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涂层球囊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流程:
- 格式:pptx
- 大小:211.65 KB
- 文档页数:5
dcb療法-回复DCB療法(Drug-Coated Balloon Angioplasty)是一种介入心脏病手术技术,通过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来治疗狭窄的冠状动脉。
在治疗狭窄动脉的过程中,药物涂层球囊会释放出一定剂量的药物,以增加治疗效果并防止再狭窄。
本文将详细介绍DCB療法的原理、应用、优势和潜在风险。
DCB療法原理:DCB療法是一种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方法,通过腔内球囊扩张和药物释放实现治疗效果。
在手术中,将药物涂层球囊通过导管送至狭窄动脉位置,然后球囊被充气以扩张血管。
同时,球囊表面的药物涂层会释放出特定剂量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在动脉壁上留下抗增殖和抗炎效果,从而减少再狭窄的风险。
DCB療法应用:DCB療法可以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特别是在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中。
该技术也广泛用于血管再狭窄、术后血管创伤和血管支架再狭窄等情况。
DCB療法优势:相比传统的血管成形术,DCB療法具有几个明显的优势。
首先,使用药物涂层可以降低再狭窄的风险,进而减少干预治疗的次数。
其次,因为无需植入支架,所以手术过程和术后康复期均较短,病患的不适感和恢复时间也会相应减少。
此外,该方法还可避免支架相关的血凝块风险和支架的长期监测。
DCB療法的潜在风险:虽然DCB療法在治疗冠状动脉疾病中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首先,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一些过敏反应,尤其是对于对药物敏感的病患而言。
其次,药物涂层的剂量和释放速率需要严密控制,以避免超量或不足的药物释放导致的并发症,如出血或再狭窄。
另外,由于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效果的差异,DCB療法的治疗效果可能因患者特征而异。
总结:DCB療法是一种通过使用药物涂层球囊和腔内球囊扩张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手术方法。
该方法通过减少再狭窄的风险和避免支架植入带来一系列优势。
然而,该技术仍然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包括药物过敏反应和药物释放的控制问题。
冠脉药物涂层球囊是一种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医疗器械,主要用于治疗冠脉狭窄或闭塞的疾病。
其原理是将药物涂层应用于球囊表面,在球囊扩张冠脉狭窄部位时,药物释放到血管壁上,起到预防再狭窄的作用。
以下是冠脉药物涂层球囊的基本原理:
1. 药物涂层:球囊的表面涂覆有一层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药物,例如利妥昔单抗(Paclitaxel)或西沙必利(Sirolimus)等。
2. 导丝导入:球囊通过导丝引导插入到冠脉中,直到达到狭窄或闭塞的部位。
3. 药物释放:当球囊位于狭窄部位时,通过充气扩张球囊,使其膨胀起来。
同
时,药物被释放到血管壁上。
通常,球囊表面的药物会以一定速率释放,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持续释放药物。
4. 药物作用:释放的药物渗透到血管壁,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少再狭窄的风险。
这有助于保持冠脉的通畅性,促进血流恢复和供氧。
5. 治疗结果:球囊在适当的时间内保持膨胀状态,使药物充分接触到血管壁,并且药物的效果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治疗后,球囊会被缩小并撤回。
冠脉药物涂层球囊可以有效减少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长期效果。
它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冠脉的血流,减轻心肌缺血症状。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和球囊使用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因为每个患者的情况都可能不同。
冠脉药物涂层球囊开发流程冠脉药物涂层球囊的开发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研究和规划阶段,在这个阶段,团队通常会进行市场调研和竞争分析,以确定当前市场上已有的产品和技术水平。
同时,团队还会进行相关的医学研究,包括对潜在目标疾病、治疗方法和患者需求的深入了解。
在这个阶段,团队还需要确定开发目标和关键性能指标,例如药物释放速度、载药量、球囊材料等。
2. 设计阶段,在确定了目标和关键性能指标之后,团队将开始进行球囊的设计。
这涉及到工程师和医学专家的密切合作,以确保球囊能够满足临床需求和治疗要求。
在设计阶段,团队将进行多次的原型制作和测试,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材料选择和药物涂层,在设计阶段确定了球囊的整体结构后,团队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制造球囊,并确定药物涂层的配方和涂覆技术。
这一过程需要考虑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和药物的释放特性,以确保球囊能够在体内发挥预期的治疗效果。
4. 制造和生产,一旦设计和材料选择确定,团队将进入球囊的制造和生产阶段。
这涉及到建立生产工艺、制定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临床试验样品的生产等工作。
在这个阶段,团队需要确保球囊的生产工艺稳定可靠,产品的质量符合监管要求。
5. 临床试验和注册,完成球囊的制造后,团队将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试验的结果将作为注册申请的重要依据,团队需要准备并提交注册申请,以获得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上市销售。
总的来说,冠脉药物涂层球囊的开发流程涉及市场调研、医学研究、设计、材料选择、制造和生产、临床试验以及注册等多个环节,需要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42021kf0132)通信作者:蒋学俊,E mail:xjjiang@whu.edu.cn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菲尔凯提·玉山江 蒋学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0)【摘要】药物涂层球囊(DCB)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在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现结合DCB的作用机制和DCB在CTO病变中应用的相关报道,阐述DCB在CTO病变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药物涂层球囊;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4 01 016ApplicationofDrug CoatedBallooninInterventionTreatmentofChronicTotalCoronaryOcclusionFeierkaiti·Yushanjiang,JIANGXuejun(DepartmentofCardiology,RenminHospitalofWuhanUniersity;CardiovascularResearchInstitute,WuhanUniversity;HubeiKeyLaboratoryofCardiology,Wuhan430060,Hubei,China)【Abstract】Drug coatedballoon(DCB)hasbecomeoneofthemainmethodsforcoronaryarteryinterventiontherapy,andiswidelyusedinin stentrestenosis,smallvessellesions,andbifurcationlesions.ThereislimitedresearchontheuseofDCBinthetreatmentofchronictotalocclusion(CTO)lesions.Therefore,thisarticlewilldiscussthepotentialroleofDCBinCTOlesionsbycombiningtheirmechanismofactionandrelevantstudiesconductedinCTOpatients.【Keywords】Drug coatedballoon;Chronictotalocclusionlesions;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 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totalocclusion,CTO)病变被认为是介入心脏病学中最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药物涂层球囊介入治疗是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在球囊表面涂覆药物,可有效减少血管内再狭窄和复发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的难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心病的常见病变类型之一,治疗时存在一些特殊难题。
首先,分叉病变的解剖结构复杂,病变位置繁多,介入通路复杂,容易导致血管损伤和术后再狭窄。
其次,冠状动脉分叉边支通常容易发生再狭窄,术后临床效果不如单纯冠状动脉病变。
因此,寻求一种能够改善治疗效果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2. 药物涂层球囊的原理与优势药物涂层球囊介入治疗是在球囊表面涂覆一层药物,并通过球囊膨胀的方式将药物释放到病变部位,从而达到预防血管再狭窄和复发的目的。
药物涂层球囊主要通过两种方式释放药物,一是通过气体胀压,将药物释放到病变部位,二是通过球囊膨胀释放药物。
药物涂层球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局部药物浓度高:药物涂层球囊能够将药物直接释放到血管壁表面,使药物浓度在局部较高,从而减少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
(2)减少再狭窄风险:球囊膨胀时,药物会进入病变的血管壁,阻止病变部位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重塑,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
(3)增加治疗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药物涂层球囊在球囊膨胀时将药物均匀释放到病变部位,使药物能够持续存在于血管壁上,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持久性。
(4)减少术后药物治疗的需求:药物涂层球囊的使用可以减少术后的药物治疗,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不良反应。
3.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是目前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下面将从药物选择、球囊膨胀技术和临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药物选择:药物涂层球囊的药物选择非常重要,常见的药物有西罗获得利、雷司琼、依替莫利等。
ptca 过程PTC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介入性心脏病学技术,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疾病。
它是通过在体表上插入一根导管,将其引导到冠状动脉中,然后使用特殊的导丝和球囊扩张器来扩张狭窄的血管,以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
PTCA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导管插入、导丝引导、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
在PTCA过程开始之前,医生会给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以确保患者在整个过程中感到舒适。
然后,医生会在患者的腿部或手臂上选择一个合适的血管作为导管插入点。
接下来,医生会在插入点处小切口,然后插入一根导管。
导管被逐渐推进到冠状动脉中,直到达到狭窄或阻塞的血管位置。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使用X射线或导丝的辅助来确保准确引导导管到目标位置。
一旦导管到达了狭窄或阻塞的血管位置,医生会通过导管引入一根导丝。
导丝会先穿过狭窄的血管,然后进入到冠状动脉的远端。
导丝的作用是为球囊扩张器提供支撑和引导。
然后,医生会将球囊扩张器沿着导丝推进到狭窄血管的位置。
一旦球囊扩张器位于目标位置,医生会通过充入液体来扩张球囊。
球囊扩张器的扩张力可以将狭窄的血管撑开,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
扩张的过程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但是通常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在扩张完成后,医生会将球囊缩回到导管中,并将导管和导丝一起拔出。
这个时候,血管已经恢复了正常的通畅度,但为了保持血管的开放,医生可能会在狭窄的血管内植入一个支架。
支架是一种金属网状结构,它可以保持血管的开放,防止再次狭窄。
支架植入通常会使用另外一根导丝来引导支架到目标位置,并使用特殊的装置将支架释放到血管内。
一旦支架放置好,导丝会被拔出,而支架会一直留在血管内,起到支撑血管的作用。
整个PTCA过程通常需要30分钟到2小时不等,具体时间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复杂性。
在PTCA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平静,配合医生的操作。
术后,患者需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
总的来说,PTCA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疾病的方法。
球囊药物涂层1. 引言球囊药物涂层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球囊表面涂覆药物,使其在扩张血管的过程中释放药物,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项技术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中。
本文将从化学的角度探讨球囊药物涂层的原理、制备方法、药物选择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2. 原理球囊药物涂层的原理是在球囊表面涂覆一层药物,并通过球囊扩张的过程中释放药物。
当球囊扩张时,涂层上的药物会与血管壁接触,从而实现药物的局部释放。
这种局部释放的方式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降低药物对其他器官的不良影响。
3. 制备方法3.1 材料选择制备球囊药物涂层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材料。
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释放药物的能力、可靠的附着性以及耐久性。
常用的材料包括聚合物、金属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3.2 制备步骤制备球囊药物涂层的一般步骤如下:1.清洗球囊:将球囊浸泡在适当的溶剂中,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污染物。
2.涂层制备:将药物与合适的载体混合,形成药物涂层溶液。
然后,将球囊浸泡在药物涂层溶液中,使其表面吸附药物。
3.干燥固化:将涂有药物的球囊放置在适当的环境中,使其干燥和固化。
4.包装和储存:对制备好的球囊进行包装和储存,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4. 药物选择选择合适的药物是球囊药物涂层的关键。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增殖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患者的特殊情况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5. 发展方向球囊药物涂层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效药物的开发:开发更加高效的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2.精准治疗的实现: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基因特征,实现个性化的药物治疗。
3.载体材料的改进:改进载体材料的性能,提高药物的控释性能和附着性。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李惟铭;王乐丰;王红石;徐立;何冀芳;刘宇;倪祝华;夏昆;杨新春【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应用于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病变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病变的患者12例,Medina分型O,0,l;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处理病变,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统计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结果 12例患者PCI成功率为100%,血管最小管腔直径由术前的(0.31±0.12) mm增加至术后的(2.86±O.43)mm(P <0.001).术后6个月内患者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0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造影随访率83.3%,造影随访无再狭窄,管腔直径(2.93±0.39)mm. 结论药物涂层球囊应用于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病变安全、有效.【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杂志》【年(卷),期】2018(023)003【总页数】3页(P229-231)【关键词】药物涂层球囊;冠状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作者】李惟铭;王乐丰;王红石;徐立;何冀芳;刘宇;倪祝华;夏昆;杨新春【作者单位】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回旋支开口严重狭窄而左主干至前降支相对正常属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特殊情况,在行介入治疗时很难处理[1]。
刘斌:药物涂层球囊操作细则及注意事项·365医学⽹作者:刘斌[1] 史永锋[1]单位:吉林⼤学第⼆医院[1]介⼊治疗是冠⼼病治疗领域的⾰命性突破,从1977年⾄今,介⼊治疗经历了三个⾥程碑式的飞跃,从单纯球囊扩张(PTCA)到裸⾦属⽀架(BMS),再到药物洗脱⽀架(DES)。
2006年-2007年ESC公布的多项临床试验,使得⼈们开始对DES安全性问题进⾏思考。
并且对于⼩⾎管病变和分叉病变的处理尚⽆好的解决⽅法,同时⽀架内再狭窄的进⼀步处理问题,继续置⼊⽀架,还是单纯球囊扩张?⽬前仍是介⼊治疗领域的挑战。
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是在传统球囊上,均匀地涂上紫杉醇和造影剂(碘普罗胺)的混合基质,只需要短时间的接触已经⾜以抑制细胞增殖。
该⽅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使药物在⾎管壁均匀分布,在不使⽤⾼分⼦聚合物下可以使药物⽴即释放,具有潜在降低抗⾎⼩板治疗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作⽤,可以使某些适应症的再狭窄发⽣率降低,最终在体内降解并不留下任何的残留物。
药物球囊的出现也许能够为⽬前介⼊治疗所遇到的难题带来新的希望。
⽬前,已有多个国际指南/共识/⽂件涉及到药物涂层球囊(DCB)的临床应⽤,其中包括2010版⼼肌⾎运重建指南、2010年12⽉英国NICE新普⽴治疗⽀架内再狭窄(ISR)指导⽂件,2013年8⽉德国共识专家组DCB临床应⽤专家共识(更新稿)、2014年9⽉的ESC/EACTS⼼肌⾎运重建指南。
本⽂主要从药物涂层球囊的操作细则及注意事项进⾏详细的介绍。
病变的预处理使⽤传统球囊进⾏预扩张,即在使⽤DCB之前,⼀定要对病变处进⾏充分预处理,药物涂层球囊并不是直接物理解除病变狭窄的⼯具,⽽是输送药物的⼯具,因此需要使⽤传统的球囊进⾏充分的预扩张,不能将药物涂层球囊作为解除狭窄的⼯具。
并且结合预处理的情况,再决定下⼀步是否继续采⽤DCB治疗策略。
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发现,⼤约有20–40 %经⽪内腔冠状动脉⾎管形成术(PTCA)后发⽣⾎管夹层[1]。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也在不断创新。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一直是心血管内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
传统的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方式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带来了新的变革。
本文将针对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心病常见的病变类型之一,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特殊解剖结构和复杂病理生理特点,使得治疗非常具有挑战性。
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然而这些方法在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支架错位、交叉支遮挡、支架内衬等。
而且支架植入会导致边支管腔狭窄,增加了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急需一种新的治疗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介入治疗的一种新型工具,其特殊的药物释放特性和较低的血管内剩余架构使得其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药物涂层球囊外层覆盖有载药聚合物,并在球囊扩张时释放药物,通过局部广谱抑制细胞增殖和纤维化反应,达到抑制再狭窄的目的。
药物涂层球囊采用不同于支架的治疗方式,避免了支架植入所带来的副作用,降低了治疗的复杂性。
临床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项关于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多中心研究显示,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显著降低术后血管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减少术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药物涂层球囊还能够减少血管内剩余架构,降低术后术区病变复发的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传统的治疗方式需要使用支架等器材,耗材成本较高,而且需要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临床医学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分析李健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心内科,江苏仪征 211400[摘要]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 随机选择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则接受球囊扩张术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最小管腔直径(MLD )和管腔狭窄程度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时的变化以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结果 术前,两组最小管腔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即刻,研究组患者MLD 水平为(2.06±0.34)mm ,术后6个月时MLD 水平为(1.77±0.55)mm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524、2.626,P <0.05)。
术前,两组患者管腔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管腔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方案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MLD ,促进血流正常运行。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支架植入术;药物球囊扩张术;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3)06(c)-0065-04Clinical Analysis of Drug-coated Balloons for Coronary Artery LesionsLI Jian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Nanjing Gulou Hospital Group Yizheng Hospital, Yizheng, Jiangsu Province, 21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rug-coated balloon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dmitted to Yizheng Hospital of Nanjing Gulou Hos‐pital Group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as used to divide the patients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tent implantation and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balloon dilation. The changes of minimum lumen diameter (MLD) and lu‐men stenosis before, immediately after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surger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inimum lumen diamet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Immediately after surgery, theMLD level of the study group was (2.06±0.34) mm, and the MLD level at 6 months after surgery was (1.77±0.55) mm,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4.524, 2.626, P <0.05). Before surger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luminal stenosis between two groups (P >0.05). After surgery, the degree of lumen stenosi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Drug-coated balloon therapy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hich can increase the MLD of patients, promote nor‐mal blood flow.[Key words] Coronary artery lesion; Stent implantation; Drug-coated balloon dilation; Clinical effect冠状动脉病变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痉挛、川崎病以及冠状动脉肌桥DOI :10.16662/ki.1674-0742.2023.18.065[作者简介] 李健(1981-),男,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心血管介入。
球囊药物涂层工艺
球囊药物涂层工艺是指将药物涂覆在医疗器械球囊表面的过程,以实现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持续释放和作用。
这个工艺涉及到多个
步骤和技术,包括药物选择、涂层方法、涂层材料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首先,药物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医疗器械涂层的药物通常
是经过精心筛选的,需要考虑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释放速率等
因素,以确保在球囊扩张时药物能够均匀地附着在球囊表面,并在
治疗过程中能够持续释放。
其次,涂层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涂层方法包括溶液涂覆、溶剂挥发涂覆、热溶涂覆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情况和优
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药物和球囊材料来选择合适的涂层方法。
涂层材料也是关键的一环。
涂层材料通常是聚合物材料,如聚
乳酸、聚己内酯等,其选择需要考虑到与药物的相容性、附着性能
以及生物相容性等因素。
此外,质量控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涂层过程中需要严
格控制涂层的厚度、均匀性、附着力等参数,以确保涂层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关的稳定性测试和释放性能测试,以验证涂层的稳定性和释放特性。
总的来说,球囊药物涂层工艺涉及到药物选择、涂层方法、涂层材料和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最终的涂层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并符合相关的法规标准。
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DCB在治疗小血管病变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适用于直径≤2.5mm的冠状动脉病变。
2.2.2分叉病变DCB在治疗分叉病变方面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长期疗效。
三、DCB的操作技术DCB的操作技术与普通球囊的操作技术相似,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球囊直径应与病变段直径相匹配;2.球囊应充分扩张,保持一定时间以确保药物充分释放;3.应避免球囊在病变段内移动;4.球囊应在病变段内停留2~3分钟,以确保药物充分吸收;5.术后应根据患者情况考虑是否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四、DCB的并发症及处理DCB的并发症与普通球囊相似,但由于药物的存在,DCB可能会出现药物过敏反应、药物洗脱等问题。
在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术后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随访计划,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及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总之,DCB作为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使用DCB时,应注意技术操作规范,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风险。
尽管支架技术平台不断进步,但冠状动脉小血管(内径2.25~2.80mm)置入支架后的再狭窄发生率依然很高。
前瞻性PEPCADⅠ研究是DCB治疗高危小血管病变的首个临床研究。
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显示,DCB组晚期管腔丢失显著优于DCB+BMS组,DCB组节段内再狭窄率更低。
12个月和36个月临床随访显示,DCB组MACE(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或死亡)发生率更低。
因此,研究提示使用单纯DCB治疗方案处理小血管病变优于___联合治疗。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专家共识》提出单纯DCB治疗可能是小血管病变治疗的优选方案。
尽管技术策略不断改进,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仍具挑战性。
双支架技术操作复杂,ISR和血栓更易发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或许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