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近代化历程简述
- 格式:pdf
- 大小:465.27 KB
- 文档页数:1
介绍改革开放昆明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昆明这座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昆明迅速崛起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昆明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一、经济发展方面,改革开放为昆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昆明成为了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引擎。
随着国内外投资的增加,昆明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现在,昆明已经成为了西南地区的重要商贸物流中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同时,昆明也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旅游中心,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二、城市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为昆明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契机。
城市道路的拓宽和改造,使交通更加便利快捷。
同时,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也得到了扩大,昆明成为了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此外,昆明还建设了大量的现代化建筑,如高楼大厦、购物中心、酒店等,为城市增添了现代气息。
三、教育事业方面,改革开放为昆明的教育事业带来了蓬勃发展。
昆明的高等教育机构不断壮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前来就读。
同时,昆明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提升了教育水平。
如今,昆明已经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教育中心,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四、文化交流方面,改革开放为昆明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昆明各类文化活动频繁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家前来交流。
同时,昆明还积极开展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使得昆明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交汇点。
这不仅丰富了昆明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昆明的文化软实力。
五、生活品质方面,改革开放使得昆明的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昆明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同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昆明的居民享受着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教育事业、文化交流以及居民生活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昆明正朝着成为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不断努力奋进。
昆明的发展历程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和重要的中心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滇池文化、边疆重镇,到如今的现代化都市,昆明城市的发展经历了起伏不定的历史变迁。
历史上,昆明被称为“春城”,因为它的气候四季如春,温暖湿润。
在公元279年前后的三国时期,昆明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那个时候,昆明不仅是古代滇池文化的中心,也是西南边疆的重要军事据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吸引了许多商人和旅行者来往。
在20世纪初,昆明成为大革命的重要战场。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昆明成为了云南军阀的控制中心,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抗战基地。
这个时期的昆明,充满了时代的火药味,无数英勇的抗战将士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保卫国家的繁荣和和平。
1949年以后,昆明成为新中国的重要城市,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迅速发展。
建立起的新昆明机床厂、云南电厂等一批企业为当地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邓小平上台后实行改革开放,昆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不仅经济建设迅速提升,城市建设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大量的楼房、购物中心、公园等先后兴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进入21世纪以来,昆明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步伐。
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昆明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战略支点。
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昆明逐渐成为了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重要贸易和投资中心。
与此同时,昆明的旅游业也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昆明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被誉为中国的花都和牡丹之城。
现在的昆明,不仅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还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城市。
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不断增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大量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市政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在昆明城市的各个角落中展现出来。
随着云南省的快速发展,昆明也成为了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昆明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辛勤和艰辛,但也值得庆祝。
昆明城市近代化历程简述Schrödinger昆明城始建于南诏国时期的“拓东城”,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城市格局的雏型。
在明朝云南府设立后,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了清末,由于昆明此时处于国家边疆,周围受地形阻隔,成为四塞之地,这样的格局使昆明的经济缺乏外力对城市空间的推动作用,发展缓慢。
昆明城市近代化始于19世纪末期的中法战争,法国通过签订条约取得了修筑铁路权,为了加强对云南的控制,组织大规模人力物力修筑了滇越铁路。
20世纪初,昆明出现了大量商办企业,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1910年滇越铁路修通,1922年修筑了巫家坝机场,自此昆明彻底成为了全省的商品集散地、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打通了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
由于对外交通条件改善,此时城市的发展加速,清末民初的拆墙运动和城市发展对昆明的城市空间产生了重大影响,192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开始拆除城墙,继之又拆除丽正门,保留“近日楼”;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以西城墙,填南护城河并取名为“南屏街”,此时的城市发展围绕火车站进行,城市空间扩张,沿着主要的商业区和对外交通流线向外溢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昆明具备了作为战争时期战略后方基地的理想条件(对外交通方便,有天然屏障),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不同于陷入停滞的全国大多数城市,昆明这时由于外来经济的注入和影响,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全国的对外交通枢纽,这是昆明近代发展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此时,城市内部空间在旧城的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而城市外部空间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了城市中心,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城市郊区或周围城镇,此时的城市空间形态是跳跃式的,呈现出了一种不连续的空间扩张状态,这样做似乎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城市原有的文脉,让城市外部的工业区与老城区适度脱离,为后续发展留出空间。
引言概述:昆明历史沿革是指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引言概述为开端,通过五个大点来阐述昆明历史的主要事件和重要发展阶段,每个大点将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小点,以详细展示昆明历史的丰富内涵。
正文内容:一、古代昆明历史1.昆明原始人类活动的考古证据2.昆明在古代的名称和地理环境3.昆明在古代的政治和经济地位4.昆明在古代的文化和艺术发展5.昆明在古代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二、昆明的重要历史事件1.西南联大的建立和昆明作为战时首都的地位2.新中国成立后昆明的重要发展和成就3.改革开放以来的昆明经济飞速发展4.昆明成为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节点5.昆明作为中缅边境地区重要的商贸枢纽的地位和起伏三、昆明的文化遗产1.昆明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2.昆明的民俗和民间文化3.昆明的宗教和信仰4.昆明的文化名人和艺术家5.昆明的传统节日和庆典四、昆明的建筑和城市规划1.昆明的古代建筑和遗址2.昆明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3.昆明的公共建筑和城市景观4.昆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5.昆明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更新五、昆明的自然环境和资源1.昆明的地理和气候特点2.昆明的自然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3.昆明的农业和资源开发4.昆明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5.昆明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总结:昆明历史沿革的完整版呈现了昆明在古代和现代的发展轨迹,展示了昆明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城市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对昆明历史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昆明的独特之处,以及昆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我们也应当关注昆明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昆明的未来发展做好规划和准备。
昆明历史沿革的完整版将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增加对昆明的了解和认识。
云南昆明市历史沿革滇池的形成和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在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繁衍生息。
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捕捞、狩猎、采集、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
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主,属氐羌族语系。
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
其中,一部份从越(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人庄蹻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自称“滇王”。
“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庄蹻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陆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
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以大兵临滇,先后征服了滇池东北面的劳浸、靡莫等部落,滇王被迫归降。
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
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
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
汉族移民和中原内陆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
昆明城市发展史
昆明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其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昆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昆明是滇池及周边地区的人类聚居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明逐渐成为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古代,昆明曾是丝绸之路南方通道的重要节点,吸引了许多商贾和文化交流。
宋代以后,昆明逐渐成为滇池地区的州治,并发展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
明代时期,昆明成为云南省的省治,其城市规模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清代时期,昆明成为滇池地区的省府城市,这一地位一直延续到现代。
20世纪初,昆明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改革使得昆明成为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随着铁路和公路的修建,昆明逐渐融入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之中。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昆明成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迎来了快速的城市发展。
如今的昆明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繁荣的经济。
昆明不仅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城市的发展依靠着产业的多元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投资。
昆明城市发展史的演变彰显了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展示了昆明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未来,昆明将继续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改造,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介绍改革开放昆明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下是昆明的变化介绍:
1.经济发展:昆明从建国初期的边陲小城逐步发展成为一座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人均GDP达到71906元,比1978年增长47倍,年均增速10.4%。
2.城市规划与建设:昆明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国初期的7.8平方公里扩大到416平方公里,增长了52.3倍。
城市格局由“单中心”进入“双核多组团”时代。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29.5%提高到72.9%。
3.交通发展: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纵横交错、通江达海,千年古城从交通末端变成了通达世界的综合枢纽。
4.国际化进程:从成功举办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始,昆明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正加快从全国开放的“后卫”跃升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
5.产业升级:园区建设加快,先后形成6个国家级、14个省级工业集聚区,其中5个国家级开发区9个省级开发区列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
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8.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7.7%。
总的来说,昆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未来仍有很大的潜力和机遇。
昆明市的历史演变与地区特色昆明市,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是云南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
这座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特点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昆明市的历史演变和地区特色。
一、历史演变昆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昆明是滇池周边的一个小城市,名为“昆明堡”。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明逐渐成为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隋唐时期,昆明成为了南诏国的都城,南诏国是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国家。
随着宋代的到来,昆明成为了云南省的行政中心,并开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
在明清时期,昆明市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变动,但仍然保持着其地区的重要地位。
二、地理特色昆明市地处云南高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首先,昆明市的气候温和宜人,被誉为“春城”。
这里四季如春,气温适宜,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外来人口。
其次,昆明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铜、铁、锌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昆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昆明市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盛产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产品。
再者,昆明市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连接了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国家。
这使得昆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吸引了大量的商业和旅游活动。
同时,昆明市还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科研和教育中心,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
三、文化特色昆明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这里有彝族、哈尼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传统习俗。
昆明市的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包括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活动等。
例如,位于昆明市中心的滇池古建筑群,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此外,昆明市还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火把节、泼水节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光者,为昆明市的文化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昆明市的历史演变和地区特色使其成为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城市。
浅论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引言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是指在近代时期,云南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变革,其中城市化成为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云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出发,梳理近代云南地区城市化的起因、进程和影响,并对未来城市化发展作出展望。
云南地区的历史背景云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云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自汉代以来,云南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贸易的重要通道,这为云南的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近代云南地区城市化的起因近代云南地区城市化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需求随着近代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云南地区逐渐融入了全国经济体系。
同时,云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和农产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政治因素在近代,中国政府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十分重视。
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云南地区建设了许多行政中心和军事要塞,这些行政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3. 文化交流和教育需求近代云南地区与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许多学校和文化机构在云南地区设立,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和学生。
这些人口的流入和文化交流的活跃度,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近代云南地区城市化的进程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
在铁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工具的相继建设下,云南地区的城市逐渐形成了辐射带动的发展格局。
同时,交通的便利化也促进了人口和物质的流动,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2. 工业化进程的推动随着近代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云南地区的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许多工厂和企业在云南地区设立,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人口流动。
工业化的推动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不断壮大。
3. 教育和文化发展的推动近代云南地区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也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
昆明城市变迁
据昆明志大事件记载:我国先秦至唐朝时期一直没有筑城之历史,直至763年(广德元年“唐代宗李豫”),南诏王阁罗凤亲临昆川(今昆明),认为昆川一带:“山河可以作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
”于是于765年在昆明建拓东城,即昆明最初的城址。
随后在至829(太和三年)至859年历时31年建成常乐寺、慧光寺塔(即现在的东西寺塔)。
宋朝时期城址无较大变迁,宋朝期间政府开启了早期昆明水利工程,修建盘龙江、金汁河堤。
元朝时期昆明城向西北方向扩张将翠湖围入城内。
在期间政府疏浚了螳螂江,使滇池水由海口泻出,经螳螂江入金沙江,东边开挖金汁河、银汁河,松花坝也是从此时期开始修造的。
明朝时期,城址再次扩大,于1382年(洪武15年)政府重筑云南府城,改原土墙为砖墙,城周长约9里多,开6门。
此时盘龙江已流经城内。
清朝1646年(顺治三年)大西军败退滇南。
从此大西军以昆明为反清根据地,增修城池,遍设敌楼。
城域界限有不规则变化。
城址再次往盘龙江东侧扩建。
抗战胜利时期城址再次扩大逐步往东西两个方向扩张,北边已蔓延至蛇山上,盘龙江逐渐成为城市中的河道,城区西部逐渐靠往滇池。
介绍改革开放昆明变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下面将从经济、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和环境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市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作为云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昆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随着乌镇会议的召开,昆明市也成为了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之一。
这些举措使得昆明市成为了西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昆明市的GDP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形成了以旅游、电子信息、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其次,昆明市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昆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简陋,城市面貌较为落后。
而现在,昆明市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化城市。
城市中心区域的高楼大厦林立,交通便利,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此外,昆明市政府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设了许多文化广场、公园和湖泊,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第三,昆明市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昆明市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各类文化活动和艺术节日层出不穷,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
同时,昆明市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图书馆等文化教育设施完善,培养了大批人才。
近年来,昆明市还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努力打造和谐多元的文化环境。
最后,昆明市在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昆明市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但随着政府的加大环保投入和措施的实施,昆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城市绿化率显著提高,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市民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此外,昆明市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如滇池保护、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使得昆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历史 文化]开埠通商与近代昆明城市转型(1840~1911)陈思洁(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ꎬ四川成都610065)[关键词]昆明ꎻ开埠通商ꎻ近代化ꎻ城市转型[摘㊀要]云南居西南边地ꎬ历来交通不便ꎬ省内各城市发展受限ꎬ规模不大ꎮ近代以降ꎬ在英㊁法两国的影响下ꎬ云南沿边蒙自㊁思茅㊁河口㊁腾越与省会昆明依次开为商埠ꎬ西方经济势力开始进入云南ꎮ1910年ꎬ越南海防至云南昆明的滇越铁路通车ꎮ在外来经济影响下ꎬ云南各城市均有所变革ꎬ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首当其冲ꎬ市内商业㊁工业与市政建设均有了新的面貌ꎬ并逐步向近代化转型ꎬ为辛亥革命后昆明城市变革起到铺垫作用ꎮ[作者简介]陈思洁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ꎮ[中图分类号]K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18)05-0024-07近代以降ꎬ西方势力进入中国ꎬ中国沿海㊁沿边地区逐步开埠通商ꎮ在与外界密切交流中ꎬ各通商口岸不断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㊁设备等ꎬ 促进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崛起 ①ꎮ各通商口岸城市的洋人聚集地区ꎬ新式建筑林立ꎬ马路宽敞干净ꎬ社会生活安全ꎬ深得国人羡慕ꎮ为适应先进技术下工商业发展的需要ꎬ加之受外国人聚居区影响ꎬ各通商口岸城市均开始改革市政ꎬ向近代化城市转型ꎮ此外ꎬ近代中国国力衰微ꎬ西方各国在东南亚国家进行殖民统治ꎬ并对中国西南地区虎视眈眈ꎬ直接造成云南蒙自㊁思茅㊁腾越㊁河口四地开为商埠ꎬ省会昆明也于1910年自开商埠ꎮ各口岸的开放促进了城市工商业发展与市政变迁ꎮ昆明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ꎬ也在开埠后取得了长足发展ꎮ探究昆明近代工商业发展及城市建设ꎬ对了解西南地区城市的近代化过程颇有价值ꎬ并对今天昆明创设 全国文明城市 有一定借鉴ꎮ目前学术界对于近代中国城市历史发展和市政管理研究已有很多成绩②ꎬ但对近代云南开埠通商后ꎬ42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34卷)2018年第5期㊀JournalofYuxiNormalUniversityVol.34No.5May2018①②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9-1949)[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04:70.目前学术界对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代表作有: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1999ꎻ罗澎伟.近代天津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1993ꎻ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1993ꎻ隗瀛涛.近代重庆城市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ꎬ1991ꎻ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1996.对于近代中国市政管理研究的主要作品有:赵可.市政改革与城市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ꎬ2005ꎻ罗玲.近代南京城市建设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ꎬ1999ꎻ涂文学. 市政改革 与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ꎬ2006ꎻ夏祥红.近代苏中城市市政现代化研究(1895-1937)[D].扬州:扬州大学ꎬ2002ꎻ佟银霞.刘纪文与民国时期南京市政建设及管理(1927-1930)[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ꎬ2007ꎻ王醒.济南市政建设与城市现代化研究(1904-1937)[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ꎬ2010ꎻ张忠.哈尔滨早期市政近代化研究(1898-1931)[D].长春:吉林大学ꎬ2011ꎻ刘春玲.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D].长春:吉林大学ꎬ2010ꎻ涂文学.集权政治与专家治市:近代中国市政独立的艰难旅程 1930年代汉口个案剖析[J].近代史研究ꎬ2009(3).昆明工商业发展与市政建设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少①ꎬ且多以辛亥革命后云南省政府对昆明城市发展所做的改革为主要考察内容ꎬ对晚清时期昆明城市发展的论述也多在市政建设㊁公共事业改革方面ꎮ因此ꎬ本文借助地方文献资料㊁相关报纸ꎬ尝试分析晚清滇省开埠与昆明城市近代化的关联ꎮ一㊁开埠前的昆明城市发展概况(1840~1889)昆明 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 西南夷列传»中: 汉武帝遣使者ꎬ 间出西夷(筰都㊁邛都)ꎬ西指求身毒国ꎮ至滇ꎬ滇王尝羌乃留ꎬ为求道西十余辈ꎬ岁余ꎬ皆闭昆明ꎬ莫能通身毒国ꎮ 据方国瑜先生分析ꎬ此处 昆明 应指今大理地区洱海附近的一个部族②ꎮ近代意义上的昆明市ꎬ清代称云南府ꎬ是云南行省的省会所在ꎬ也是云贵总督和云南巡抚的驻跸地ꎮ辛亥革命后ꎬ云南省政府在此设市ꎬ取名 昆明 ꎮ 昆明 之称ꎬ既因早闻名于全国的 昆明 族与 明 字有 日月相推而明生ꎬ可以烛照一切 的含义ꎬ又表明 云南虽僻处边远ꎬ受各省照耀而先进ꎬ且文明将日比一日进步 ③的用意ꎮ晚清云南各关开埠前ꎬ昆明的城市功能以行政职能为主ꎬ但在工业㊁商业㊁公共事业方面均有一定的发展ꎮ工业方面ꎬ出现了传统铜矿业衰落㊁近代工业萌芽的局面ꎮ历史上的云南以矿产资源丰富而闻名全国ꎬ有 滇铜甲天下 的称谓ꎮ据载ꎬ清乾隆年间(1736~1795)是滇铜生产极盛时期ꎬ年产1200~1300万斤ꎬ每年运往京师就有600~700万斤④ꎮ其中ꎬ昆明市所辖东川区是滇铜的主要产区之一ꎮ但因 官方垄断 矿少质劣 等因⑤ꎬ至道光末年ꎬ 滇铜量实不足以称道了 ⑥ꎬ传统矿业由此衰落ꎮ为恢复云南矿业ꎬ1883年清政府在省会昆明设置云南矿务招商局ꎬ并借商股改制ꎮ1887年ꎬ云南巡抚唐炯将其改为云南矿务公司ꎬ完全商办⑦ꎬ是昆明最早的近代企业之一ꎬ该司的创办并未能挽回滇铜昔日光彩ꎮ此时ꎬ昆明近代工业开始逐步出现ꎮ1874年ꎬ为平定滇西回民起义ꎬ云贵总督刘长佑㊁云南巡抚岑毓英在府城(即今昆明)三圣宫创设军火局ꎬ 制造明火枪㊁叉杆刀矛ꎬ以济军用 ⑧ꎬ1884年军火局改为云南机器局⑨ꎬ这是云南最早的近代工业ꎬ标志着昆明近代工业的起步ꎮ晚清时期ꎬ昆明城作为省府所在ꎬ是全省商业往来的中心ꎬ商贸繁盛ꎬ人口聚集ꎮ据统计ꎬ道光末年ꎬ昆明城内已有小商店2000余家ꎬ旅馆茶楼㊁酒楼50余家 ꎮ清咸同年间ꎬ滇西起义殃及滇中ꎬ为躲避战火ꎬ城外居民均迁入昆明城内ꎮ一时间ꎬ 城内三㊁四牌坊一带(按:即今昆明市金马坊㊁碧鸡坊㊁忠爱坊一带)ꎬ人口密集ꎬ商业日盛ꎬ成为当时昆明的商业中心ꎮ营业种类丰富ꎬ有丝绸㊁棉纱㊁裘皮㊁茶庄㊁成衣等4052陈思洁:开埠通商与近代昆明城市转型(1840~191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目前关于近代昆明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有:谢本书ꎬ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ꎬ1997ꎻ李艳林.重构与变迁 近代云南城市发展研究(1856~1945)[D].厦门:厦门大学ꎬ2008ꎻ李光泉.传统与变革视野下的清代云南城市[D].成都:四川大学ꎬ2008ꎻ丁小珊.边疆到门户:抗战时期云南城市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14ꎮ对于近代昆明市政研究的著述主要有:彭飞.昆明近代城市形态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ꎬ2009ꎻ张印举.昆明市参议会研究(1945-1949)[D].昆明:云南大学ꎬ2015ꎻ李伟.近代昆明城市公用事业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ꎬ2013ꎻ蒋枝偶.近代昆明城市居民的消费变迁(1840~1937)[D].昆明:云南大学ꎬ2006ꎻ郭善勇.近代昆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研究 以图书馆㊁公园和电影院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ꎬ2013.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7:14.童振藻.昆明市志(全)[M].台北:成文出版社ꎬ1967:1-3.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ꎬ1995:14.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ꎬ1995:16.严中平.清代云南铜政考[M].上海:中华书局ꎬ1948:48.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ꎬ1995:90-91.[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六:卷130:军制考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458.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ꎬ1995:105.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ꎬ1995:17-18.马俊林ꎬ陈磊.开埠后昆明城市商业格局的演变[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ꎬ2015(6).多种①ꎮ金融业也有近代化机构出现ꎬ如1873~1874年间ꎬ王炽创立了 同庆丰 ꎮ可见ꎬ此时昆明城内商业发展已小有规模ꎮ晚清滇省开埠前的昆明城市政建设也有一定发展ꎬ主要是政府对城区道路与城墙的修葺ꎮ如咸丰十一年(1861)ꎬ重修大西城墙垣ꎮ同治十年(1871)ꎬ巡抚岑毓英筹款重修因水患冲毁的大东门城脚㊁城楼ꎮ光绪六年(1880)ꎬ云贵总督刘长佑㊁云南巡抚杜瑞联筹修小东门外城墙等②ꎮ此外ꎬ晚清时期ꎬ因中法战争爆发ꎬ为免驿递被阻ꎬ云贵总督岑毓英主持修建了由蒙自到昆明的电报线路ꎬ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通ꎬ是云南省第一条电报线路③ꎮ总之ꎬ晚清滇省开埠前的昆明城内工商业与市政建设已有一定发展ꎬ出现了城市商业中心ꎮ据载ꎬ至清末光绪十年(1884)ꎬ昆明城内人口已有 在编民户70912户ꎬ男妇大小共254295丁 ④ꎮ但作为西部落后省份的省会ꎬ昆明的城市发展同比当时国内其他城市已是极为缓慢ꎬ工商业与市政发展未见突破ꎮ中法战争打响后ꎬ云南省五口通商ꎬ外来经济始进昆明ꎬ在西方经济势力的影响下ꎬ昆明城市逐步转型ꎮ二㊁近代云南开埠与滇越铁路通车(1889~1910)晚清时期ꎬ因英法势力影响ꎬ云南省蒙自㊁思茅㊁河口㊁腾越依次开埠通商ꎬ随后省会昆明自开商埠ꎮ1910年ꎬ滇越铁路贯通后ꎬ又为昆明带入新的气息ꎬ昆明城由是向近代化转型ꎮ鸦片战争后我国各沿海㊁沿边地区开始被西方各国觊觎ꎮ滇省地处中国西南沿边ꎬ19世纪末越南㊁缅甸相继沦为法英殖民地后ꎬ西方各国遂派员对滇探视ꎬ以规划开埠通商事务ꎮ1875年 马嘉理事件 直接促使清廷与英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中英续议界务商务款»ꎬ其中规定: 所有滇省边界与缅甸来往通商一节ꎬ应 俟英国所派官员赴滇后ꎬ即选派妥干大员ꎬ会同为商订ꎮ ⑤ 凡货物由缅甸入中国ꎬ或由中国赴缅甸边界之处ꎬ准其蛮允㊁盏西两路行走 且 英国可派一领事官驻于蛮允 ⑥ꎮ将英国置于 蛮允之领事官改驻腾越或顺宁府 ⑦ꎮ1902年ꎬ英国政府选定腾越为领事馆驻地ꎬ在此建立海关ꎮ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中方战败ꎬ与法国签订«中法天津合约»«中法续议商务条款»等款ꎬ中述: 两国指定通商处所广西则开龙州㊁云南则开蒙自 云南思茅开为法㊁越通商处所ꎬ与蒙自无异 蒙自经保胜之水道ꎬ允开通商之一处ꎬ现议非在蛮耗而改在河口ꎮ ⑧1889㊁1896㊁1897年蒙自㊁思茅㊁河口依次开关ꎮ以上四口开埠后ꎬ西方经济势力涌进ꎬ又因 自开商埠 是清末戊戌变法与 新政 中的重要改革措施⑨ꎬ且滇省边地四口开埠对昆明工商业发展影响较大ꎬ1905年ꎬ在地方人士陈荣昌㊁罗瑞图等的倡议下ꎬ云南总督丁振铎向清政府请示ꎬ在云南 省城南门外得胜桥一带辟作商埠ꎬ设立商埠总局ꎮ至1910年62玉溪师范学院学报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罗群.近代云南商人与商人资本[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ꎬ2004:20.[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三:卷41:地理考二十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433.[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四:卷57:交通考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34.[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六:卷124:庶政考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342.光绪二十年出使大臣薛福成与英国大成劳偲伯里会议条款[M]//[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七:卷143:商业考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99.光绪二十年出使大臣薛福成与英国大成劳偲伯里会议条款[M]//[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七:卷143:商业考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99.光绪二十三年总理衙门与英使窦纳乐续议条款[M]//[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七:卷143:商业考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101.光绪十三年总理衙门与法国使臣恭思当续议条款[M]//[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七:卷143:商业考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98-99.杨天宏.从思想主张到政府决策 晚清 自开商埠 决策过程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02(1).[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七:卷143:商业考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92.4月29日ꎬ设昆明关为蒙自关分关ꎬ昆明开埠通商①ꎮ滇省五口开埠通商后ꎬ英法两国为扩大其在滇利益ꎬ均提出在滇修建铁路的构想ꎮ其中ꎬ由英国政府所设想的 滇缅铁路 因地形复杂㊁费用颇大㊁滇民抵抗等因ꎬ不了了之ꎮ而由法国所主持修建的 滇越铁路 则在1901年开始动工ꎬ1910年顺利贯通ꎮ该铁路起越南海防港ꎬ止滇省府城南门外ꎬ全长854公里ꎬ在滇省境内465公里②ꎮ河口至昆明间各路车站均由滇省设立巡警局ꎬ以维持铁路沿线治安ꎬ所行驶火车除客运外ꎬ多用作货运ꎮ可见ꎬ晚清末年ꎬ滇省五口开埠与滇越铁路的开通ꎬ既是西方各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犯㊁对中国资源的攫取ꎬ也使滇省对外交流和贸易得以拓宽ꎬ给滇省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省会昆明的城市近代化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ꎮ三㊁滇省开埠后昆明城市工商业的变革各通商口岸的开辟与滇越铁路的开通ꎬ改变了滇省过去因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困难的情形ꎬ滇省随即被推到中国西南地区同外国交流的最前端ꎮ同时ꎬ这一时期的全省各城市商业与工业的发展均受外国经济影响ꎬ而省会昆明作为全省中心ꎬ首当其冲ꎮ商业方面ꎬ开埠通商后ꎬ昆明市场舶来品增多ꎬ出现了新的商业中心和团体ꎮ英法两国为使本国商品顺利进入中国市场ꎬ在与清政府签订的 商务条约 中明确 洋货运入内地ꎬ请领办税单照 ③以及 中国欲令中㊁缅商务兴旺ꎬ答允俟批准条约后ꎬ以六年为期ꎬ凡货经以上所开之路运入中国者ꎬ完税照海关税则减十分之三 ④等利于本国的税则规定ꎮ由于洋货多以机器生产ꎬ生产率与产品质量均高于中国传统商品ꎬ导致本省原有商品 敌不过机制产品 ⑤ꎮ一时间ꎬ昆明市场日用品多为 洋货 ꎬ有 棉花㊁棉纱㊁意大利布㊁小呢㊁毕叽㊁洋火㊁煤油等 ⑥ꎮ 洋货 在昆明销路甚广ꎬ又有各路洋行在昆设立ꎬ如安兴洋行㊁歌胪士洋行㊁若利玛洋行㊁法国徐壁雅洋行㊁多宝洋行㊁英美烟草公司等⑦ꎮ在滇越铁路开通与外来经济的影响下ꎬ昆明城新商业中心产生ꎮ1905年ꎬ云南巡抚丁振铎奏请昆明自开商埠时ꎬ先在省城南门外得胜桥一带拟定商埠ꎬ允许各国商人在商埠界内租地居住㊁经商⑧ꎮ1910滇越铁路通车后ꎬ昆明车站设在此处ꎮ因此ꎬ各路洋行㊁货仓㊁公司㊁旅店均在此聚集ꎮ据载ꎬ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也在此设立代理所⑨ꎮ一时间ꎬ商贸繁盛㊁交通便利的南门外商埠区成为昆明城的新兴商业中心ꎮ商业日益繁盛ꎬ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商业团体应运而生ꎮ在中国传统的商贸交易中ꎬ牙行与行帮是商人进行商贸的重要组织ꎮ昆明自开商埠后ꎬ市场逐步壮大ꎬ外商往来增多ꎬ传统牙行制度难以适应局面ꎬ且多数商人 尤感牙行帮之压制 ꎬ常与 行帮制度的各种限制发生冲突 ꎬ 不少商人纷纷摆脱行规束缚ꎬ经营跨行业的其他商品或排开牙行直接购销商品ꎮ昆明多数行帮也对行规限制有所放松ꎬ 开始相信自由72陈思洁:开埠通商与近代昆明城市转型(1840~191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杨天宏.清季自开商埠海关的设置及其运作制度[J].社会科学研究ꎬ1998(3).[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四:卷57:交通考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16.[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七:卷143:商业考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95.[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七:卷143:商业考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99.谢本书ꎬ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ꎬ1997:56.谢本书ꎬ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ꎬ1997:56.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ꎬ1995:125ꎻ欧阳云汉.民国时期昆明市外籍人员管理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ꎬ2013.马俊林ꎬ陈磊.开埠后昆明城市商业格局的演变[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ꎬ2015(6).法国推广银行势力[N].申报:上海版ꎬ1910-03-11.罗群.从会馆㊁行帮到商会 论近代云南商人组织的发展与嬗变[J].思想战线ꎬ2007(6).竞争之说了 ①ꎮ又ꎬ因外国商人在滇夺取矿权㊁铁路权ꎬ庞大的资本输出与商品倾销ꎬ省内急需新的商业团体保护本省商人利益ꎬ与外商抗争ꎮ1906年ꎬ云南省城商务总会顺势在昆明成立ꎮ商会以 振兴商务ꎬ开通商智ꎬ扶持商业为第一要义 ꎬ设 总理一人ꎬ协理一人ꎬ会董十人ꎬ帮董十人 议事分常会㊁特会二种 ②ꎮ对 会员既无籍贯限制ꎬ也无行业帮派约束 ③ꎮ新工商业团体的产生ꎬ革新了传统的会馆㊁行帮㊁牙行之陋弊ꎬ交易往来更为自由ꎬ本省商人的利益也得到保护ꎮ面对外来经济的加入ꎬ昆明传统手工业受冲击极大ꎬ部分传统手工业因此衰落ꎬ也有部分传统手工业开始转变ꎮ最先做出改变的是织布业ꎮ晚清时期«布来克本商会住中国使团的报告»中述: 云南府织布业的来历不久ꎬ六年以前生产仅有少数几架织机ꎮ今日如果能得到一个正确的估计ꎬ织布机的数目会有几百架 舆论都谈论着自从洋纱开始由蒙自输入以来ꎬ织布业的迅速发展及现有的规模ꎮ ④此外ꎬ这一时期ꎬ昆明还出现了一些洋纱织布培训班ꎬ传授手工织布技术⑤ꎮ可见ꎬ这一时期以外国棉纱为原料的织布工业在昆明很是繁盛ꎮ此后ꎬ昆明市内各近代工业企业开始建立ꎮ最先建立的是官办企业ꎮ1906年创办于昆明宝云局隙地的云南造币厂ꎬ主要铸造大小银㊁铜币ꎬ有职工100余人⑥ꎮ1908年陆军督练处拨银创办的陆军制革厂ꎬ分设制革㊁皮包㊁铜器㊁鞋靴四科ꎬ各科有技师㊁采买㊁监工等ꎬ共有学徒200余人ꎬ厂中所制先尽陆军需用ꎬ其余列为商品销售⑦ꎮ1910年创设的报国寺印刷厂机器多购自德国㊁上海ꎬ有铅印和石印两种ꎬ主要为政府机关印制文件表册等ꎬ有员工百余名⑧ꎮ此后又有私营企业陆续建成ꎮ如1910年成立的耀龙电灯公司ꎬ由云南商务总会总理王鸿图㊁协理董润章㊁会董左曰礼等19人发起ꎬ以召集股份来投资建造ꎮ该司创立时与德国礼和洋行签订合同ꎬ由该行承担供应机器设备以及勘测㊁设计㊁施工㊁安装等技术工作ꎬ公司多数设备与技术均来自德国西门子公司⑨ꎬ是一家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ꎮ耀龙电灯公司的创立ꎬ标志着昆明电灯时代到来ꎮ综上ꎬ近代滇省开埠通商与滇越铁路的开通ꎬ实给省会昆明城的工商业带来新发展ꎮ昆明市场上的商人不再限于本地㊁本国商人ꎬ而是洋行林立ꎬ所售商品以舶来品为多ꎻ商业中心除传统的三㊁四牌坊ꎬ新增南门外商埠区ꎻ商业团体从牙行制度演变为商会ꎻ工业开始以机械生产ꎬ管理开始分门别类ꎬ昆明工商业开始转型ꎬ进而带动了昆明城市建设的革新ꎮ四、开埠通商与昆明城市建设昆明开埠通商后ꎬ受西方文化影响ꎬ加之本地社会经济日益繁荣ꎬ城市在市政管理㊁城区建设㊁房屋修建㊁公共事业方面均有新面容ꎮ82玉溪师范学院学报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谢本书ꎬ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ꎬ1997:67.奏设云南省垣商务总会章程[M]//[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七卷:143:商业考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113.罗群.从会馆㊁行帮到商会 论近代云南商人组织的发展与嬗变[J].思想战线ꎬ2007(6).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2卷[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ꎬ1957ꎻ谢本书ꎬ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ꎬ1997:58.谢本书ꎬ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ꎬ1997:58.谢本书ꎬ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ꎬ1997:61.[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六:卷130军:制考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462.谢本书ꎬ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ꎬ1997:61.李珪.从商办云南耀龙电灯公司的历史看旧中国民族资本的软弱性[J].云南社会科学ꎬ1982(1).开埠通商后ꎬ昆明城工商业兴盛ꎬ传统 依靠绿营和保甲维持社会控制的体制已不能适应 ①ꎮ光绪二十八年(1902)ꎬ清廷发布上谕ꎬ令各省督办警政ꎬ两年后ꎬ由云贵总督丁振铎㊁云南巡抚林绍年等督办ꎬ在昆明圆通寺内设云南通省警察总局ꎮ该局在省会昆明的管理有崇东㊁崇西㊁报功㊁世恩4区ꎬ每 区分四段㊁城外八段ꎬ共计二十四段 ꎬ每段与六个城门均设岗位ꎬ 分班站岗ꎬ昼夜巡查 ꎬ且总局旁设有自新所 收容违警罪犯 ②ꎮ警察制度设立后ꎬ昆明城区重新划分ꎬ出现内外城区之别ꎬ共计九区: 城内五区ꎮ曰内中㊁曰内南㊁曰内东㊁曰内西㊁曰内北ꎻ城外四区ꎬ曰外南一㊁曰外南二㊁曰外东㊁曰外西ꎮ ③分区后ꎬ为疏导交通㊁整顿街道卫生㊁改沿街设摊的风气ꎬ1906年ꎬ云南省巡警道建造昆明菜市场ꎬ在城内外择地修建公厕ꎮ清政府还在昆明增设劝业道㊁巡警道㊁交涉司㊁各级审判庭㊁监狱等管理机构ꎬ城市管理焕然一新ꎮ城市管理机构的焕新与西方文化的传入ꎬ给昆明道路㊁房屋的修建带来新面貌ꎮ滇越铁路开通后ꎬ四方云集ꎬ 昔日街市ꎬ大都阻碍 ④ꎮ对此ꎬ1909年10月13日ꎬ云南劝业道刘孝祚曾呈文整修商埠区马路㊁旅馆ꎬ 查现在商埠界内ꎬ一片荒墟ꎬ商人纵欲建盖ꎬ漫无定向ꎮ盖繁盛之中心点当在得胜桥一带ꎬ必先区划马路ꎬ分为正背街衢而后附路建尾ꎬ因路行车 屋宇尺寸由工部局颁式ꎬ齐整足壮观瞻ꎮ铺屋未修ꎬ得留宽阔之隙地ꎬ以修道路 此外ꎬ压路自行机㊁喷路水管机ꎬ此两部常修必须购置 ⑤ꎮ政府遂 筹设市政ꎬ整饬街容 塞者通之ꎬ狭者宽之ꎬ坑陷予以平夷ꎬ交通遂称便利 ⑥ꎮ同时ꎬ各类西洋建筑开始在昆建设ꎬ如1909年清政府为编练新军建造的云南陆军讲武堂㊁1910年4月建成投入的滇越铁路昆明总站㊁1911年建起的云南邮政总局ꎬ在建筑形式上均受西洋建筑的影响ꎬ甚至 一些民居中都建有西式门楼 ⑦ꎮ各类公共事业也在此时发展起来ꎮ一是邮电业ꎮ前文已述ꎬ1886年ꎬ昆明至蒙自电报线路开通ꎬ随之以昆明为中心修建了滇东㊁滇南㊁滇西3条干线ꎬ与川㊁黔㊁桂衔接ꎬ和越㊁缅联通ꎬ滇省内外联系便捷ꎮ1896年ꎬ云南省邮政总局在蒙自建立ꎬ设分局于昆明ꎬ1901年总局迁昆ꎬ以收寄公文㊁信件㊁包裹及办理各地汇兑等为主要业务ꎮ1906年ꎬ昆明官府㊁学堂等开始安装电话ꎬ1910年ꎬ开始安装商用电话ꎬ时有用户100户⑧ꎮ二是公共娱乐场所出现ꎮ南门城外商埠区兴盛时期建设起南城外公园ꎬ1910年ꎬ该公园后部有公演京剧㊁滇剧的云华茶园建成⑨ꎮ随后ꎬ又增办荣华㊁丹桂㊁天尔等茶园ꎮ三是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建立ꎮ1909年云南提学司叶尔愷奏请清政府设云南图书馆ꎬ1909年11月建成ꎮ1910年ꎬ在何秉智㊁康学文㊁杨煦等的筹划下ꎬ云南省图书馆设置博物陈列所ꎬ并招收学生ꎮ次年ꎬ云南博物馆成立ꎬ与图书馆两馆合一ꎬ称 云南图书馆兼博物馆ꎮ邮政局㊁公园㊁图书馆等近代公共事业的建立ꎬ丰富了昆明市民的文化生活ꎬ城市活力增强ꎮ近代昆明的城市建设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ꎬ不论是外来经济文化ꎬ还是本地工商业日渐繁荣ꎬ或是清廷内部改革ꎬ都影响了昆明城市管理机构的变革ꎬ城区重新划分ꎬ道路㊁房屋整修ꎬ各类公共事业的建立ꎮ以上种种ꎬ均显现出昆明城市向近代化转型ꎮ清末ꎬ就全国来看ꎬ云南仍是交通不便㊁经济落后的省份ꎮ但自1889年起蒙自㊁思茅㊁河口㊁腾越㊁昆明陆续开关ꎬ外国势力进入云南ꎬ确对如此偏远落后一省之发展影响深远ꎮ其中ꎬ作为滇省政治㊁经济中心的92陈思洁:开埠通商与近代昆明城市转型(1840~191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04:259.[民国]龙云ꎬ卢汉ꎬ周钟岳ꎬ等ꎬ编.李春龙ꎬ等ꎬ点校.新纂云南通志:六:卷125:庶政考五[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2007:355.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卷53[M].昆明: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印刷厂ꎬ1986:928.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卷53[M].昆明: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印刷厂ꎬ1986:928.车辚.滇越铁路与民国昆明城市形态变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3(3).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卷53[M].昆明: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印刷厂ꎬ1986:928.车辚.滇越铁路与民国昆明城市形态变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3(3).谢本书ꎬ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ꎬ1997:75.郭善勇.近代昆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ꎬ2013.郭善勇.近代昆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ꎬ2013.。
1840年后昆明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1847年(道光二十年),在成宁巷建石雕路灯。
1868年(同治七年)春起,杜文秀回民起义军包围昆明,围城两年。
1870年,云南第一家近代企业——云南机器局在昆明创办。
1872年(同治十一年).云南弥勒人王炽在昆明创办“同庆丰”票号。
1883年(光绪九年).在昆明创办云南矿务招商局。
1886年(光绪十二年),昆明第一条电报线路——昆明至蒙自电报线路开通。
1894年(光绪二十年).昆明开始设立警察制度。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在蒙自设云南邮政总局,昆明设分局。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法国驻滇交涉员公署(领事馆)设建于卖线街。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法国人在昆设立“大法施医院”。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昆明自行开放为商埠:钱局街宝成钱局筹建造币厂。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昆明出现市内电话。
1909年(清宣统元年).成立云南陆军讲武堂。
在昆设立大清银,行云南分行。
修建石坝水电厂,1912年建成,通电至昆明。
191O年(宣统二年),昆明人民进行争回“七府矿产”权斗争,云南成立“保矿会”。
4月滇越铁路通至昆明。
创办广同昌铜铁机器公司。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武昌起义爆发,昆明于10月30日响应起义,全省旋即光复,在昆明成立云南军都督府。
1912年2月,在威远街创设富滇银行,为云南第一家省级地方银行。
11月,云南公娼组织——“上等集团”在今三益里一带开业,设云南模范工艺厂。
创办开智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及崇文印书馆。
1913年4月,裁去云南府,保留昆明县。
劝业场成立。
1915年,殖边银行在昆设分支,后改名云南殖边银行。
1 928年停业。
12月25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在昆明爆发。
1917年,《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刊物传入昆明。
1918年,东方汇理银行在昆设办事处,1921年升格为支行,1931年改名东方汇理银行昆明支行。
昆明城市近代化历程简述
Schrödinger
昆明城始建于南诏国时期的“拓东城”,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
明城市格局的雏型。
在明朝云南府设立后,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
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了
清末,由于昆明此时处于国家边疆,周围受地形阻隔,成为四塞之地,这样的
格局使昆明的经济缺乏外力对城市空间的推动作用,发展缓慢。
昆明城市近代化始于19世纪末期的中法战争,法国通过签订条约取得了
修筑铁路权,为了加强对云南的控制,组织大规模人力物力修筑了滇越铁路。
20世纪初,昆明出现了大量商办企业,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1910
年滇越铁路修通,1922年修筑了巫家坝机场,自此昆明彻底成为了全省的商
品集散地、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打通了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
由于对外
交通条件改善,此时城市的发展加速,清末民初的拆墙运动和城市发展对昆明
的城市空间产生了重大影响,192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开始拆除城墙,继之又拆除丽正门,保留“近日楼”;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
以西城墙,填南护城河并取名为“南屏街”,此时的城市发展围绕火车站进
行,城市空间扩张,沿着主要的商业区和对外交通流线向外溢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昆明具备了作为战争时期战略后方基地的
理想条件(对外交通方便,有天然屏障),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
校相继内迁,不同于陷入停滞的全国大多数城市,昆明这时由于外来经济的
注入和影响,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全国的对外交
通枢纽,这是昆明近代发展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此时,城市内部空间
在旧城的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而城市外部空间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了城
市中心,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城市郊区或周围城镇,此时的城市空间形态
是跳跃式的,呈现出了一种不连续的空间扩张状态,这样做似乎是试图在一
定程度上保留城市原有的文脉,让城市外部的工业区与老城区适度脱离,为
后续发展留出空间。
抗战时期也是昆明近代建筑活动的活跃期,由于人口激增,导致了大规
模的用房荒,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新潮的建筑思想,此时的代表建筑作品有南屏大
戏院(1939年,华盖事务所)、胜利堂(1945年,混合式)、卢汉西山别墅等;从
1937年起,民国政府金融机构及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来昆设立机构,于是曾经的护
城河南屏街便形成了金融一条街。
这条街为昆明市东西通道,两侧临街建筑绝大多
数是银行、钱庄、商号建筑。
人口激增超过了城市本身的容量,也带来了城市的无
序扩张,1939年,昆明市工务局提出了“大昆明市规划”的设想,于是绘制了昆明史上的第一份规划图,这份规划的主导思想是以滇池为中心,将昆明市区发展到
沿滇池周围地区,修筑环湖道路与昆明市区以及环湖各县区相联系并形成全市区的
主要陆上交通网络,扩大的市区范围,按照原有县区作简单的功能分区,标明沿湖各
主要名胜古迹与主要风景点,并明确认定沿湖为游览与疗养地带,从而相应地对沿湖新建项目作必要的控制。
这份规划图可以说,即使放在今天,思想也十分先进,它已经具有了保护滇池,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不要割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想,并且已经有了大区域规划的雏形,在这份规划图指导之下修建的“篆塘新村”,
是昆明是历史上第一次实行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住宅和配套公共建筑设施的单体设计,并按预定程序统一施工的居住区项目。
近代昆明城市与建筑的演变,总体来说反应了旧的城市秩序,与新文化新经济之间的冲突和交融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原本经济文化落后的内陆城市,受西方文化直接和间接的冲击过程,这种变化仅给昆明带来了新的建筑风格,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格局,奠定了现代昆明市的城市格局。
南屏大戏院(1939年,华盖事务所)
胜利堂(1945) 昆明清代城市地图 昆明城市地图(民国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