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金匮》医圣仲景认为饮酒的危害之酒疸(1)
- 格式:docx
- 大小:15.95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1.《金匮要略方论》的原作者是()答案:张仲景2.《金匮要略》强调杂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于()答案:元真不足3.《金匮要略》以病分篇排列,其中数病合为一篇的类型包括()答案:分科合篇;病机病位相仿的病;不便归类的病;证候相似的病4.《金匮要略》的论治思想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答案:标本缓急,治有先后;重视正气,治病求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未病先防,即病防变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是()答案:《金匮要略》第二章1.卒厥病人,临床如出现身和、汗自出者,其病机()答案:气血通畅2.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多属()答案:骨节间病3.《金匮》首篇指出反常气候中“至而太过的涵义是指冬至后以得甲子,天因温和。
答案:错4.下列哪些治疗大法是《金匮》首篇提出来的()答案:表里当分缓急;治病当随其所得;虚实必须异治;新旧宜有先后5.仲景指出“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下列各项哪几项为“所得”()答案:脾病湿困而居燥室;胃阴不足而用凉润;脾病湿困而用辛温第三章1.湿病中麻黄加术汤用白术的目的在于健脾。
答案:错2.伤寒八九日,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治用()答案:桂枝附子汤3.防己黄芪汤的功效以下列哪项为主()答案:益气固表4.《金匮要略》治湿病表实证的主方是()答案: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5.下列各症,哪些是太阳中暍的临床特点()答案:口渴;身重;乏力;恶寒第四章1.《金匮》百合病的病机是下列何项()答案:心肺阴虚内热2.百合病的病理有“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之说,所谓“一宗”,这里是指()答案:主血脉的心脏;朝百脉的肺脏3.百合病误吐后,治宜选用下列何方()答案:百合鸡子汤4.甘草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答案:干姜、半夏;人参;甘草、大枣;黄芩、黄连5.《金匮》狐病篇指出蚀于下部二阴为狐。
答案:对第五章1.乌头汤证的主要病因是下列何项()答案:寒湿2.中风,邪入于腑,临床可见下列何种证侯()答案:肢体沉重3.《金匮》指出中风病的典型主证是但臂不遂。
仲景巧用酒,治愈难治病酒在我国的酿造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古代用稻米做原料,以稻草煎熬,使之成为祛病强身的滋补剂,即“汤液”,又在“汤液”的基础上,酿造为酒。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云:“必以稻米炊之以薪……自古至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尔。
”醪是醇酒,醴为甜酒,可见酒早已应用于医药方面,并被誉为“百药之长”。
酒的品种繁多,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等条件的不同而各异,但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蒸馏酒(烧酒类)和非蒸馏酒(米酒、果酒类)。
烧酒是元代发明的,古代用酒是米酒,其味辛甘,色如琥珀,在《伤寒杂病论》中总称之为清酒。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用酒的方剂共有21方,其中《伤寒论》中六方——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抵当汤,《金匮要略》中十五方——即鳖甲煎丸、侯氏黑散、防己地黄汤、天雄散、薯蓣丸、肾气丸、大黄虫丸、瓜蒌薤白白酒汤、九痛丸、赤丸、胶艾汤、当归乌药散、白术散、土瓜根散、红兰花酒。
其中注明用量者七方,即鳖甲煎丸、防己地黄汤、瓜蒌薤白白酒汤、胶艾汤、红兰花酒、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仲景用酒的方法酒水合煎法:是用一定用量的酒和水混合后煎煮药物。
用这种方法煎药有炙甘草汤、胶艾汤、栝蒌薤白白酒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其中栝蒌薤白白酒汤中的白酒,虽是方中药物组成部分之一,但形式上是酒水合煎法。
酒送服法:是用酒送服丸剂或散剂。
书中标明用该法的有十方:天雄散、薯蓣丸、肾气丸、九痛丸、赤丸、侯氏黑散、大黄虫丸、土瓜根散、当归乌药散、白术散,上述方剂均未说明酒的用量,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对酒的耐受情况酌量使用。
酒浸药法:是将药物用酒浸泡,然后绞汁取用。
此法仅有防己地黄汤一方。
酒煎药法:即用酒煎煮药物,该种用法的有单方红兰花酒和复方鳖甲煎丸中的鳖甲一味药。
酒洗药法:是用酒来洗方中某一味药物。
三承气汤和抵当汤中的大黄是用此法。
仲景用酒的目的酒作为药用,是多方面的。
浅谈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作者:胡晓阳李紫薇邹尚亮张双良朴圣爱来源:《健康护理》2019年第02期1 病名沿革中医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出“酒”之相关疾病的著作为《黄帝内经》,在《素问·病能论》[1]中首次提出“酒风”病名,明确描述其症状为“病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并且首载了治疗酒后疾病的方药,开中医酒病论治之先河。
《灵枢·论勇》[2]中也提出了“酒悖”,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
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奠定了中医论酒病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饮酒所致疾病进行了详尽论述。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提到,“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首次提出了“酒疸”的病名及临床症状,其“不能食、时欲吐”与现代酒精性肝损伤的食欲不振、恶心欲呕、黄疸症状相吻合,为现有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症状特征较为明确的酒精性肝损伤的中医病名记载。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酒癖”一名,概括了酒癖的病因病机及其主症,即胁下积块,时时而痛,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炎的肝区疼痛、伴有肝肿大症状较相似。
该书中还提出了“酒瘕”,指出该病为“人有嗜酒,……积久渐瘦。
其病遂当思酒,不得酒即吐,多睡,不得能食”,即酒瘕为病,其人日渐消瘦,不思饮食,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炎的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亦相似。
明·张介宾所撰《景岳全书》中则首次提到了“酒鼓”一词;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提出“酒胀”,并将其阐述为“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前后便具有血”,可知“酒鼓”、“酒胀”为同一种病证,即腹部满而臌胀,伴有血瘀、下血之证,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硬化出现的腹水、腹痛、面色晦暗等症状相似。
在历代医家论酒病的文献中,仍有许多常见的酒病相关的病名,如“酒毒”、“酒醉”、“恶酒”、“酒痰”、“酒厥”等,本文以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为主线对其进行梳理,可得到“酒疸”、“酒癖”、“酒臌”为较具代表性的病名。
浅谈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1 病名沿革中医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出“酒”之相关疾病的著作为《黄帝内经》,在《素问·病能论》[1]中首次提出“酒风”病名,明确描述其症状为“病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并且首载了治疗酒后疾病的方药,开中医酒病论治之先河。
《灵枢·论勇》[2]中也提出了“酒悖”,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
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奠定了中医论酒病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饮酒所致疾病进行了详尽论述。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提到,“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首次提出了“酒疸”的病名及临床症状,其“不能食、时欲吐”与现代酒精性肝损伤的食欲不振、恶心欲呕、黄疸症状相吻合,为现有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症状特征较为明确的酒精性肝损伤的中医病名记载。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酒癖”一名,概括了酒癖的病因病机及其主症,即胁下积块,时时而痛,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炎的肝区疼痛、伴有肝肿大症状较相似。
该书中还提出了“酒瘕”,指出该病为“人有嗜酒,……积久渐瘦。
其病遂当思酒,不得酒即吐,多睡,不得能食”,即酒瘕为病,其人日渐消瘦,不思饮食,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炎的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亦相似。
明·张介宾所撰《景岳全书》中则首次提到了“酒鼓”一词;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提出“酒胀”,并将其阐述为“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前后便具有血”,可知“酒鼓”、“酒胀”为同一种病证,即腹部满而臌胀,伴有血瘀、下血之证,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硬化出现的腹水、腹痛、面色晦暗等症状相似。
在历代医家论酒病的文献中,仍有许多常见的酒病相关的病名,如“酒毒”、“酒醉”、“恶酒”、“酒痰”、“酒厥”等,本文以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为主线对其进行梳理,可得到“酒疸”、“酒癖”、“酒臌”为较具代表性的病名。
浅谈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
在《内经》、《素问》、《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就有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的记载。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虽然不及现代医学精细和系统,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经验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包括了对病因的理解。
在古代医学中,酒精性肝损伤被归纳为“酒邪”的范畴,认为过量饮酒会伤肝。
古人提出“饮酒伤肝”的概念,指出过量饮酒会耗伤肝气,导致肝脏功能失调。
这与现代医学认为,酒精通过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对肝脏造成损害的观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涉及到对症状与疾病的诊断。
古人观察到,酒精性肝损伤的患者常常出现面黄肌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无力等症状,同时还会出现肝区疼痛、脾胃不和、口苦口干等症状。
这些症状与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大致相符,说明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诊断经验丰富且准确。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还包括对治疗方法的探讨。
在古代医学中,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方法主要包括清肝疏肝、健脾和胃、理气和血、疏肝解郁等治疗原则。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采用中药治疗,如清肝泻火、健脾利湿、理气和血的药物等。
古代中医还提出了针灸疗法、饮食调理和起居调摄等治疗措施。
这些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促进肝脏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也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要预防酒精性肝损伤,首先应该避免过量饮酒,保持饮食的清淡和起居的规律。
还应该注意合理搭配饮食,多食以滋阴清热、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海鲜等,并且限制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要避免情绪的不良刺激,保持心情的舒畅愉快对于预防酒精性肝损伤也有一定的帮助。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精确和系统,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经验仍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金匮要略》中的酒现解作者:魏道祥关键词:《金匮要略》白酒米酒米醋据考古研究,五千年前龙山文化的早期,我国已开始酿酒。
商代的甲骨文已有“酒字”,商周遗址出土的青铜酒器品种数量之多,足以说明酿酒业已具规模。
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王朝,酿酒已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且品种业已不少。
公元前12世纪前半期我国已采用曲、蘖来酿酒了。
历代文献医籍关于酒的名称、品种、性质、作用,尤其在医疗上的运用、治疗上的地位均有不少精辟论述,《金匮要略》可谓其中之一。
白酒辛温轻扬。
辛以开痹,温以通阳,轻扬善行上走,能行营卫;并助药势以达病所。
但临床应用差异甚大,有用高梁酒的;有用绍兴酒的;有用米醋的;有用米酒的,均云有效验,皆曰源于《金匮要略》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和【瓜蒌薤白白酒汤】。
随历史之沿革一源而多歧是有可能的,但原意指何物,值得探讨。
白酒非米醋《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
《辞海》释六饮之“浆”指“淡酒”。
可见浆在古时是饮料的泛称,可能还包括酒浆,故不可仅作酢浆解。
《千金》、《外台》所载“白蝝酒”显然是指酒,而所载“白蝝浆”虽不能肯定指酒浆,但也不可断言是指酢浆,故言“蝝”即是“酢”,似欠妥。
再者今所言酱醋的“醋”,古人作“酢”,这是无异议的。
从《金匮·水气病篇》【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方后曰、方后注,结合《本草纲目·醋条》“弘景曰:醋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亦谓之醯,以有苦味,俗称苦酒”可知,方中之“苦酒”是指“米醋”。
因古人认为:“醋有数条,惟米醋二、三年入药。
余止可啖,不可入药,”《辑义》:“魏氏云: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
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镇江红醋是也……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入药”。
由此观之,醋之古称,虽有多名,但其呼甚严,未尝与“白酒”相混,更况仲景在一书中分别以“白酒”、“苦酒”列入方名。
一用作治“胸痹”,一用作治“黄汗”,显然是指二物。
第1篇1、试归纳并分析《金匮》首篇的治则。
答:(1)虚实必须异治.如肝实证则最易传之于所克之脏(脾),故其治当先治脾,以防肝病传之。
而肝虚则不传脾,其治除补之以本味(酸)外,尚须助用焦苦,因子(心)能令母(肝)实,益用甘味,因补土可荣木(2)表里当分缓急.表里同病时,一般当先表后里,但若以里症为急,则应先里后表(3)新久宜有先后。
如有痼疾即所谓久病,又患卒病即所谓新病,一般应先治卒病,因卒病见效快,而痼疾非旦夕可愈(4)攻邪当随其所得。
无论病邪自外入还是自内生,往往是两种甚或两种以上相合,故治疗必须分清轻重多少。
此外,尚须分辨邪正之盛衰强弱,以便药到则邪去正复。
2、简述首篇肝虚的治法及道理。
答:五味补五脏,“酸入肝”故肝虚证以味酸的药物补肝脏;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同时,火旺可制金,以防金乘木,故以焦苦的药物做辅助治疗;甘入脾,培土能荣木,又可制水助火,使肺金被制,以防乘犯肝木,故更用甘味的药物调补脾脏.3、试述上工治未病的理论依据。
首篇原文“治未病”的含义是什么?答:“治未病”是指调治未受克我之脏传变而病的脏腑.因一脏有病可依相克关系传变他脏,当某脏还未受克己之脏传变时,即进行调治,目的在于预防脏病相传,如肝实病而脾虚者,当泻肝实脾,以防肝病传脾。
上工懂得,五脏之间存在生克制化关系,一脏有病,最易传其所克之脏,故在治病脏(克我之脏)时,首先必须想到要用适当的方法或药物治其所克之脏,如治疗奔豚的奔豚汤中即用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防肝邪(气、火)传(脾)胃,胃和逆降则等于补益(调理)了脾胃,体现了“当先实脾”之治未病之旨。
若但治其肝,多肝病未已而脾胃病又起。
临床上见有肝炎即清热解毒利湿,而不辨其寒热虚实,结果是肝炎益重,且脾胃病(乏力,纳呆等)又现。
4、“厥阳独行"的含义是什么?“厥阳独行”是指阴气衰竭于下(即原文所谓“无阴”),阳气独盛于上(即原文所谓“有阳”)的阴阳失去平衡的状态。
从《金匮要略》浅析仲景对酒的应用警示作者:杜大林马维骐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金匮要略》中关于张仲景对酒的临床应用警示,论述了酒的品种,酒的食宜、食忌、食禁和药物使用禁忌,饮酒避忌,酒疸的定义、证侯、治法,黑疸的形成、症状,关于酒应用上的引申与发展,为酒的临床应用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关键词】金匮要略;仲景;酒;应用警示【中图分类号】 R228【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4-03-197-01酒用得适当能治病,《金匮要略》中用酒的方剂较多,包括单纯用酒煎药、酒水混合煎药、酒送服丸剂及散剂,分别起到引经助行药势、温阳补虚、散寒止痛、行血通脉、祛风通络、理肺健脾、化湿行水等作用,临床多有论述,这里不作赘述。
自古以来人们把酒作为交流感情、抒发情怀、调节情绪的神奇饮品,在觥筹交错中享受生理和心理上兴奋和愉悦的刺激。
随着酿造业的兴旺发展,酒应用不当所致的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日益严重的公共社会卫生安全问题。
《本草纲目》指出:“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
若夫沉湎过度,醉以为常者,轻者臻疾败行,甚则丧躯殒命,其害可胜言哉”。
《饮膳正要》提出:“醉饮过度,丧生之源”、“醉勿酩酊大醉,即终身百病不除”。
但在临床和生活中,我们对仲景关于酒的临床应用宜忌警示被束之高阁,严峻的现实告诫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再次敲响临床安全应用警钟。
1 酒的品种仲景用酒的品种主要有两种,一是白酒,一是黄酒,都是以米谷酿成的米酒,《中国药学大辞典》中说:“酒类颇多,凡供药用者,须用米酒,其味甘辛,其色美丽,如琥珀者清酒也,即方书中所称之无灰酒也。
清酒之初熟者为白酒,其味甘辛,其性大温”,清酒为古代黄酒或米酒中质地纯净者,仲景所用的白酒是将初熟的米酒过滤而成,为乳白液体,芳香可口,性味辛甘热,含量多在10-20%,属于低度酒[1],与现代白酒截然不同,现代的白酒,均属于蒸馏酒,又称烧酒,火酒,属于高度酒[2],服后更易助湿生热,与仲景所用的作用缓和、刺激性小的低度白酒不同。
俗话《金匮》医圣仲景认为饮酒的危害之酒疸(1)
在医圣仲景的医学名著《金匮要略》是一本治疗杂病的专著,里面记载了黄疸、中风、虚劳、消渴、吐血衄血等40多种疾病。
在论述这些疾病发病原因的时候,其中不少与饮酒有关系。
仲景小徒弟举例如下:
黄疸:
黄疸记载于《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
仲景根据病因将黄疸进行分类,其中与饮酒有关的就直接叫做“酒疸”。
关于酒疸的条文有:
第2条部分内容: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俗话条文:这一句是第2条的最后部分,是对酒疸的做的一个概念:心中懊恼烦热,不能正常饮食,总是有想吐的感觉。
为何会有这些表现呢?酒本身就是湿热之性,一个嗜酒的人(仲景称之酒客)长期大量饮酒,酒的热性烧灼胃脘,又向上熏蒸到心,所以心中会烦躁、郁闷,出现那种卧起不安、莫可名状的感觉。
有些人酒后就安静的睡觉,但很多是喝了酒耍酒疯,就是仲景描述的这种懊憹之感。
张飞、李逵喝了酒大概率会耍酒疯来发泄这“懊憹”,李白、杜甫作为诗仙诗圣那都是文化人儿,那就是作诗一首了!就连一代枭雄曹操喝了酒也是横槊赋诗,没有随便杀人。
当然了,曹操也说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导致后世很多人郁闷了就很久,还相当有理由。
但是殊不知举杯浇愁愁更愁啊!《水浒传》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何等威武!何等潇洒!却老婆被骚扰,自己被朋友出卖,差点被一把火给烧了!好不容易抓住了仇人,却又因为诏安大业有仇难报。
应该何等郁闷!于是终日喝酒,怎能不患这酒疸之疾呢!
湿热蕴积在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就不正常了,所以就不能好好
的吃饭了。
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所以还是得吃!但是勉强吃了呢,又加重了胃的热邪,胃的浊气往上反,所以总是有想吐的感觉,甚至食后就吐。
严重了形成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天长日久的,湿热进入了血分,血流不通畅了,湿热在血分郁积熏蒸,脾之本色(黄色)就会在人的体表显露出来,酒黄疸就形成了!想起来《雪山飞狐》金面佛苗人凤,老婆被抢,朋友出卖,面色如金,不知道是否酒黄疸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