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18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

  • 格式:docx
  • 大小:32.24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论语·雍也》)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答: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孔子的仁爱观。

答:

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救济贫困。

(2)孔子的仁爱观,不是狭隘地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而是将其扩展到“邻里乡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此外,他还认为,救济的应是穷人,而不是富人,这种思想符合人道主义。

参考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子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子却给她八十斛。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有的人。”

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受。孔子说:“别推辞!把它分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答:

解析:(1)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表述的主要内容,第一则,孔子主要说明的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从这个词语的反面思考可以得到答案,即不要“急功近利”。(2)

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分析两则材料主要表述的内容。第一则,是孔子对子夏的教导,就是施政时不能只看到“小利”,即不能只顾眼前,要有长远打算。第二则,有若告诉哀公,要让百姓富足,只有这样,君王才能富足。由此可以看出,两则材料在“为政”方面都有不与百姓争利的思想。

参考答案:(1)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2)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能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祸。

参考译文:

孔子的弟子子夏做了莒父的长官,向孔子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对他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看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反倒达不到目的;只看见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鲁哀公问有若道:“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田赋制度呢?”哀公道:“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十分抽一呢?”答道:“如果百姓富足了,您和谁会不富足呢?如果百姓不富足,您和谁会富足呢?”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离娄上》)

(1)“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中加点的“之”字指代。

(2)请根据材料概括孟子认为的“自作孽”的后果。

答:

参考答案:(1)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2)侮己,毁家,亡国。

参考译文:

孟子说:“不仁的人可以同他谈论吗?别人有危险,他安然不动,别人遭了灾,他却从中得利,为别人所遭受的灾祸感到高兴。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同他谈论,哪里还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呢?有个孩子唱道:‘沧浪的水碧清哟,可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混浊哟,可以洗我的脚。’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这都取决于水本身啊。’一个人必然是先自取侮辱,别人才来侮辱他;一个家必然是先自毁,别人才来毁坏它;一个国家必然是自己先招来攻伐,别人才来讨伐它。《太甲》说:‘上天降灾,还可以躲避;自己

作孽,别想再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上述材料体现了孟子的观。

(2)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孟子上述观点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1)义利

(2)孟子先义后利的观点在古代乃至今天都有重大意义。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名利,他的德行就难以提升,如果世人全都私利当头,不培养仁义之心,那么人与人之间就难以亲善,社会就难以和谐。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使我的国得到利益的方法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呢?’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得利呢?’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得利呢?’上上下下都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里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里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他们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那么他们不杀掉国君夺取他的全部财利,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却抛弃父母的人,没有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所以,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