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22.19 KB
- 文档页数:10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汇总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对很多学生来说,语文是成绩提升速度最慢的学科,同时也是学起来最为复杂的学科。
语文需要大量的背诵记忆,如果没有掌握好知识点,很容易就会遗漏知识,从而导致扣分。
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些2020中考语文复习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之多音字知识点总结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1.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
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
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汇总对很多学生来说,语文是成绩提升速度最慢的学科,同时也是学起来最为复杂的学科。
语文需要大量的背诵记忆,如果没有掌握好知识点,很容易就会遗漏知识,从而导致扣分。
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些2020中考语文复习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之多音字知识点总结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1.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
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
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
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
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
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
(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积累卡片常见多音字例释行xíng①行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述而》)②运动天行有常(《荀子。
天论》)háng①路遵彼微行(《诗经。
七月》)②行列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
鸡鸣》)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难nán困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nàn患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数shǔ①动词,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②数落,列举罪状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2020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汇总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这些都需要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文言文过程中弄明白,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1捕蛇者说唐代:柳宗元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2岳阳楼记宋代: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中考语文必考23篇文言文情境默写1《论语》十二章》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恼怒: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论语》中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孔子强调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种人可以当老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陋室铭》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从正反面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陋室铭》中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3《爱莲说》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陋室铭
一、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闻名,著名,名词活用为动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显出灵异,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3、无丝竹之乱耳。
乱,使受到扰乱,动词用作使动词。
二、古今异义
1、鸿: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2、丝竹: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3、馨:惟吾德馨。
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4、形:无案牍之劳形。
形:古义,身;今义,样子。
三、重点实词:
1、谈笑有鸿儒鸿:大
2、无案牍这劳形形:形体、身体案牍: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这里指弹。
5、山不在高,有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
灵:灵验,神奇
6、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此,这
7、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
乐器竹:本指管乐器。
乱:使乱
10、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11、何陋之有?:什么。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是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以下是中考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 实词与虚词- 实词: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如“之”、“其”、“以”、“于”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 虚词:熟悉并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
2. 句式特点- 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也称作“介宾短语后置”)等类型。
-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及其翻译方法。
3. 通假字- 掌握常见通假字,理解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辨认和解释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现象。
4.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根据上下文需要所发生的活用现象,例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5. 一词多义及固定搭配- 记忆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含义以及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
6. 文化常识- 了解古代官职名称、科举制度、礼仪习俗、天文地理等基础知识。
7. 文章阅读理解- 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对文言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其言行背后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
8. 翻译技巧- 学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规范地表达出来。
9. 背诵默写- 背诵指定篇目的文言文全文或关键段落,并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
10. 断句与标点- 学会根据文言语法结构和意义来正确断句,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以上内容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时应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供参考。
中考语文考纲必备文言文知识梳理1《论语》十二章一.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因此而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虑是否尽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按时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通达事理,而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了解并顺应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 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会学习,就会疑惑。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自有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必考题型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文言文考试。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代词:文言文中的代词一般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汝、之等;指示代词有斯、彼、此等;疑问代词有何、安、焉等。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分为实词动词和虚词动词。
实词动词是指能够独立充当谓语的动词,常见的有行、作、说等;虚词动词是指不能独立充当谓语的动词,需要与实词动词或者情态动词结合使用,常见的有之、者、乎等。
3. 修饰语:文言文中的修饰语一般包括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短语等。
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或方式;介词短语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关系。
4. 词性转化:文言文中的词性转化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扮演不同的词性。
例如,“刻舟求剑”中的“刻”是副词,“舟”是名词,“求”是动词,“剑”是名词。
二、文言文句子结构知识点1. 主谓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一般为主谓结构,也就是主语+谓语的结构形式。
主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谓语一般是实词动词或者虚词动词。
2.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也可以是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形式。
宾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它接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影响对象。
3. 主系表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有时也可以是主系表结构,即主语+系动词+表语的结构形式。
系动词一般是实词动词,起到连接主语和表语的作用,表达主语的属性或状态。
三、文言文常见句式知识点1. 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见的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
并列句可以将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连接在一起,表达并列关系。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常见的句式有“因为...所以...”、“如果...就...”等。
中考语文复习——常考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梳理(一)一、《伤仲永》1、【重点字词解释】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泯然众人矣11.泯然: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于:比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被14.伤仲永伤:哀伤、伤感15.养父母养: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17.从先人还家从: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20.固众人固:本来21.即书诗四句书:写2、【重点句子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译: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3、【课文问答】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重点实词及一词多义梳理训练中考常考重点实词梳理训练第一组1.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2. 躬.耕于南阳(《出师表》)3.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 竟.不可得(《河中石兽》)5. 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6.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7.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8. 百里奚举.于市20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 余幼时即嗜.学(《送东阳马生序》)第二组10. 悉.如外人2016(《桃花源记》)11. 咸.来问讯(《桃花源记》)12. 清风徐.来(《核舟记》)13.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14.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15. 诣.太守(《桃花源记》)16. 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17.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1 —18.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第三组19. 莫说相公痴.(《湖心亭看雪》)20. 杂然而前陈.者2016(《醉翁亭记》)2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22. 惟吾德.馨(《陋室铭》)23. 凡.河中失石(《河中石兽》)24. 月色入户.(《记承天寺夜游》)25.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26.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27.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第四组28.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29. 乃大惊.(《桃花源记》)30.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31. 斯.是陋室2017(《陋室铭》)32. 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33.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34. 宜.乎众矣2014(《爱莲说》)35. 愿.陛下亲之信之2019(《出师表》)36. 执.策而临之2011(《马说》)37.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 —中考常考一词多义梳理及训练第一组1. 安2011:①安乐,安逸;②疑问代词,怎么;③指安身;④安定(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011(3)衣食所安(《曹刿论战》)(4)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2. 备:①挂着;②详尽(1)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3. 鄙:①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见识短浅(1)肉食者鄙(《曹刿论战》)(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4. 毕:①完成、结束;②尽、全(1)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2)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5. 蔽:①遮挡、遮蔽;②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1)隐天蔽日(《三峡》)(2)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6. 薄:①迫近,接近;②看轻,看不起(1)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妄自菲薄(《出师表》)—3 —7. 曾:①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②竟然;③同“增”,增加(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 朝:①早晨;②朝见的地方,朝廷;③朝见(1)有时朝发白帝(《三峡》)(2)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3)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9. 称:①著称;②称赞(1)不以千里称也(《马说》)(2)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10. 诚:①诚心;②真正,确实(1)帝感其诚(《愚公移山》)(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第二组11. 出2015:①指在国外;②露出;③拿出;④出来;⑤由内而外,与“入”相对(1)家无井而出溉汲(《穿井得一人》)(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5(3)皆出酒食(《桃花源记》)(4)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5)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12. 辞:①推托;②告辞;③言辞—4 —(1)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2)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3)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13. 从:①跟、随;②顺从;③跟从;④由,自;⑤跟随(1)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2)一狼仍从(《狼》)(3)隶而从者(《小石潭记》)(4)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5)从流飘荡(《与朱元思书》)14. 当:①担当,承担;②应当,应该;③在(某处、某时)(1)卿今当涂掌事(《孙权劝学》)(2)但当涉猎(《孙权劝学》)(3)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15. 道:①说,谈论;②正确方法;③学说,思想;④讲述;⑤道路;⑥道理(1)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2)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伐竹取道(《小石潭记》)(4)虽有至道(《虽有嘉肴》)(5)策之不以其道(《马说》)(6)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16. 得:①出现;②找到;③领会;④取得;⑤得到;⑥能够;⑦同“德”,感恩、感激(1)吾穿井得一人(《穿井得一人》)(2)便得一山(《桃花源记》)—5 —(3)得其船(《桃花源记》)(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5)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7)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17. 等:①等同、一样;②表省略(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2)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出师表》)18. 独:①只;②老而无子;③独自(1)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2)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19. 发:①出发;②兴起,指被任用;③显露、流露;④开放(1)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有时朝发白帝(《三峡》)(4)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20. 伐:①砍伐;②攻打,讨伐(1)伐竹取道(《小石潭记》)(2)齐师伐我(《曹刿论战》)第三组21. 拂:①违背;②同“弼”,辅佐—6 —(1)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2. 负:①凭借;②背着(1)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23. 复:①又;②恢复;③回答,答复。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整理汇总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对很多学生来说,语文是成绩提升速度最慢的学科,同时也是学起来最为复杂的学科。
语文需要大量的背诵记忆,如果没有掌握好知识点,很容易就会遗漏知识,从而导致扣分。
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些2020中考语文复习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之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22020《论语》十二章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可/以/为师矣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6)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陋室铭(刘禹锡)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灵:神异(3)斯是陋室斯:这(4)惟吾德馨惟:只(5)谈笑有鸿儒鸿:大(6)可以调素琴调:调弄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醉翁亭记一、词类活用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意动用法。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4、山行六七里。
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5、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形作名。
二、古今异义1、丝: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古义,弦乐器,今义,蚕丝。
三、重点实词:1、环滁:环绕着滁洲城。
环,环绕。
2、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霏,雾气。
3、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负,背。
4、临于泉上者:靠近。
5、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
冽,清。
6、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蔌,菜蔬。
7、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
陈,陈列、摆开。
8、觥筹光错:觥,酒杯。
筹,酒筹。
9、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10、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11、醉翁之意意:情趣。
12、深秀者:秀丽。
1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14、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香花。
发,开放。
15、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
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16、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17、辄:就18、弈:下棋。
2020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考点总结No.1《论语》十二章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可/以/为师矣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6)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No.2陋室铭(刘禹锡)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灵:神异(3)斯是陋室斯:这(4)惟吾德馨惟:只(5)谈笑有鸿儒鸿:大(6)可以调素琴调:调弄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汇总对很多学生来说,语文是成绩提升速度最慢的学科,同时也是学起来最为复杂的学科。
语文需要大量的背诵记忆,如果没有掌握好知识点,很容易就会遗漏知识,从而导致扣分。
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些2020中考语文复习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之多音字知识点总结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1.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
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
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
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
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
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
(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积累卡片常见多音字例释行xíng①行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述而》)②运动天行有常(《荀子。
天论》)háng①路遵彼微行(《诗经。
七月》)②行列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
鸡鸣》)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难nán困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nàn患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数shǔ①动词,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②数落,列举罪状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
纳谏第五》)shù作数词用,译为“几”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shuò副词,屡次,多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wéi①制,造,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②充当,当作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③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④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⑤称为,叫做号为张楚(《陈涉世家》)⑥著,写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⑦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wèi①介词,为,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②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③为此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④连词,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骑qí动词,骑马其子好骑(《塞翁失马》)jì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少shǎo①名词,少数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②不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③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④少时,一会儿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shào①年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小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好hǎo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②相善,交好外结好孙权(《隆中对》)hào爱好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舍shě舍弃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shè房屋又渐如高舍(《山市》)号háo大声喊叫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声哭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hào①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②称号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③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间jiān①中间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②表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iàn①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③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④离间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复习之异读字知识点总结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
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
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
如: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
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积累卡片异读字例释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
例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
(《史记。
淮阴侯列传》)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
例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
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
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例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
(《昌言。
理乱》)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
例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东阳马生序》)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赠汪伦》)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学而》)读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
例: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u.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论积贮疏》)创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罢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
例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
子罕》)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
(《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女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
例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为政》)降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 àng.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ng.例:未尝稍降辞色。
(《送东阳马生序》)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复习之通假字知识点总结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
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座)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陇垄)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慧)积累卡片常见通假字例释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女汝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
为政》)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屏摒舍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