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特征研究_以昆明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623.85 KB
- 文档页数:6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10级建筑学3班程轶学号 100202031118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
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
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巫家坝机场。
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
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
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昆明市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对昆明市城市化历史进程,现状进行了综合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从1949年到2002年昆明城市化进程是曲折缓慢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明显的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昆明城市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的空间表现。
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它既是城市人口、城市土地等规模量的增加和扩大过程,又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经济结构变迁、空间形态从农村变为城市形态的质的变化过程。
昆明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特大城市之一,具有西南城市的典型代表性。
随着90年代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昆明作为西部的特大城市,其发展的进程折射出了我国西部城市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国家宏观区域经济政策变迁。
本文以昆明市为例,实证分析了昆明市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和现状,诊断存在的问题和给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目前在城市化研究中,最常见的两个量化指标是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的高低程度,常用“城市化率”来测量。
“城市化率”是指城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速度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的快慢程度。
一、昆明市城市化历史进程回顾建国以来,城市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9.22%提升到2003年的41.00%,但受历史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从1949-2003年,昆明市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缓慢的发展历程。
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见表1)。
第一阶段(1949-1960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协调发展时期,也是建国后昆明市城市化速度最快的10年。
1949年,昆明市总人数为175.06万,城市化率19.22%。
到1960昆明市人数为234.50.万,城市化率也上升到36.37%。
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处于恢复阶段,没有农村人口进城定居和就业的政策限制,城市化发展与国民经济恢复及工业化建设大体同步。
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与发展模式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边缘区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对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形态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形态昆明市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该市。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和农村的过渡区域,在昆明市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
首先,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呈现出明显的辐射状分布。
由于市中心地区的限制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边缘区开始向外扩展,形成了辐射状的发展格局。
这种格局使得城市的交通通达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且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其次,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存在较多的自然保护区。
由于昆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城市边缘区中有许多珍稀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为了保护这些自然资源,政府在城市边缘区划定了较多的自然保护区,限制了城市的扩张。
这种空间形态的特点使得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更加绿色,并且吸引了大量的生态旅游者。
最后,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由于城市边缘区的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较好,因此很多企事业单位和富人都选择在这里建立自己的产业或者住宅区。
然而,这也加剧了城市边缘区内部的贫富差距,并且使得农村地区的资源更加匮乏。
二、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模式在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主要探讨两种主要模式:以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和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首先,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以建设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为主要手段,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者。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其次,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昆明市较为重视的发展方向。
该消失的街区—昆明城市核心区街道与建筑空间关系解析
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需严格保全现有的空间结构和城市肌理,在大量性的旧城改造中,也应研究传统城市肌理的基本特征以及拓扑关系在现代城市功能背景之下的转化和再应用,从而使城市肌理在发展中得到本质的延续。
下面,试就历史文化名城昆明为例,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及思考,以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沿革与街区特色
春城昆明位于云南省中部,滇池北岸。
城区三面依山、一面临水,湖山秀丽、古迹众多,已有2000余年的建城历史。
据可考证的历史旧志记载,昆明正式建城始于唐代,史称拓东城。
在700多年前的元代,昆明已系一壮丽大城。
以后,在明代(约1382年)建起了砖城,建造了城楼,修建了比元代更多的衙门、宅院和牌坊,确立了基本的城市格局;加之,清代至近代不断重修,使昆明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
至辛亥革命后,昆明列市纵横、极为繁盛。
街巷两侧的一颗印及其它样式的院落空间依托着城厢内外的150余条街道,400多条大小巷道形成了具有昆明特色的院、巷、街、市的城市空间体系,并为后人留下极富韵味的城市肌理与空间形态。
昆明旧城(或称府城)内的街巷道路空间体系、城市肌理的形成和演化与历史变革、制度更叠、社会生活、文化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和梳理城市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几个方面的特征:
1.明、清时代,昆明在云南境内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的。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30桥下空间形态及空间介入策略研究——以昆明为例彭瀛莹,梁 峻,毛志睿(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在城市空间中,公共交互空间的质量是评价一个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指标。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空间也在城市空间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本文所指的桥下空间即城市公路及地铁线路的高架下灰空间。
高架作为在城区内缓解交通压力的惯用手法,因为桥下空间的空间尺度及其影响范围都较大,所以桥下空间在城市空间形态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对桥下空间的介入可以在保证城市功能区完整性的同时增加城市公共交互空间,促进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的复合使用,加强城市组团之间的功能联系。
关键词:桥下空间;空间形态;公共空间;介入策略;人性化[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04.06Study on the Spatial Form and Spatial Intervention Strategy under the Bridge——A Case of KunmingPeng Yingying, Liang Jun, Mao Zhirui(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Abstract: In urban space, the quality of public interaction space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urban s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traffic space also takes up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urban space. Viaduct is a common method to relieve traffic pressure in urban areas, but the space under the bri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rban spatial form due to its large spatial scale and wide influence range.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pace under the bridge can not only guarantee the integrity of the urban functional area, but also increase the urban public interaction space,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limited urban space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 the func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urban groups.Key words: under-bridge space; spatial form; public space; intervention strategy; humanization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车辆增加,平行交通难以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需求。
基于街景数据的空间感知与活力特征探究——以昆明老城为例Research on the Space Perception and Vitality Character Based on Street View Data — T aking Old Street of Kunming as an Example■ 熊付爱 XIONG Fuai 王 颖 WANG Ying 郑 溪 ZHENG Xi 金楚涵 JING Chuhan摘 要: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健康、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基于开源城市感知模型,从美丽、安全、有趣、富裕、无聊、沉闷等6个维度量化昆明老城的街道空间感知质量,解析行人感知质量与街道活力分布的空间特征,探寻街道视觉元素和使用者主观感知的相关性,以期为存量规划背景下街道空间环境的精细化更新改造提供辅助支持。
关键词:存量规划;城市更新;街景图像;空间感知;活力特征;图像语义分割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urban public space, street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health, ecology, safe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ity. Based on the open source city perception model, this paper quantifies the street space perception quality of old street of Kunming from six dimensions, including beauty, safety, interest, wealth, being boring and being dull, analyzes the spatial feature of pedestrian perceived quality and street vitality distribution, explor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reet visual elements and user subjective perception, so as to provide auxiliary support for the refinement and renovation of street space environ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ock planning.Keywords: stock planning; urban renewal; street view image; space perception; vitality character; image semantic segmentation0 引言“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1],街道是城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空间之一。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Kunming City'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作者: 马仁锋[1];王玺[2];尧厅[2]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062;[2]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昆明650091
出版物刊名: 襄樊学院学报
页码: 50-5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昆明主城区;城市内部空间;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十分复杂,一直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重点与难点.以高原山地城市昆明为例,梳理其空间结构演变“时-空”过程,发现演变特征为:1)演变的基点未变;2)城市空间结构高度密集和功能分区混杂;3)圈层结构日益明显.并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角度提出调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