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24张) (2)(共24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24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小游记,仅84字,但言简意丰。
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理解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短文。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使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能够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升语言表达水平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水平,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分析与鉴赏来说,还是处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分析不够到位,理解不够透彻,鉴赏缺乏底气,特别是一些情景交融、意蕴丰富的文言文,更是拿捏不准,加之学生缺乏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和必要的文史背景知识,在理解与鉴赏方面存有着隔膜和难度,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
所以,这个课的教学既要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究的理念,又要遵循古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更要体现教师指导点拨的一面。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采用朗读法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文章的意境;;采用创设情境法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通过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记承天寺夜游》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课文重点词句的含义。
2、难点:体会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导语我想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当你陷入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否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甚至痛苦万分?有这么一个人,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的一生是坎坷曲折的一生,多次被贬,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最远来到我们海南……但他却都如处天堂,随遇而安。
这个人就是苏轼。
他是如何做到在逆境中如处天堂,随遇而安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记承天寺夜游》,一起去感受苏轼的心境。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问:同学们希望能从本文中学到什么?或者想从本文中了解什么?(二)检查预习,朗读课文1、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个人读3、全班齐读(三)解释词语,翻译句子1、重点词语欣然:高兴地,愉快地念:想到,思考遂:于是,就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庭:庭院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连词但:仅仅,不过,连词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耳:而已,罢了2、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照进门来,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想到没有能够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水平目标:1、读准字音,读懂文意,掌握重点实词及重点句子的意思。
2、品读文字,领悟意境。
3、朗读揣摩,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过程方法目标: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美丽的月夜,并能描绘月夜美景。
2、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作者的欣喜孤独旷达。
3、知人论诗。
提供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文及苏轼。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教学重点:文字的揣摩与品味。
教学难点:“闲”字的多重含义。
教学设想:抓住两个关键词:“月”和“闲”。
赏“月”,悟“闲”。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以梁衡的《秋月冬雪两轴画》引入新课(播放钢琴曲kisstherain)。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近苏轼、感悟苏轼。
(一)作者介绍(二)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指名学生读。
2、评价。
3、强调字音和节奏。
4、齐读。
(三)译读——读懂课文大意。
学生质疑:全班交流。
(四)品读——读出内心世界。
1、品读各句,读出作者内心世界。
2、重点赏析月景。
(五)品悟——悟出精神世界。
悟“闲”的多重含义1、清闲(贬谪的悲凉)2、闲情雅致3、乐观豁达三、与苏轼同行1、引《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材料。
2、学生谈感想。
3、情读课文。
4、背诵课文,让经典永驻心间。
四、结束语同学们,即使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的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千年不变的共同追求!在大家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苏轼,记住《记承天寺夜游》,记住我们今天这个节课。
寄语: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附:板书设计闲。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欣然”“念”“空明”“盖”等,理解课文大意。
水平目标:领会本文借月抒怀、情景交融的特色。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境,学习他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的意境,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我们初二()班同学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
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
先请同学们欣赏美妙的《月光曲》,静下心来,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1.同学们,望着这轮明月,或许你会想起神七飞船的整装待发,或许你也会想起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吧,或许你还会想起文人雅士对月亮的深情咏叹。
此刻,你能想起哪些咏月名句呢?指名回答。
2.你们知道的还真很多!刚才有同学提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月亮)这句话是谁写的呀?3.苏轼何许人也?(出示苏轼图像)指名回答。
让我们重温一下对苏轼的了解。
齐读。
(投影二:苏轼简介)4.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咏月抒怀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手指事先板书好的课题引读)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127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
师:首先我为大家朗读课文,请注意字音和节奏。
(投影三:课文)2.同学们,刚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说不定有好多同学比老师读得还好呢。
下面请大家自己朗读,然后请同学给大家朗读。
3.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同学提出听读要求。
学生评价。
(只让一生读)提示:字音读得准吗?节奏把握得好吗?4.(在学生发现朗读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朗读古文不但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还要能理解课文的意思。
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5.老师把同学们理解这篇课文时可能碰到的疑难问题做了一个整理,请看大屏幕,你们看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下面给大家30秒钟时间准备,马上实行抢答比赛。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安县南李村镇第一初级中学靖娟教学目标1、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简单了解背景: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第一步:读顺课文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第二步:读懂课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合作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译读,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指导。
)分组抢答:(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睡)(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表推测(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三步:读透课文要求: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情感、写法等方面来深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明确:叙述、描写、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全文仅仅八十五字,却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夜之空明、清淡,夜之欣然、温柔,尽显无遗,更是流露了苏轼谪居黄州深夜内心泛起的微妙曲折的情感,本是谪居之苦,被包围的人生之夜,却别有一番旷达滋味。
深夜“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入户”,深夜月色如友人般悄然潜入屋内,叩响了苏轼的沉寂的心,应月之邀,那份沉寂的心被唤醒而难以抑制,率性而行“欣然起行”。
但谪居黄州或官场的疏远,抑或是志趣不投,“无与为乐者”,沉思低吟,脑海中迸出那位深居承天寺的“张怀民”,甚是欣喜,“遂”乘兴而寻。
“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颇有“不着一字,尽显风流”之味,酒逢知己千杯少,景逢知己欣然往,乐。
两人“相与步于中庭”于深夜寺宇中遇见了静谧空灵之美景,“盖竹柏影也”沉醉不知归路时恍然大悟,发现自然秘密而乐。
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此景,此乐,只因有此“闲人”,有此旷达之心,处逆流之上不悲不苦,不卑不亢,化苦难为诗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不止是闲于案牍的“清闲”,亦不止是超于世俗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超乎生死的“旷达”、“空灵”的至高人生境界。
这就是王阳明所言“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
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皆在人心,旷达的人心。
而初中的孩子对于文言文本身具有“敬畏感”,品读如此意趣盎然的文字,从标题入手“记承天寺夜游”之“”(篆体字“夜”)入手,月+人=夜,畅想此“夜”是富有故事的夜。
篆体字的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堂由“”贯穿,夜之空明、清淡,夜之欣然、温柔,在于“月”,更在“人”,“闲人”也。
所以本文由“”字导入,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受,以品读“乐”为主线,“咬文嚼字”,达古通今,朗读体验,涵泳比较。
由“乐”及“闲”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感悟苏轼旷达空明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给学生讲“东坡食汤饼”的故事,从中体会苏轼的豁达洒脱。
引入本课《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三)解题《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是地点,“夜”交代了时间,而“游”是游记,即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朗读通顺流利(五)理解大意出示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将要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绿竹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六)探究赏析1.苏轼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介绍文章写作背景①苏轼是一个得罪了皇帝和权臣的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