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建模的作用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三维地质模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三维地质模型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在石油勘探中,还是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领域,三维地质模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三维地质模型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
在石油勘探领域,三维地质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油藏的预测和开发。
通过对地下油藏进行三维建模,可以准确地模拟油藏的分布和性质。
利用这些模型,石油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油藏的结构和特征,从而优化勘探和开发策略,提高石油勘探的成功率和生产效率。
在城市规划领域,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帮助规划师更好地了解城市地质条件,从而合理规划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对地下地质情况进行三维建模,可以预测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城市的安全。
此外,三维地质模型还可以用于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如地铁线路和交通网络,从而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环境保护领域,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帮助环境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流动规律。
通过对地下水系统进行三维建模,可以模拟地下水流动的路径和速度,从而预测地下水的污染扩散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地下水资源。
此外,三维地质模型还可以用于模拟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过程,从而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地下水
资源。
三维地质模型在石油勘探、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地下地质情况进行三维建模,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支持,从而优化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维地质模型的应用领域将会更加广泛,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leapfrog geo geological modelling basics 地质建模基础课程摘要:一、课程简介二、地质建模的重要性三、地质建模的基本原理四、地质建模的基本步骤五、地质建模的应用案例六、课程总结正文:一、课程简介"Leapfrog Geo 地质建模基础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地质建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地质建模是一种通过地质数据和地质原理,对地下结构和地质过程进行重建和模拟的方法,它在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地下工程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地质建模的重要性地质建模在地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对地下结构的准确建模,可以有效提高地质资源的勘查效率和精度,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高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三、地质建模的基本原理地质建模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质数据和地质原理,对地下结构和地质过程进行重建和模拟。
地质数据包括地质勘探数据、地质调查数据和地质实验数据等,地质原理包括地质学原理、地球物理学原理和数学原理等。
四、地质建模的基本步骤地质建模的基本步骤包括数据收集和处理、模型构建、模型参数化和模型验证。
数据收集和处理是地质建模的基础,模型构建是地质建模的核心,模型参数化是地质建模的关键,模型验证是地质建模的保障。
五、地质建模的应用案例地质建模在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地下工程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中,通过地质建模可以准确预测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在地质灾害预测中,通过地质建模可以模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过程,从而提前预警和防范;在地下工程设计中,通过地质建模可以准确了解地下结构的情况,从而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地质建模原理地质建模原理是一种将地质现象和过程以数学模型的形式表示的方法,通过对地球内部物理性质、构造特征、岩石类型和沉积过程等进行分析与整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和相关的地质问题。
地质建模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地下资源分布、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工程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介绍地质建模的一些原理和方法。
1. 数据整合与重建:地质建模的第一步是收集、整合和处理各类地质数据,包括地面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岩心分析、钻孔数据等。
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建立地质层序和空间分布的模型,重建地质过程和演化历史。
2. 空间插值方法:在地质建模中,由于地质数据的获取通常是有限的,因此需要用插值方法来填补数据的不完整性。
常用的插值方法包括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插值法、径向基函数插值法等,通过对已知数据进行空间推断,生成连续的地质属性分布。
3. 地质模型的建立:地质建模的核心是建立地质模型,模拟地质单元的空间分布、性质和关系。
常用的地质模型包括网格模型和对象模型。
网格模型将地质体划分为规则的网格单元,每个单元内有对应的地质属性数值。
对象模型则将地质体分解为不同的地质单元,如岩石体、断裂带等,每个单元具有一组地质属性,能更好地反映地质结构和成因。
4. 条件约束:为了提高地质模型的准确性,需要根据地质理论和观测数据设置一些条件约束。
在建模过程中,可以将地质属性与物理性质、构造关系等进行关联,通过多维条件约束来改善模型的一致性。
5. 模型验证与演化:地质建模是一个不断迭代和完善的过程。
建立完地质模型后,需要将模型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进行对比验证,并通过不断建立假设、校正模型来逐步改进和优化模型。
此外,对于复杂的地质问题,还可以进行模拟实验,探索不同条件下地质系统的演化规律。
综上所述,地质建模原理是通过整合和分析地质数据,以数学模型的形式表达地球内部的物质和构造分布的方法。
通过空间插值和条件约束等技术手段,得出地质模型,并在验证与演化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模型,为地质资源开发和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建模与石油勘探中的地质建模与预测技术地质建模和预测技术在石油勘探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利用地质学、物理学和数学以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过对地下地质结构和石油分布进行模拟和预测,帮助石油勘探人员减少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效率和增加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地质建模技术地质建模技术是通过对勘探区域的地质结构进行三维模型的构建,进而对潜在的油气藏进行识别和评估。
它利用地质数据、地球物理数据和地球化学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再根据统计学原理进行插值计算,最终形成具有较高精度的地质模型。
地质建模技术的核心在于对地质层序、断层、褶皱等地质结构进行精细刻画,为后续的油气勘探提供可靠的基础。
1. 地质数据采集与处理地质数据是地质建模的基础,包括地质钻探数据、测井数据、地震数据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可以获取地下地层的相关信息,如地层厚度、物性参数、构造特征等。
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地质数据需要进行统一的数据解译和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数据插值与模型构建数据插值是地质建模的核心环节之一。
它利用统计学原理和地质学观测数据,通过对样点数据进行插值计算,以获得在整个勘探区域内连续、高精度的地质模型。
插值方法包括反距离加权插值、Kriging插值等,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和空间变化规律进行选择和应用。
3. 地质模型验证与评估地质模型的验证是保证模型准确性的重要步骤。
通过与实际地质钻探结果的对比,检验地质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利用地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对地质模型进行评估和优化,以提高模型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二、地质预测技术地质预测技术是在地质建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模型的进一步处理和分析,实现对潜在油气藏的分布和规模进行准确预测。
它利用地质模型中的地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结合勘探区域的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进行数学模拟和预测。
1. 油气资源评估油气资源评估是地质预测的核心任务之一。
3D地质建模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测绘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其中3D地质建模技术正成为现代测绘业中的一项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3D地质建模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二、3D地质建模技术的定义与原理3D地质建模技术是一种通过收集大量地质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地质现象进行模拟和渲染的技术。
它的原理是基于地质测量数据和地质理论,将地质数据转化为三维数字模型,以实现对地下地质结构的准确描述和分析。
三、3D地质建模技术在地质资源勘查中的应用1. 矿产资源勘查3D地质建模技术可以通过对地下矿床的三维模拟,帮助矿业公司准确评估矿产储量、分布和质量,从而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
同时,这项技术还能帮助工程师预测地下水位、岩层稳定性等因素,以减少事故风险。
2. 油气勘探在油气勘探中,3D地质建模技术可以帮助分析和预测油气储量、流体运移路径以及油气藏的分布情况。
通过模拟地下地质结构,勘探人员可以更精准地选取钻探点位,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四、3D地质建模技术在灾害预测与防控中的应用1. 地震灾害预测地震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性的自然灾害,而3D地质建模技术可以通过模拟地震波传播路径、地下断层和岩层稳定性等因素,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程度,进而帮助人们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2. 地质灾害防控山体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对人类和建筑物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利用3D地质建模技术,可以对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分析。
通过对地下结构进行数字模拟,可以准确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防控措施。
五、3D地质建模技术的优势与挑战1. 优势(1)高精度:3D地质建模技术能够利用大量数据实现对地下地质结构的详细描述,提高测绘数据的精确度。
(2)可视化:通过三维数字模型,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地质结构,并更好地分析数据和相关信息。
(3)预测性:3D地质建模技术能够辅助预测地下地质灾害、矿产储量等重要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建模技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传统石油储量的逐渐减少,石油勘探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为了扩大石油资源的开发,地质建模技术在石油勘探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石油勘探中的地质建模技术及其应用。
一、地质建模的概念与意义地质建模是指将地质工作中获得的各种地质数据根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以形成地质三维模型的过程。
地质模型是对地下储藏体的形态、厚度、空间分布、岩性、物性等信息的定量表达和展示。
地质建模具有以下意义:1. 精确预测油气藏的空间分布和储量:通过地质建模,可以对油气藏的空间分布和储量进行准确预测,从而指导勘探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
2. 优化勘探开发策略:地质建模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油气藏的特征和流动规律,为勘探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优化生产管理:地质建模可以提供生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帮助开采人员制定更加合理的生产方案,提高油气藏的采收效率。
二、地质建模技术1. 地质数据解释地质数据解释是地质建模的基础。
通过对地质钻井、地震勘探和岩心分析等数据的解释和处理,可以获取地层结构、岩性、物性等信息,为地质建模提供基础数据。
2. 地质建模软件地质建模软件是进行地质建模的重要工具。
常用的地质建模软件包括Petrel、GOCAD、SKUA-GOCAD和OpenWorks等。
这些软件可以将地质数据进行解释、插值和建模,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展示地质模型。
3. 地质建模方法在石油勘探中,常用的地质建模方法包括:(1) 地质体建模:采用随机场、克里金和逆距离加权法等方法,对地质体进行建模,确定油气藏的形态和分布。
(2) 属性建模:通过属性解释的方法,对油气藏中的岩性、物性等属性进行建模,为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3) 流体建模:通过模拟油水气流体在地下储层中的流动过程,预测油气藏的产能和生产动态。
三、地质建模应用案例1. 油气藏描述与评价地质建模可以对油气藏的储量、产能、开发潜力等进行描述和评价。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找矿中的应用尹东红摘要:本文深入研究了地质建模、矿床建模和矿产资源评估,这些技术在地质学和资源勘探领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地质建模是通过创建地下地层的数学或计算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地下岩层的分布、性质和结构。
三维地质建模的重要性体现在找矿、石油勘探、水资源管理、环境研究和地震学中的应用。
这一过程整合了各种地质数据,如钻探数据、遥感数据和地球物理数据,为资源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维建模;找矿;地质三维地质建模在地质和矿产勘探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提供了精确的地质信息呈现,包括地层分布、岩性、矿化体分布等,使地质学家和勘探人员更好地理解地下地质情况,有助于更高效地进行矿产勘探和开发。
此外,三维地质建模也支持资源评估和储量估计,帮助确定矿床的体积、品位和储量,从而支持合理的资源规划和决策制定。
通过提供更全面的地下信息,它还有助于降低勘探风险,减少无效探测,从而节约成本。
环境影响评价也受益于三维地质建模,因为它可以帮助预测矿床开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支持环保监测和可持续矿产开发。
此外,三维地质建模为矿床的合理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基础,从确定最佳采矿方法到设施位置和通风系统的规划,以确保采矿活动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这项技术还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有助于不同利益相关者更容易地理解地质情况,进行决策和交流,这在矿产开发项目的合作和社会接受度方面尤为重要。
三维地质建模促进了地质科学的发展,鼓励地质学家和工程师在地质建模算法和技术上的研究,以不断提高建模的准确性和效率。
因此,三维地质建模不仅提高了矿产勘探和开发的效率和准确性,还有助于减少环境影响和勘探风险,支持可持续矿产开发,是地质和矿产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1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1 地质数据采集方法(1)遥感技术。
地质勘查是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遥感数据可用于发现和识别地质特征,如地层、矿床、构造线aments等。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矿产资源评估中的应用1. 引言矿产资源评估是对矿产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以确定其含量和价值的过程。
传统的矿产资源评估主要依靠地质勘探、试采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但这些方法往往耗时、耗费资源。
然而,随着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矿产资源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简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是一种基于地质数据的建模方法。
它采用了空间插值和地质模型构建算法,并结合地质学的原理,将地质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
通过对地质属性的分析和模拟,可以更加准确地估计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
3. 地质数据的获取地质数据是进行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
地质数据的获取可以通过地质勘探、野外地质调查、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进行。
这些数据包括地质剖面、钻孔数据、化验数据等。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地质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地质模型。
4. 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包括插值算法、地质模型构建算法和地质属性模拟算法等。
插值算法主要通过对已有地质数据的分析和推断,将数据点之间的值进行插值,得到连续的地质属性表面。
地质模型构建算法则将地质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包括了地层、断层、矿化体等要素。
地质属性模拟算法则通过对已知地质属性和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模拟未知地质属性的分布,以获得更准确的地质模型。
5. 矿产资源评估中的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矿产资源评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地质数据进行处理和建模,可以得到矿产区域的地层结构、断裂带和矿化体的三维模型。
这些模型在确定矿体形态、储量分布,以及预测资源潜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和参数分析,提供地质模型的误差评估和风险分析,为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6.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展望尽管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矿产资源评估中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地质数据的获取依然存在困难和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改进。
地质建模的作用是什么?四月5, 2010 作者hipetro发表评论严格的讲,地质建模已经不能算是很新的技术,在国外,地质建模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入EsrthVision以来,也已经发展了二十年。
但回顾一下地质建模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三维地质建模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为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模型,第二是用于油藏的整体评价,例如油藏勘探开发的风险评价。
但三维地质建模一直没能深入到油田的生产中。
就像许多搞生产的人评价的:好看,但不中用。
在另一方面,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中,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先进的技术。
油藏地质研究还主要依靠手工编制的厚度图、油藏剖面图、连通图等。
十分需要新的技术的补充与提高。
在整个开发阶段地质研究工作中,唯一可以称为新技术的就是三维地质建模。
因此三维地质建模完全可以在开发阶段地质研究中起到更为突出的作用。
实际上,三维地质建模应该,也完全可以成为油藏开发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和生产措施部署的核心技术。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马特龙把地质统计学引用地质研究以来,地质统计学就成了地质建模的核心。
但是几十年的实际应用也表明,单纯依靠地质统计学是不能把三维地质建模更深入的引入到油田的开发生产中的。
如何更多的发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作用,真正使其成为油藏开发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和生产措施部署的核心技术是每一个从事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人必须经常琢磨的问题。
三维地质模型中的不确定性:由于地质体的复杂性,三维地质模型中的不确定性是固有的,不可回避的。
面对不确定性,擅长地质统计学的专家更喜欢从统计的角度对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在油藏整体评价阶段是正确的,但当我们把三维地质模型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时候,又是远远不够的。
例如从统计学的角度,可以利用随机模拟技术得到多个实现,通过多个实现的分析,对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但对于生产来说,我们有可能根据多个实现钻探多套开发井网吗?生产需要的是一个确定的模型。
因为生产方案只能有一个,生产措施方案只能有一套,钻探井位也只能有一套。
我们也可以计算出一个最大概率的模型做为最终的结果。
但这个最大概率模型就真的更接近于地质体的实际状况吗?有生产经验的人都可以很容易的给与否定的回答。
因此要想让地质模型能够被直接从事油藏开发生产的技术人员所接受,更合理的出路是想办法(通过更为充分的基础地质研究和基础数据的应用)尽量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
从而为生产方案提供一个更为合理可靠的(而不是多个等概率的)参考依据。
要想做到这一点,出路显然不在于更为合理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上,而是更为充分合理的应用地质、物探基础数据。
三维地质建模与基础地质研究的结合若要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直接应用到油藏开发生产,必须也能够与油藏地质研究相结合。
下面的图片是一个华北油田的例子。
我认为是一个将三维地质建模直接应用于生产研究的很好的例子。
由于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的复杂性,在许多区块地层对比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尤其是断点的对比,出现50m左右的误差是很平常的事。
但断点对比的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断层两侧油藏关系的认识,并进而影响到生产措施的实施。
在利用最初的地层对比方案建立断层模型的时候发现,两条主要断层的断点是分散在断层模型两侧的,显然这是由于地层对比的误差所导致的。
对于常规建模工作来说,我们完全可以不必考虑所有的断点,只要根据多数断点建立起一个平均的断面就可以。
如果出现不准确的问题,哪是地层对比人员的事,不是我们的责任。
但油田采油厂的人从生产要求的角度出发,采用了断层建模与地层对比相交互的方法。
即通过Petrel的断层模型找出与断层面不吻合的断点,然后对断点进行重新对比。
经过多次的反复,最终将所有的断点都收敛到了一个断面上。
其结果不仅使断层模型更为准确,也帮助解决了地层对比工作中长期存在疑问。
从而使建模技术很快的被油田一线生产人员所接受和喜爱。
三维地质模型的可靠性分析:通常,在如何评价地质模型的可靠性方面更多的是从地质统计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储量计算、多实现的统计分析等,但这些都只是数字上的计算,从建模理论和纯学术研究的角度并无不可。
但如果让生产上认可我们所建立的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生产中去,就不能只是这些统计上的数字,因为有生产经验的人都知道计算概率大的模型并不一定是与地下地质情况最吻合的模型。
检验的最好标准与生产动态数据进行对比,模型必须与油藏的生产情况相吻合。
下面的附图是一个单砂体模型,总厚仅15m,内部有一些泥质夹层,模型完成后将过井剖面与生产曲线进行了对比。
从生产曲线反映出,由于井轨下面的夹层隔挡,虽然井轨离油水界面很近,但并没有形成水锥,产油量和含水都比较稳定,而相邻无夹层井区含水上升很快,形成了水锥。
从而证明了夹层的可靠性。
模型计算时采用了最普通的SEquence Indicator方法。
但在前期的基础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包括:沉积韵律层的细分与对比(15m的砂层被细分为三个韵律层)、精细的地震解释、测井曲线的重新处理、砂体的细致识别与划分(综合了岩芯、电测、试油等)、地震属性的分析与标定、模拟计算中地震属性参数的合理应用等。
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模型的可靠性并不是靠统计计算的各种分析得到的,而是靠大量的扎实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
附贴:听说在国内三维地质建模没有多大的市场。
是否是因为各个油田的地质工作者对油田的区域地质已经很了解了,所以地质统计建模就失去了她的魅力?其实地质统计建模的主要用处应该是在油藏开发阶段进行油藏精细描述,从而帮助制定有效的生产措施部署,使采收率达到最大。
这在各大国际石油公司已经是很普及的应用技术。
——“寒武三叶”说一下对整合数据和随机性建模的看法:1。
我们肯定是要在模型中整合地质数据和各种物探数据。
希望这些数据好,而且还多,但是这些都是有成本的。
这些数据能帮着降低不确定性,但未必能得到唯一模型。
2。
关于布井等开发方案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寻找一个在多个模型下都能受到不错效果的方案呢?举一例:我们尽最大可能整合数据,得到了2个模型A,B。
A的可能性是60%,B的可能性是40%。
现在要设计一个布井方案,使得其在A,B模型中都能获得不错的开发效果(应用数值模拟工具)。
在筛选方案的时候考虑到了应该适当偏向A,因为它有高一些的概率。
当然,该方案对A而言,或对B而言,可能都不是最好的开发方案,但确是在考虑了现阶段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案。
——“cced”楼主应该是开发地质方面建模,进而给数模提供模型的开发地质工程师,楼主一再强调要"靠大量的扎实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如果出现不准确的问题,那是地层对比人员的事,不是我们的责任。
"说明在楼主建模之前,还有一个开发地质人员,这其实是国内开发地质的一个弊端,其实,楼主强调的所谓“模型的可靠性并不是靠统计计算的各种分析得到的”是错误的,这种统计计算也是地质研究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开发地质萌芽于40年代人工注水的采用,成熟于70年代沉积相的引入,现代化于80年代后期与其它学科专业,特别是数学、计算机和开发地震的结合。
”数模的发展推动了地质建模,但我首先反对油藏工程人员或者是数模人员自己建模,一个好的建模人员应该首先是个好的地质研究人员。
如果楼主一定要把建模和地质研究割裂开来,我倒是建议刚毕业的学生踏踏实实的搞几年常规地质研究再去建模。
随机模拟的每一个实现其实都是确定的,随机模拟的真谛在于它可以实现多个等概率的实现。
而从中甄别出真正符合地下地质情况的那个实现,才正是地质研究人员所需要具备的功底,是地质人员从露头、岩心和大量的实际工作中得到的老中医似的经验。
随着计算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三维模型的网格达到m*cm级别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三维非均质研究就可以在地质建模软件上实现,这个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fatty”好热闹的讨论,感谢“木头”和大家分享他的体会和认识,建议斑竹加精!木头,cced,fatty说的都很有道理。
在以上的讨论中其实包含了两个主题:1、油藏描述是一个各种资料集成的过程,收集的资料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小。
利用动态资料对地质模型进行约束进一步减小了不确定性。
2、地下是复杂和未知的,资料再详细,也有不确定的时候,因此地质统计无时不在,因此在集成所能获得的资料的情况下运用地质统计并不是在玩数值游戏。
以上面“木头”提供的资料为例,“从生产曲线反映出,由于井轨下面的夹层隔挡,虽然井轨离油水界面很近,但并没有形成水锥,产油量和含水都比较稳定,而相邻无夹层井区含水上升很快,形成了水锥。
从而证明了夹层的可靠性。
”这就是一个用动态资料来约束地质建模的一个很好的应用,这就是集成。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井和油水界面之间存在夹层,这点无人反驳,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确定性的了,但是如果极端一点,在井之间这个夹层的位置是否是确定的?也许它应往上偏移一点,或许应往下偏移一点点?油水界面的位置我们是否能肯定就在那儿?如果油水界面上移一点或下移一点,对以后的生产预测是什么影响?其实,我理解“木头”的说法,生产现场就是这样的,要求你提供确定的东西。
但如果在做了大量分析和集成的情况下,告诉生产人员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我想也没人再认为地质统计只是一种游戏了。
只有那些没有集成现场生产人员认识的随机建模才造成了现场人员对地质统计的反感。
——“enigmasoft”感谢cced所提出的意见,感谢fatty的不同看法,感谢enigmasoft 的补充,感谢寒武三叶等朋友的回复。
由于只是随想随写,有些想法没有表达清楚,有些也可能不正确。
我并不是反对随机模型,地质统计学是地质建模中无可争议的核心。
但是我发现多数从事建模的工程师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计算方面。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我在油田从事了多年的生产,目前主要从事建模方面的工作,深感生产单位对建模技术的期待,以及建模技术与生产要求的差距。
尤其是中国东部的复杂断块、复杂沉积地质条件。
我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发表一些经验和看法,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
有时间我还会结合我的一些工作继续发表意见。
补充说明一点,我所说的建模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指的不仅仅是设计一个开发方案,还包括更为具体的措施。
比如说:A井产液量下降后,在B井注水是否会产生效果;水平井高含水后在哪个井段堵水,在哪个井段补孔更为合适。
这类问题目前主要依靠的还是手工编制的油藏剖面图、油藏连通图等。
而三维地质模型在这类问题上往往给不出回答,或者说离这类生产问题还有段距离。
但是我认为这类问题恰恰应该是三维地质模型的强项,因为它是对油藏的一个三维表达,可以更为清楚的描述出油藏的特征。
关键是我们做出的是什么样子的模型。
我与一些建模高手交流过,听到的往往是地质统计学。
高手们的文章也写的很有水平,建出的模型也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