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 诗海拾贝 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41
诗海拾贝:活动一搜集诗歌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重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难点】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师: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一、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
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学生稍做了解。
)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
(学生稍做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1)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2)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二、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材料。
1.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1)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
(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2.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理清诗歌的发展轨迹,使学生对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
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陌生的。
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不浓厚。
允许学生通过查资料、借用工具书等途径来独自完成同步和随堂的有关作业。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交流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有疑问的提出来一起解决。
在交流的同时还应及时补充相关的内容。
诗海拾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2. 学习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创作技巧。
3. 培养学生鉴赏和创作诗歌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概念和起源。
2. 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3. 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4. 诗歌的创作技巧和素材获取途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达方式。
2. 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鉴赏和创作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解释讲授法:通过讲解教师对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解释,使学生能够理解其基本特征。
2. 实践演练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诗歌的创作素材,引导他们进行创作,并进行互相鉴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诗歌的概念和起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形式与特点(15分钟)教师介绍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如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并解释其特点和规律。
通过诵读一些经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韵律。
3. 语言与表达(20分钟)教师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运用修辞手法、押韵、形象描写等,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表达方式。
4. 创作与鉴赏(2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素材,如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学生完成后,互相鉴赏和评价,分享自己的作品。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拓展性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和鉴赏表现,以及课堂上的问答互动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教材和课件。
2. 诗歌创作素材。
八、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邀请专业诗人进行讲座或交流活动,开拓学生的诗歌视野。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一定的鉴赏和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