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文言文知识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8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此书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为“四书”。
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2.一词多义(1)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而① 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可是)为①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采用)3.词类活用患①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作名词,祸患,灾难)4.古今异义①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增加三、重点词语解释1.鱼我所欲也2.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4.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5.行道之人弗受(弗:不)6.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可接受)8.妻妾之奉(奉:侍奉)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10.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11.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12.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加:益处)13.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来的思想,天性)15.一箪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16.一豆羹(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17.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18.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形容位高厚禄)2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四、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公输》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
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
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ǐng] 犀兕[xīsì] 鼋鼍[yuán tuó] 鲋[fù]鱼文梓[zǐ] 楩[pián]楠长[pián]木B 词语:“说”通“悦”:高兴。
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
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
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
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捨”:放弃。
例句:舍其轩。
“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①为:替。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例句:夫子何命焉为?是。
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
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
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
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
例句: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入见。
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翻译: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②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④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2.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的归纳!一. 鱼我所欲也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二.一词多义1.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2.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宁愿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为了(第二个)为:接受3.而:呼尔而与之而: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表转折,却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于:对于5.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助词蹴尔而与之与:给予6.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得到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者: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表判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者:…的人三.古今异义1. 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3.耳:贤者能勿丧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4.豆:一豆羹古义: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用的器具今义:豆类植物5.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增加四.词类活用: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名词做动词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五.特殊句式:1. 判断句:(还有更多)鱼,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 省略句: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二. 曹刿论战1. 通假字小惠未徧徧,通“遍”,普遍、遍及。
2. 一词多义1 故:公问其故:原因故逐之:所以2 从:民弗从:服从,顺从战则请从:跟随3 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公问其故:这样指挥的4以:何以战:凭借必以分人:把5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3. 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隙)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4。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1. 文学常识。
-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2. 重点字词。
- 欲:喜爱。
-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 舍:舍弃。
- 生:生命。
- 义:大义,正义。
-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 恶(wù):厌恶。
- 患:祸患,灾难。
- 辟:同“避”,躲避。
- 如使:假如,假使。
-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勿丧:不丢掉(其本心)。
- 蹴(cù):用脚踢。
- 不屑(xiè):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 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 辩:同“辨”,辨别。
- 奉:侍奉。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 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同“向”,先前、从前。
- 已:停止,放弃。
- 本心:天性,天良。
3. 句子翻译。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路上的行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020版部编教材《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精准教材注释教参翻译)2020版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作家作品:宋濂,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18 .《公输》文学常识1.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2.本文选自《墨子·公输》。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文言词语1)夫子何命(吩咐,见教)焉为(表疑问语气)为(替,给)楚造云梯之械0)将以(凭借)攻宋1)子(夫子,即先生、老师)墨子闻之2)起(出发、动身)于(从)鲁3)北方有侮(欺侮)臣(秦汉以前一般人称呼自己时的谦称)者,愿借子(您,对男子的尊称)杀之4)公输般不说(通“悦”,高兴)5)请(相当于“愿”,“请允许我”)献(奉送)十金(先秦二十两为一金)6)吾义(善良坚持正义)固(坚决)不杀人7)请说(解释)之8)不可谓智(聪明)9)不可谓仁(对人亲善、友爱)10)不可谓忠(忠诚)11)争而不得(获得,即达到目的)12)不可谓强(坚强)13)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
知,知道、懂得)14)公输盘服(佩服、信服)15)然(既然这样),胡(为什么)不已(停止)乎16)吾既已(已经)言之王矣17)胡不见(引见)我于王18)舍其文轩(装饰华美的车。
文,彩饰;轩,有篷的车)19)邻有敝舆(破车。
敝,破旧;舆,车厢)20)邻有短褐(粗布衣服)21)舍其粱肉(好饭好菜)22)此为何若(怎样的)人23)此犹(好像)文轩之与(同,跟)敝舆也24)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麋鹿满之25)无雉(野鸡)兔鲋鱼(像鲫鱼的一种小鱼)者也26)宋无长(剩余,多余)木27)臣以(认为)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28)虽然(虽是这样),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攻下,夺取)宋29)子墨子解(卸下)带为(当作)城30)以牒(木片)为械31)九(指多次)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32)子墨子九距(通“拒”,抵抗)之33)子墨子之守圉(通“御”,抵挡)有余34)公输盘诎(通“屈”,理屈)35)吾知所以(用什么……方法)距之矣36)楚王问其故(原因)37)公输子之意(心意,想法)38)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矣39)虽杀臣,不能绝(尽)也阅读理解1.楚国攻宋的借口是什么?公输盘为楚造云梯。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字词整理1、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字词整理曹刿论战词类活用一、: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形作动,独自享有2.神弗福也: 名作动,赐福,保佑3.公将鼓之:一鼓作气:名作动,击鼓进军4.忠之属也: 形作动,尽力做好分内的事5.又何间焉:名作动,参与一词多义:二、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肉食者谋: 代词,指这件事之2.忠属也/小大狱: 结构助词,的之3.公将鼓/公将驰: 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之4.登轼而望: 代词,指齐国军队之5.公与乘:代词,他之6.故逐:代词,他们以:1.何战: 凭借以2.弗敢专也,必分人: 把以3.必信: 根据以4必情:用而:1.登轼望之: 表顺承/修饰而2. 再衰,三竭: 表修饰/顺承其1乡人曰:他的其2公问故:他其3吾视辙乱:他们的乃乃入见:于是则则战请从:就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三、1.战于长勺:倒装句2.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3.必以分人。
省略句必以(之)分人。
4.可以一战。
省略句可以(之)一战。
5.忠之属也。
判断句6.夫大国,难测也。
判断句7.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省略句9.何以战? 倒装句10乃入见。
省略句乃入见(庄公)邹忌讽齐王纳谏《》通假字: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孰视之:同熟,仔细词类活用二、: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闻寡人之耳者: 使动用法,使…听到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作状,当面3.朝服衣冠: 朝:名作状,在早晨服:名作动,穿衣服4.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5.私我也:形作动,偏爱一词多义: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问客曰:代词,指这件事之2.徐公不若君美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3.孰视:代词,他,指徐公之4.吾妻美我者,私我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5.齐国美丽者也/臣之妻私臣/朝廷臣莫不畏王:的之6.数月后:语气助词,不译之7.燕、赵、韩、魏闻:代词,代这种情况而:1.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表并列而2.忌不自信,复问其妾曰: 表顺承而3.窥镜自视: 表修饰而4.暮寝思之: 表修饰而5.时时间进: 表修饰以:皆美于徐公: 认为其谓妻曰:他的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四、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倒装句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判断句3.皆以美于徐公:倒装句省略句4.能谤讥于市朝: 倒装句5.吾孰与徐公美?倒装句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一、写作背景及内容概括。
《岳阳楼记》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课文第一段,简要记叙作记的缘由、背景,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二段,概括描写由岳阳楼、洞庭湖的景色并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三、四段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时的景色,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
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第五段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
二、文体常识。
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作者作品。
《岳阳楼记》选自___ 。
作者_ __(989-1052),字希文。
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__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四、字音字形(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滕(_ __)谪(_ __)守日星隐曜(_ __)浩浩汤汤(_ __)淫(_ __)雨薄雾冥冥(_ __)偕(_ __)樯倾楫摧(_ __)岸芷(_ )汀(_ )兰心旷神怡(_ __)宠辱xié(_ __)忘朝huī(_ __)薄暮míng míng(_ __)皓(_ __)月属(_ __)予作文樯倾楫摧(___________________)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浩浩汤汤:________横无际涯:______连月不开:______ 去国怀乡:_ __忧谗畏讥:_______________满目萧然。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大全文言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基础词汇1. 词类: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助词等。
2. 词性变化: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常常需要进行词性变化,如动词的语态、时态和人称等。
3. 词义辨析:文言文中常常存在多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词义辨析,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
二、句法结构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需要准确理解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关系。
2. 并列结构: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结构来表达平行的动作或者事物,需要掌握并列词的使用方法。
3.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常通过状语从句来表达,需要理解各种状语从句的引导词和使用方法。
4. 定语从句: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常通过定语从句来表达,需要理解各种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和使用方法。
5. 让步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让步状语从句用来表示一种让步的关系,需要理解让步状语从句的引导词和使用方法。
三、修辞手法1. 夸张:文言文中常使用夸张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需要理解夸张手法的使用方法。
2. 对偶:文言文中常使用对偶手法来进行修辞,需要理解对偶手法的表达方式。
3. 比喻:文言文中常使用比喻来进行形象的描绘,需要理解比喻手法的使用方法。
4. 借代:文言文中常使用借代手法来进行修辞,需要理解借代手法的使用方法。
四、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测: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句意等,需要掌握上下文推测的技巧。
2. 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通常较为复杂,理解句子结构是准确理解句子意义的基础。
3. 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使用相对独特,需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作用。
4. 联想联句: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通过联想联句的方式来加深对文章意义的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下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墨子,名,是时期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
是的辑录。
2.孟子,名,时期邹人。
《孟子》是所作,家经典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鱼我所欲也》选自。
“四书”指:、、、。
3.庄周,时宋国人,哲学家,家代表人物。
《庄子》是
的著作集。
4.《曹刿论战》选自《》,这部书相传为时期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5.《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这部书是时期编纂的。
6.《愚公移山》选自《》,本文的体裁是。
7.《》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三部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也称。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4.,再而衰,三而竭。
5. 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
私我也畏
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6. 求之不得,。
优哉游哉,。
7. 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三个,其中“人和”
最重要的句子,。
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重点说明防御一方地利条
件优越的句子是,,,。
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的句
子,,,,
,,,。
11. 《鱼我所欲也》中点明本文论点的句子
是,;,。
,。
12. 《曹刿论战》中最能体现庄公取信于民的是,,。
13.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令初下” 后情形是
,。
14.《关雎》中用起兴开篇,表明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的句
子是,。
,。
15. 在今天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蒹葭》中的“,。
,”,且被谱上了曲演唱,成为了歌曲的一部分。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公输盘不说()通()
2.子墨子九距之()通()
3.子墨子之守圉()通()
4.公输盘诎()通()
5.亲戚畔之()通()
6.曾益其所不能()通()
7.衡于虑()通()
8.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通()
9.故患有所不辟也()通()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
11.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
12.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
13.乡为身死而不受()通()
1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通()
15.始一反焉()通()
16.汝之不惠()通()
17.亡以应()通()
18.一厝朔东()通()
四、古今异义词。
1.请献十金金:古义今义
2.荆之地方千里地方:古义今义
3.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虽然:古义今义4.吾之所以距子矣所以:古义今义
5.池非不深也池:古义今义
6.亲戚畔之亲戚:古义今义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古义今义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古义今义9. 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古义今义10.一箪食,一豆羹豆:古义今义1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义今义12.可以一战可以:古义今义13.小大之狱狱:古义今义14.再而衰再:古义今义15.又何间焉间:古义今义16.必以情情:古义今义
17.忠之属也忠:古义今义
18.肉食者鄙鄙:古义今义
19.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义今义20.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
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必为有窃疾矣。
()
以牒为械()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利: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加: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既加冠()
故: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朝: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于齐()
孰:吾与徐公孰美()孰视之()
美:吾妻之美我者()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
伐: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
安:衣食所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六、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然胡不已乎
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3.环而攻之而不胜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必先苦其心志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贤者能勿丧耳
8. 蹴尔而与之
9.何间焉
10.神弗福也
11.惧有伏焉
12.朝服衣冠
13.闻寡人之耳者
14.能面刺寡从之过者
15.寒暑易节
七、翻译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一、1.翟春秋战国之际墨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2.轲战国孟子及其门人儒《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告子下》《孟子•告子上》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3.战国道庄周及其后学 4.左传左丘明5.战国策西汉刘向6. 列子•汤问寓言7.诗经风雅颂305 诗三百
二、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入则无法家拂士3.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一鼓作气5.私我也畏我也欲有求于我也6.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7. 白露未晞在水之湄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9.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0.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3.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14.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三、1.“说”通“悦” 高兴 2.“距”通“拒” 抵抗 3.“圉”通“御” 抵御 4.“诎”通“屈” 理屈 5.畔:通”叛”背叛 6.“曾”通“增” 增加7. “衡”通“横” 梗塞,不顺8.“拂”通“弼” 辅佐9.“辟”通“避” 躲避10.“辩”通“辨” 辨别11.“得”通“德”,恩惠、感激12.“与”通“欤”,语气助
词13.“乡”通“向” 从前14.“徧”通“遍” 普及,普遍15.“反”通“返” 返回16.“惠”通“慧” 聪明17.“亡”通“无” 没有18.“厝”通“措” 放置
四、1.量词,先秦以二十两为一金;今专指金子 2.土地方圆;今指地区、区域 3.虽然如此;今常用作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用来……的方法;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护城河;今多指池塘6.内外亲属,包括付息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7.兵器;今多指士兵8.这样;今多用作判断动词9.常常;今多指恒心10.古代一种木质的盛食物的器具;今常为豆子的种类1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今指为正义事业而舍
弃自己的生命12.可以凭借;表可以或能够的能愿动词13.案件;关押罪犯的地方14.
第二次;又一次15.参与;中间、空间16.实情;感情17.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忠诚18.目光短浅;卑鄙19.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劝说;讥讽、嘲讽20.议论;诽谤、讥讽
五、1.为:给、替;是;当作;接受 2.利:有利;锋利 3.得:得到、获得;通“德”,感激 4.加:虚报;益处、好处;戴 5.故:原因;所以 6.朝:早晨;朝庭;朝见7.孰:谁;仔细8. 美:认为……美;漂亮9.固:顽固;本来10.伐:进攻;砍伐11.安:养;怎么
六、1.为什么2.入侵3.围4.限制5. 使……痛苦6.了解7.丢掉8.用脚踢9.参与10.赐福
11.埋伏12.穿戴13.使……听到14.当面指责15.交换
七、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因为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为沉迷安乐而衰亡。
3.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
4.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5.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w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