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247.01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代思想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1.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2.政治: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被破坏3.文化:士阶层的活跃与私学兴起一、孔子与儒家思想1.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调节与和谐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3.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4.教育思想和实践(1)有教无类(2)因材施教5.地位:不被重视——成为正统(西汉)——影响深远6.对孔子评价: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二、老子与道家思想1.哲学思想(1)道是天地万物本源(2)辩证法思想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3.对老子评价: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1.思想主张(1)仁政学说(2)民贵君轻(民本思想)(3)人性本善说(4)养浩然之气2.历史地位唐代《孟子》为经典,南宋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四、荀子1.天人观:“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认为自然界运行有自己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2.思想主张(1)性恶论(2)主张礼法并施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吸收法家思想(3)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4)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地位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1.主张“兼爱”“非攻”“兼爱”是无差别的爱“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2.提倡“尚力”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3.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六、庄子与道家1.提出“齐物”观点——齐物论任何事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逍遥游3.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4.历史贡献(思想/文风)庄子的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七、韩非与法家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主张变法革新(历史观)3影响①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源头2.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㈡董仲舒新儒学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无为而治”不适应统治(2)社会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北方游牧民族)(3)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2.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3.核心思想《春秋繁露》(1)“大一统”思想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2)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3)天人感应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难来谴责和威慑4.三纲五常5.影响(1)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2)文化: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㈢宋明理学背景:三教合一(儒学、佛教、道教)九、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朱熹继承程氏兄弟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2.理的含义:“理”是世界的本源3.认识理的方法:格物致知4.个人修养:“存天理,灭人欲”5.理学地位的确立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代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十、陆王心学1.陆九渊(南宋)(1)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2)发明本心2.王守仁(明中期)(1)思想核心:致良知(2)知行合一宋明理学的影响⑴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追求⑵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命题规律从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从试题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尤其是百家思想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方面;从考查方式,多以文言文材料切入,结合教材考查对材料的理解。
复习建议1.认真品读教材,精读教材,注意前后左右的联系,阅读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教材读深读透。
2.对古代中国的思想要梳理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搞清每个时期儒家文化的新发展及其背景;对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重点要牢记基础知识。
同时对思想文化的发展要了解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
3.对全国卷真题和模拟题要反复精研,深入拓展,举一反三,悟深悟透。
试题大观选择题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8年全国文综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文献中商汤“网开三面”的典故,说明他的仁德甚至实施于禽兽,对比夏桀的暴政,因此得到诸侯和人民的拥戴,成功“革夏命”建立商朝,因此A项正确,全面阐述了题干材料的意思。
文献记载的个别人一次狩猎现象不能说明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就是捕猎,依据所学知识,夏商王朝已经进入农耕文明,农业才是是主要的经济活动,B项的论断以偏概全,因此错误。
C项也是只看到表象,D项更是武断地不符合实际的推断,都不选。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及对材料信息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
《史记》的这一记述宣扬了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
本题也体现了传承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导向。
部分涉及关注生态保护时事热点。
答案:A。
2.(2016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衡水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1)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各国并存,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专制政策;各诸侯国招揽人才,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
思想文化:私学兴办, 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
(2)诸子百家及代表Ⅰ 【儒家】:「孔子」:历史地位: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Ⅰ思想:主张“仁”与“礼”的学说,Ⅰ政治: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他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Ⅰ教育: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提倡“仁政”学说。
他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荀子」:战国末期,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Ⅰ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Ⅰ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人物:孔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荀子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
他认为,Ⅰ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Ⅰ:【道家】「老子」:Ⅰ“道”是世界的根本,Ⅰ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Ⅰ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就叫“齐物"。
要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专题线索传统社会主流思想社会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孟子主X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X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中外关联1.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某某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明清之际的某某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某某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一、百家争鸣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课件题目: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演变与影响导语:古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思想文化演变的角度,探究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起源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思考宇宙的成因、人类存在的本质等问题。
二、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在先秦时期,众多思想家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孙子等。
儒家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强调仁者爱人的理念,提倡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规范。
道家追求自然本真,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之道而生活。
墨家崇尚兼爱、非攻的思想,提倡公平正义,主张“以兼天下为公”的道德原则。
法家则注重法治,主张以严明的法律制度来管理社会,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兵家则强调战争与国家安全问题,主张军事习战、守国家安全。
三、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潮战国时期处于战乱的环境中,思想家们纷纷对社会问题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
墨子思想的发展提出了“兼爱”和“非攻”,以及倡导和平的观念。
荀子则提出人性本恶,通过教育和礼仪来抑制人性恶的一面。
孟子则主张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道德来引导人们追求善良的品质。
四、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秦汉时期是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时期。
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成为官方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施行法家思想,推行统一的法律制度。
在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儒道合一的思想体系。
佛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唐宋时期的思想文化巅峰唐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巅峰时期,众多文化经典和学派的形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识必背(一)百家争鸣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士”的兴起: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3.教育学术: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派别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思想核心无为仁兼爱,非攻法治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贡献政治思想1.“仁”:即“爱人”,相互爱护,融洽相处。
2.“礼”:即周礼,“克已复礼”,人的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
3.“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滥杀;“节用而爱人”。
教育思想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文化典籍整理和编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三)孟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贡献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主张实行仁政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四)荀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五)老子的地位与思想主张地位他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
哲学思想世界本原是“道”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政治思想。
(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与作用思想,以权术驾驭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思想。
作用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七)汉初“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积极影响使西汉经济恢复,社会稳定,百姓生活改善,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1.中央软弱无力。
2.匈奴威胁政权稳定。
3.诸侯国势力膨胀。
(八)董仲舒新儒学内容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专题3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传统文化※网络构建※※主线解读※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之一,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不衰。
1.思想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起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熟(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2.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文学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4.艺术成就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
1.(2017·全国卷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阿凡题1086009()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7·海南卷·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整合】一、知识点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
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
专题线索
传统社会主流思想社会地位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
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
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中外关联
1.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
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
一、百家争鸣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
2.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
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
3.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4.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
两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5.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6.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7.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8.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汉代儒学
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的要求。
2.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6.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反传统、反教条;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7.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尽管激烈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成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8.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热考视角
视角一历史思维看现实——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押题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下列墨家名言中和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 )
A.天下相兼爱则治,相恶则乱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D.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答案 C
解析此题的解题关键有两处:“墨家名言”和“反对奢靡”。
A、B、D三项虽是墨家名言,但表达的意思为“兼爱”和“尚贤”。
同时满足两项、符合要求的是C选项。
视角二史学前沿——关于诸子百家思想的史学观点
[押题2] 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
该学者评述的是(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答案 A
解析“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想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逍遥”的生活态
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押题3]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
B.儒家思想止步于秦汉
C.中国传统文化一成不变
D.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
答案 A
解析“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说明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说明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在秦汉收其果,并不是止步于秦汉,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家文化是不断演变的,故C项错误;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说法不正确,材料也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视角三史学方法——竹简的史料价值
[押题4] 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以下记载中强调教育民众的是( )
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
B.“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
”
C.“富而贫贱,则民欲其富之大也。
贵而能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
”
D.“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
答案 D
解析D项的大意是: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
材料强调音乐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因此D项正确。
视角四主流价值观——以天下为己任
[押题5] 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
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答案 C
解析A项是近代中国的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B、D两项是宋明理学的传统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C项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传统价值导向不同,故C项正确。
[押题6]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
《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 C
解析表明朱熹重视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理学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符合材料关键句的意思,故C项正确。
视角五唯物史观——经济发展与经济思想的关系
[押题7]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
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
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
”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和所学史实说明其主张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