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呈现出功能多样性的特点。
城市不再仅仅是人们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还承担起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多种功能。
购物中心、公园和文化场所等社会设施组成了城市的生活圈,使得城市成为一个宜居的空间。
昆明的发展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昆明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云南省的省会,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近年来,昆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
本文将对昆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昆明的发展现状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掌握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昆明经济保持了较快的速度增长,城市规模与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
首先,昆明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昆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86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
其次,昆明作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成果显著。
昆明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数据显示,2019年昆明市接待游客数量近1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
再者,昆明市的交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高速公路、机场和铁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昆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昆明的未来趋势昆明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昆明将继续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昆明将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等领域。
其次,昆明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和交流。
昆明与东南亚国家地区的地理接近性和交通便利性将成为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不断深入,昆明将发展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节点城市。
再者,昆明将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云南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昆明发展的重要优势。
昆明将加大生态环保力度,保护好这片宝贵的绿水青山。
此外,昆明还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面临的挑战昆明在未来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昆明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
例如,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不再是单一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简单组合,而是逐渐发展成为多功能、多层次的空间系统。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角度,探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形态发生的变化。
1. 工业化前的城市在工业化之前,城市空间主要由市中心、市场、住宅区和农村等组成。
这些区域的空间结构主要是基于社区和行业的组织方式,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十分依赖当地社区和行业。
尤其在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结构更是体现了特殊的文化传统。
城市中心往往是皇宫城墙、庙宇或者高耸的塔楼,市场和居民区则分别依据商业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发展,住宅区和工业区则是分层次、分区域的。
城市中心的文化和行业引导了城市发展方向,市民的居住和生活也围绕着城市中心进行。
这一城市空间结构在中国大陆的许多古城中仍然留存。
2. 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市的空间结构极大地发生了变化。
在工业化初期,城市空间主要是由工业区组成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中心逐渐向城市外围和近郊地区扩散,城市的空间结构也逐渐从以商业和居住为主导的传统结构,转变为以工业和商业为主导的新结构。
在这一时期,工业区和居住区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工业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
例如,1990年代美国的零售企业沃尔玛开始在城市中心周围的郊区开设大型购物中心,在这些购物中心的周围民居和小店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区域逐渐形成了以商业为主的新型城市中心。
与传统城市空间不同的是,这些新兴商业区所在的位置并不是城市的中心,而是城市近郊或较为偏僻的区域。
3. 工业化后的城市空间进入21世纪,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发生了重大变化。
城市的空间面貌越来越多样化,多功能、多元化的空间系统逐渐成为城市空间的主导。
例如,在1980年代开始兴起的香港中环金融中心,集中了大量银行、证券交易所和商业中心,逐渐成为香港金融的核心。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5昆明“老街”的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研究张 迪 刘 静【摘 要】古城镇和历史街区作为承载着城市记忆点的空间,一直是一座城市展现自身历史面貌的重要窗口。
本文以“昆明老街”为例,以“文化记忆”为突破口,对其空间生产的历史性变迁、社会关系再生产、新空间再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推动昆明老街形成及发展的力量,重新赋予城市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寻找城市文化记忆下的空间发展道路。
【关键词】昆明老街 历史街区 空间生产 文化记忆一、“空间生产”文献梳理“空间生产”最早是由“空间中的生产”衍生而来。
亨利·列斐伏尔(1974)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强空间和地理的联系,提出了“空间生产”这一前沿体系:一是对空间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二是对空间产品价值的生产,其中对空间产品价值的生产是空间生产的核心。
戴维·哈维(1985)较早地运用和传播了列斐伏尔的观点,提出空间组织和结构是生产的需要和产物;苏贾(20世纪60年代)强调了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对城市空间生产的影响。
二、昆明老街文化记忆下的空间生产(一)昆明老街的文化记忆“昆明老街”片区是当前昆明仅存的一处面积最大,文物建筑较多且传统街巷保留较为完整的老街区。
它既有传统商业形态下对古老街区建筑的保护创新,同时又有着传承下来的文化记忆。
这些文化根植于昆明老街的一景一物中,同时也铭刻于身处昆明街区一代又一代来来往往的居民或是过客的记忆之中。
“昆明老街”有“钱王街”,“钱王街”流传着“钱王王炽”的故事。
“钱王街”一带在清末、民国时期就已是老昆明的商业、金融的繁盛之地。
这些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文化记忆点,使得昆明老街具有了自身的独特意义,物化的景观建筑便是这些文化的载体。
在进行空间生产的同时赋予了昆明老街一种真实的、传统的、独特的人文情怀。
正如“钱王”之于“钱王街”,“钱王街”之于“昆明老街”,在老街片区内,任何一个叫得出名字的经典建筑的背后,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属于这片古老街区的记忆点。
昆明市的历史演变与地区特色昆明市,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是云南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
这座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特点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昆明市的历史演变和地区特色。
一、历史演变昆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昆明是滇池周边的一个小城市,名为“昆明堡”。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明逐渐成为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隋唐时期,昆明成为了南诏国的都城,南诏国是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国家。
随着宋代的到来,昆明成为了云南省的行政中心,并开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
在明清时期,昆明市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变动,但仍然保持着其地区的重要地位。
二、地理特色昆明市地处云南高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首先,昆明市的气候温和宜人,被誉为“春城”。
这里四季如春,气温适宜,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外来人口。
其次,昆明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铜、铁、锌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昆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昆明市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盛产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产品。
再者,昆明市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连接了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国家。
这使得昆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吸引了大量的商业和旅游活动。
同时,昆明市还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科研和教育中心,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
三、文化特色昆明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这里有彝族、哈尼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传统习俗。
昆明市的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包括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活动等。
例如,位于昆明市中心的滇池古建筑群,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此外,昆明市还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火把节、泼水节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光者,为昆明市的文化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昆明市的历史演变和地区特色使其成为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城市。
云南省地级城市近20年空间格局演变
张娇;杨勇;周芹芳;马品;毛峰
【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以云南省16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7年6个时间段的遥感影像、GDP、人口等数据,通过城市面积、扩展面积、扩展速度、扩展强度、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空间扩展类型、紧凑度等7个评价指标来揭示云南省近20年城市扩展空间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1)空间格局上,在这17年间城区规模呈直线攀升,且城市扩展呈现出明显阶段性和地域差异性。
(2)用地效益上,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均大于最优值,城市土地的扩展远大于城市人口的增长,二者出现不协调。
(3)扩展类型上,在2000-2010年基本为外延型扩展,2011-2017年内部填充型扩展城市增多。
(4)空间形态上,城市紧凑度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而时间进程上表现为西南部地区先降后升,东部地区逐渐提升。
【总页数】6页(P42-47)
【作者】张娇;杨勇;周芹芳;马品;毛峰
【作者单位】云南省地图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
【相关文献】
1.近十年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及收敛性分析
2.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r——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
3.基于NPP-VIIRS的云南省城市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4.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浅析耕地保有量空间格局演变——以四川省21个地级行政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分析摘要:建筑的品质主要来自于其中凝结的劳动量,包括脑力和体力的数量质量,这种难以准确量化但是一般人又很容易切身体会的东西。
古代创作者尽心尽力整体构造出优美的事物。
需要我们去更加详细更加认真的去研究,当今社区形态都会参照古代的建筑格局所以这让对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的研究更为重要。
本文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进行探究,对古镇建筑空间的构成、含义以及空间形态作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为下一步保护古镇建筑和改造古镇建筑提供一些参考意义。
关键词:昆明官渡古镇;空间形态分析昆明官渡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历史厚重感,是昆明地区少有的著名历史文化古镇之一。
官渡曾经是誉满滇中的古渡口,唐宋时期古镇已成为滇池东昆岸的集镇,元代设县,到了明清时期,古镇已成为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的乡镇了。
官渡古镇的人文景观极为丰富,历史文化古迹虽有一定程度的损毁,但官渡古镇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都得以保存至今。
1 古镇的总体布局官渡区既是主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联结昆明主城区和呈贡新城区的枢纽,具有其他县区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
区内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新老昆明国际机场、昆明火车站都仍然坐落在区内,是昆明市乃至云南省重要的客运、货运窗。
形成了以城市快捷干道为骨架、以规划片区道路为支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这为官渡古镇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古镇处于滇池之畔,地势平坦,位于昆明的南入口。
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
官渡古镇在多年的开发下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整体空间结构布局。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不管是哪个流派都自成体系,拥有自己独特建构方式。
古镇建筑跟西方古典建筑相比,并没有西方建筑体积庞大,期望气势恢宏给人以华丽壮大的感觉,古镇建筑另辟蹊径,低调却不失优雅,以院落的形式用多个单体建筑组合到一起,达到一种精妙和博大的平衡和谐,从实际出发满足了对建筑的空间需求和使用需求,又表现出了中国渊远文化的智慧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