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白话释解》15
- 格式:docx
- 大小:26.37 KB
- 文档页数:12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是古代医学著作《金匮要略》的一级条文。
下面我将
以白话解释的方式来解读金匮要略一级条文:
1. 脉证并治,这一条文指的是通过观察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症状,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通过仔细观察
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出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
的治疗方案。
2. 伤寒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伤寒病的论述。
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咳嗽、腹泻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
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伤寒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呕吐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呕吐病的论述。
呕吐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消化系统疾病、
中毒、感染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呕吐的各种表现、病因、辨证施治等内容,为医生诊治呕吐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4. 下利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下利(腹泻)的
论述。
下利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腹胀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记录了下利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下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金匮要略,这一条文指的是整本《金匮要略》的内容。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是中医学宝贵的经典之一。
全书包括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对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的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对于临床医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诊疗经验和治疗方案。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全文、译文连接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源自《医宗金鉴》,具体作者及朝代无可考。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于1742年,以武英殿聚珍本与尊经阁刻本印行,在全国推广,影响巨大。
全书共90卷,15个分册。
包括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等。
卷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卷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卷三•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卷四•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卷五•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跗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跗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卷六•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杂疗方第二十三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杂疗方第二十三卷七•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卷八正误存疑篇•正误•存疑正误存疑。
【《金匮要略》白话版】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问:高明的医生治疗未病的脏腑,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所谓治未病的脏腑,就是见到肝脏之病,知道肝病最易传给脾脏,在治疗肝病时应当首先调补脾脏。
但是四季脾旺的时候,脾不易受肝邪,就不用补脾。
普通医生不知道脏腑经络传变的规律,见到肝病,不了解补脾的意义,只单纯地治疗肝病。
对于肝虚病,应当补之以酸味药,助用焦苦味药,还要用甘味之药调理。
因为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
由于脾能制约肾,当肾气微弱时,水气就会不充盛;水气不充盛,心火就会旺盛从而制约肺;肺被制约,金气就不会过盛;金气不过盛,肝气就会旺盛,从而肝病自行全愈。
这就是治肝补脾的奥妙所在。
肝虚病用这种方法,如果是实证就不能用这种方法了。
内经上说:不能治虚证用泻法使虚证更虚、治实证用补法使实证更实,治虚证用补法,治实证用泻法,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其他脏器的病,也以此为标准进行治疗。
二、人遵循五行变化的规律,人的生长离不开自然界的气候,自然界的气候能使万物生长,但也能损害万物。
就象水一样,既能载船运行,又能把船打翻。
只要五脏真气充实通畅,人就不会生病。
不正常的气候伤害人体,就可发生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各种疾病的致病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正气己虚,经络受邪气侵害传入脏腑引起疾病,这是内因;二是:正气未虚,邪气侵犯肌表传于血脉,使四肢九窍脉络壅塞不通,这是外因;三是:房事过度、刀斧砍伤及被虫兽所伤。
用这种方法来归纳,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有了。
如果人们善于养生防病,就不会使邪气侵犯经络,如有不慎,外邪刚刚侵犯了经络,在病邪尚未向内传入脏腑之时,就及早治疗,比如四肢才感觉沉重、不灵活,就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治疗,就不会使九窍闭塞不通。
若平时再能不犯王法,躲避禽兽伤害,房事不过度,衣着饮食口味适中,身体强壮,病邪就不会侵犯人的腠理。
所谓腠,是三焦通会元真的地方,也就是气血流注的地方;理是皮肤、脏腑的纹理。
【《金匮要略》白话版】15黄疸病脉证并治一、寸口脉呈浮缓,脉浮说明风热为患,脉缓则表示风热闭藏于脾,痹是瘀阻不通的病机,而非中风不遂之证;病人表现为四肢感觉很不舒服,因脾主黄,瘀热遏郁在脾而行于外,就成为黄疸。
二、趺阳脉紧数,数脉主热,胃中热盛则能食善饥,紧是说明脾寒,脾不运化则食后腹胀。
尺脉浮说明风热伤肾,趺阳脉紧为脾受寒湿,寒热互相搏击,进食后即感头部眩晕,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胃中湿热更甚,湿热下注,小便不通畅,太阳脾经感受寒湿,逼使郁热流入膀胱,黄蒸于外,使全身都发黄,这种病症就叫谷疸。
额头部呈黑色,微微汗出,手足心热,每逢傍晚时分即发病,膀胱拘急,但小便仍然通利,这种病叫女劳疸,如果出现腹部肿胀如有水的样子,是不治之症。
心中郁闷、身热,不能进食,每每欲吐,这种病叫酒疸。
三、阳明经患病而脉呈迟象,患者不敢吃得过饱,过饱就会心中烦闷,头晕目眩,小便很困难,这是将发谷疸的先兆;虽用泻药攻下,但腹部胀满依然不减,之所以会这样,是因脉迟的缘故。
四、患酒疸的病人,必会小便不通畅,其症候还表现为心中烦热、足心发热。
五、酒疸病患者,如果心里和脚下都不感觉灼热,语言清晰,神情安静,只表现为小腹胀满,想吐,鼻腔干燥,假使脉浮,说明病邪在上,可用涌吐剂治疗,假如脉象沉弦,说明病邪在下,可首先选用下法治疗。
六、酒疸病患者,如果心中热,想呕吐,用吐法即可使其痊愈。
七、酒疸病患者假如误用下法,天长日久就会转为黑疸。
病人眼睛发青,面色黧黑,胃中灼热,就象吃了蒜虀一样,大便变黑,皮肤感觉麻木,搔抓没有感觉,病人脉搏浮弱,皮肤颜色黑中微微透黄,所以知道这是酒疸误下的结果。
八、老师说:黄疸病患者,产生发热,心烦,气喘,胸胁胀满,口咽干燥等症,是因为病初起时,误用艾灸、温针或薰法强迫取汗,使机体原有之热与外来之热相合所致。
然而一般的黄疸,是因湿郁而患。
凡是一身发热,面目发黄,腹中灼热,这是由于里热所致,可用下法治疗。
九、病人口渴想喝水,小便又不通畅,脉沉,是说明湿热郁滞于里,都有发黄疸的可能。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金匮要略译文完整以下是为您生成的《金匮要略》的译文: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译文:哎呀,要说这肝有毛病的时候啊,得用酸味的东西来补补,再靠着焦苦的东西来帮帮忙,还得用上有甜味的药来调理调理。
你看啊,这酸味的东西呢,就像那酸酸的梅子、醋啥的,能让肝舒服点。
那焦苦的玩意儿,比如说炒得有点焦的药材,能帮着肝顺顺气。
还有那甜味的药,像蜂蜜、甘草之类的,能给肝加加油,让它更有劲儿。
咱这么调理,肝的毛病才能慢慢好起来。
出处:《金匮要略》原文:“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译文:老师说了:这病啊,有叫奔豚的,有吐脓的,有受惊吓害怕的,还有被火邪侵害的。
这四种病啊,都能是因为受了惊吓才得的。
你想啊,这一惊吓,人的身子骨就乱套了。
像奔豚这病,就感觉肚子里有股气乱窜,跟个小猪乱跑似的。
吐脓呢,可能是吓得身子虚了,抵抗力不行,就化脓吐出来了。
惊怖那就更明显了,心里老是慌慌的,不安生。
火邪呢,说不定是惊吓后身子火气大了,到处不对劲。
所以啊,平时可得小心,别轻易被吓到,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出处:《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有人问啦:说那高明的医生治还没发作的病,这是为啥呢?老师就回答:这治还没发作病的人啊,看到肝有毛病了,就知道肝这病会传到脾那里去,所以得先把脾给补壮实了。
要是四季里脾本身就很强壮,不会被邪气侵犯,那就不用补啦。
可那些中等水平的医生不懂这病会相互传的道理,看到肝有毛病,也不知道去补脾,就光知道治肝。
你想想,这就好比打仗,高明的将军能提前想到敌人的下一步行动,早早做好防备。
而一般的将领呢,就只能看到眼前的,不懂得长远打算。
治病也是这个理儿,得有远见,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出处:《金匮要略》原文:“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论七首脉证五条方八首)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1),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气相搏,风强(2)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3),久为痂癞(4),气强(5)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诞,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6),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7)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
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8),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
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9),名目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10),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水病脉出(11)者死。
《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时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成;水不成,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成;金气不成,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缺少,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原文】(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尚而发展,风尚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行,人即安和.虚心邪风,中人多逝世.百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传播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国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原文】(病因—反常气象)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甚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半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平和.以未得甲子,天因平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平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此为至而太甚也.(8)(病因-疾病分类与病邪特征)问曰:阳病有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肉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个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原文】(望诊)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逝世.一云腹中冷,苦痛者逝世.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逝世;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光鲜者有留饮.(3)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鄙人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摇动振振者不治.(6)(闻诊)师曰:病人语声寂肃然喜警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4)(切诊)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克不及行,必短气而极也.(9)(四诊合参)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5)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当时色脉,皆当病.(7)(预后)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逝世,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逝世;如身和,汗目出,为入府,即愈.(11)问曰:脉脱,入藏即逝世,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进口者不成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逝世.(12)【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材痛苦悲伤者,急当救里;后身材痛苦悲伤,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原文】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该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烧也.(16)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病因病机)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4)太阳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5)疮家,虽身痛苦悲伤,不成发汗,汗出则痉.(6)(重要脉证)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高低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高低.(9)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摇动,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原文】太阳病,发烧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太阳病,发烧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原文】(柔痉证治)太阳病,其证备,身材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欲作刚痉证治)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阳明痉病)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原文】太阳病,关节痛苦悲伤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晦气,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苦悲伤,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尚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原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成以火攻之.(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烧,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和气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材疼烦,不克不及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23)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枚(擘)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晦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原文】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晦气(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克不及饮,则口燥烦也.(16)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当(一云晦气)者逝世;若下利不止者,亦逝世.(17)【原文】太阳中暍,发烧恶寒,身重而痛苦悲伤,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烧甚;数下之,则淋甚.(25)【原文】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27)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原文】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克不及食,常默默,欲卧不克不及卧,欲行不克不及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必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克不及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体态如和,其脉微数.【原文】▲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9)【原文】▲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原文】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2)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原文】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3)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原文】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4)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原文】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6)百合洗方: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7)栝蒌牡蛎散方:栝蒌根牡蛎熬等分【原文】百合病变发烧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8)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貌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10)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原文】▲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13)赤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三两【原文】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1)苦参汤方:苦参一升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2)雄黄【原文】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成治,升麻鳖甲汤主之.(14)阴毒之为病,面貌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成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15)升麻鳖甲汤方: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2)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 石苇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窝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原文】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3)【原文】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4)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原文】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5)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贫血,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堪;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2)【原文】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原文】▲诸肢节痛苦悲伤,身材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8)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原文】▲病历节不成屈伸,痛苦悲伤,乌头汤主之.(10)乌头汤方:治脚气痛苦悲伤,不成屈伸.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惫汗出,卧不时摇动,加被轻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1)【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材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2)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原文】▲夫须眉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3)【原文】夫掉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掉精.脉得诸芤动微紧,须眉掉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8)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云:衰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掉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3)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原文】▲虚劳里急,诸缺少,黄芪建中汤主之.【原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晦气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15)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虚劳诸缺少,风尚百疾,薯蓣丸主之.(16)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藭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原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17)酸枣仁汤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藭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克不及饮食,食伤.快乐.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18)(蒸) 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原文】▲大逆上气,咽喉晦气,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0)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原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克不及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5)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原文】▲问曰:病咳逆,脉之何故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逝世,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外相,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不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呆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逝世.(2)▲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11)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原文】《令媛》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原文】▲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12)桔梗汤方:亦治血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6)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原文】咳逆上气,不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7)皂荚丸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原文】▲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13)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4.寒饮夹热【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8)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脉沉者,泽漆汤主之(9)泽漆汤方: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肺胀,咳而上气,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14)小青龙加石膏汤方:《令媛》证治同,外加倍胁下痛引缺盆.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参半升石膏二两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原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2)奔豚汤方:甘草芎藭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真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3)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胸痹肉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原文】▲师曰:夫脉当取太甚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肉痛者,以其阴弦故也.(1)【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3)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白酒七升【原文】胸痹不得卧,肉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4)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原文】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5)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一枚(捣)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原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6)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橘枳姜汤方: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原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7)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原文】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8)桂枝生姜枳实汤方: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原文】肉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9)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原文】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痛苦悲伤,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1)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3)【原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原文】病腹满,发烧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9)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原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1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原文】▲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1)厚朴三物汤方: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原文】腹满不减,减缺少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13)【原文】▲腹中冷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斤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原文】▲气量气度中大寒痛,呕不克不及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高低痛而不成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原文】胁下偏痛,发烧,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15)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原文】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成,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17)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原文】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痛苦悲伤,灸刺诸药不克不及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19)乌头桂枝汤方:乌头;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8)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问曰:人病有宿食,何故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21)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2)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3)【原文】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24)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五脏风寒积累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原文】▲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7)旋覆花汤方: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15)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原文】▲肾著之病,其人身材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6)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问曰:四饮何故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风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材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金匮要略白话解读全文-回复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是一部行医修养和治疗实践的宝典。
接下来,我将以解读金匮要略的全部内容为主题,为你逐步解答金匮要略的含义与内容。
【金匮要略的意义】金匮要略原文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撰写,共计三十篇,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中的重要之作。
金匮要略一书主要介绍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了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的经验与心得。
其意义在于为后来的医学从业者提供了丰富而实用的医疗指导,成为了一本至今备受推崇的医书。
【金匮要略的内容】1. 腹痛篇:着重介绍了腹痛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其中包括寒热冲逆引起的腹痛等。
2. 呕吐篇:主要介绍了呕吐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如温胃散停呕吐等。
3. 咳嗽篇:阐述了咳嗽的不同类型及相应的治疗方案,如甘草炙甘草汤治疗阴寒咳嗽等。
4. 水肿篇:介绍不同原因引起的水肿,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辛夷煎、牡蛎煎等。
5. 乡风发热篇:主要探讨了乡风发热的致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如葱豉汤治疗风热等。
6. 太阳中风篇:详细介绍了太阳中风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如麻黄汤治疗风寒阳邪之中风等。
7. 气厥篇:阐明了气厥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如附子汤治疗寒湿病证之气厥等。
8. 汗痉篇: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汗痉病情及治疗措施,如大陷胡汤治疗寒痰壅肺之汗痉等。
9. 寒热篇:详细论述了寒热病的特点、症状和治疗方法,如银翘散治疗热入血室等。
10. 气分篇:主要说明了病程中气血失调所产生的病症及治疗方法,如桂枝汤治疗气滞不通等。
11. 疟疾篇:介绍了疟疾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阳明瘅疟等。
12. 中风篇:详细阐述了中风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如大黄牡蛎汤治疗中风瘫痪等。
13. 伤寒篇:详细介绍了伤寒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如小柴胡汤治疗早期伤寒等。
14. 疾厥篇:主要探讨了疾病导致的急厥病症及治疗方案,如三元散治疗胃气上逆之厥病等。
15. 血厥篇:介绍了血厥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如撤毒汤治疗胃肠化瘀之血厥等。
《金匮要略》1~80全集解讀(字幕版)001《金匮要略》性质与沿革002《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003《金匮要略》的成就及贡献(2)0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005《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006 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007 第一篇:概述0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0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0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011 第一篇:四诊举例012 第一篇:小结013 第二篇:痉病0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0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016 第三篇:概述0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0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019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1)0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0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022 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0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0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0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0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027 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0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029 第六篇:虚劳病辩证0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0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032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4)033 第六篇:小结034 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1)035 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2)036 第七篇:肺胀证治小结037 第八篇:奔豚气病证治038 第八篇:小结039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2)040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3)041 第九篇:心痛病证治(2)042 第十篇:概述043 第十篇:腹满病辩证(2)044 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045 第十篇:腹满、寒疝病证治046 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047 第十篇:小结048 第十一篇:肾着、脾约、心伤等049 第十一篇:小结050 第十二篇:留饮、伏饮051 第十二篇:痰饮治则(2)052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2)053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3)054 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055 第十二篇:痰饮治法纵横谈056 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证治057 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058 第十四篇:水气病059 第十四篇:血分、水分060 第十四篇:四水证治061 第十四篇:综述黄汗证治与现代研究062 第十五篇:概述063 第十五篇:黑疸064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2)065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3)066 仲景退黄八法及临床应用举隅067 第十六篇:概述068 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069 第十六篇:瘀血证辨治(2)小结070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2)071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3)072 第十七篇:下利证治小结073 第十八篇:概述074 第十八篇:阳痈证治(2)075 第二十篇:概述076 妊娠常见诸疾证治077 第二十一篇:概述078 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079 第二十二篇:概述080 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证治。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金匮要略是古代医书之一,由东晋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写。
该书总结了张仲景多年临床经验,对于中医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级条文是金匮要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书中的核心部分,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对金匮要略一级条文进行白话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
一级条文主要包括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对于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其中,包括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领域的疾病治疗要点。
在内科领域中,一级条文提到了许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如中风、心病、肺病、肝病等。
对于中风,一级条文指出“病人面赤,喘而欲被,此为中风,治当汗之。
”也就是说,对于中风病人,应该通过汗出的方法进行治疗。
而对于心病,一级条文指出“心痛者,当归饮子主之。
”也就是说,对于心病病人,可以通过服用当归饮子来进行治疗。
在外科领域中,一级条文也提到了一些常见的疾病,如痈肿、疮疡、骨折等。
对于痈肿,一级条文指出“痈肿疮疡,当熟而疗。
”也就是说,对于痈肿疮疡疾病,应该通过熟化疗法来进行治疗。
对于骨折,一级条文指出“骨折,痛下不可动,痛不可当,先疗痛,痛已可动,疗其折。
”也就是说,在治疗骨折病人时,应该先疗痛,痛症缓解后再疗其折。
在妇科领域中,一级条文提到了一些妇科疾病,如痛经、崩漏、带下等。
对于痛经,一级条文指出“痛经病,痛在少腹者,当归饮子主之。
”也就是说,对于痛经病人,可以通过服用当归饮子来进行治疗。
对于带下,一级条文指出“带下不止,当归汤主之。
”也就是说,对于带下病人,可以通过服用当归汤来进行治疗。
在儿科领域中,一级条文也提到了一些常见的儿科疾病,如风痉、疳症、疳疾等。
对于风痉,一级条文指出“小儿风痉,当归饮子主之。
”也就是说,对于小儿风痉病人,可以通过服用当归饮子来进行治疗。
对于疳症,一级条文指出“疳症,麻黄汤主之。
”也就是说,对于疳症病人,可以通过服用麻黄汤来进行治疗。
通过对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的白话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对于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金匮要略白话解读全文《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由东晋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创作而成。
它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被誉为"中医圣典"之一。
全书共分为十卷,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金匮要略》的白话解读如下:第一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常见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头痛、发热、咳嗽等。
其中提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即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第二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腹痛、呕吐、腹泻等。
张仲景在书中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提出了"饮食宜精细,以养正气"的观点。
第三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产后病等。
张仲景在书中强调了女性身体的特殊性,提出了"调和经血,养血补气"的治疗原则。
第四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尿频、尿痛、尿血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利水通淋"的治疗方法,强调了排尿功能的重要性。
第五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皮肤病和外伤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清热解毒"的原则,强调了外用药物的作用。
第六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五官科疾病,如眼疾、耳鸣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明目益耳"的治疗方法,强调了保护视听健康的重要性。
第七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如中风、癫痫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病从心生"的观点,强调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第八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内科疾病,如心脏病、肝病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调理脏腑"的治疗方法,强调了内脏功能的平衡。
第九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骨伤科疾病,如骨折、关节炎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强调了骨骼健康的重要性。
第十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其他疾病,如痔疮、肿瘤等。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5)水不行,心火自然就气盛。
心火他是克金的,心火气盛则伤肺,肺受到约束。
肺受到约束了,金气就不行了,肺金嘛,金气不行、肝气就盛了,那么这个肝就自愈了。
上面“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都不是直接治肝,总而言之,补脾来治肾水,这在难经中说“西方实东方虚,补南方泻北方”补南方就是补心火,泻北方就是制约肾水,这肾水就是根据难经中这一句话。
肾水不行,心火就胜,心火气胜就克制肺金,金气不行肝就不受克了,自然就好了,这个治疗接二连三张仲景有么?一个都没有,他讲的这么好他的例子怎么没有一个呢!所以这不是张仲景写的,我向来讲.金匮要略.不讲这个东西,而且这个里面毛病百出,它光讲了一面,有的胜了能够治疗它所胜的脏,也有它生了那个脏,所以那个生克,有时讲克、有时讲生,这个就不一定了,搞不清楚了,所以你助心火,那个水生木,肝虚还能好了?所以这个自相矛盾,但五行里就这么讲,所以“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那他肝就好,肝虚就好了?“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接二连三的治疗,这里面有妙意,都是治本脏,这个病就治好了?哪有这个?说的是挺好听。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你看看这两个,那个肝实必伤脾,要补脾,和这个一样,那个就能治好病,这个也是以肝助脾,所以这个有矛盾。
但是那个那么讲,这个这么讲,那个就为治未病,这个治肝补脾的要妙,所以这个不对,所以张仲景不会这么写文章,我说这不是他的,我还向来不讲它,大家研究研究是不是这样的。
那么实可不能这么治,“经曰:虚虚实实”经指.内经.了,这有两种说法,一虚有虚治之法,实有实治之法;也有粗工,虚当实治,虚更使其虚,实当虚治,更使其实,实者亦实,虚者亦虚,也可以这么讲。
那个说法非其治也,就是不是其意,必须“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这才对。
“余脏准此。
”其它病都可照这个方法来,这是头一段。
咱们应该怎么研究?我是这么看法,与张仲景这个书上的治疗不相符,他在头一篇写这个东西干什么?我说这不是张仲景写的。
解读《金匮要略》第一15条
【仲景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一15)
【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夫病痼疾加以卒病”?
答:㈠张仲景论“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的辨证精神是强调夙有旧疾而又有新病,或是表里兼证,或是里证相兼。
㈡运用“夫病痼疾加以卒病”而指导辨治复杂多变的病证,应当权衡相兼病证主次,合理选用最佳治疗方药。
②怎样理解“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答:㈠张仲景论“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而强调夙有旧疾而又有新病,当先治新病。
㈡辨识“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而指导临床应用,即夙有旧疾又有新病,以旧病为主,或旧病新病都比较急重者,其治最好相互兼顾。
ight-rule: exactly; mso-outline-level: 1" class="MsoNormal">【仲景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一15)
【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夫病痼疾加以卒病”?
答:㈠张仲景论“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的辨证精神是强调夙有旧疾而又有新病,或是表里兼证,或是里证相兼。
㈡运用“夫病痼疾加以卒病”而指导辨治复杂多变的病证,应当权衡相兼病证主次,合理选用最佳治疗方药。
②怎样理解“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答:㈠张仲景论“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而强调夙有旧疾而又有新病,当先治新病。
㈡辨识“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而指导临床应用,即夙有旧疾又有新病,以旧。
金匮要略第十五讲论汗“汗”字在中医书籍中有几种含义:一是指人体肤孔排出之水液,为排泄物之一。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论》所谓“天热衣厚,腠理开,故汗出”。
亦是正常人体的生理现象。
二是并不由于天热衣厚等正常情况而出汗异常,则是一种病证。
如医籍所说的“汗多”、“汗自出”、“汗家”、“汗出不止”等。
三是中医的治疗方法之一,如中医的“汗、吐、下”法中用发汗的方法去治疗疾病,谓之“汗法”。
《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为汗”。
故而汗出过多,则伤津耗气,心血亦为之损伤而致病。
(一)汗的理论汗的理论,历代阐述丰富。
大致是从出汗常理,汗与脏腑的关系,汗的病理差异,汗与病证,汗的诊治乃至汗与岁气等诸多方面论述。
如从汗之常理叙述者,《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
《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是说人出汗是由于水谷之精,由人的精气化生。
从汗与脏腑的关系叙述者,《索问●经脉别论》说:“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脾。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意思是说汗是水谷精气所形成,饱食甚而胃腑充而汗出。
汗乃血之液,血乃心之精,故恐而夺精。
肾主骨,持重远行则伤骨,故说汗出于肾。
肝主筋,脾主四肢,亦由于疲劳伤筋,劳苦伤四肢而作此说。
从汗的病理和病证阐述:如《素问●痹论》说“风寒之气杂至,合而为痹,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
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盛,故汗出而濡也”,此是说感自然界之风、寒、湿之阴寒,而身中之阴气又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
《骨空论》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意思是说风之阳邪,伤人阳气放出此证。
《津亏真言论》说“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症”,是说夏不出汗,则暑气伏藏,至秋乃病风症。
至于对汗的诊治、脉象以及与岁气等方面理论,不再一—举述。
(二)汗病大体分辨汗病见于医书的,有“自汗”、“盗汗”、“头汗”、“手足汗”、“无汗”。
还有“战汗”、“黄汗”、“汗家”等。
xx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1--15)桔梗汤就是桔梗甘草两味药,这也是提出一个代表的方剂。
在这本文上。
在附方里又提出了一个桔梗白散,桔梗白散偏于实证,当然这个书里头还有别法子,像我们将来讲到肠痈篇就有了,排脓散、排脓汤都可以用。
那它提出苇茎汤偏于有热,也行。
这个关于肺痈的病的变化很少,就是一个脓已成、脓未成,就是前后的关系。
脓未成以前,痰粘壅盛,我们可以用葶苈大枣泻肺这法子。
那么这里面咳逆上气,这个书啊举得不少。
有一个射干麻黄汤,如果咽喉不利,喉中有嘶鸣的痰声,喉中水鸡声,就用射干麻黄汤,这个方子在治哮喘常用。
那另外呢有一般的咳嗽,这咳嗽啊在后世方书里头,遇到了咳嗽一定是治咳嗽,在我们临床上其实啊,要是由感冒而来的咳嗽,就先治感冒,感冒去了咳嗽自然就好。
你不用盯上咳嗽,你把感冒也忘了这就不对,所以这书啊也不那么提,只提一个,它说“脉浮者,用厚朴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这个方是解表的药物,主要是解表了,但它里头有加点止咳药,这可以给我们临床上指明一条道路。
咱们临床上它要是感冒,感冒上我们讲过伤寒论了,它总有两个类型,不是中风这类型就是伤寒这类型。
这个中风类型就是自汗出,有自汗的。
没有汗的就是伤寒那个类型。
有自汗的用桂枝汤这方法,没有汗的用麻黄汤这方法,我们治咳嗽也如此。
但是要更适应这个疾病,它有咳嗽,在这里头可以加止咳嗽药,那我们最常用的是葛根汤加桔梗,行不行的,行的。
可是这个后世对方药的认识有时候出了问题了,它说桔梗是升提,那么明明这个人有外感,同时有咽痛,它也不敢在解表的方剂里加桔梗。
怕它升提啊。
我就遇着一个人,那我给人看病,我开葛根汤就加桔梗。
他瞅瞅,他当了面没说,过后他和别人说,哎呀,我看他开这个方子,敢加桔梗,他不吐血啦?他说桔梗升提。
不是那个事。
所以你们实验。
我们临床它有真正的外感,发烧怕冷,也非解表不可。
那么这时有些嗓子疼,即使不在化脓的时候,你加桔梗是准行的。
他如果再有点热就加石膏就行了嘛。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15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本篇提示】此篇专论黄疸病的脉象、症候及其治法。
黄疸病又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类型,都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临床特征,又都以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
一、【原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①。
痹非中风,四肢苦烦②,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注释】①痹:闭塞之意。
②苦烦:重滞不舒的意思。
【白话解】寸口部位的脉象浮而且缓,脉浮为风,脉缓为湿,风与湿合而痹。
这不是外邪的风痹证,乃是风湿郁滞在脾,脾主四肢,所以四肢感到重滞很不舒服,脾的颜色是黄的,瘀热遏郁在脾而行于外,就成为黄疸。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黄疸的发病机制。
脾是产生内湿的根源,也是发生黄疸的病机所在。
脾脏所蕴积湿热溢入血分,行于体表,则发生黄疸。
脾主四肢、肌肉,脾有湿热,四肢就必然感觉到重滞不舒。
二、【原文】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①,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弦,谷气不消,胃中苦浊②,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③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④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注释】①消谷:指能食善饥。
②胃中苦浊:浊即湿热,下“浊气”同。
苦浊,即苦于湿热,或为湿热所苦。
③薄暮:即黄昏之时。
④心中懊憹:指心中郁闷不宁。
【白话解】趺阳部位的脉紧而数,数脉是胃有热,胃热则能消食善饥,紧脉是脾有寒,寒伤脾阳不能运化,所以出现食后感觉腹部胀满,这是谷疸的脉象。
尺部的脉象浮是风热伤肾;趺阳部位的脉象紧是寒邪伤脾。
风与寒相合为害,以致进食后即感到头部眩晕,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以致胃中为浊气停滞而感到难受,湿热浊气向下流于膀胱,就会出现小便不通利。
由于足太阴脾感受寒邪,脾主湿,又由于寒化热而移于膀胱,以致湿热没有出路而全身发黄,这种病名就叫做谷疸。
额部发黑并微微汗出,每到黄昏(傍晚)时分就感觉手足心发热,膀胱胀满拘急而小便通畅的,这种病叫作女劳疸。
如果腹部胀满、好象里面有水的样子,就难于治疗或是不治之症。
病人感觉心中郁闷而又烦热不安,不能进饮食,时常要想吐的,这种病叫作酒疸。
【本条分析】本条是承上条进一步指出黄疸病机、分类及主证。
趺阳脉以候脾胃,脉数是胃有热,胃热所以消谷能食;趺阳脉紧主脾有寒,脾寒则失去健运功能,所以食后感觉胀满,满则湿生,于是脾湿胃热交互郁结而形成谷疸。
由此可知谷疸是由胃热、脾寒、脾湿交互郁结,并导致健运功能失常而成。
女劳疸的症状是:面额部发黑,微微出汗,手足心发热,往往是在傍晚的时候发作,膀胱部有急迫的感觉,但小便能正常通利,这都是由于肾虚内热所致。
造成肾虚的原因,多因房事过度,肾阴受伤,因此,称这种病为女劳疸。
如病至后期,出现腹如水状,是脾肾两败,故称不治(难治)。
酒胆的症状是:心中懊憹,郁闷不安,烦热,不能进食,时时想呕吐,这均是饮酒过多所致。
酒疸尚有小便不利,心中热,足下热等症状。
可以和本篇第四条联系起来看。
三、【原文】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白话解】阳明病而脉象迟的,是脾有寒不能消化食物,所以不能饱食,若饱食则气滞不化而感到烦闷而头晕目眩,而且小便必然困难,这是将要发生谷疸的征兆;虽然用了泻下剂,但腹部胀满依然不减,之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脉迟的缘故。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谷疸寒化的病机。
谷疸属胃热,脉当数,今反迟,这显然是太阴(脾)虚寒证。
因为太阴虚寒,不能消化谷食,所以食难用饱,如果食饱则气滞不化而烦闷,浊气上升则头眩,下流膀胱则影响下焦气化功能,故小便难。
若误用攻下,伤其中阳,不但腹满如故,且易导致病情恶化。
本条所论属阴黄,辨证的关键在脉迟,同时还应伴有舌淡、神疲、纳差、头眩、小便不利、腹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
治疗本证当用温法,如理中汤、四逆汤等。
可参考《中医内科学·黄疸》相关章节。
四、【原文】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五、【原文】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①,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六、【原文】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注释】①靖(jìng静)言了了:指病人神情安静,语言不乱。
【白话解】上三条通解:患酒疸的病人,一定会有小便不利,它的症候是心中热和足下热,这就是酒黄疸的病证。
患酒疸的病人,有的不发热,神情安静,语言清晰,腹部胀满,想呕吐,鼻腔干燥等症状,如果他的脉象浮的,说明病邪在上,可先用涌吐剂治疗;脉象沉弦的,说明病邪在下,可先采用下法治疗。
患酒疸的病人,感觉心中热想呕吐的,用吐法治疗就会痊愈。
【分析】上三条都是论述酒疸的证候,并指出酒疸的治疗原则。
酒疸是因嗜酒过度,湿热内结而成。
其主要症状是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呕吐、小便不利、心中(胃脘部)热、足下热等,其中小便不利则湿热不能从小便而排出是关键,所以“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为主。
病邪在上,心中热,脉象浮,宜先用吐法治疗,使湿热之邪吐出体外,吐后酒疸就会痊愈。
病邪在下,腹满,大小便都会不利,足下热,脉象沉弦的,可先用下法,泻大便,使湿热之邪排出体外。
大小便通利,黄疸可除。
七、【原文】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①,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②,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③,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注释】①黑疸:酒疸误下后的变证。
其证主要是目青面黑,大便色黑,并不是黄疸中的一种。
②心中如啖蒜齑状:啖(dàn淡),吃的意思。
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
此言胃中有灼热不舒,象吃了姜、蒜等辛辣之物一样难受。
③爪(zhuā抓)之不仁:搔抓皮肤,没有痛痒感觉。
【白话解】患酒疸的病人,如果误用下法,日久会转变为黑疸。
病人的眼睛发青而面色发黑,心中感到(胃中灼热)象吃了姜、蒜等辛辣之物一样难受,大便完全是黑色的,皮肤搔抓没有痛痒感觉,用手去抓都不觉得,病人脉象浮而弱,皮肤虽黑但微带黄色,所以知道这是酒疸因误用下法的结果。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酒疸误下变为黑疸的证候。
酒疸病虽然可以用下法,但应该审辨,必须是腹满,脉沉弦,才能施用,不是所有患了酒疸之后都可使用下法,如妄用下法,必然损伤正气,就会变成黑疸病。
其目青面黑,肌肤抓之不仁,大便色黑皆为血瘀之征。
心中如啖蒜齑状,是瘀热内蕴,上蒸于心的现象。
其脉浮弱,为热浮于上而阴不足。
面目虽黑而犹带黄色,可知是由酒疸转变而来。
其实不仅酒疸误下如此,凡黄疸经久不愈,皆有转变黑疸的可能。
八、【原文】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①,两热所得②,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③,热在里,当下之。
【注释】①火劫其汗:指用艾灸、温针或熏法,强迫出汗。
②两热所得:指火攻之热与体内邪热相互搏结。
③肚热:即腹中热。
【白话解】老师说:患黄疸病,出现发热,烦躁,气喘,胸胁胀满,口咽干燥等症状的,这是在初发病的时候,误用艾灸、温针或熏法等火攻的方法强迫出汗,以致热邪与火邪相互结合所致,因而发生黄疸。
但是黄疸病多数是是因湿郁而得。
治疗的方法,如果病人全身都发热,面目发黄,肚腹中灼热,为热邪郁结在里,应当用下法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误用火劫而发黄的证治。
黄疸病是湿热交蒸的病,如果在发病之初,用了火劫的方法,那就会出现发热烦喘,胸满口燥等症状,因为黄疸原有湿热之邪在内,再用火劫,不得外解,反增其病,故曰“两热相得”。
湿热黄疸是可以用下法的,但也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一身都发黄发热,肚腹里有热的,才可用下法。
这里所谓肚腹里有热,实际上是指肠胃实热的症状,假如没有实热,虽一身发黄发热,都不适用下法。
对本证现代多主张相机使用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治疗,值得参考。
九、【原文】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十、【原文】腹满,舌痿黄①,躁不得睡,属黄家。
舌痿疑作身痿。
【注释】①舌痿黄:(舌痿疑作身痿)即萎黄,现今解释为身黄而不润泽。
【白话解】上2条通解:脉象沉,口渴想喝水,如果小便不通利的,都有发黄的可能。
病人的腹部胀满,身体皮肤色黄而不润泽,烦躁而不能安睡,这些症状亦属于黄疸病的范畴。
【分析】上2条是指出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不同证候。
脉沉口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这就是要发黄的症状。
因为脉沉主病在里,亦为湿热瘀滞的反映。
小便不利是热不能从下除去,而渴欲饮水是水湿与热相结,既不外泄下通,势必蒸郁发黄。
腹满是太阴(脾)寒湿证,是脾不运化所致,这里的腹满,是按之软,与实热腹满拒按者不同。
躁不得睡,是湿郁于中,胃不和则卧不安。
腹满而又黄色晦暗,属于阴黄,所以说“属黄家”。
十一、【原文】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十二、【原文】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
发于阴部,其入必呕;阳部①,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注释】①阳部、阴部:阴指在里,阳指在表。
【白话解】上2条通解:黄疸这种病应当以十八天作为病愈的期限,治疗十天以上应当见好,若病情反而加重的为难治之症。
患黄疸病若出现口渴的,这种黄疸治疗困难;若黄疸病人口不渴的,这种黄疸可以治疗。
病邪发于里的,病人必然呕吐,若病邪在表的,病人就会恶寒怕冷、寒战而发热。
【分析】以上2条是指出黄疸病的预后情况。
第十一条的主要精神是告诫医生,黄疸病宜及早治疗。
在十日内痊愈就较好,因为十日内正气不衰,邪气易于排除;若超过十余日还不见好转,甚至转重,那是邪气很重而正气衰退,因而是难治的黄疸病。
文中所说的十八日、十日期限,不必拘泥,应该活看。
第十二条黄疸口渴,是湿热相持的现象,同时也意味着邪重热盛,病势方张,故治疗比较困难,口不渴说明热不盛,病邪浅,正能胜邪故易治。
阴部指里,病在里,病人可能出现呕吐,表现在脏腑,在里;阳部指表,病在表,病人可出现怕冷、发热,表现在躯干外表。
本病的预后不可拘泥,应该在治疗现实过程斟酌而定。
十三、【原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①,久久发黄,为谷疸。
茵陈蒿汤主之。
【注释】①心胸不安:指心胸中烦闷不安。
【白话解】谷疸这种病,恶寒发热,不能吃东西,食后就感头晕目眩,心胸中烦闷不适,时间久了,全身皮肤发黄而成为谷疸。
用茵陈蒿汤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谷疸湿热证的证治。
谷疸的形成,既有外感因素,又有食积、内伤,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最后酿成黄疸。
谷疸的症状,在本篇第二条指出,消谷,食即为满,食谷即眩,小便不通。
第三条指出,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腹满如故。
本条又指出,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
综合看来可以理解谷疸在不同的阶段,其症状也互有出入。
但其主要症状则为腹满,头眩,小便不利。
发病原因则是阳明谷气不消,湿热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