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d2721566.html,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作者:吴捷刘建涛

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著名动画作品创作家宫崎骏先生在自己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将二者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

【关键词】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宫崎骏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态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并总结了前人关于生态理论的优秀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一般生态系统是由人——社会——自然所组成,而且重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了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肉体上人靠自然界生活的生态思想。“……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表达了深刻的生态思想,即“人靠自然界才能生活”的思想,人和动物、植物一样,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不能脱离于自然界,我们的衣、食、住、行,其中的任何一样行为,如果离开了自然界,都是无法进行的。并且,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规模扩大,对大自然的依赖愈发显著。所以,如果外界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将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界,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2人必须尊重自然马克思认为,在适应自然的方式上,人和其他生物有本质的区别,其他生物并不能有效的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它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人在自然面前却是一种能动的存在,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驾驭环境,从而改造自然,有选择和创造自己命运的自由。人类适应自然体现了人类的受动性,改造自然体现了主动性,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离。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绝不是随心所欲的。马克思在《手稿》中非常明确的表明“它(人)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这说明了现实中的人,并非是什么神奇的存在,只不过是拥有意识的、高级的自然界。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以尊重和理解自然为基础,不能仅凭自我意识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和理解自然,实质上就是尊重和理解人类自己,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不是一般人意识中的简单的外部世界,而就是人类本身,就是人的存在。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然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就更应该对自然界产生敬畏之情。我们可以找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这一点,恩格斯

浅谈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OC)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马克思在批判研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其四个表现,并且指出扬弃异化的根本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异化现象的理论武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迫性分工和私有制依然存在,所以劳动异化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因而,在当前经济背景下,重读马克思异化劳动观,对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指导作用 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u Xichao 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is Marx in his book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 very important theory proposed by. Marx criticized the 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 resear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s of Hegel's idealism, view on the basis of feuerbach's humanism alien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labor. Marx's alienation labor view of comprehensive system reveals the root causes of alienation labor and its four performa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ublating alienation is to realize communism. The view of Marx's alienated Labour guide our correct recognition of the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a variety of ownership economy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compulsi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private ownership still exist, so the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on will exis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economic, reread Marx alienation labo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the reality guiding sense. Key words:Alienation of labor Realistic significance Harmonious society Guiding role 一、前言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摘要】生态思想的产生与人类大规模的改造自然的活动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关,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迫使人们不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加深对生态思想的研究。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是最早的生态思想家,他们的生态思想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自然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自然观基础上的,他们承认自然的客观优越性;主张自然的社会性,不能脱离人和人的活动谈论自然问题;自然是个整体,是个系统,人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必须受到自然的限制,所以人要预测和调控自己的行为,以免对自然系统造成破坏。 1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护自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和动物不一样,动物是被动性的存在物,人则是主动性的存在物,人类比一切动物都强,在于人的主动创造性。当自然环境改变时,动物只能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或者归于灭亡。人的能动性则使人始终把追求更适宜的环境作为奋斗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依靠积极地、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他们看来,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然而人创造环境的活动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活动。人是具有能动性,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不是不受制约的,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地规律性。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在,人类的盲目活动对自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早在19世纪50年代,雅科比在《改革报》上发表了关于论地球毁灭的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此给予了关注。对于人们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行为,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生产其最初产品,并使气候恶化。” 人通过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改造“进”的方面;而在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条件下,合理地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保护自然环境,则体现了人堆自然改造“退”的方面。二者有机的结合,让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有进有退。 2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马克思将自然界规定为人的一种身体。在他看来,人“不但是有机体,而且还是这种作为主体的无机自然”。自然对人来讲,不再是外在的存在,而是与人和人的活动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的另一种身体。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是人的身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单方面的需要,而是为了双方的互依互存、共同发展。人的有机身体和无机身体具有功能和需要价值关系,是双向的价值关系。一方面,自然地功能首先表现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提供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其次表现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提供人展示其本质力量的舞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人的活动方式也改变了

宫崎骏动画电影风格评析

一、宫崎峻其人: 宫崎骏,日本动画大师。生于1941年。 我想,关于他这个人,知道这些就足够了。 二、宫崎峻动画: 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说“宫崎峻”这个名字,只是简单看看下面的清单吧,(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比较一下不同的中文译名,看看你比较喜欢哪种翻译方式。如果你恰巧知道宫崎峻,又恰巧看过他的动画,欢迎回贴,讲讲自己的感想! 宫崎峻动画作品一览: 1968年:《太阳之子》(又译《太阳王子》) 1973年:《熊猫之家》(又译《熊猫家族》) 1978年:《未来少年科男》 1984年:《风之谷》 1986年:《天空之城》 1988年:《龙猫》 1988年:《再见萤火虫》(又译《萤火虫之墓》、《萤火挽歌》) 1989年:《魔女宅急便》(又译《小魔女限时专送》) 1991年:《岁月的童话》(又译《回忆点点滴滴》) 1992年:《红猪》(又译《飞天红猪侠》) 1993年:《听到涛声》 1994年:《百变狸猫》(又译《平成狸合战》) 1995年:《侧耳倾听》 1995年:《On your mark》 1997年:《幽灵公主》(又译《魔法公主》) 2001年:《千与千寻》 2002年:《猫的报恩》 2004年:《哈尔的移动城堡》 loading... 三、我眼中的宫崎峻: 为便于表述,请允许我对宫崎先生使用一下归纳法。 宫崎峻先生是一位: 1、老头 2、日本人 3、以动漫为终身事业者 4、童心未泯者(所有的动画主人公皆为少年,甚至幼儿。这要求他不能不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5、力量崇拜者(神奇的超现实力量往往贯穿于宫崎峻的大部分作品中) 6、完美主义者(宫崎峻动画的场景总是宏大而又细腻。当一个人能把一对反义词,如大与小,美与丑,宏大与细腻结合到一起时,我们只能说,这个结合本身就是完美的) 7、飞翔的幻想者 我想详细解释一下这最后一点。在宫崎峻的所有动画作品里,仔细回想一下,相当多的作品都涉及到飞翔。从《千与千寻》中千寻与白龙从空中飞落,到《天空之城》中少女希德的飞行石;从《风之谷》中娜乌西卡的御风飞行术,到《魔女宅急便》中神奇的飞天扫帚,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宫崎骏动漫人物分析讲解学习

宫崎骏动漫人物分析

宫崎骏动漫的人物浅析 一拯救者的角色: 拯救者角色的还有《天空之城》中的希塔,也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天空之城普拉达是一个人们向往的传说中科技极其发达的世外桃源,这个城市的人们运用自己的科技使整个城市飘浮在空中,而这个城市确是真实存在的。希塔就是这个城市的公主,在影片中她被赋予了具有西方古典美的形象,而这种形象下却像娜乌西卡一样包含着一种悲剧性格。由于飞船毁坏,希塔带着她有魔力的宝石缓缓从天而降,邂逅了巴鲁,巴鲁此后一直守护着希塔,宫崎骏正是想借着巴鲁和希塔来表达每个人在成长的某个阶段都想要去表达的爱和勇气,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人最终应该回归自我,应该找回这种单纯的爱和勇气。为了拯救世界、拯救全人类,希塔在最后的时刻念出了毁灭咒语,将天空之城拉普达的能量之石毁灭,拯救了人类。 《风之谷》主人公娜乌西卡总喜欢驾驶着她的滑翔机去腐海,久而久之她发现看似死亡森林的腐海及居住在腐海中的巨大昆虫以及群虫之王“王虫”都是为了使污染的大地复原而生的, 当她得知人们为了消灭王虫而将王虫引入全部引入风之谷想把他们烧死时,为了拯救王 虫、拯救风之谷,娜乌西卡牺牲了自己……。

《千与千寻》中的千寻也可以说是一个片中千寻的父母由于贪吃而被神灵变成了猪,为了救回自己的父母,千寻独自一人勇敢的来到汤婆婆的领域工作并且经历了重重困难,在白龙的帮助下终于跟父母团聚。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如何拯救人类的贪婪,片中千寻的父母因对食物的贪婪而变成了猪,无面男因为贪婪的吃任何东西而越变越邪恶,汤婆婆因为对金钱和欲望的贪婪而差点失去自己的孩子……千寻的真诚和善良最终拯救了这些人。 二另类的反面人物 1.亦好亦坏 《风之谷》中的库夏娜和《幽灵公主》中的黑帽夫人可算为一种类型的坏人,她们本来并非坏人,但为了本国人民的生存,加上无知而变得堕落。库夏娜身为军队的统治者有其铁腕、残忍的一面,但面对救其一命的娜乌西卡和本国的国民,她又有其善良的一面。她对培吉特的进攻,对风之谷的占领,对邪恶的化身———巨神兵的复活都源于对“腐海”的恐惧和无知,她以为“腐海”不断侵占人类的世界,给人类带来巨毒和痛苦,为了拯救自己国家的百姓,她以自己残缺的身体誓死要消灭“腐海”,但她最终还是明白了自己行为的恶果,并且虚心改正。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论文

`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摘要:“异化”一词本来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黑格尔哲学里才成为哲学概念。文中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程,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异化思想的高峰, 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发端、根源以及原始推动力。同时,也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主义

一、“异化”成为哲学畴 要研究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异化”这个概念的历史。“异化”这个词, 英文翻译为alienation,其意主要有两点,即“离间、使不和、使疏远”和“转移(财产的)所有权、让渡”。“异化”一词先出现在经济学的文献中,意义为财产权的转移和让渡,后来出现在政治学文献中,则转变为人的自然权利即自由的转移和让渡。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异化”的含义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异化”这个畴,马克思并不是最先使用的人。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 早在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卢梭等都论及过异化问题。包括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都曾运用这个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霍布斯在运用社会契约论来论证“利维坦”时,是在权昨转让的意义上使用异化的。异化概念在卢梭那里则引申出“反对”、“否定”等对抗性含义,这正是哲学异化概念的实质涵。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费希特,费希特认为,“自我”规定“非我”,而“非我”又反作用于“自我”,二者正是一种异化关系:“自我”创造“非我”,“非我”是自我”的异化。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绝对观念”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到“绝对观念”自身。在他看来,精神或意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把“自己变成他物,变成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即“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返回自身。”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显然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把费希特的能动性的原则和卢梭的否定性思想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当作绝对精神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的否定之否定的辨证过程来理解。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学说,成为批判神学的锐利武器。费尔巴哈在批判否认上帝时,使用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理性迷误的产物。不是上帝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26T14:16:18.2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姜其沅[导读]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261400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书中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修正和扬弃,倡导建立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此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等理论相继提出。在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本身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后者则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主要流派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或“生态问题”这些概念范畴,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核心命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证,反映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赋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伟大命题,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较为系统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思想。其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研究层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真实存在,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应当以“实践精神”反作用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类的首要属性,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维系生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人对自然是一种被动的、原始性的服从关系, 而是人类可以基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界进行反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意味在我们“参与”自然的同时,可以成为自然的占有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占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占有和改造。因为人类始终要“寓于”自然之中,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人类一旦离开这一“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那么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便无从进行,人类的生命便也终止了,人类的文明便无法延续。作为“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场所,或者说劳动要素。但这种自然,是统一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的自然, 不仅仅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几个分开并列的单独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之中。“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改变、利用甚至是支配自然界,使原本的自然界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完善了自身。人与自然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强化,生产出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促使自然界的加速变化。在贪婪的欲望和短期利润驱动下的,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单方面的征服,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利益,无限度向自然界一位索取。这种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扭曲,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特别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异化,改造自然的劳动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危害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征服自然,而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征服,最终必然导致被自然所征服,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对立统一,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能动地回归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去。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改造自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而实践活动愈是深入,认识规律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16 [2]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版社2009年版:1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560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摘要】动画是一门很高深的幻想艺术,可以将现实不可能看到的事物增添一些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转化为现实,更容易直观表现人们的感情并抒发人们的情感。宫崎骏用其隐晦的笔法和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一个个奇妙梦幻的世界,并巧妙地运用视听语言赋予画面别样的感观享受。本文从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影视动画作品入手,从主题特色、风格特色、视听效果特色三个角度来对其影视动画作品进行艺术特色分析。 【关键词】日本;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 从1968年的《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到2013年的《起风了》,不难发现,在其不同时期的动画作品中都体现着他独特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艺术观。并且,还构筑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宫式世界,干净的画面配上时而空灵、时而轻快、时而震撼的音乐,让人不由自主的深陷其中,发现、体会、探索并深思其中暗藏的人生哲理。更值得惊叹的是,他的动画作品大多以坚强且独立的女孩或年轻女性为主角,以她们独特的视角反映不同题材的故事,把令人反思的讯息融入其中,用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将环保、人生、梦想、生存等要素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作品中,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

活灵活现的人物,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一、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主题特色 人文主义的深刻体现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宫崎骏的影视动画作品以关注环境、战争、人生、梦想、真情等为主题,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主线展开叙述。其前期的作品主要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主,后期的作品主要探讨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主。《风之谷》、《龙猫》、《千与千寻》等都用人物细致入微的演绎展现她们心中极致的爱。 女性主义的完美诠释 宫崎骏在其影视动画作品中善用女性的视角隐晦的去揭示那些被我们忽视的问题——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环境的污染、战争的伤害等。很显然,这些主题恰恰是需要全人类甚至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其影片中的女主角既有女性的柔美与温和,又有在面对困难与危险时的坚毅和刚强,很显然这些人物的塑造成为影片中美好与胜利的化身。《幽灵公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用她们的行动诠释着生活的意义。 宫崎骏通过动画使人文主义和女性主义的主题得到最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d2721566.html,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作者:吴捷刘建涛 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著名动画作品创作家宫崎骏先生在自己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将二者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 【关键词】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宫崎骏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态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并总结了前人关于生态理论的优秀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一般生态系统是由人——社会——自然所组成,而且重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了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肉体上人靠自然界生活的生态思想。“……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表达了深刻的生态思想,即“人靠自然界才能生活”的思想,人和动物、植物一样,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不能脱离于自然界,我们的衣、食、住、行,其中的任何一样行为,如果离开了自然界,都是无法进行的。并且,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规模扩大,对大自然的依赖愈发显著。所以,如果外界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将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界,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2人必须尊重自然马克思认为,在适应自然的方式上,人和其他生物有本质的区别,其他生物并不能有效的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它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人在自然面前却是一种能动的存在,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驾驭环境,从而改造自然,有选择和创造自己命运的自由。人类适应自然体现了人类的受动性,改造自然体现了主动性,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离。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绝不是随心所欲的。马克思在《手稿》中非常明确的表明“它(人)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这说明了现实中的人,并非是什么神奇的存在,只不过是拥有意识的、高级的自然界。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以尊重和理解自然为基础,不能仅凭自我意识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和理解自然,实质上就是尊重和理解人类自己,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不是一般人意识中的简单的外部世界,而就是人类本身,就是人的存在。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然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就更应该对自然界产生敬畏之情。我们可以找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这一点,恩格斯

(完整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试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事?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物种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人类终于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破坏自然平衡,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世界各国也开始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一、 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它的主旨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着眼点是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生产水平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面向自然的无限度的索求是合法的人类活动,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就无可厚非了。然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带给人们的灾难性的惩罚,终于 唤起了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 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于1987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直到最近有192个国家参与召开的旨在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至此,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从理论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良策。 对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的研究随之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迄今为止,人们就生态文明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环境保护以求缓解或解决生态问题。但是,相比之下,从哲学层面,特别是从马克 思主义自然观哲学的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探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二、 解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直接使用生态文明这一词语,但是马思主义的自然观以实践为出发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肯定自然

宫崎骏动画的风格赏析

宫崎骏动画的风格赏析 曾炫皓 摘要:宫崎骏是世界公认的动画艺术大师,一个编织着现代童话的老顽童。他的作品对中国的年轻一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世界的动画业做出来巨大的贡献。当电影工业越发的商业化,越发的功利的时候,宫崎骏仍然保持着平淡的心态,将更多的内涵赋予到自己的创作中。宫崎骏之所以可以被称为大师,不仅仅是因其动画精心的画风,丰富的剧情,更是因为他首先将人文主义,将对世界的思考,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对美好品质的歌颂完美的结合到了动画中。 关键词: 宫崎骏;浪漫主义;故事;文化 宫崎骏是世界公认的动画电影大师,他的每一部作品在亚洲都有惊人的销量,并对世界的动画电影界有极大的影响。他的作品第一次将人文主义,将人文关怀等融入动画的主题,并且包含了他本人对于哲学和人生的思考。本文从主体,故事和文化三个方面对宫崎骏的动画风格进行了赏析。 一、主题 不论是早期《龙猫》、《天空之城》、《幽灵公主》,或是《哈尔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姬》、《借东西的小人艾莉亚堤》等较后的作品,宫崎骏的主题都有着明显的浪漫主义风格,并且有着浪漫主义者对于现实的忧伤。这点可以从他电影的色调和颜色搭配看出,不论是风之谷中浪漫的金色麦田,或是天空之城壮丽下透露出的沧桑古朴,还是千与千寻中熙熙攘攘的妖怪小店,都有着明显的鲜艳和浪漫。我看了很多宫崎骏的电影,宫崎骏喜欢描述环境,战争,感情等等,他的浪漫主义导致了电影的结局总是带着希望,即使在《风之谷》中主角为了阻滞王虫而死亡,最后也得到了重生。但是现实的各种阴暗,如人与人的攻心斗角,环境的破坏,战争的血腥,人心的险恶等等,使得宫崎骏在描述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后总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 (遵义医学院,2011级)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上形成的。这种自然观,不仅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功利主义与超功利主义有的思想,消解了当代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为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战略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生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超越以往哲学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找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到了双方的连结纽带——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1](P131)马克思恩格斯用人与自然在劳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这一唯物主义观点,代替了黑格尔的人与自然在理念中的统一这一唯心主义观点,代替了费尔巴哈直观地把自然界看作人和自然统一基础的抽象的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始终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然化过程。人类数百万年的生成史,尤其是几千年的有文字史,人类所进行的主要活动就是使自然界人化的活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就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的活动。【l】(P96)“自然界的人化”的思想,并非马克思首创,在黑格尔哲学中已有大量的表述。但由于“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l】(P163)并认为“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l】(P165)因此,其“自然界的人化”思想的立脚点是唯心主义的。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主要是与物质创造相联系的生产活动。自然界的人化,正是这种生产劳动的对象化,是人“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一切经过人创造的对象,都渗透着人类劳动的性质,都体现着主体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的本质是同时被理解的。人改造自然的历史同时也是自然改造人的历史。所谓人的自然化就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广泛地掌握和同化自然力,将自然规律纳入自身,将大自然无比丰富的属性化为人的主体能力。马克思说,人通过“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2】(P561)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大规模毁林造田的活动,从而导致了大范围的土地荒漠化。【3】(P18-24)对此,马克思曾总结道:“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的荒芜,象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4】0'53)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开始了在更大程度上对于自然的征服活动。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看到了资产阶级在创造新生产力方面的空前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跗7『7)另一方面也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对自然的严重破坏。“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5】(P90)这种破坏的力量造成了森林的毁灭、矿产的枯竭,适合于人类和其他物种繁衍生长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那么,如何才能懈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途径:第一,倡导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以劳动与自然界进

《宫崎骏动画分析》

《宫崎骏动画分析》 摘要:宫崎骏被誉为日本动画界的黑泽天皇,他的作品享誉全球,并受到一致好评。他的电影在充分发挥动画电影形式的特性,创造出神奇丰富的想象空间的同时也赋予了极其深厚沉重的思想主题,从而不仅使这些作品获得了拍电影无法比拟的观赏性,也展示了他契合着时代脉搏的对各种社会现实的思考。也因此宫崎

骏的动画拥有了任何日本电影公司都难以望其项背的票房号召力。他的成功更使 他的动画成为一个知名的电影品牌,宫崎骏世界的理念也随之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关键词:生长环境对其动画的影响 动画特点 人文精神 动画角色 动画音乐 正文:宫崎骏出生于1941年1月5日,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战争带 给宫崎骏巨大的冲击,尽管其本身在战乱中衣食无忧,但纷乱的环境不可避免的 使他看到战乱的残酷和罪恶,亦使宫崎骏开始对战争对社会开始关注和思考。由 于幼时身体不好故不擅长运动,也因此对静态的绘画很有天分,特别对于飞机感 到兴趣,并成为终身的爱好,他后来许多作品当中都反复出现飞行的概念。 宫崎骏的母亲十分爱好读书,并经常对社会产生质疑。而他也是一个喜好读书 的人,对手冢治虫、杉蒲茂的漫画很有兴趣,尤其是福岛铁次的绘本《沙漠的魔王》,最令他喜爱。高中则开始学习绘画。1958年因为东映动画《白蛇传》(日 本史上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而开始对动画产生兴趣。1959年考入学习院大学 政治经济系,主攻日本产业论。由于当时的大学还没有漫画社,因此加入性质最 接近的儿童文学社(儿童文化研究会)" ,并编导了几出人偶剧。大学期间热衷创 作漫画,积累了数千张画稿。 学生时代的他专攻政治经济学,并且参加了反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斗争,他始 终保持着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战后东西方冷战格局引发的核武器竞赛更 加深了他对人类自身生存的关切与忧虑。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中发生了各 种动荡,使他曾经憧憬的社会主义理想终于破灭了,他得出的结论是:“只要战 争开始就没有公正而言,战争中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是人类丑恶本性的上演。这使得他所制作影片的主题 ”更深化、更趋于人性化,反战题材的影片正是此 时在他脑海中酝酿形成的,《红猪》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宫崎动画的画面特点 1、画面以田园风格为主,清新自然 宫崎骏的作品大多有森林为背景,就算是到了千与千寻了,下了雨后就变为一片 大海,大海同样是清新自然的。龙猫里的房屋还有古树都是乡下的感觉,因此有 种清新的感受;幽灵公主里的森林则是大雾笼罩,或泉眼千万,令人感觉很自然。因为吉卜力的作品都追求完美,所以宫崎骏的作品在风景上画了大大的功夫。 2、亮面突出 与华丽的西方电影相比,宫崎骏笔下的世界是很二维的,然而却又不显得平板。这是因为他喜欢突出亮面,仔细观察会发现,白龙在月光下背上有一条白线,所 以就显得光滑,却又不像现实那样颜色混合,而是色彩分明。映象中的日本画就 是这样的。 3、常出现液体 从山兽神死去后喷出的黏液,到无脸男的呕吐物,再到悬崖上的金鱼姬的波浪。宫崎骏几乎每部作品都画了很多液体,并且花很大的功夫。 4、传统技术的运用 宫崎骏在整个动画制程中使用传统动画,宫崎骏在接受《金融时报》的专访时说:“在手绘及电脑制作之间维持正确的比例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据我所知,现在的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言提纲 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是费希特。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自我”和“非我”中,异化是个基本概念。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在本体论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和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正源的对象化或物化和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马克思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生态思想的系统阐述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唯物论视角 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物?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义务和责任。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探讨了世界本原问题,科学定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唯物论视角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说: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表明自然界对于人类具有先在性。其次,马克思强调“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见,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哺育了人类,人类对于自然界具有依赖性,离开了这种“感性的外部世界”,人将无法生存。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自然界比作人类“无机的身体”,而且强调只有保证了人的身体与自然界这一“无机的身体”的健康,才能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这说明马克思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也表明马克思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对人具有先在性,人对自然界具有依赖性,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本体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其唯物论富含生态意蕴的直接体现。 (2)人类生产劳动的非生产性及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物质生产劳动作为表征人的“类特征”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毫无节制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也会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产生“异己的”单纯否定性效应,这些由人创造的“为我之物”也可能“异化”于人,而成为异己的存在物或异己的力量,劳动的“非生产性”凸显出来,劳动因此也成为一种“异化”劳动。马克思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可见,劳动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或缺性,人和自然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这就要求人类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即“在人类与自然这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网络中,人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自觉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问的物质循环,尽最大可能克服和降解物质生产劳动的非生产性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克服“异化”劳动,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辩证法视角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阐述是其辩证法蕴含生态思想的真实写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人的“双重属性”和“双重地位”的阐述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强调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他一贯反对把人看作纯粹的“自然人”,反对把人的自然属性说成是人的唯一属性。马克思指出,作为主体的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