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26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7.考查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8.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
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9.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
10.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
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
11.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汉代——独尊儒术,成为正统1.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中国思想的演变1、中国古代思想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西汉初: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西汉汉武帝: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时期,道教兴起;佛教与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作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很大影响。
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宋朝:儒学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朱熹把于理与人性有机统一,把儒学推向新高峰,形成理学。
儒、释、道三教合一。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释治心。
2、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3、三大“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后的命运明清:专制统治工具,八股取士。
民主思想兴起:李贽反封建核心反儒学近代:康梁变法借助推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猛烈批判,民主科学兴起,启蒙思想传入当代:新儒学兴起,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积极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规范了人们思想言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负面影响:过分注重伦理道德,忽视对客观自然的关注,造成自然科学的停滞不前。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2、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抵抗派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
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专题线索传统社会主流思想社会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孟子主X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X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中外关联1.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某某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明清之际的某某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某某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一、百家争鸣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解读本专题属于高考高频考查专题。
从命题角度来看,注重考查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点、主要的思想家及其主张,如百家争鸣的特点、先秦时期儒家倡导的施政为民思想、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及其价值等;对于科举制,既可单一考查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及现实意义,又可综合考查儒学发展的思想价值。
从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注重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从考查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本专题需要注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脉络,注意各种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需要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原文或思想史资料,也需要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对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本专题在高考中属于高频专题。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含四大发明及其影响、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形式以及代表作、代表人物。
从命题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多以作品的特点或影响考查相关人物或科技文化发展的概况,如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外传、古代军事著作对火药和指南鱼的记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古代文学的成就及其代表人物等。
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多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即古代科技、艺术与文学成就的历史阶段特征。
复习本专题内容应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世界文化观。
复习过程中还应学会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阶段特征古代科技成就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构成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中国画、京剧等是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古代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均有突出成就,涌现出许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班级__________ 某某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X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彻底的精神自由”这一信息可知,道家的思想与这一主X相符合。
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高考历史总练习: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演变“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中国古代思想的进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
儒家思想占据了主流地位并与其他思想交相辉映,使中国古代思想精彩纷呈。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的进展变化,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妨碍较大的,并在社会上形成一定气候的思想流派要紧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宗教及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
【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进展1、大变革时代的思想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缘故〔1〕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进展,为思想文化的进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度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4〕各国统治者优待知识分子,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的文化的繁荣〔5〕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盛行,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6〕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7〕夏商西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从总的方面来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激烈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迅速进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对后世的妨碍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的妨碍极为深远,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进展。
注意:1、道、儒、墨、法等学派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尽管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封建正统思想是上述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纳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纳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考点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5.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6.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7.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专题综述】本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本专题内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考查热点集中在思想方面,特别是先秦诸子思想是高考的“常青树”。
文化同政治、经济的关系是重点和难点,要学会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来分析、解决问题。
【简明表格】1.从形式上看:新情境式选择题仍将是本专题最重要的考查形式。
2.从内容上看: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或观点的本质内涵与特征及影响、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对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中国思想理论成果仍将是命题考查的重点。
儒家思想的一些合理成分,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以德治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祖国统一),易于和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同时注意儒家的不合理成分,如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
对个性的压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科技和文学艺术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直接考查教材重要知识点;其二是以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考查某一知识点。
【复习策略】1.古代思想应把握一条主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也是十分灿烂丰富的。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深刻博大,涵盖了人生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如何发展与演变。
1. 先秦思想在中国,先秦思想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认为人们应该遵循事上的礼仪和道德规范来行事;道家思想则主张顺应自然,讲求自然之道,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墨家思想注重兼爱、博爱,主张弱肉强食的社会格局应该改正;而名家则强调名学,认为名与实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在先秦时期,伦理道德不仅是重要的哲学研究问题,也是社会治理的根本。
各个流派的思想理论在宣传中都有关注实际需要的方面,因此它们流传至今,对当代社会、家庭、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仍有一定的影响。
2. 唐宋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期,也是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唐朝在艺术方面发展十分迅速,诗、歌、乐、舞等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唐诗。
而宋朝则更注重文化学术的研究和推广,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时期。
在唐宋时期,文化人才辈出,有王维、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还有欧阳修、苏轼、范仲淹等著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影响世界多个国家。
同时,唐宋时期在科学技术、地理学、历史学等领域也有着不俗的成绩,这些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演变史上不可磨灭的瑰宝。
3. 明清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落的时期,但仍不乏文化的繁荣。
文化和艺术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与时俱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新体诗、小说、书法、绘画等。
在明清时期,新体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它的语言通俗易懂、单纯自然,很受民众欢迎,如李时中、辛弃疾等人的诗作风靡全国。
同时,长篇小说的出现也丰富了文学体裁,其中《红楼梦》尤为著名。
书法艺术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高峰,董其昌、郑板桥等书法家举世闻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从先秦老子、孔子的思想到唐宋文化的高峰期再到明清文化的繁荣,文明进步没有止境,留下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专题三古代中国思想演变撰稿教师:赵利剑审稿老师:李明赞责编:陈敏专题概述中国古代思想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体系,其基本学理和精神都产生于先秦百家争鸣这个伟大的轴心时代。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局面。
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则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
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专题结构阶段特征内容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产生众多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的学派诸子百家的兴起及“百家争鸣秦汉文化一统时代;儒家逐渐替代法家、道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时代;宗教盛行,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道教和佛教兴盛隋唐文化隆盛时代;儒家继续面临挑战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遇到挑战。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宋元新儒学产生,向内省、精致趋向发展理学兴起;心学产生明清(鸦片战争前)沉暮与开新的时代心学广泛传播;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专题梳理一、儒学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形成①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他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苛政暴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
孔子对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
他整理编订古代文献,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②孟子的儒家思想孟子是战国时代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以“性善论”作为其思想理论的基础,并发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观点,提出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要求统治者停止兼并战争,减轻赋税,制民之产,尊贤使能;他还提出了以“民贵君轻论”为代表的民本学说,成为其思想体系中最为宝贵的成份。
③荀子的儒家思想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他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后天的教化可以教人向善。
他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的主张以适应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2.秦汉时期: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秦朝推行以“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文化专制政策,以儒家为首的先秦各家学派(法家除外)遭受沉重打击。
汉初借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恢复经济。
随着汉朝进入鼎盛时期,汉初很多社会遗留问题如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具备了解决的条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便对统治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董仲舒是汉代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
他借鉴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学说,对儒家进行重大发展,其理论核心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他宣扬“天”是万物主宰,以天子统治人民,后者应无条件服从天子,而天子须听命于“天”。
这套理论为皇权披上神权外衣,使君王行使权力有了合法的依据,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他还提出了“大一统”的理论,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迎合了汉武帝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因此被汉武帝采纳。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隋唐:儒家面临佛道挑战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随后道教也在民间兴起。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痛苦,人民易接受宗教。
汉、唐儒学偏于训诂、注疏,墨守定论,对古代经典不敢有所突破,面对魏晋乱世也束手无策。
而由于佛、道长于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为儒家所不及,也吸引了大量社会上层人士。
其间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也曾大力扶持宗教。
自汉以来儒家唯我独尊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4.宋明理学:儒学的复兴①理学背景: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致力于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又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人生的关怀结合起来。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观点:“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则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因此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即“格物致知”。
②心学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理学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
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明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
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天生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即可恢复良知。
他提倡“知行合一”,用良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③评价理学以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但也重视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有积极作用。
5.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①背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发展;君主专制加强,禁锢思想,吏治腐败,积弊丛生;理学盛行,推崇孔子。
②代表人物明朝思想家李贽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开朴学先河。
王夫之继承并发展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
二、不同思想的交流与融合1.儒家之外其它重要思想①道家春秋时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
他以“道”为万物之本原;主张“无为而治”,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可获得精神自由。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国力衰弱,恢复经济成为统治者当务之急。
提倡“清静无为”的道家受到重视,成为“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基础,故道家名重一时。
但随着西汉国力增强,对匈奴威胁和王国问题的解决日益提上日程,道家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地位逐渐被儒家所替代。
东汉后期,道家学说的某些内容与阴阳五行之说以及民间流行的巫术结合,逐渐形成道教,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颇为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②法家法家的先驱人物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等人。
战国时期李悝、商鞅等人均以法家思想指导变法。
战国末年韩非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他汇集了早期法家“法”、“术”、“势”等派学说,主张三者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法家推崇君主的地位及权力,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政治需要,因此成为战国时的“显学”,后来成为秦统治天下的政治理论。
但法家提倡的“严刑峻法”也使秦朝政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点,是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
汉代以后,儒学独尊,但法家学说仍在政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历代统治者多采取儒法并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方术。
③墨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出身于平民阶层。
他的主张有“兼爱”,即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爱人;“非攻”,即反对兼并战争;“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尚贤”,即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举贤能。
他的主张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战国时代具有很大影响。
2.思想交流与融合①儒家对法家的影响: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以礼乐教化使人向善。
其学生韩非子继承“性恶论”,但认为礼乐教化吾无力约束人性中的“恶”,而应以强制手段,如“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西汉时期,董仲舒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大一统”等主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③宗教对理学、心学的影响:汉朝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在民间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对儒家独尊地位造成严重冲击。
北宋时,儒家学者为复兴儒学,一面抨击佛道,一面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理学的“天理”说、“格物致知”说、心学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等观点,均受佛道影响。
④北宋时期,王安石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精神领导变法,具有鲜明的“援法入儒”的特点。
三、重要的文化现象及文化政策1.百家争鸣①背景战国时期是重大的社会转型期。
井田制彻底崩溃,土地私有制在各国先后确立,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官僚集权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百家争鸣正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这些巨大变革。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
春秋以来,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为知识分子流动和思想自由创造了社会环境,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造就了一批有见解的思想家。
战国时社会变革也促使阶级关系变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化,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寻找自己的代理人,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抨击批评对方,以确立自己的学说,这诸多因素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②表现诸子:各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百家:泛称,形容诸子之多,有儒、墨、名、法、阴阳、道、纵横、杂、农等家。
百家争鸣:诸子各家之间所展开的互相驳难、互相论辩的学术局面;士对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③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2.焚书坑儒①原因秦朝建立了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集权体制,以政治手段压制战国以来繁荣发展的诸子学说。
由于儒家具有厚古薄今的历史观,儒生以古非今的言论被秦统治者认为不利于其统治,故有“焚书坑儒”之事。
②过程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
秦始皇下令追查,活埋460名儒生。
③后果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原因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的遗留问题如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必须加以解决。
汉初所推崇的道家“无为”主张落伍于时代。
而统治者的“有为”势必加重人民的负担,使阶级矛盾上升。
儒家“仁政”、“民贵君轻”等学说则可以缓和矛盾,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更进一步适应了神话和加强君权和防止分裂的政治需要,有利于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