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2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目录
卷上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奔豚气病脉证治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卷中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问:为什么高明的医生能够治疗未病之症?师曰:治疗未病之症,需要看到肝脏的疾病,知道肝脏传递给脾脏,就需要先治疗脾脏的实证。
四季脾王不受邪气的影响,不需要额外补充。
中等水平的医生不了解肝脏和脾脏之间的关系,看到肝脏疾病,却不知道要治疗脾脏实证。
肝脏疾病需要使用酸性药物进行补充,焦苦性药物进行辅助,甘味药物进行增强。
酸性药物进入肝脏,焦苦性药物进入心脏,甘味药物进入脾脏。
脾脏能够伤害肾脏,如果肾脏气血微弱,水分就不能流动。
水分不能流动,心火气就会过旺,从而伤害肺脏。
肺脏受到伤害,金气就不能流动。
金气不能流动,肝脏气就会过旺,肝脏就会自我治愈。
这是治疗肝脏补充脾脏的关键。
如果肝脏虚弱,就需要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补充,如果肝脏实证,就不需要使用这种方法。
经文中说:“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这是它的意义。
其他脏器也可以参考这种方法。
人类天生具有五个常数,由于风气的影响而生长。
风气虽然能够生养万物,但也能够伤害万物,就像水能够浮舟,也能够覆舟。
如果五个脏器的元气畅通,人就会健康平和。
外来的邪气和风气会导致人的死亡。
千般疾病难以治愈,但不超过三种情况:第一,经络受到邪气侵袭,进入脏器和肠胃,是内部的原因;第二,四肢和九个孔道,血脉相互传递,阻塞不通,是皮肤外部的原因;第三,房室、金刃、虫兽等伤害。
详细了解这些,就可以治愈疾病。
如果人们能够保持谨慎,不让邪气干扰经络,适当调整经络,使其流向脏器和肠胃,就可以治疗疾病。
四肢感到沉重和不灵活,就可以进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治疗方法,避免九个孔道阻塞。
此外,还需要避免违反法律法规,避免受到动物的伤害。
在饮食方面,需要减少冷热、苦涩、酸辣、甘甜等因素,避免身体虚弱,这样疾病就无法侵入身体的深处。
深处指的是三焦通会元气的地方,是血气流注的地方;表面指的是皮肤和脏器的文理。
问:什么是急需要救治里面和外面的病?师曰:如果医生给病人使用药物后,病人持续腹泻和身体疼痛,就需要急需治疗内部的病;如果身体疼痛后,腹泻得到缓解,就需要急需治疗外部的病。
从黄疸预后浅谈对“黄疸十八日为期”的认识-------读《金匮要略》体会“黄疸”一词早在《素问·平人气象论》日:“溺黄赤卧者,黄疸。
……目黄者曰黄疸”;又《灵枢·论疾诊尺》日:“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概括r黄疸的主要特征。
然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不拘泥于《内经》,而且有所发挥。
在《伤寒论》谓为发黄、谷瘅(疸);始在《金匮要略·黄疽病脉证并治》中,有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虚劳萎黄之分。
《金匮要略》论黄疸,湿热为其因,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脏腑多及脾胃胆肝肾,从病因分类有谷疸、酒疸、女痨疸、黑疸;从黄疸病的病机分类,其分为湿热黄疸、寒湿黄疽、瘀血发黄、火劫发黄及女劳发黄等。
其治疗《金匮要略》:“但利其小便”, “当以汗解之”, “当下之”等治疗原则。
篇中特别强调利小便在黄疸病中重要地位。
《黄疸,病脉证平治第十五》有云“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
一、黄疸预后判定㈠从口渴与否判定预后黄疸伴口渴,是因湿热化燥,病邪里加重,若饮水反助其湿,故难治;口不渴,说明热邪不盛,津液未伤,正能胜邪,病轻可治。
故《金匮要略》日:“疸而渴者,其疸难;疸而不渴者,其疽可治。
”㈡从有无腹如水状判定《金匮要略》日:“额上黑,……名日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张仲景在此说明,女劳疸肾虚日久,湿热内生,累及后天,脾肾两衰,腹如水状,乃属脾肾两败,故为难治。
㈢从有无腹满判定预后《金匮要略》中提到黄疸常伴有腹满之症,如“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又如“洒黄疸者……腹满欲吐”,但此处所提及的腹满,是由于脾虚湿阻,水谷不消,气机不畅所致,可治。
只有在论及女劳疸时,认为难治。
如《金匮要略》日:“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女劳得之;⋯⋯此女劳之病,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
”本条文说明了在女劳疸时,口久肾虚累及脾,脾肾两衰,故为难治。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20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3. 【病因-病邪特性】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4.【论治-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5. 【湿病-基本治法-发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金匮要略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金匮要略》原著或咨询中医学专家,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目录
卷上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奔豚气病脉证治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卷中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从整体观念论述杂病的治疗方针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朦准此。
(一)2论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疾病发生途径预防治疗的意义和方法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谁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月感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月感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月感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月感腑之文理也。
(二)3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四)4新久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五)师曰。
吸而微数。
其病在中焦实也。
当下之则愈。
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
在下焦者其吸远。
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
病患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
骨节间病。
语声喑喑然不彻者。
心膈间病。
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
头中病。
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
问曰。
病患有气色见于面部。
愿闻其说。
师曰。
鼻头色青。
腹中痛。
苦冷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
有水气。
色黄者。
胸上有寒。
色白者。
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
色黑为劳。
第1页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一、概述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本篇所论,包括了诸多以发黄为主症的疾病。
根据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湿热发黄(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寒湿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
劳发黄,以及虚劳发黄等,其中以湿热发黄为重点。
本篇分为:谷疸、酒疸、黄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元代的罗天益《卫生宝鉴》把黄疸分为阴黄、阳黄两大类。
二、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
(一)病因病机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湿热发黄病机:湿热蕴脾,溢于血分
风邪化热与湿互结,郁闭于脾,湿热陷入血分。发为黄疸。
主症:全身发黄,四肢重滞不舒。
应用: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去。
(二)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辨别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9)
腹满,舌(身)痿黄,燥(躁)不得睡,属黄家。(10)
湿热发黄:(1)渴欲饮水,不喜热饮,或饮水不多;(2)腹满,硬、胀、拒按;(3)小便不利;(4)
大便多燥结;(5)脉弦数有力或沉弦;(6)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寒湿发黄:(1)喜热饮,或者不渴;(2)腹满,软,喜按;(3)小便难;(4)大便多溏;(5)脉
沉迟;(6)舌萎黄(身萎黄),色如烟薰、晦暗。
(三)分类及其主症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
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
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
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2)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4)
谷疸:
病因病机:食谷不节,湿热蕴结脾胃。
主症:食谷即眩(食难用饱),胃脘痞闷,小便不通,全身发黄。
女劳疸:
病因病机:房劳过度,肾虚有热。
主症: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加重,小腹拘急,小便自利,腹水。
酒疸:
病因病机:嗜酒过度,湿热蕴结脾胃。
主症: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不利,全身发黄。
三、证治
(一)谷疸
1.湿热俱盛证证治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3)
病机:湿热蕴蒸脾胃,湿热并重。
主症: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腹满,小便不利,全身发黄。
第2页
治则:清热利湿,微通腑实。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清利湿热退黄;栀子清三焦而利水;大黄泄其瘀热。
煎煮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茵陈量大,先煎,后下栀子、大黄;大黄栀子为前茅,茵陈为后劲。
(二)黄疸
1.正治法——利小便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8)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16)
黄疸病的基本治则:利小便以祛湿。
2.热盛里实证治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19)
病机:湿热蕴结,热重于湿,里热成实。
主症:全身发黄,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大便秘结。
治则:通腑泄热,利湿退黄。
方药:大黄硝石汤
栀子黄柏清泻里热;大黄硝石攻下瘀热。
3.湿重于热证治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18)
病机:湿热蕴结,湿重于热。
主症:全身发黄,黄色不甚鲜明,食少脘痞,身重倦怠,小便不利,苔腻淡黄。
治则:利水清热,祛湿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化气行水,通利小便,茵陈利湿退黄。
4.兼表虚证治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16)
病机:湿邪郁表,营卫不和。
主症:身黄,发热恶寒,脉浮自汗。
治则:解表祛邪,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加黄芪汤。
5.兼少阳证证治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21)
病机:少阳邪热犯胃。
主症:身黄,腹痛,呕吐,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治则:和解少阳,或兼通腑实。
方药: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
(三)虚黄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22)
病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
主症:皮肤发黄而无光泽,伴见气短懒言,身体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薄。
辨证要点:小便自利。
治则:温补脾胃,生化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
应用:黄疸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