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原则和治疗剂量
- 格式:docx
- 大小:16.79 KB
- 文档页数:2
常用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原则及治疗剂量常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起始剂量和治疗剂量药名起始剂量(mg/d) 常用治疗剂量(mg/d) 氯丙嗪25~50200~600 奋乃静4~6 20~60 氟哌啶醇2~4 6~20 氟哌啶醇注射液 55~1010~20首发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原则单一用药小剂量起始,逐渐加至有效治疗剂量足疗程治疗保证安全性和耐受性的前提下,巩固期和维持期的药物剂量尽量与有效治疗剂量相同维持期不提倡联合用药单药足量足疗程一种药物开始,逐渐加到足量;保证八周时间,可见疗效显现;显效以后不减,常查肝功心电;巩固维持治疗,莫管别人说笑;用药保驾护航,上学上班真好。
舒必利100~200 600~1400舒必利注射液100~200 200~600五氟利多20~80mg/周氟哌啶醇癸酸酯注射液50~100mg/2周棕榈哌泊塞嗪注射液50~200mg/月癸氟奋乃静注射液12.5~50mg/2-3周常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起始剂量和治疗剂量药名起始剂量(mg/d) 常用治疗剂量(mg/d) 氯氮平12.5~25 200~450利培酮0.5~1 2~6奥氮平 2.5~5 10~20喹硫平25~50 300~750齐拉西酮40~80 80~160阿立哌唑10~15 10~30帕利哌酮 3 3~12氨磺必利100~200 阴性症状100~400;阳性症状400~800注射用利培酮微球12.5~25mg/2周25~50mg/2周棕榈酸帕利哌酮第1天第1针150mg;第8天第2针100mg(三角肌);第35天第3针75~150mg(三角肌或臀肌),随后每月注射一次。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氯丙嗪:(50mg)治疗剂量:一日8—12片(400—600mg)【适应症】1、对兴奋躁动、幻觉妄想、思维障碍及行为紊乱等阳性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用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或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2、止吐,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或顽固性呃逆。
【不良反应】1、常见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
2、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或心电图改变。
3、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4、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5、可引起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6、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害或阻塞性黄疸。
7、少见骨髓抑制。
8、偶可引起癫痫、过敏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及恶性综合征。
氯氮平(25mg)【适应症】1、本品不仅对精神病阳性症状有效,对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适用于急性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各个亚型,对幻觉妄想型、青春型效果好。
2、对一些用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好的病人,改用本品可能有效。
3、本品也用于治疗躁狂症或其它精神病性障碍的兴奋躁动和幻觉妄想。
因导致粒细胞减少症,一般不宜作为首选药。
【不良反应】1、镇静作用强和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较多,、常有头晕、无力、嗜睡、多汗、流涎、恶心、呕吐、口干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
2、常见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
3、可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
可引起脑电图改变或癫痫发作。
4、也可引起血糖增高。
5、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症及继发性感染。
治疗头3个月内应坚持每周1—2周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以后定期检查。
利培酮片(1mg)起始1-2mg,最大不超过10 mg。
【适应症】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感淡漠、少语)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
【不良反应】1、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失眠、焦虑、激越、头痛口干.2、可能引起锥体外系症状。
利培酮--维思通口腔崩解片成人:每日1-2次。
起始剂量为1mg∕次,2次∕日,第二天增到2mg∕次,2次∕日;如能耐受,第三天增3mg∕次,一日2次。
此后,可维持此剂量不变或根据个人情况进一步调整。
最大有效剂量范围4-6mg∕日,需2次∕日。
老年人应慎用:起始剂量为0.5mg∕次,2次∕日。
增大到1-2mg∕次, 2次∕日。
量调整间隔不少于1周,增减幅度为一次0.5mg, 2次∕日。
苯并异恶唑衍生物1mg∕片单胺能受体拮抗剂,其对5HT2受体、D2受体、α1、α2和组胺H1受体的亲和力很高,对其它受体亦有拮抗作用,但较弱。
对5HT1C、5HT1D和5HT1A受体有低到中度的亲和力,对D1受体和氟哌丁苯敏感的σ受体亲和力弱,对胆碱M受体或β1及β2受体没有亲和力。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其治疗作用是对D2受体和5HT2受体拮抗联合效应的结果。
对D2和5HT2以外其它受体的拮抗作用可能与利培酮的其它作用有关。
口服可完全吸收,并在1-2小时达到血药浓度峰值。
其吸收程度不受食物影响。
在广泛代谢治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及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敌视、怀疑)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绪及社交淡漠、少语)。
也用于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负罪感、焦虑)。
对于急性期治疗有效的患者,维持期,可继续发挥其疗效。
1.有关的常见:失眠、焦虑、激越、头痛、口干。
2.较少见的: 嗜睡、疲劳、注意力下降、便秘、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视物模糊、阴茎勃起异常、勃起困难、射精无力、性淡漠、尿失禁、鼻炎、皮疹以及其它过敏反应。
3.可能引起锥体外系症状, 如肌紧张、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和急性肌张力障碍。
通过降低剂量或给予抗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药物可消除。
4.偶尔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或高血压症状。
5.会出现体重增加、水肿和肝药酶水平升高的现象。
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的药学监护要点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的药学监护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是药学监护的核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既往治疗历史、药物不良反应等多方面因素。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种类繁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例如,对于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较为明显的患者,可选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等;对于阴性症状(如情感平淡、意志减退)较为明显的患者,可选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等。
考虑药物的副作用:抗精神病药物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代谢综合症等。
在选择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选择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
症状缓解情况:在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
如症状缓解不显著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药物浓度监测:对于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如锂盐、氯丙嗪等,需要监测血药浓度,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维持在安全有效的浓度范围内。
不良反应观察: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锥体外系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代谢综合症等。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生命体征监测: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三、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沟通与教育良好的沟通与教育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用药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告知正确的用药方法、剂量和注意事项。
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应特别关注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心理支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患者在这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引言精神药品是一类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等。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应用精神药品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症状、预防疾病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精神药品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有效地使用精神药品。
2.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1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在应用精神药品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包括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2.2 根据病症选择药物不同的精神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抑郁症患者,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氟哌啶醇和奥氮平等。
2.3 药物剂量调整精神药品的剂量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剂量过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剂量过低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因此,在应用精神药品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剂量调整需要注意,不应过快或过快地增加剂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2.4 注意不良反应精神药品的应用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恶心、失眠等。
在用药期间,医生和患者应该密切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措施。
如果不良反应严重,应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2.5 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精神药品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是常见的。
在应用精神药品时,应该考虑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或效果降低。
如果患者同时使用其他药物,应该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做出相应的调整。
3. 结论精神药品的正确应用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个体化治疗、根据病症选择药物、药物剂量调整、注意不良反应和考虑药物相互作用是精神药品临床应用的基本指导原则。
临床医生在应用精神药品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灵活应用这些原则,以达到安全、有效地治疗效果。
卫生部关于印发《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01.25•【文号】卫医发[2007]39号•【施行日期】2007.01.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卫生部关于印发《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2007]3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加强对精神药品临床应用的管理,保证精神药品安全、合理使用,规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我部组织中华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编写了《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现予发布施行。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告我部医政司和中华医学会。
附件: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二00七年一月二十五日附件: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前言药物滥用已经成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的全球化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药物滥用是指与医疗目的无关,由用药者采用自我给药的方式,反复大量使用有依赖性的药物,利用其致欣快作用产生松弛和愉快感,从而逐渐产生对药物的渴望和依赖,由于不能自控而发生精神紊乱,并产生一些异常行为,经常会导致严重后果。
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
这类药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有很强的镇静等作用,是医疗上必不可少的药品,同时不规范地连续使用又易产生依赖性,若流入非法渠道则成为毒品,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根据国际《精神药物公约》,对于精神药品的医疗和科学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滥用这些药物会产生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问题;必须采取严格管制措施,只限于医疗和科研应用;需开展国际合作,以协调有关行动。
公约要求各缔约国限制这类药品的可获得性;需要者必须持有医师处方;对其包装和广告宣传加以控制;建立监督和许可证制度;对其合理医疗和科研应用建立评估和统计制度,限制这类药品的贸易;各国向联合国药品管制机构报送有关资料;加强国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药物滥用。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一、概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
一般在 65 岁以前发病为早发型,65 岁以后发病为晚发型,有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无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约有5000 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
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女性、低教育水平、吸烟、中年高血压与肥胖、听力损害、脑外伤、缺乏锻炼、社交孤独、糖尿病及抑郁障碍等。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病理改变呈弥漫性脑萎缩,镜下病理改变以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和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特征。
SP 中心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 rotein,Aβ),NFT 的主要组分是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即tau 蛋白。
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遗传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目前确定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有4 种,分别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 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 1, PSEN1)基因、早老素 2(presenilin 2,PSEN2)基因和载脂蛋白 E (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
其中,前3 种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ApoE 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
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认为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始动因素,其可诱导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过程。
同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存在广泛的神经递质异常,包括乙酰胆碱系统、单胺系统、氨基酸类及神经肽等。
精神性疾病常用药物奥氮平功能主治:精神分裂症和其它有严重阳性症状(例如:妄想、幻觉、思维障碍、敌意和猜疑)和/或阴性症状(例如:情感淡漠、情感和社会退缩、言语贫乏)的精神病的急性期和维持治疗。
奥氮平亦可缓解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疾病常见的继发性情感症状。
奥氮平长期服用对身体影响很大,不建议长期服用奥氮平。
用法用量:剂量范围在每日5毫克至20毫克之间。
推荐起始剂量和常规治疗剂量为每日10毫克。
维持剂量应为最小有效剂量,一般亦为10毫克,但应定期评估。
超过每日15毫克的用药,应进行临床评估。
超过每日15毫克的用药,应进行临床评估,严重肾功能损害或中度肝功能损害者,起始剂量为5毫克,剂量递增为每次5毫克,间期至少一周。
氯氮平(抗精神失常药)功能主治:控制精神病的幻觉、妄想和兴奋躁动效果较好,故可用于兴奋躁动病人,一般4-5日可见效。
适用于急性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各个亚型,对幻觉妄想型、青春型效果好。
也可以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负罪感、焦虑)。
对一些用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好的病人,改用本品可能有效。
本品也用于治疗躁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兴奋躁动和幻觉妄想。
因导致粒细胞减少症,一般不宜作为首选药。
用法用量:口服,从小剂量开始,首次剂量为一次25mg,一日2~3次,逐渐缓慢增加至常用治疗量一日200~400mg,高量可达一日600mg。
维持量为一日 100~200mg。
禁忌症:严重心、肝、肾疾患、昏迷、谵妄、低血压、癫痫、青光眼、骨髓抑制或白细胞减少者禁用。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氯丙嗪(冬眠灵)功能主治:是第一个抗精神病药,开创了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历史。
用法用量:(1)口服,成人充分治疗剂量通常为每日200—800mg,分次服用。
依治疗所需和耐受情况逐渐递增给药。
对年老或体弱者更应从较小剂量开始,以后根据耐受情况徐缓增加药量。
(2)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成人肌内注射每次可使用25—50mg。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
这类药品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和滥用可能。
为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有效,制定科学合理的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至关重要。
一、精神药品的分类精神药品根据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和依赖性潜力,分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
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依赖性潜力相对较高,如氯胺酮、司可巴比妥等;第二类精神药品依赖性潜力相对较低,如地西泮、阿普唑仑等。
二、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诊断明确在使用精神药品之前,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
明确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疾病类型,以便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2、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对精神药品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体状况、合并疾病、药物过敏史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3、最小有效剂量起始为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使用精神药品,然后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耐受情况逐渐调整剂量。
4、单一用药优先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单一的精神药品进行治疗。
如果单一用药效果不佳或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再考虑联合用药。
5、短期使用除了某些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的精神疾病外,一般应尽量缩短精神药品的使用时间,以减少依赖性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6、密切观察在使用精神药品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依赖性。
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不同类型精神药品的应用要点1、镇静催眠药这类药物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常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症状。
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长期连续使用,以免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
对于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适当减少剂量。
2、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丁螺环酮等,适用于各种焦虑障碍。
在使用过程中,要关注药物对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运动功能的影响。
3、抗精神病药常见的有氯丙嗪、利培酮等,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精神疾病。
吉林省精神病防治办公室制作三环类抗抑郁剂〔TCA 〕药物名称阿米替林25 mg/片100片 /瓶¥16.2 元氯米帕明(氯丙咪嗪 ) 25 mg/50 片¥33.3 元〔安拿芬尼〕25 mg/30 片多塞平(多虑平 )25 mg/片100片 /瓶¥8.00 元用法用量初始剂量:50-150mg/ 日,分次或晚间一次服用,可渐渐加量至最大剂量: 300mg/日,分次服用。
初始剂量: 10-25mg/ 日,分次或晚间一次服用,可逐渐加量至 30-150mg/日。
最大剂量: 250mg/日。
缓释剂型: 75mg/日。
初始剂量:50-150mg/ 日。
可依据用药后反应渐渐增添至最大剂量:300mg/日。
整日总剂量超出100mg 时,应分次服用。
本卷须知可能会出现过分冷静、记忆力减退、转为躁狂发生,心动过速、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口干、视物模糊、便秘、排尿困难。
上述状况主要与抗毒蕈碱样作用有关,采纳低初始剂量、渐渐加量可能减少上述状况的发生。
尿潴留、前列腺增生、长久便秘、未治疗的闭角性青光眼、脑血管病、糖尿病、癫痫、肝肾功能伤害、心动过速者慎用。
老年人对药物敏感,建议采纳低剂量。
防备忽然停药,建议于数周内渐渐减量。
禁与 MAOI合用。
四环类抗抑郁剂马普替林25-75mg/ 日,分 3 次服用。
惊厥阈值低者慎用。
〔路滴美〕可于 1-2 周内渐渐增添至与三环类抗抑郁剂对比,除毒蕈碱样作用相对小、25 mg/30 片150mg/日。
也可晚间 1 次皮疹更常有外其余同样〔见三环类抗抑郁剂〕40.2 元服用全天量。
最大剂量: 225mg/日。
单胺氧化酶克制剂〔MAOI〕不行逆、非选择性克制剂苯已肼初始剂量 :15mg,3 次 / 日。
15mg 片如 2 周后仍无效,可增添至 15mg, 4 次 /日最大剂量: 30mg, 3 次 /日。
一旦出现成效,需减量至保持剂量: 15mg,隔日 1次。
可逆、选择性克制剂 MAOIs吗氯贝胺初始剂量 :300mg/ 日,分次〔郎天〕服用。
精神科:常见的精神药物精神药物根据其主要治疗作用可分为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抗躁狂药物)和抗焦虑药物。
一、抗精神障碍药物能够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称为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drugs)<>最早被发现的便是开创精神障碍药物治疗新纪元的氯丙嗪,它因具有强烈的镇静作用,故抗精神病药物又被称为强镇静剂,其它常用的还有奋乃静、氟哌噬醉、舒必利、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它们都有广泛的阻断中枢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组胺等多种神经递质与影响受体的作用。
一般来说,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咤醇以影响多巴胺受体功能为主;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等则对5-羟色胺的影响大于对多巴胺的影响,故既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又很少有运动系统的副反应。
(一)分类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分类及常用剂量,见表1。
类别药名剂型与规格(mg) 常用剂量(mg∕d)200~600吩曝嗪类氯丙嗪(Chk)Fpromazine) 片:25,50针:50∕2ml奋乃静(PerPhenaZine) 片:2 10-60三氟拉嗪(IrinUPeraZine) 片:5 20-60氟奋乃静(fluphenazine) 片:5 10-40氟奋乃静癸酸酯(fluphenazinedecanoate) 针:25/ml 25~50∕2~4w甲硫达嗪(IhiOridaZine) 片:25,50,100 300~800硫杂葱类泰尔登(Chk)Fproihixine) 片:25 100~400氯噪吨(CIoPenIhiXoI) 片:10,25 20-80三氟嚓吨(Flupenlhixol) 片:0.5,1.5 10-3010-40丁酰苯类氟哌嘘醇(haloperidol) 片:2针:5∕ml氨哌咤醇癸酸酯(haloperidoldecanoate) 针:50 50~100∕2~4w五氟I利多(PenflUridol) 片:20 20-60/w400-1200苯酰胺类舒必利(SUIPiride) 片:100针:100∕2mI舒托必利(SUltoPride) 片:100 400-1000新型抗精神氯氮平(CIOZaPine) 片:25 100~400病药物利培酮(risperidone) 片:1,2 1-6针:12.5/ml,25/ml 25∕2w奥氮平(OlanZaPine) 片:5,10 5~20瞳硫平(quetiapine) 片:25,100 150~800阿立哌嚏(Aripiprazole) 片:5 5-20表1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分类及常用剂量(二)适应证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疾病伴发的精神病性症状。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和合理用药指导精神疾病是一类以认知、情感和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见的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药物治疗是精神疾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如何合理使用药物是关乎患者康复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法和合理用药的指导原则。
一、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法1. 抗焦虑药物治疗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在缓解焦虑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
其中,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快速缓解焦虑症状的效果,但患者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并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
SSRI类药物则具有欠缓解焦虑症状的效果更持久,较少出现依赖现象,但需要长期用药才能发挥作用。
2. 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药物治疗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
SSRI类药物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疗效,但在治疗初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失眠等。
TCA类药物在副作用方面较SSRI类药物更多,但适用于一些对SSRI不敏感的患者。
3.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在其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氯丙嗪、奋乃静等,它们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的功能发挥抗精神病作用。
这类药物一方面能够缓解精神症状,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运动障碍、抗胆碱能药效等。
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少的副作用,更适用于长期维持治疗。
二、精神疾病药物的合理用药指导原则1. 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和药物疗效在开始药物治疗前,医生应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疗效。
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史,以及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心理评估,医生能够制定出更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2. 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是合理用药的重点。
与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ApoE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
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认为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始动因素,其可诱导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过程。
同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存在广泛的神经递质异常,包括乙酰胆碱系统、单胺系统、氨基酸类及神经肽等。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一)临床特征一般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分为“ABC”三大类。
A(activity)是指生活功能改变: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力下降,对患者的一般生活功能影响不大,但是从事高智力活动的患者会出现工作能力和效率下降。
随着疾病的进展,工作能力的损害更加突出,同时个人生活能力受损的表现也越发明显。
在疾病晚期,患者在包括个人卫生、吃饭、穿衣和洗漱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完全由他人照顾。
B(behavior)是指精神和行为症状:即使在疾病早期,患者也会出现精神和行为的改变,如患者变得主动性缺乏、活动减少、孤独、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周围人较为冷淡,甚至对亲人也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
认知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会使精神行为症状恶化,可出现片断的幻觉、妄想(多以被偷窃和嫉妒为主);无目的漫游或外走;睡眠节律紊乱,部分患者会出现昼夜颠倒情况;捡拾收藏废品;可表现为本能活动亢进,如性脱抑制、过度进食;有时可出现激越甚至攻击行为。
C(cognition)是指认知损害: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认知损害以遗忘为先导,随后会累及几乎所有的认知领域,包括计算、定向、视空间、执行功能、理解概括等,也会出现失语、失认、失用。
(二)临床评估如果怀疑患者存在痴呆的可能,建议对患者进行以下评估:1.完整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科检查。
2.精神状况检查。
3.认知测评:认知功能筛查[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或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生活能力评估(ADL)、痴呆严重程度评估(CDR)、认知功能的总体评估(ADAS-Cog),以及专门针对某个特定认知维度的评估如记忆力评估[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语言能力评估[波士顿命名测验(BNT)]、注意力/工作记忆评估[数字广度测验(DST)]、视觉空间能力评估[画钟测验(CDT)]、执行功能评估[连线测验(TMT)]等。
地尔硫卓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指南地尔硫卓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指南导言:地尔硫卓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以地尔硫卓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指南为题,为您详细介绍地尔硫卓药物的特点、适应症、用药方法、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
一、地尔硫卓概述地尔硫卓是一种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它通过抑制多巴胺D2受体的过度刺激,调节神经递质,从而减轻及预防精神病症状的发作。
地尔硫卓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精神病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
二、适应症地尔硫卓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类精神病疾病:1. 精神分裂症:地尔硫卓可减轻或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如幻听、妄想等。
2. 躁郁症:地尔硫卓可缓解躁郁症患者的情绪波动,使其情绪稳定。
3. 强迫症:地尔硫卓有效改善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观念和行为。
三、用药方法1. 用药剂型:地尔硫卓可提供片剂、注射剂、口腔溶液等多种剂型供患者选择。
2. 用药时间:地尔硫卓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一般情况下,每日分2-3次口服,饭后服用可减少胃肠不适。
3. 用药剂量:用药剂量需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等因素确定,建议开始治疗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达到有效的治疗剂量为止。
四、副作用地尔硫卓的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副作用:1. 长期应用地尔硫卓可能引起运动障碍,如锥体外系症状,具体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等。
2.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尼氏症候群,表现为高热、大汗、意识模糊等。
3. 饮食方面,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增加、体重增加的情况。
4. 其他副作用还包括视力模糊、便秘、口干等。
五、注意事项1. 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副作用。
2.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等,需要慎重使用地尔硫卓药物,必要时应咨询医生并进行监测。
3. 不得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联用,以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4. 长期用药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遵守规定的用药时间和剂量,切勿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
常用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原则及治疗剂量
常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起始剂量和治疗剂量
药名起始剂量(mg/d) 常用治疗剂量(mg/d) 氯丙嗪25~50 200~600
奋乃静4~6 20~60
氟哌啶醇2~4 6~20
氟哌啶醇注射液5 5~10 10~20
舒必利100~200 600~1400
舒必利注射液100~200 200~600
五氟利多20~80mg/周
氟哌啶醇癸酸酯注射液50~100mg/2周
棕榈哌泊塞嗪注射液50~200mg/月
癸氟奋乃静注射液12.5~50mg/2-3周常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起始剂量和治疗剂量
药名起始剂量(mg/d) 常用治疗剂量(mg/d) 氯氮平12.5~25 200~450
利培酮0.5~1 2~6
奥氮平 2.5~5 10~20
喹硫平25~50 300~750
齐拉西酮40~80 80~160
阿立哌唑10~15 10~30
帕利哌酮 3 3~12
氨磺必利100~200 阴性症状100~400;阳性症状400~800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12.5~25mg/2周25~50mg/2周
棕榈酸帕利哌酮第1天第1针150mg;第8天第2针100mg(三角肌);第35天第3针75~150mg(三角肌或臀肌),随后每月注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