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并治第十五篇小结
- 格式:docx
- 大小:807.33 KB
- 文档页数:4
打卡《金匮要略》必背之:黄疸病脉病治第十五
黄疸为病身发黄,发黄之中分阴阳。
湿热郁蒸为阳疸,寒湿郁郁结阴疸名。
阳疸如橘色鲜黄,脉説苔黄腹满胀。
烦热口渴大便秘,小便不利短而黄。
谷疸寒热不能食,食即头眩心不宁。
酒疸不食时欲吐,心中疼热懊憹生。
无论谷疸与酒疸,治法都在湿热中。
湿多热少苔白腻,茵陈五苓放胆用。
热多湿少苔黄燥,栀豉大黄枳实清。
湿热两盛苔黄腻,茵陈蒿汤功无量。
阴黄晦暗色不泽,口淡舌润手足冷。
胸闷无热脉沉迟,大便溏薄小便清。
食难用饱饱则烦,助阳化湿理中苓。
黄疸表虚兼外感,桂加黄芪法可宗。
少阳黄疸腹痛呕,大小柴胡保安康。
火劫发黄热壅盛,攻泄里热黄无踪。
燥结发黄便不通,少腹急满膏发攻。
温清渗下化瘀结,遣方用药要恰当。
又有一病虚痨黄,他与黄疸大不同。
黄疸为病尿不利,痨黄小便自畅通。
痨黄只因精血亏,无湿无热肤不荣。
女痨身黄额上黑,少腹急满引膀胱。
八味肾气鹿茸散,腹如水状难逃生。
若兼瘀血腹满胀,便溏如漆黑而亮。
硝石矾石共为散,消瘀逐浊麦粥送。
小便自利男子黄,益阴扶阳小建中。
麻黄醇酒治黄疸,瓜蒂为散治诸黄。
思考:
1.如何理解“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2.“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为什么?欢迎留言!。
【《金匮发微》曹颖甫】黄疸病证并治第十五黄阐病证并治第十五寸口脉浮而缓,则为风,缓则为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杀,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杀即眩,杀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杀瘅。
湿与热并乃生黄色苴荣在壅酱面,在愈其明证也,故论黄瘅所由成,必先论脾藏之湿,脾主肌肉,而汗泄于肌理,气达于四肢,则湿无停阻之患,惟风中肌肉则脾阳必顿,顿则腠理闭塞而肌肉为痹。
四肢为脾所主,湿热留于脾藏,故四肢苦烦,风脉本浮,湿痹肌肉则缓,寸口见浮缓之脉,脾中瘀热行周身,而面目爪甲俱黄矣,此一因也,一系胃中之热。
胃热固能消谷,而肌肉外受风寒,内困脾阳,即宿食为之停阻,水杀停于中脘,湿热以日久而增,故趺阳见紧数之脉,便可决为发黄之渐,此二因也。
一系风邪由肌腠入里,循三焦而下及于胃,肾为寒水之藏,下有二管,直接膀胱,为水道所从出,风阳吸于肾,则水道不行,寒邪由肌腠犯脾藏,则脾以虚寒而留湿,食谷即眩者,湿与热混杂而浊气上冒于颠也,寒入足太阴,脾不能为胃输津液作汗,湿热反致内陷,小便不通,胃中浊热无外出之路,乃由胃而流入膀胱,故于尺部少阴脉浮见肾水不流,足背趺阳脉紧风脾阳不运,皆足蕴蒸发,此三因也,名曰杀瘅。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瘅,腹如水状不治。
女劳瘅证状有六,一曰额上黑,额上为颅骨覆脑处,肾虚者脑气必亏,故精气不荣于额上而见晦滞之色,陈修园以额上为心部,肾邪重而水色见于火部,直瞽说耳,二曰微汗出,微汗出似不足为病,而女劳瘅独否,尽用力入房皮毛开而汗液屡泄,泄之不已,皮毛从此不收,津液即随时漏泄,三曰手足中热,则由以欲竭精之时,手足用力太猛,少阳胆火乃乘少阴之虚流溢于劳宫涌泉二穴,四曰薄暮即发,薄暮阳衰之候,寒湿下动,乃反迫真阳而外出,五曰膀胱急,寡欲者肾阳充,充则下焦水道布气于少腹,膀胱以温和而缓,多欲者肾阳虚,虚则阳气不及州都,膀胱以虚寒而急,此证与脉紧为寒同义,可见陈修园谓肾虚累及外府,犹为未达一间也,六曰小便自利,自利者不自知而利也,肾关不固,则小溲不禁,黄坤成载谓火败水寒,蛰藏失政,尽略近之,若夫脾肾两败,腹如水状,即为不治之证,尽腹为足太阴部分,肾即在腹之两旁,肾藏无火,不能蒸化脾阳,由是脾藏虚寒,湿邪凝互从而腹满,然苟用四逆加茵陈蒿以治之,何尝不可挽救一二,昔金子久患此证,自服茵陈蒿汤,不愈乃就诊于丁君甘仁,授以附子汤加茵陈,但熟附子仅用钱半,服二剂不效,乃仍用茵陈蒿汤,以致脾气虚寒,大便色白而死为可惜也,但金本时医,即授以大剂四逆汤,彼亦终不敢服,则是有方与无方同,有药与无药同,经方见畏于世,若此可慨矣。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黄疸病并治第十五黄疸病并治第十五黄疸病呢,意思就是黄色的病。
前面介绍的黄汗并不是真正的黄色的病。
所以前面黄汗是你没有流汗的时候是正常人。
这个呢就是你可以看到黄色。
中医呢,黄色分两种,一种是阳黄,一种是阴黄。
阳黄的颜色呢看起来比较鲜黄,象橘子一样很鲜亮,光鲜亮丽的黄。
这种黄呢比较好治,常常很快就可以治好。
我治大概在十天左右;但是阴黄,一种黑黑暗暗的黄就比较难治。
那这一篇讲的就是这个,那包括它的病因,起源。
我们来看第一条。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他说寸口脉浮而缓。
寸是阳,大家要记得,寸就是阳脉。
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所以中医就是一些地方不容易让人家懂,我讲个观念给你们听。
有两种黄疸的成因,那这段讲的是什么?有两个,第一个是外来,第二个是内发。
不管是外来还是内发。
基本上会造成黄疸的原因是胃过快,脾过慢。
因为湿累积在脾脏里面。
当很多的湿累积在脾脏里面以后,脾脏会肿大。
顶到十二指肠顶到胆这边。
当它顶到胆的时候,胆汁呢会逆流跑到肝里面去......再跑到全身上去了。
造成胃会过快,脾会过慢,脾湿的原因呢,就是这两个。
首先我们介绍外因。
外因呢,脉浮者,就是有表证,我们一个人呢,常常......比如说你在冷气间里面,或者是你是过去的三轮车夫,或者是你是马夫,无所谓,反正就是劳力工作的人,甚而至于在家养尊处优的人有时候也会出汗,可是你汗,中医一直在讲,汗一定要透发。
那你呢,汗如果没有透发,就容易积湿在身体里面,累积湿在身体里面,哦,积湿在身体里面。
那我们为什么要去做按跷、呼吸吐纳、练功夫......不管你是太极拳哦也好,什么都没有关系......就是要把那个平常累积的湿排掉。
好,那如果一天两天累积的湿没有影响,可是你常年累月累积了湿之后就会产生影响。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15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本篇提示】此篇专论黄疸病的脉象、症候及其治法。
黄疸病又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类型,都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临床特征,又都以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
一、【原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①。
痹非中风,四肢苦烦②,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注释】①痹:闭塞之意。
②苦烦:重滞不舒的意思。
【白话解】寸口部位的脉象浮而且缓,脉浮为风,脉缓为湿,风与湿合而痹。
这不是外邪的风痹证,乃是风湿郁滞在脾,脾主四肢,所以四肢感到重滞很不舒服,脾的颜色是黄的,瘀热遏郁在脾而行于外,就成为黄疸。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黄疸的发病机制。
脾是产生内湿的根源,也是发生黄疸的病机所在。
脾脏所蕴积湿热溢入血分,行于体表,则发生黄疸。
脾主四肢、肌肉,脾有湿热,四肢就必然感觉到重滞不舒。
二、【原文】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①,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弦,谷气不消,胃中苦浊②,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③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④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注释】①消谷:指能食善饥。
②胃中苦浊:浊即湿热,下“浊气”同。
苦浊,即苦于湿热,或为湿热所苦。
③薄暮:即黄昏之时。
④心中懊憹:指心中郁闷不宁。
【白话解】趺阳部位的脉紧而数,数脉是胃有热,胃热则能消食善饥,紧脉是脾有寒,寒伤脾阳不能运化,所以出现食后感觉腹部胀满,这是谷疸的脉象。
尺部的脉象浮是风热伤肾;趺阳部位的脉象紧是寒邪伤脾。
风与寒相合为害,以致进食后即感到头部眩晕,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以致胃中为浊气停滞而感到难受,湿热浊气向下流于膀胱,就会出现小便不通利。
由于足太阴脾感受寒邪,脾主湿,又由于寒化热而移于膀胱,以致湿热没有出路而全身发黄,这种病名就叫做谷疸。
额部发黑并微微汗出,每到黄昏(傍晚)时分就感觉手足心发热,膀胱胀满拘急而小便通畅的,这种病叫作女劳疸。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2)酒疸编辑整理解英原文: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讲解:前额处一片黑又亮,有轻微汗出,一到傍晚时分,就手足心发热,小腹拘急,小便反而正常,这叫女劳疸,古人认为这是由于房事过度,或虚劳引起的一种黄疸。
“腹如水状不治”,水、是无色无形状的,“水状”是一切柔软的象征。
“女劳疸”本是一种慢性顽固的虚劳疾病,柔软反不治,反要死,那么硬满则能活了,于理不通。
若说腹内有水不可治,倒还能说过去,于理较通。
可是在清朝之前,古人的思想是没有腹水的概念的,只能叫硬满,痰饮,悬饮,也只有到清朝之后,西学东进,才有了这腹水西医专用名词。
若说中医早就五脏水的说法,与现在的腹水,是风马不相及的两种概念内容。
“腹如水状不治”,这句话,也只有知道腹内有水,对腹水这专用名词清楚,时间在明末之后的后代伤寒大师,变通所加。
无论伤寒大师如何狡辩,唐本或赵开美怎样,都无法改变“腹如水状不治”,内暗含有腹水之意的事实。
从这里也看出,反证了伤寒论并不是一人之功,是经历了无数大师,一代一代辛劳的心血结晶。
原文: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讲解:“心中懊憹而热”,这是胸中有郁热了,那就一准有饥而不能食,欲呕了,这是一个栀豉汤证了,“名曰酒疸”,就一定还伴有黄疸了,那就据证再加减则成。
原文: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讲解:既然冠以“阳明病”,就必然具备一些阳明病的某些特征,能吃,汗出等热性特征,可他又说“脉迟者”,这里迟脉主寒,寒则不能食,寒与阳明热抟结,就变为能吃,但一吃就胃口饱胀,饱胀就头晕,小便不利,这是要发作“谷疸”的前奏。
医生见胃口饱胀,以为有宿食积滞,采用泻下法,欲驱除积滞,虽用了泻下法,依然腹满胀不见轻,这是脉迟,热中夹杂有寒造成的,是治不得法。
❤安医生讲金匮要略目录❤安医生讲金匮要略卷上目录第一讲《金匮要略》开篇的话第二讲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得失第三讲《金匮要略》的来历第四讲痉病的分类第五讲痉病的成因第六讲痉病的治疗第七讲小汗法治疗风湿第八讲小汗法方剂举例第九讲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第十讲太阳中暍第十一讲百合病者,百脉一宗第十二讲滑石代赭汤第十三讲百合滑石散第十四讲甘草泻心汤第十五讲赤小豆当归散第十六讲阴气孤绝与阳气独发第十七讲柴胡桂枝干姜汤第十八讲防己地黄汤第十九讲桂枝芍药知母汤第二十讲乌头汤第二十一讲古今录验续命汤第二十二讲越婢加术汤第二十三讲黄芪桂枝五物汤第二十四讲小建中汤第二十五讲黄芪建中汤第二十六讲暮蓣丸第二十七讲炙甘草汤第二十八讲甘草干姜汤第二十九讲射干麻黄汤第三十讲厚朴麻黄汤和泽漆汤第三十一讲麦门冬汤第三十二讲葶苈大枣泻肺汤第三十三讲桔梗汤第三十四讲皂荚丸第三十五讲生姜甘草汤第三十六讲奔豚汤第三十七讲桂枝加桂汤第三十八讲栝楼薤白白酒汤第三十九讲枳实薤白桂枝汤第四十讲桂枝生姜枳实汤。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目的:探究在黄疸病的临床认识以及治疗过程中《金匮要略》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方法:从黄疸病的病因、病机、分类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阐述了《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临床认识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结果:《金匮要略》中指出黄疸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外感湿热发黄、燥结发黄、寒湿发黄、虚劳发黄、火劫发黄以及女劳发黄等六个方面,其中以湿热发黄为主。
在《金匮要略》中黄疸病主要被分为四类,包括谷疸、酒疸、女劳疸以及黑疸。
《金匮要略》认为黄疸病的主要病因为湿热发黄,因此,临床治疗黄疸病时应以辨别患者湿热的多少为主,从而选择对症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结论:《金匮要略》中对黄疸病的论证内容十分广泛,其内容涉及到了病因、分类、辨证、临床治疗以及预后等,对现代临床黄疸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黃疸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尿黄、身黄以及目黄等,黄疸病名称的由来来源于《内经》。
但是,在《内经》中对于黄疸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方剂内容等却并未涉及[1-2]。
本研究主要探究了在黄疸病的临床认识以及治疗过程中《金匮要略》所发挥的作用,旨在为黄疸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1 临床典型病例患者,女,58岁,乏力、腹胀、身目黄染1月,加重2周。
既往乙肝肝硬化病史10年,2006年阿德福韦酯片口服抗病毒治疗,2015年2月减半5 mg,口服,1次/d,5月停用阿德福韦酯,9月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均阴性。
身目黄染,腹胀,乏力,口干,纳少眠可,尿500~1000 mL/d,大便少、干。
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倦,定向力、计算力正常,扑翼样震颤(-)。
慢性肝病面容,面容晦暗,全身皮肤黏膜、巩膜重度黄染。
肝掌(-),蜘蛛痣(-)。
心肺未见异常。
腹膨隆,无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墨菲氏征(-),移动性浊音(+)。
双下肢轻度水肿。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涩。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精讲二黑疸好,我们上课,刚才讲了第2条,和第4条原文,有关黄疸的分类,谷疸、女劳疸、酒疸,谷疸的命名我已经说了,是由饮食失节和不洁所致的黄疸,叫“谷疸”,“女劳疸”是由房劳伤肾所致,如何认识,我也谈了看法,关于“酒疸”,就是因嗜酒过度,嗜酒伤中,湿热内蕴所致,就叫做“酒疸”。
有关它的脉症,我给大家再综合一下,比方说谷疸,“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小便不通,身体尽黄”,这是刚刚第2条里面涉及的。
第3条,讲的是寒湿谷疸,“食即为满,食难用饱,小便必难,脉迟”,都印证了,不管是湿热谷疸,还是寒湿谷疸,不是小便不通,就是小便必难,但是,谷疸的主要症状应该是,食谷即眩,食难用饱,是脾虚的主要表现。
病因病机,我们怎么推导呢?由于饮食失节和不洁,湿热或者寒湿,内阻中焦,郁蒸所致,关于是胆汁外溢,还是不循常道,后来发展,由脾胃的病位,影响到肝胆的疏泄,如果说我们拿,仲景方证来佐证,我提到了小柴胡汤、四逆散,实际上,仲景已经有这样的意识,但是,在本篇里面,没有专门论述,在病机上,我认为后世的发展,还是基于仲景的这个学术思想。
酒疸,病因病机,我们说,酒疸因嗜酒伤中,湿热内蕴所致,也是由于清浊升降失常,因为反复讲,病者不是时时欲吐,就是心中懊憹、心中热,足下热、小便不利,因此,这就是清浊升降失常,影响肝胆疏泄,在主症上,我再重复一遍,就是“心中懊憹而热”,包括“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证,第4条讲到“心中热,足下热”,但关键是不能食,时欲吐,也有小便不利,但是,脉迟。
我再重复一遍,谷疸是以食谷即眩,食难用饱为主症,而酒疸,是以心中懊憹为主症,这是湿热内蕴造成的,女劳疸病因病机已经说了,包括它命名,是房劳伤肾,导致的肾虚有热,主症上,身尽黄,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小便自利,腹如水状不治,尺脉浮,这里面关键词,也可以说,它的典型主症,应该是额上黑,小便自利,前两者都有小便不利,唯独女劳疸,小便自利,因为它没有湿热在膀胱,所以,没影响小便,小便自利,尺脉浮临床可见,但是,更主要的是来提示病因病机,说明女劳疸是房劳伤肾所致。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五篇: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
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为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
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十五黄疸病脉证并治十五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这一节就是说太阳伤寒,手足自温,脉浮缓,它是系在太阴,是里有湿,所以才说缓不是太阳中风那个浮缓,这个缓不是由于汗出,津液被夺而缓,是里头停湿,津液自然不充于体表了,所以缓。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这一段主要是说谷疸,谷疸首先是胃有热能吃,但是脾虚,反而能食而不消,如果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因为食而不消,里头停湿了,蕴热,有发生黄疸的可能,但要是小便自利,不会发生黄疸,风寒相搏,就是风伤肾、寒伤脾,这两个结合起来就叫风寒相搏,就是脾肾俱伤。
这个脾伤,他就不能消谷气,所以说谷气不消,谷气不消他里头蕴湿,再一吃东西,再一有热,湿热往上蒸腾,他脑袋就晕。
胃中苦浊,这个浊既有湿也有热,所以以湿热为苦,当然心中烦都概括了。
这种浊气,就是湿热、浊热之气,就是谷气不消,配合他有湿,往下走。
下走如果小便通,那就是由小便把浊气泄出了,也不至于发黄。
那么小便不通,他是热伤肾。
小便不通,阴被其寒,这个阴指里,就是寒湿之气都在里头来,伏里了不得泄出,那么热也只到膀胱,也不得越,小便不利了,身体尽黄,这样子热与湿瘀在里,就一身全黄了。
这种黄哪来的呢?就由于谷气不消,所以叫做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额上黑,这是肾气伤的一个证候。
微汗出,表和啊,不是外来的。
手足中热,薄暮即发,他是白天非常的安静,薄暮以后手足中热,这是咱们说的血虚热了。
膀胱急,小便自利,膀胱急就是膀胱那地方憋的荒,也叫急。
那么小便不利就是蓄水,小便自利这是有血,这就是瘀血。
名曰女劳疸,这一切都是由于不节制房事,女劳而致,所以叫女劳疸。
第十五篇黄疸病脉证并治黄疸病,有些同学以为是现在的“黄疸”,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张仲景是怎么说的,我看过后觉得好像不是的。
“黄疸病”跟现在的黄疸、萎黄有类似,但是比现在的说法更全面,范围也广很多。
【原文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
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原文1,“缓”是血气不足。
病人出现萎黄的情况,就是脾胃方面吸收不足了,是脾胃不够还是生活条件不够,这都是有可能。
不能说,病人虚就是血气不好、血虚、脾胃不行,有时候是生活条件跟不上,也会出现萎黄。
“痹”是血气不足了,是在警告你了。
【原文2】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原文2,“紧而数”也是阴不足的情况。
趺阳脉和胃气方面的关系很大,现在把脉就很少把趺阳脉了,特殊情况才把。
“谷气不消”就是中阳不足了,就会出现水气等情况。
“小便不通”,下焦的阳气也出问题了。
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张仲景在这里说得比较玄乎。
前面说“数则为热”,这是肝胆的热而不是脾胃的热,如果是脾胃的热,病人的消化就是正常的,也不会出现“谷气不消”,所以这个病人是肝胆有热而脾胃阳虚的,就会出现“谷疸”。
“身体尽黄”是胆汁分泌过旺,溢出来了或者是不能很好排泄。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如果是有腹水的“疸”,这个是很麻烦。
现在来说,很多情况在临床中经常会发现,额头黑是个大问题。
我们以前看相的人都说,额头发黑,没运走了。
下午的时候,手足热得更厉害的、膀胱急、小便自利等等,都是能在临床中看得见的,还没到腹水很严重的情况。
刚才的“谷疸”上热下寒的体质,肝胆热、脾胃寒的常见。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并治第十五篇小结
本篇阐论黄疸病脉症及治疗。
黄疸病以身目发黄为主症,有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之分,其因有湿热、寒湿、火劫、燥结、女劳以及虚黄等,但以湿热为多,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诸法贯穿其中。
小结
1.要点:
(1)本篇讨论了因湿热、火劫、燥结、寒湿、女劳及虚劳等各种不同病因所致的发黄证候与治疗,还涉及到有关变证、兼证的处理。
但以湿热发黄为重点。
(2)本篇根据黄疸病的不同病因和证候,又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
谷疸与饮食有密切关系,由于脾胃湿热熏蒸所致,主症为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烦;但也有脾虚寒湿所致,症见脉迟无力,纳差,头眩,小便不利,腹满或大便溏薄,神疲肢倦,苔白腻,色黄晦暗。
酒疸由于长期饮酒过度,酒热伤胃引起,主症是心中懊恢或热痛。
女劳为房劳伤肾所造成,具体症状是日哺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小便
自利,额上黑,足下热,大便必黑,时溏。
女劳疸,谷疸,酒疸日久不愈,血分瘀滞可变成黑疸,症见目青面黑,心中如吱蒜面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脉浮弱,皮肤黑而微黄。
(3)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把黄疸概括为阳黄、阴黄两类,并进一步把阳黄分为湿胜、热胜或湿热俱盛等类型,这样就更有利于辨证论治,使本篇所出方治,便于临证应用。
(4)关于治疗,无论谷疸、酒疸,应首先从病机分析,分清湿胜、热胜、湿热俱盛等情况。
如茵陈五苓散证,属于湿胜的黄疸;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证,属于热胜的黄疸;茵陈蒿汤证,属于湿热俱胜的黄疸。
至于脾虚寒湿所致黄疸,治宜温中散寒化湿,书中未出方剂,当用理中、四逆等方加茵陈。
女劳疸,有兼瘀与不兼瘀之分。
硝石矾石散适用于前者,若不兼瘀者,书中未出治方,后世多主张补肾,可适当选用补肾方剂。
此外,诸黄而有表证者,如桂枝加黄芪汤证治;邪郁少阳的,柴胡汤证治;因误治损伤胃气产生哕的,如小半夏汤证治;因肠胃燥结的,如猪膏发煎证治。
最后提出的小建中汤是为虚劳痿黄证而设。
还需看到,上述女劳、虚劳所致的发黄多与湿无关,所以它们发病特征是小便自利。
(5)通过本篇学习,结合《伤寒论》有关治疗黄疸的内容,则可以开拓思路,进一步等握伸景治黄八法的临床应用。
如清法的菌陈蒿汤证、栀子大黄汤证、栀子柏皮汤证(见《寒论》、茵陈五苓散证;下法的大黄硝石汤证;消法的硝石矾石散证;补法的小建中汤证;汗法的麻黄连翘赤小豆证(见《伤寒论》)、桂枝加黄芪汤证;和法的小柴胡汤证;吐法的瓜蒂汤证。
温法虽未出具体方治,但可“于寒湿中求之”(见《伤寒论》),后世茵陈理中汤,茵陈术附汤之类可以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