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__总图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实用手册
- 格式:doc
- 大小:227.50 KB
- 文档页数:36
总图制图规范(试行)V1.00一、总则:(一)、总图应按上北下南方向绘制。
根据场地形状或布局,可向左或右偏转,但不宜超过45°,如为竖向布局,应采用竖向图框。
(二)、设计师应根据本规范要求绘制总平面图,注意不要漏项。
表达的各项图纸内容不得重叠,应有美观的图面效果。
(三)、总图中的坐标、标高、距离宜以米为单位,并应至少取至小数点后两位,不足时以"0"补齐。
如不以米为单位,应另加说明。
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方位角(或方向角)道路转向角的度数,宜注写到"秒",特殊情况,应另加说明。
道路纵坡度、场地平整坡度、排水沟沟底纵坡度宜以百分计,并应取至小数点后一位,不足时以"0"补齐。
(四)、总平面的比例,应选用下面比例中的一种。
1:250、1:300、1:400、1:500、1:600、1:1000、1:2000、1:5000,其中有下划线的为常用比例,无带下划线的为可用比例。
在特殊情况下,可自选比例,但应绘制比例尺。
(五)、本规范适用于从方案报建阶段到施工图阶段的总图,概念方案阶段总图制图按“概念方案及报建阶段制图规范”的总平面渲染图要求,施工图阶段需增加道路定位及作法、各专业的管线图纸、管线综合图等。
二、总图中需要表达的内容:(一)、建筑主体及其相关内容:1.建筑首层轮廓线或屋顶轮廓线。
2.建筑物首层看线(包括台阶、坡道、花台)。
3.地下室轮廓线,4.建筑物出入口(包括地下室机动车、非机动车出入口)。
5.建筑功能及层数。
6.建筑物±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的高度。
(二)、道路及周边环境:1.道路中心线、道路宽度、转弯半径、回车场尺寸及文字,道路及场地的竖向(该项可单独出竖向设计图)。
2、用地红线、建筑退红线等的文字及尺寸标准。
3、用地红线坐标。
4、如有用地分期,标出各期用地名称。
5、环境于CAD总图并非表达重点,只需清晰表达出绿化的边界、铺地的边界即可(计算绿地率用)。
第一章:规划设计工作流程图第二章 技术岗位责任制注: * 详细规划流程简化为①②④⑤四步骤。
* 所管项目事前指导,中间检查审核审定由主任工或专业技术小组成员负责。
第二章技术岗位责任制第一节总则1.0.0为了明确设计项目中各级技术岗位的工作职责、规范各技术岗位的关系,以保证生产有序进行、确保设计质量,制订本制度。
第二节技术岗位的分类2.0.0技术岗位分为设计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设计人、校对人、审核人、审定人等,对于规划设计项目审定人称为项目技术指导。
如需编制概(预)算,还有概(预)算编制人和概(预)算校核人等岗位。
第三节技术岗位的任职资格3.1 技术岗位职务的任命3.1.0各个设计项目的技术岗位的任命根据我院的工序管理册的程序进行。
并应符合国家的注册制度执业资格的规定。
3.2 任职资格3.2.1 院管工程项目的岗位3.2.1.1 设计总负责人应由设计所推荐报院长和总工确定后任命,应具有高级职称或主任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担任。
当由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工程师任设计总负责人时,可视实际工件需要设副设计总负责人。
3.2.1.2 专业负责人、主要设计人应由具有工程师或以上资格的技术人员担任。
3.2.1.3 校对人应由具有助理工程师或以上资格的技术人员担任。
3.2.1.4 审核人应由专业主任工程师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资格或以上资格技术人员担任。
3.2.1.5 审定人由总工程师或其指定的专业主任工程师或具有高级职称资格技术人员担任。
3.2.1.6 预(概)算编制人、校核人应由具有工程造价工程师或以上资格的技术人员担任。
3.2.2 所管工程项目的岗位3.2.2.1 设计总负责人应由具有工程师或以上资格的技术人员担任。
3.2.2.2 专业负责人、设计人应由具有助理工程师或以上资格的技术人员担任。
3.2.2.3 校对人应由具有技术员或以上资格的技术人员担任。
3.2.2.4 审核人应由专业副主任工程师或具有工程师或以上资格的技术人员担任。
总图制图规范试行版总图制图规范统一技术措施文件编码SYADRI-T1-002总平面建筑制图统一规定(第一设计所试行版)试行时间(xx-03-01至xx-09-01)十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INSTITUTE OF SHIY AN前言十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设计所为统一建筑方案、施工图总平面图的设计标准,提升建筑方案、施工图总平面图设计质量及深度。
根据第一设计所领导的要求,由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第一设计所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对总平面图做针对性研究,认真了第一设计所多年的效果,参考国家颁布的现行制图和总平面图设计规范,学习国内各大设计院的总平面图设计标准的经验,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制定本规定(试行版)。
本规定共分11章和2个附件。
主要内容是:1.总则;2.图纸幅面规格与图框填写方式;3.制图环境;4.字体;5.标识符号;6.图层管理;7.常用图例;8.出图比例;9.方案设计总平面图表达深度规定;10.施工图总平面图表达深度规定;11总图设计说明及指标表等。
本规定经修订后在第一设计所范围内执行。
本规定由第一设计所“总平面图建筑制图统一规定”工作小组负责管理和对条文的解释。
本规定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与“总平面图建筑制图统一规定”工作小组进行沟通讨论。
本规定内容若有与国家规范相冲突处,请按国家现行规范执行。
本规定主编:十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设计所本规定主要编写人员:徐长松李云鹏本规定主要审查人员:胡本规定发起人:吴飞鹄猛袁华伟万勇伟何永波目录1.总则......................................................... ..12.图纸幅面规格与图框填写方式 (2)2.1.图框幅面规格 (2)2.2.图框填写方式 (3)3.制图环境 (4)4.字体.........................................................64.1.说明和要求 (6)4.2.示例.........................................................75.标识符号 (8)5.1.定位轴线 (8)5.2.尺寸标注 (9)5.3.符号 (10)5.4.建筑填充颜色示意 (11)6.图层管理 (12)7.常用图例 (14)8.出图比例 (15)9.方案设计总平面图表达深度规定 (16)9.1.保留的地形及地物 (16)9.2.规划设计范围与分期 (17)9.3.新建建筑及构筑物 (17)9.4.道路及场地 (18)9.5.图纸深度其他内容 (19)10.施工图总平面图表达深度规定 (20)10.1.保留的地形及地物 (20)10.2.规划设计范围与分期 (21)10.3.新建建筑及构筑物 (21)10.4.道路及场地 (22)10.5.图纸深度其他内容 (23)11.总图设计说明及指标表 (24)11.1.总图设计说明 (24)11.2.总图指标表 (24)12.附件......................................................... .29附件1总图实例 (29)附件2经济指标excel 表格 (29)1、总则1.0.1、为了统一规范本所建筑总图制图规则,保证制图质量,提高制图效率,做到图面表达准确、简明、清晰、美观,符合设计、施工、存档的要求,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满足专业之间交互需要,制定本规定。
市政管线综合规范篇一:市政工程管线布置规范集,很有用!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集第一章总则1.0.1 为合理利用城市用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城市的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城市工程管线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并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阶段的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0.3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排列顺序和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架空敷设时管线及杆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相邻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
1.0.4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并应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
1.0.5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合理布置,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
1.0.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与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居住区、城市环境、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热力工程、电力工程、燃气工程、电信工程、防洪工程、人防工程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1.0.7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地下敷设2.1 一般规定2.1.1 城市工程管线宜地下敷设。
2.1.2 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位置均应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1.3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要符合下列规定:2.1.3.1 应结合城市道路网规划,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用土地的情况下,使线路短捷。
2.1.3.2 应充分利用现状工程管线。
当现状工程管线不能满足需要时,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可废弃或抽换。
2.1.3.3 平原城市宜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断裂带、沉陷区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的不利地带;起伏较大的山区城市,应结合城市地形的特点合理布置工程管线位置,并应避开滑坡危险地带和洪峰口。
总图设计标准一、必须了解的规划条件:1、规划局的规划要点;建设用地范围即红线范围、地形情况、建设用地面积、建筑规模(地上地下),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建筑退界要求、建筑退线要求、建筑间距要求、日照要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要求、停车指标的要求,交通规划及出入口等要求,2、地形图;3、甲方的有关要求;居住人口,户型情况,建筑色彩的要求,4、市政水、电、热、燃等管线接口位置;5、周边现状。
名木古树情况、周边地上及地下的文物保护情况,是否涉及航空净空的限制,是否处于地震断裂带等等.二、根据以上条件,制作测算表格,大致要求的户型进行强排,估算容积率,对项目定位。
下面是万科深圳研发中心总结的各类建筑分别对应的容积率数值。
可以据此做初步的项目判断。
容积率低于0.3,高档的独栋别墅项目。
容积率0。
3-0.5,一般独栋别墅项目,密度偏大。
穿插部分双拼别墅、联排别墅,可适当降低密度提高品质。
容积率0.5-0.8,一般的双拼、联排别墅。
容积率0.8-1.2,全多层项目较多。
如与低层或联排别墅组合,密度较高。
容积率1.2-1.5,正常的多层项目,环境一般。
如果是多层与小高层的组合,环境品质较好。
容积率1。
5-2。
0,正常的多层+小高层项目。
容积率2。
0-2.5,正常的小高层项目.容积率2.5-3.0,小高层+二类高层项目(18层以内)。
此时如果做全小高层,环境会很差。
容积率3.0-6。
0,高层项目(楼高100米以内)。
容积率6.0以上,摩天大楼项目居住区入口的做法是相对模式化的,设计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门卫管理方便:用最少的人力兼顾车流和人流管理2,出车的安全,门口要留出驻车的空间,让车在路口停留观察交通状况3,进车的控制,让误闯的车辆可以及时掉头4,人车分行,另外,要注意门卫室是景观做还是建筑做,如果是建筑做,是否有退界要求,是否要报批?三。
合理布置路网、考虑消防车道一总体设计(一)、消防车道1、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的居住区内宜设有消防车道,其转弯半径不应小于6m.高层住宅的周围应设有环形车道,其转弯半径不应小于12m,当确有困难时,应至少沿住宅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总图专业设计统一规定版次 REV. 升版日期 DATE 说 明 DESCRIPTION设计阶段 DES.PHASE 初步设计项目代号:PROJECT CODE201521装置: JOB业主 OWNER : 山东晋煤明升达化工有限公司编制: DESIGNED 项目 PROJECT :晋煤明升达40.60项目校核: CHECKED 批准: APPROVED 批准日期: APPD. DATE文件编号 DOC.NO.:该文件所含内容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复制、泄露、或供他人使用。
THIS DOC. IS THE PROPERTY OF EAST CHINA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E CO. LTD UNAUTHORIZED目 录1.设计范围 (2)2.设计采用的标准规范 (2)3.工程设计规定 (2)4.竖向布置及场地排雨水 (4)5.厂内道路、地面铺装及小型构筑物 (4)6.管线综合 (5)7.汽车运输设施 (5)8.绿化 (6)1.设计范围本规定适用的设计工作范围包括:1) 厂区总平面设计2) 厂区竖向设计(含竖向、铺砌、护坡、挡土墙等设计)。
3) 厂区道路、装卸场地设计4) 厂区管线综合及绿化规划设计2.设计采用的标准规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厂区总平面布置设计规范》 SH/T3053-2002《石油化工厂区竖向布置设计规范》 SH/T3013-2000《石油化工厂内道路设计规范》 SH/T3023-2005《石油化工企业厂区绿化设计规范》 SH3008-200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总图制图标准》 GB/T50103-201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设计规范》 SH/T3054-2005《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J22-19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187-201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40-2011《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 DL/T5032-2005《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9-2006备注:1)标准规范并不限于上述要求,如有必要时,还应执行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
第四章总平面布置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总平面布置,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工业企业的性质、规模、生产流程、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以及防火、安全、卫生、施工及检修等要求,结合场地自然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确定。
第条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在符合生产流程、操作要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应联合多层布置;二、按功能分区,合理地确定通道宽度;三、厂区、功能分区及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形宜规整;四、功能分区内各项设施的布置,应紧凑、合理。
第条总平面布置的预留发展用地,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分期建设的工业企业,近远期工程应统一规划。
近期工程应集中、紧凑、合理布置,并应与远期工程合理衔接。
二、远期工程用地宜预留在厂区外,只有当近、远期工程建设施工期间隔很短,或远期工程和近期工程在生产工艺、运输要求等方面密切联系不宜分开时,方可预留在厂区内。
其预留发展用地内,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
第条厂区的通道宽度,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一、通道两侧建筑物、构筑物及露天设施对防火、安全与卫生间距的要求;二、铁路、道路与带式输送机通廊等工业运输线路的布置要求;三、各种工程管线的布置要求;四、绿化布置的要求;五、施工、安装与检修的要求;六、竖向设计的要求;七、预留发展用地的要求。
第条总平面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地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和有关设施,并应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和基础工程费用。
当厂区地形坡度较大时,建筑物、构筑物的长轴宜顺等高线布置,并应结合竖向设计,为物料采用自流管道及高站台、低货位等设施创造条件。
第条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当地气象条件,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朝向、采光和自然通风条件。
高温、热加工、有特殊要求和人员较多的建筑物,应避免西晒。
第条总平面布置,应防止有害气体、烟、雾、粉尘、强烈振动和高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第条总平面布置,应合理地组织货流和人流。
第条总平面布置应使建筑群体的平面布置与空间景观相协调,并应结合城镇规划及厂区绿化,提高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和整洁的工作环境。
1 总平面设计1.1 常用总图设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总平面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建筑单体的造型、平面布局、层数很大程度上受到基地的局限,受到基地周边道路、建筑物的影响;而新建建筑物又会导致新的环境、空间产生,因此还须考虑建筑物建成后不能使周围环境受到损害,不能影响公众利益。
因此,总平面设计必须遵循国家和地方的设计规范与设计标准。
总平面设计中常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如下:1.1.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1.1.2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或外省市当地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1.3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1.4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1.1.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1.1.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1.1.7 《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计标准》D BJ08-7-96(上海市地方标准)1.1.8 《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011.1.9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3年4月)1.1.10 各专项建筑设计规范中涉及总平面的条文标准1.2 总平面设计的规定1.2.1 一般规定1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以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当地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为依据。
2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使用要求,注重节地、节能、节约水源,以适应建设发展的需求。
3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结合用地自然地形、周围环境、地域文脉和建筑环境,因地制宜的确定规划指导思想,并力求有新意有特色。
4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崇尚自然、保护自然植被、自然水域、水系、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
5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合理,路网结构清晰,人流车流有序,并对建筑群体、竖向、道路、环境景观、绿化格局、管线设计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兼顾。
6 基地内建筑物布置应按其不同功能争取最好的朝向和自然通风,满足防火和卫生要求。
总图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实用手册编者说明:本规范规定实用手册以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和上海市有关规范规定为主,按照总图规划设计涉及的内容进行整理编排。
时根生 20060826目录○一、建设用地分类 2 一四、人防出入口与采光窗井防火间距 20○二、建筑容量控制 2 一五、道路及消防车道 21○三、退让道路红线 4 一六、消防回车场地 22○四、退让基地边界 5 一七、消防登高场地 22○五、控制建筑高度与面宽 6 一八、室外消防给水 22 ○六、总图布局要求 6 一九、区内管线布置 25 ○七、总图出入口设置 7 二○、入口坡道范围设置规定 25 ○八、总图绿地面积 9 二一、入口坡道坡度设置规定 26 ○九、汽车、自行车停车位 10 二二、总图方案设计阶段设计深度 26一○、建筑朝向与间距 10 二三、总图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深度 27一一、民用、高层建筑防火间距 13 二四、总图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深度 29一二、车库建筑防火间距 15 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计算规则 31 一三、厂库房、变配电站防火间距 18 二六、规划主要术语解释 32○一、建设用地分类1、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
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2、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C1),指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商业金融业用地(C2),指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C3),指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体育用地(C4),指体育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指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归入居住用地)。
3、工业用地(M),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附属设施等用地。
第一类工业用地(M1),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二类工业用地(M2),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三类工业用地(M3),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4、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普通仓库用地(W1),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
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5、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供应设施用地(U1),指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煤气厂用地(纳入工业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U2),指公共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和其它交通设施用地。
邮电设施用地(U3),指邮政、电信等设施用地。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指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及粪便垃圾集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
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指房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绿化、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
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6),如消防、防汛等设施用地。
○二、建筑容量控制1、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即建筑密度(D)和建筑容积率(FAR)控制指标的总称。
应不大于如下规定:(1)中心城内环线以内地区,建筑密度为20%,建筑容积率为0.4;中心城内外环线之间地区,建筑密度为18%,建筑容积率为0.35;中心城外环线以外地区的新城、中心镇、一般镇和其它地区,建筑密度均为18%,建筑容积率均为0.3。
(2)其它低层居住建筑:中心城内环线以内地区,建筑密度为30%,建筑容积率为0.9;中心城内外环线之间地区,建筑密度为27%,建筑容积率为0.8;中心城外环线以外地区的新城、中心镇、一般镇和其它地区,建筑密度均为25%,建筑容积率均为0.7。
(3)多层居住建筑(含洒店式公寓):中心城内环线以内地区,建筑密度为33%,建筑容积率为1.8;中心城内外环线之间地区,建筑密度为30%,建筑容积率为1.6;中心城外环线以外地区的新城,建筑密度为30%,建筑容积率为1.4;中心城外环线以外地区的中心镇、一般镇和其它地区,建筑密度均为30%,建筑容积率均为1.0。
(4)高层居住建筑(含洒店式公寓):中心城内环线以内地区,建筑密度为25%,建筑容积率为2.5;中心城内外环线之间地区,建筑密度为25%,建筑容积率为2.0;中心城外环线以外地区的新城,建筑密度为25%,建筑容积率为1.8;中心城外环线以外地区的中心镇、一般镇和其它地区,建筑密度均为30%,容积率均为1.0。
(5)多层商业、办公建筑(含旅馆建筑、公寓式办公建筑):中心城内环线以内地区,建筑密度为50%,建筑容积率为2.0;中心城内外环线之间地区,建筑密度为50%,建筑容积率为1.8;中心城外环线以外地区的新城,建筑密度为50%,建筑容积率为1.6;中心城外环线以外地区的中心镇、一般镇和其它地区,建筑密度均为40%,建筑容积率均为1.2。
(6)高层商业、办公建筑(含旅馆建筑、公寓式办公建筑):中心城内环线以内地区,建筑密度为50%,建筑容积率为4.0;中心城内外环线之间地区,建筑密度为45%,建筑容积率为3.5;中心城外环线以外地区的新城,建筑密度为40%,建筑容积率为2.5;中心城外环线以外地区的中心镇、一般镇和其它地区,建筑密度均为40%,建筑容积率均为1.2。
(7)低层工业建筑(含一般通用厂房、仓储建筑):中心城内环线以内地区,建筑密度为60%,建筑容积率为1.2;中心城内外环线之间地区,建筑密度为50%,建筑容积率为1.0;中心城外环线以外地区的新城、中心镇、一般镇和其它地区,建筑密度均为40%,建筑容积率均为1.0。
(8)多层工业建筑(含一般通用厂房、仓储建筑):中心城内环线以内地区,建筑密度为45%,建筑容积率为2.0;中心城内外环线之间地区,建筑密度为40%,建筑容积率为1.6;中心城外环线以外地区的新城、中心镇、一般镇和其它地区,建筑密度均为35%,建筑容积率均为1.2。
(9)高层工业建筑(含一般通用厂房、仓储建筑):中心城内环线以内地区,建筑密度为30%,建筑容积率为3.0;中心城内外环线之间地区,建筑密度为30%,建筑容积率为2.0。
2、建筑容积率折减率(J)规定如下:(1)建筑基地面积不大于1000平方米,折减率为20%;(2)建筑基地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不大于3000平方米,折减率为15%。
(3)建筑基地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不大于7000平方米,折减率为10%。
(4)建筑基地面积大于7000平方米不大于15000平方米,折减率为5%。
(5)建筑基地面积大于15000平方米不大于25000平方米,折减率为10%。
(6)建筑基地面积大于25000平方米不大于30000平方米,折减率为15%。
3、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4、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1)低层居住建筑为500平方米;(2)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为1000平方米;(3)高层居住建筑为2000平方米;(4)高层公共建筑为3000平方米。
5、建筑基地未达到上述规定的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且确认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1)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等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3)农村地区的村镇建设,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上述规定的面积的。
6、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经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7、中心城内的建筑基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规划等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如下规定增加建筑面积:(1)核定建筑容积率小于2,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为1平方米,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20%。
(2)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等于2小于4,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为1.5平方米,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20%。
8、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空中人行廊道凡符合下列规定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范围。
(1)廊道的净宽不宜大于6米,廊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5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廊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4.6米。
(2)廊道内不得设置商业设施。
○三、退让道路红线1、沿城市高架道路两侧新建、扩建、改建居住建筑的,后退道路主线边缘线不小于30米,后退匝道边缘线不小于15米。
2、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多层、低层不得小于5米,高层不得小于8米。
3、在宽度不大于24米的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为:(1) 建筑高度不大于24米的,后退3米;(2) 建筑高度大于24米小于60米的,后退8米;(3) 建筑高度大于60米小于100米的,后退10米;(4) 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后退15米(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下同)。
4、在宽度大于24米的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为:(1) 建筑高度不大于24米的,后退5米;(2) 建筑高度大于24米小于60米的,后退10米;(3) 建筑高度大于60米小于100米的,后退15米;(4) 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后退20米。
5、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
6、村镇、城镇范围以外的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应划定隔离带,宽度为:国道、快速公路两侧各50米,主要公路两侧各20米,次要公路及以下等级公路两侧各10米。
隔离带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
7、河道规划蓝线两侧新建、扩建建筑物,退让河道蓝线距离不得小于6米。
8、高速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0米,铁路干线两侧的不得小于2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不得小于15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不得小于10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