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在食品环境学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自然资源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教材依据】本教学设计来源于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第二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主要的民居形式,理解气候、地形、地质和生物等自然因素对我国民居的影响。
了解我国傣族、藏族的传统民族服饰,理解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了解我国的地方菜系,理解自然环境与饮食的关系。
2、方法与途径:运用地图,图片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服饰和饮食的特色。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3、情感与评价通过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的了解,培养理解与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情感。
【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法、比较法与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工具有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视频、地理图册、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重难点】重点:台湾地理位置的特点,以及台湾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难点: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基本方法,以地理位置特征为基础概括台湾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大家作为关中地区的一员,听过“关中八大怪”没?生:第一怪房子半边盖第二怪手帕头上戴第三怪碗盆难分开第四怪面条像腰带第五怪锅盔赛锅盖第六怪油泼辣子一道菜第七怪唱戏吼起来第八怪板凳不坐蹲起来结论:民居、服饰和饮食是一个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方文化则是在各地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
二、展示图片、进入新课(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1、图片展示:传统的、较老的南方民居、传统的北方民居,比较南北方民居特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讨论来探讨出答案)2、图片展示:北京四合院提问:四合院这个“四”指的是?假如你是一家之主你该住哪个房屋?为什么假如房主有一妻一妾,妻子该住那一边?你去朋友家的四合院做客,朋友会安排你住哪里?古时说“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家闺秀又该住哪里?3、蒙古包观察课本31页C图,学生自学教师总结:因为蒙古这个地方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降水少,所以一般发展畜牧业,多为游牧民族,故人们澳不断地迁徙,房子要易搭易拆4、吊脚楼提问:有没有哪个同学住过吊脚楼?为什么一楼是空的?底下用多根木头支撑的意义何在?教师小结:该地降水多,高温,动物种类多样,防潮防动物5、竹楼提问:竹楼和吊脚楼有一些类似,但是全是用竹子搭建而成,为什么?学生:那里竹子多小结:当地为热带气候,竹子繁茂6、窑洞提问:有没有同学住过窑洞?感受是怎么样的?生:冬暖夏凉仔细观察课本F图窑洞周围的环境,教师讲解窑洞的原理7、东北火炕、窗子PPT出示双层玻璃窗子、火炕图片提问:为什么东北的床下要生火?窗户要这么厚?教师小结(二)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PPT出示当天东北人的着装,让学生对比身上的衣服,看看不同之处提问:差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出示各个地区的服装,请学生解释差别的原因(三)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出示各地不同的美食图片,请了解的同学介绍教师补充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到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居住、服饰和饮食文化。
《基因工程在食品业中的应用价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工程在食品业中的应用价值》。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次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教材名称,该教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在本章节中,基因工程在食品业中的应用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还对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我发现教材在介绍基因工程在食品业中的应用时,涵盖了多个方面,如改良食品品质、增加食品产量、延长食品保质期等。
但教材中的内容相对较为理论化,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具体年级和专业的学生。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如细胞结构、遗传规律等,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基因工程作为一门前沿的生物技术,其概念和原理相对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食品业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层面,对于基因工程在食品业中的具体应用和影响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学生能够了解基因工程在食品业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具体案例。
(3)学生能够掌握基因工程在改良食品品质、增加食品产量、延长食品保质期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标准课程代码:X0606517 课程类别:拓展学习领域课授课系(部):制药与环境工程系学分学时:4/54一、课程定位与作用1.课程的定位: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的食品营养及卫生问题,具体分析及卫生监督管理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就业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2.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属于专业拓展领域内课程,引导学生对食品、营养、卫生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在处理营养、卫生问题上的实际能力,更能胜任餐饮岗位群的工作,课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有:《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餐饭店饮服务与管理》和《宴会设计》等。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并能够结合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不同人群对营养需求的特点、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更好地用于餐饮设计、食品保藏、污染预防等实际工作问题。
(1)了解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知识;(2)了解各类营养素的生理作用、缺乏症和参考摄入量;(3)掌握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4)了解各类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5)了解营养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6)理解食品加工与食品品质之间的关系;(7)掌握各类食品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止措施;(8)掌握食物中毒、紧急措施和预防措施;2、能力目标(1)能从营养学角度对菜品做出客观评价;(2)能设计出各类特殊人群的餐食;(3)能为各类菜品做出营养标签;(4)能及时发现食品在贮藏、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卫生隐患;(5)能参与制定预防食品卫生风险发生的预案;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力、分析及创新力;(2)能够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3)能与人协作、良好沟通、组织协调;(4)树立正确的食物观;三、课程设计1、设计基本理念教学内容框架根据企业调研和学生顶岗实习反应的状况,结合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国内外行业对比,设计了七大营养素;特殊人群与营养需求;认识食品卫生;共3个学习情境(课程单元)。
《食品与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B2、课程英文名称:Food Environment3、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4、课程总学时:32 (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0)5、学分:26、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7、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选修课。
食品环境学是研究食品安全与环境关系的科学,是食品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学科,通过对食品安全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探讨,揭示食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规律。
明确食品安全与环境科学,食品工业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事科研及生产的综合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成功的完成这门课程,能够了解食品环境科学的重要性,深入理解食品工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食品工业污染治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讲授式、学导式、讨论式、启发式、诱导式)进行教学。
以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学生自学与辅导答疑相结合,课后练习与习题课相结合,学生自学内容研讲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
理论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手段上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从理论上加以提高,科学的进行食品工业的环境治理。
四、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方法;了解环境与环境系统;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起源、内涵与特征;理解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
掌握环境、环境系统、生态系统、生物圈、环境问题等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食品环境学的研究任务及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的关系;环境与环境系统及其相关概念;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与环境相关的食品污染问题等;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
论化学教学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化学教学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化学教育涉及各种各样的元素和案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本文将讨论化学教学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食品和健康化学教育对于饮食和健康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他们还可以了解不同的食品组成成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身体的吸收和消化。
通过化学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做出健康的食品选择,并以适当的方式为他们的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
2.个人护理和化妆品化学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个人护理和化妆品。
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化学成分,例如香料、乳化剂和防腐剂,以及它们在美容产品中的作用。
他们还可以了解不同的化学过程,例如皂化反应和酸碱平衡。
通过化学教育,学生可以评估不同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做出明智的选择。
3.能源和环境化学教育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能源类型,如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
他们还可以了解化工厂和工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这种影响。
通过化学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如何使用资源,保护环境,并找到解决方案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4.日常生活用品化学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用品。
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家用产品的成分和用途,如清洁剂和消毒剂。
他们还可以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如何进行可持续的家庭管理。
通过化学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如何使用材料以及正确处理和处理化学废物。
总之,化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通过它了解如何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
化学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做出健康和环境友好的选择,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生活化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教学背景数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字和公式,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感。
本次教学实践以“购物”为主题,通过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基本的数学运算和应用。
教学目标理解基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例如进行预算和找零。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假币和购物清单超市货架的模拟道具(可以用纸箱或其他材料制作)价格标签(不同商品的价格)教学环境:教室内布置一个“超市”区域,设置不同的商品和价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情境引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购物经验。
提出问题:“你们在超市里通常买什么?怎样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概念讲解:讲解加法和减法在购物中的应用,例如计算总价、找零等。
二、实践活动(30分钟)分组购物: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获得一定的假币和购物清单,清单上列出不同商品及其价格。
模拟购物:学生在“超市”中选择商品,计算他们的总花费。
他们需要用手中的假币支付,并计算找零。
记录和展示:购物结束后,各组记录每项商品的购买情况,并在全班分享他们的购物经验和所用的数学运算。
三、课堂总结(10分钟)分享与讨论:让每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购物过程,以及在过程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师总结:强调在购物中用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练习运用这些数学知识。
四、课后延伸(5分钟)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制定一份购物清单,计划购买食品,并在下次购物时计算花费和找零。
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实践,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还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生活化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不断探索和应用数学知识。
“环境学导论”是广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出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涉及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基本的污染处理处置方法和环境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理论,课程涉及的知识贯穿于环境工程专业后续的各专业课程,是环境工程的基础内容。
由于“环境学导论”中不仅包括丰富的实践知识,还有许多新的概念和思想,对之前从未接触过环境工程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因其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导致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较大的难度。
因此,加强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对于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开出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除了让学生对环境科学专业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外上,还应侧重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1.1环境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该课程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来源、知道背景不同,因此,不宜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等看待,分别论述,而应侧重基本理论,详细地分析带规律的问题,对基本知识加以说明,并介绍用哪些基本技能可以揭示和深入研究这些规律。
1.2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的中心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传递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学方法上应注重采用创造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探讨,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具体可采用案例驱动学习和任务驱动两种教学方法。
案例驱动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完全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开展“水污染”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谈及一下近年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水污染公共事件,如“松花江事件”和湖南省岳阳县呻污染事件,可探讨在公共污染事件发生过程中,政府、当地居民和环境工作者之间的行为和最终的处理措施。
大班健康活动教案:食品安全教案(附教学反思)一、活动目标1. 了解食品安全的概念,知道食品安全的注意事项。
2. 学习食品分类和食品保存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食品安全图片、食品分类表格、食品安全故事书等。
2. 教学环境: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氛围。
3. 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食品安全图片展示,引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2. 讲解:介绍食品安全的概念,讲解食品分类和食品保存方法。
3. 互动:组织幼儿进行食品安全小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回顾本次活动内容,提醒幼儿注意食品安全。
四、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检查家里的食品,了解食品标签,分享学习成果。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食品安全展示区,展示幼儿的绘画作品、手工制作等。
五、教学反思1. 活动效果:本次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程度如何。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特点,是否需要调整。
3. 幼儿反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
4.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下一次活动做好准备。
六、活动准备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们准备了一些教学材料和活动道具。
教学材料:食品安全图册,包含各种食品安全标志和图片;食品分类卡片,展示不同种类的食品;食品保存方法图示,展示正确的食品存储方式;食品安全故事书《小猴子的食品安全之旅》;彩色笔、画纸等绘画材料。
活动道具:食品安全小帽和围裙,用于角色扮演;食品模型或实物,用于展示和识别;食品包装盒和标签,用于模拟购买场景。
七、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戴上食品安全小帽,穿上围裙,以食品安全检查员的身份引入活动。
通过展示食品模型和实物,引发幼儿对食品安全的兴趣。
2. 讲解:教师介绍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讲解食品分类和食品保存的重要性。
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100例免费参考生物学中微生物学专业主要涉及微生物制药,环境能源微生物,临床微生物,生物发酵等类别,研究方向不同,论文题目选择也有所不同。
以下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
希望对正在写论文的同学一个参考。
1、脲解型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研究2、马铃薯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影响3、“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4、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检测5、贺兰山东麓荒漠微生物结皮发育过程研究6、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污染微生物分析7、油脂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代谢能力影响因素研究8、深海微生物硝化作用驱动的化能自养固碳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9、地膜降解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10、微生物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与检测中的应用11、草莓不同生育时期根区微生物多样性及动态变化12、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致腐微生物的抑制效果13、细胞、微生物及其相关培养技术14、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15、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响16、东北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17、不同教学方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18、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19、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20、应用型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121、关于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探讨22、外源汞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23、论研讨式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24、采煤塌陷复垦区先锋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25、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的质量控制26、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7、土壤微生物总活性研究方法进展28、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残体降解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29、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实验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30、外源生物炭对黑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31、浅谈土壤微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32、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33、水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模块的教学探索与实践34、高师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35、5种江西特色盆景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36、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探索37、浅谈林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改革38、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实习的改革与实践39、利用微生物学原理处理城市生活垃圾40、高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41、案例教学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42、淡水湖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43、微生物法修复水污染技术研究进展44、玉米栽培模式对暗棕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养分状况的影响45、浅谈案例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46、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247、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机制及影响因素48、地方性高校《动物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优化49、微生物技术修复水污染的发展50、浑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特征51、典型生活垃圾填埋场覆盖土微生物群落分析52、浅谈《微生物学》教改53、信息技术条件下《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54、《微生物学》教学中互动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55、微生物对冰封期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磷降解释放的影响56、《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57、微生物检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58、利用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效果59、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开发探析60、微生物生态学理论框架61、群体感应抑制剂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研究进展62、刍议微生物工程技术对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63、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64、微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65、浅谈如何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66、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设计与思考67、高氨氮污水的微生物修复初探68、《微生物技术》信息化教改的研究69、探讨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70、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71、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72、论助教机制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作用373、论教师在海洋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引导作用74、制药残留溶剂对废水生物降解系统微生物毒性的测定方法比较75、师范类院校开设微生物学多元化教学的几点思考76、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77、土壤质地对秸秆分解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78、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共生效应、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79、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80、微生物分类单元整合与检索81、构建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新体系提升兽医专业技能82、案例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中的应用83、微生物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分析84、探究如何有效进行兽医微生物的教学活动85、微生物培养箱温湿度控制策略研究86、以应用为本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87、不同秸秆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88、微生物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89、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探究90、有效微生物技术在城市环境治理领域中的应用91、石油污染土壤土着微生物强化修复研究92、巴丹吉林沙漠盐湖微生物多样性93、媒介黄脱色微生物的筛选及其降解途径初探94、鸡骨泥微生物控制方法的研究95、浅析高职高专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96、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97、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98、论环境微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99、海洋类高校海洋微生物学教学优化策略探索100、高职院校动物微生物课程改革措施--以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为例5。
创造性问题解决CPS教学模式应用于经济与商业环境教学活动国立彰化师范大学企管系94级何巧龄前言 (1)创造性问题解决(CPS)概念架构 (1)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 (1)创造性问题解决历程 (3)CPS应用于经济与商业环境与教学活动设计 (4)「经济与商业环境」之教材设计实例 (5)参考文献 (7)一、前言当你遇到问题思考瓶颈时,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当学生向你表示不知从何学起,身为老师你该怎么办?运用创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不再只用「黑板教学法」,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除了讲述有没有其他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在此以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讨论设计。
二、创造性问题解决(CPS)概念架构(一)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创造性问题解决(CPS)原为Osborn、Parnes、Treffinger、Isaksen等人在美国水牛城所研究之解决开放性问题的一种解题模式。
创造性问题解决由脑力激荡创始者Alex Osborn开始探讨提出。
1998 Osborne-Parne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教学模式,提出以下六阶段引导创造过程:发现困难Mess-finding (Objective Finding)发现资料Fact-finding发现问题Problem-Finding提出方法Idea-finding解决方案Solution finding (Idea evaluation)接受所选方案Acceptance-finding (Idea implementation)并提到每一阶段内容以便引导产生一个或数个有创造性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其中特殊的特征是每一阶段会先有发散性思考产生许多点子(事实、问题定义、方法、评估、策略)然后有收敛性思考选择出最适合进行下一步或最适当的方案。
The Osborne-Parne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ProcessNotes from the CPSI 1998 brochure.OF FF PF IF SF AFObjectiveFinding FactFinding ProblemFinding IdeaFinding SolutionFinding AcceptanceFindingIdentify Goal, Wish, Challenge Gather Data Clarify the Problem Generate Ideas Select & Strengthen Solutions Plan for ActionWhat is the goal, wish, or challenge upon which you want to work? What's the situation or background? What are all the facts, questions, data, feelings that are involved What is the problem that really needs to be focuses on? What is the concern that really needs to be addressed?What are all the possible solutions for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How can you strengthen the solution? WHow can you select the solutions to know which one will work best?What are all the action steps that need to take place in order to implement your solution?来源:.au/~charles57/Creative/Brain/cps.htm(二)创造性问题解决历程表1 (引自柯建桦,2003)目前CPS已发展至三成分、六阶段,非线性模式(图1),Treeffinger & Isaksen发现解题者并非每次解题都按既定的步骤执行、也并不一定会使用到每一个步骤。
创设情境教学的例子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特定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下面是十个关于创设情境教学的例子。
1. 数学课上的情境教学: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份题目,要求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购物清单和预算,让学生计算购买一周食品的总花费。
这样的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物理课上的情境教学: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室情境,要求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结果,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和解释物理现象。
例如,让学生在斜面上放置不同重量的物体,观察它们滑下的速度和距离的变化规律。
这样的情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生物课上的情境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生态园,让他们亲自观察和体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相互作用。
例如,让学生在生态园中观察不同种类的鸟类和植物之间的互动行为,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
这样的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中的生态原理。
4. 历史课上的情境教学: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模拟的历史情境,让他们扮演历史人物,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历史事件和决策过程。
例如,让学生扮演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家,讨论和决策关于战争策略和独立宣言的问题。
这样的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5. 地理课上的情境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个地理环境特殊的地方,例如一个火山口或者一个雨林,让学生亲自感受和观察地理现象。
例如,在一个火山口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火山爆发的迹象和后果,讨论火山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样的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中的物理和人文要素。
6. 语言课上的情境教学:教师设计了一个模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特定场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在一个餐厅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服务员和顾客,通过使用英语点菜和交流。
这样的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问题式教学在食品环境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问题式教学方法在食品环境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重点就课堂提问和分组讨论方式与问题提出的来源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将问题式教学应用于食品环境学课程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食品环境学问题式教学教学方法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
来自哈佛大学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问题是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动力,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没有问题就会使人的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因此,激发当代大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这种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的问题式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已经应用于国内外很多高校的课堂教学中。
食品环境学课程是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素质,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问题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学习并掌握理论知识、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食品环境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食品安全领域的很多相关学科知识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将食品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辨证的理解。
一、问题式教学在食品环境学教学中的应用1.课堂提问在食品环境学的理论教学中,问题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发散性思维和身边发生的实际案例,有效地解决对纯理论概念、定义和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
问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力求发展的精神。
问题式教学主要采用的手段是课堂提问,如何提出问题、提出什么问题则是问题式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本课程所涉及的边缘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课知识比较熟悉,而且对教育对象有正确的认识,能够了解学生对本课程以前的专业课的掌握程度和对本课程接受能力,使所提的问题让学生凭所学到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就能多少说出一些道理,从而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食品环境学课程中提出的问题,都应该是在食品安全和环境关系基础上提出来的。
提问大多面对所有听课学生,由学生自由回答。
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认识和掌握程度,然后对问题再进行讲解、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
由于回答问题不仅需要具有相关的知识和理解课堂上刚学过的理论,还需要较强的理论分析和思维条理化能力,同时,跟学生对周围食品安全事件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也有很多关系。
这就免不了在回答问题时发生各种分歧和争论,使得课堂气氛变得很热烈,有助于深入研究和思考,为教师的深入阐述营造较好氛围。
这时学生的思维会特别的活跃,为了使自己的见解得到认可,会积极思考并快速反应,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
例如,在讲解食品原料与环境关系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自由发挥,这样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注角度提出见解。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都不尽相同,使得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也不同。
由于答案都是在积极思考中形成或被接受的,这样很容易就能将食品原料与环境关系中所涉及的问题各个层面显露出来,使学生很容易了解到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各种环境要素。
在问题的基础上再讨论解决办法和途径就更加的贴合实际。
通过教师的稍微提示,同学们就很容易的理解和接受,从而增加自己对食品安全的责任感和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的信心。
2.小组讨论在问题式教学中,留出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也是一种很好的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方法。
例如,将前三章内容完成后,留出两个学时让学生分组来讨论自己眼中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全班先推荐六名同学与教师一同组成评分组,其余同学被分成六组,每组分别推荐一个人来进行观点论述。
发现这种方式极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学们课外查资料和有关法律法规,并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虽然很多时候对问题的看法比较单一,但至少每个人都进行了参与和思考,对食品安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即便是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时的参与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给予一些问题进行提示,使得学生对问题讨论能够更深入,对问题的解决能够更理性化并具有可行性。
例如,在讨论食品中各种农药和抗生素在农畜产品中的残留污染问题时,学生讨论结果普遍是利用国家法律限值超标产品进入市场,这个方案看似合理可行,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就成为问题焦点,高额的检测费用谁负责、国家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和物力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受到相邻污染严重地域的影响而导致的矛盾如何解决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那么这个结论还可行吗?很多时候问题还暂时解决不了,但学生在查找资料和讨论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接受很多相关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全面性和理论知识的条理化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这有助于他们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
二、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问题式教学就是将提出问题、形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有一些环节还需要注意和把握。
1.对于相关学科的介绍教师对于概念、理论的解释,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所学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食品环境学涉及很多相关学科,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而且跟其它专业课的关系不是很紧密,接受起来也不太容易。
教师在进行概念和理论阐述时,尽量将其产生背景能做以介绍,让相关人物和故事穿插于解释中,能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解释不仅要发音准确,而且要措辞精当,举例要适时、恰当。
从而达到使学生明确概念、搞清原理的目的。
2.问题的提出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所阐述的内容而展开,提出的问题不仅难易要适度,而且要适时、适量。
问题难易适度,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已经接触和学习的专业课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后有答案,太易和太难都不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太难,回答过于复杂,学生答不上来,就会降低积极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学习、探索的意志也会迅速下降;问题过于简单,无需经过思考就能轻而易举作答,学生就会感到没劲,会削弱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意志力。
问题适时,要求教师在解释清楚概念和原理后,立即围绕授课内容提问,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并条理化,在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中检验自己理解的正确与否,增强接受程度。
问题适量,要求教师在提问时,不但问题要新颖,而且提问的总量和频率分配要恰当。
问题太少,达不到教学目的,问题太多,则难免引起学生厌问、拒问、乱答现象,产生负效应。
另外,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错对,要以鼓励为主。
充分肯定正确答案,对于不同的答案要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有价值的探索,然后因势利导的解释错误原因。
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帮助他们很好的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
3.时间的把握提问尤其是在进行课堂不点名提问时,教师应在时间和内容上进行把握,使每个问题主要内容突出。
对一个问题回答时,要求如果答案和见解相同则不必再重复,只发表个人有别于前面同学答案。
教师所问问题一定要有中心内容,不能随着问题的深入漫无目的地进行链式接力。
因为教学课时是有限的,教师对问题时间要适当限制,到预期时间后就对所有问题都进行最后的总结。
这样在问题过程中即可以调动学习兴趣,又有比较清楚的条理化答案,便于学生在后续学习或复习中记忆和回顾。
因为食品安全是一个新的学科,其安全性跟各种环境要素有着必然联系,而环境要素又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备课时提炼关键元素和问题,而且要努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做到用词一定要准确、逻辑一定要条理清楚、叙述一定情真意切或幽默风趣。
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关于食品安全与环境之间的知识。
三、结论问题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基本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食品环境学课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还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对本门课程乃至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问题式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食品环境学课程,在其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中也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现阶段,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完全符合教育学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可以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方面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1]吴齐全,励箭生.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改进[j].物理教学,2006,28(8):36-38.[2]王泽,蔡换夫.计算机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17-118.[3]李禹,黄进,黄春琳,陈天泽,唐涛.遥感技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式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38-40.[4]马昌法.实践课程改革实施“问题教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4):43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