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地层顺序定稿版
- 格式:docx
- 大小:163.41 KB
- 文档页数:7
大港油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及储层特征摘要:在奥陶纪时期,大港油田是华北地区陆表海的一部分,是黄骅坳陷部分已发现油田的总称。
岩相古地理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格局和特征。
奥陶系储层也随着时代变迁和后期人为不断改造,并受到客观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制约,总体呈现出低渗和高孔两个特点。
近几年来,奥陶系储层一直是大港油田所探寻的目的层之一,探析大港油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及储层特征,对大港油田的开采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岩相古地理变迁角度进行分析,对奥陶系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港油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储层特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油田开采业总体发展离不开对地表特征以及地理环境的探寻和研究。
作为华北陆表海一部分,大港油田是黄骅坳陷部分已经发现油田的总称,勘探范围非常广,不仅包括黄骅地区陆地坳陷部分,还包括了黄骅地区海洋部分,大港油田的总体延伸方向为东北方向至西南方向,总面积约为17000平方千米。
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探技术不断发展,在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勘探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当前大港油田工区内钻穿奥陶系的仅只有10口井左右。
因此,研究大港油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及储层特征,对大港油田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奥陶系地层本次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是在大港油田进行的,本区奥陶系厚度为400米至900米之间,大港油田奥陶系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白云岩和石灰岩,其中石灰岩是由于浅水台地沉积所致,该区奥陶系与下伏寒武系完全解除,但是与上覆地层不整合解除,其中上覆地层是指下第三系、石灰系或中生界。
对于奥陶系划分有很多种方法,在本次奥陶系地层划分研究中,采用的是奥陶系三分法。
这种划分方法是所有方法中最为新颖的一种,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岩相古地理演变位于华北地区的大港油田,是华北地区陆表海的一部分,属于稳定地台。
太行山、鲁西以及燕山的三大基底拼接而成形成了大港油田的结晶基底。
大港油田重点区块保护油层钻井完井液体系设计与应用蒋官澄;纪朝凤;马先平;闫丽丽;韩枝清;唐庆;王岚【摘要】大港油田部分重点产能区块属于中孔低渗油藏,非常容易发生油层损害.通过对这些区块油层基本特征、油层损害机理系统研究,优化设计了保护油层的理想充填型和广谱"油膜"暂堵型钻井完井液体系.并对2种体系的油层保护效果进行了室内评价和现场应用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广谱"油膜"暂堵型钻井完井液体系对油层的保护效果更佳,渗透率封堵率达到91.4%以上,渗透率恢复值高达99.3%,矿场测试的纯损害表皮系数接近0,阻止了钻井完井液中固相颗粒和滤液对油层的损害,实现了对油层的更好保护.【期刊名称】《石油钻采工艺》【年(卷),期】2008(030)006【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大港油田;油层保护;油膜;广谱暂堵;钻井完井液;体系设计【作者】蒋官澄;纪朝凤;马先平;闫丽丽;韩枝清;唐庆;王岚【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营,257061;大港油田公司粟油工艺研究院,天津,300280;大港油田公司粟油工艺研究院,天津,300280;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营,257061;大港油田公司粟油工艺研究院,天津,300280;大港油田公司粟油工艺研究院,天津,300280;大港油田公司粟油工艺研究院,天津,3002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254.1钻井过程中防止油层损害是保护油层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钻井液的类型和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油层的保护效果。
目前大港油田重点产能区块中的小集油田、马东东油田、唐家河油田的油层渗透率较低、物性较差、黏土含量较高,属于中孔低渗油藏,非常容易发生油层损害,而这些区块是大港油田的重要后备储量,因此针对这些区块研究保护油层的钻井完井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港小集、马东东和唐家河油田分别位于大港油田南区、中区和北区,具代表性的井分别是官94、港深47和新港508井,这3口井的油层主要位于枣Ⅱ和枣Ⅲ油组、沙一和板二油组、沙二油组,都属正常温压系统,原油性质较好,属于中质、中凝、中黏油,原油中均含有一定量的石蜡和胶质沥青,地层水中都含有较高的钙离子、氯离子,发生油层损害的可能性较大。
XX油田XX井区杜家台油层地层层序及层组划分作者:鄢菲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以传统地层学理论为基础、沉积演化规律为指导,综合应用地震、录测井以及取芯等资料,开展了XX油田XX井区杜家台油层沉积演化及沉积旋回特征研究,同时进行了油藏层、组划分和对比。
关键词:地层层序;沙四段;杜家台油层;层组划分1 区域概况XX油田XX井区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部斜坡中段曙光断鼻构造的右翼,为一个断层切割成的节节下掉的单斜断块区。
该区沙四段上部的杜家台油层是主要的含油层段,也是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段。
2 地层层序特征XX井区钻遇的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下第三系沙四段、沙三段、沙一、二段、东营组及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五套地层。
①沙四段下部泥岩及特殊岩性段:为灰黑色泥岩及油页岩,地震反射为弱振幅较连续的反射同向轴,地层展布为西北薄,东南厚;②杜家台油层:为砂泥岩互层、地震反射为中等振幅、中低频、较连续的地震反射同向轴与下部泥岩段区别,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呈东北—南西向条带状分布;③沙三段:地层岩性主要为泥岩夹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凸镜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中—弱振幅、中—低频,较差的连续地震反射同向轴。
地层展布特征为:断裂背斜构造带西翼较厚,向两侧减薄,北东向厚,南西向薄的特点;④沙一、二段:沙一段与东营组之间为局部沉积间断,差异不明显,波阻反射特征不明显。
沙一段与下伏沙三段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沙三段局部可见反射终端上超现象。
沙一、二下部岩性为砂岩、含砾砂岩与泥岩互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2个低频、连续性较好、强振幅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波阻特征明显;⑤东营组:为泛滥平原环境下沉积的灰绿色砂泥岩互层,具亚平行反射,层次清晰,局部发育丘形状、透镜状反射;⑥馆陶组:馆陶组为一套厚层状砂砾岩,其底界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2-3个低频、连续、强振幅相位,特征明显且稳定,其底界与下伏地层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面,为区域性标志层之一。
大港油田储层构型特征引言我国东部碎屑岩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已经逐渐成为预测储层剩余油分布的研究重点.目前辫状河构型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露头和现代沉积上,也有学者采用实验模拟辫状河形成过程,进而分析辫状河构型模式.Miall A D利用Mesaverde组Castlegate砂岩的沉积相构型、界面类型和古水流方向信息建立心滩坝的几何形态,分析古水流对心滩坝加积方向的影响.于兴河等研究山西大同辫状河剖面,分析沉积物的特征及岩相组成,划分层次界面.对于辫状河地下储层构型的研究成果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复合河道砂体上,心滩坝级次及心滩坝内部构型研究虽有文献涉及,但对构型的定量模式未做阐述.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地下储层构型的井间预测特点,采用分级描述、模型构建与交叉验证方法[3-7]对其进行研究.1 地质概况官80断块位于黄骅拗陷孔店二级构造带倾末端,孔东大断层上升盘的局部垒块,构造面积约为,属于王官屯构造的一部分.官80断块孔一段为冲积扇—滨浅湖(膏盐湖)沉积环境,研究目的层枣Ⅲ油组为辫状河沉积亚相,进一步细分为河道充填、心滩坝和河道间3种微相,前2种微相为该地区主要储集层.2 河床砂体描述目前较为通用的辫状河分类标准是Miall A D提出的,即把辫状河分为砾质辫状河和砂质辫状河,其中砂质辫状河又分为深的终年砂质辫状河、浅的终年砂质辫状河、高能砂质辫状河和漫流末端辫状河.不同类型的辫状河沉积具有不同的构型要素类型和空间组合关系,因此研究辫状河储层构型时,首先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和沉积物特征还原古沉积环境,从而确定辫状河类型.官80断块河流砂体形成时期构造迅速抬升,气候相对干燥.构造抬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河流能量,而且研究区距物源相对较近,能够保持较大的河流能量,干燥的气候使得地层更容易被侵蚀,而湖盆的萎缩使得枣Ⅲ时期河流在冲积平原上广泛分布,该区特殊的沉积背景导致辫状河砂体的独特沉积特征,判定官80断块在枣Ⅲ时期为冲积扇扇中辫状河.在不同水深条件下,沉积机制不同,砂体的叠合模式、砂体内夹层类型、沉积物的层理类型也不同.单期河道砂体的厚度与古水深相当,层内夹层的厚度横向延伸长度也与古水深密切相关.根据现代辫状河沉积和古代露头资料,不同水深的辫状河沉积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内部构型差别很大.Leclair S F等通过多条现代河流数据,分析交错层理系厚度与辫状河水深的关系:根据研究区6口取心井的岩心观察,研究地区沉积背景近源、陡坡,单层厚度差异不大,为平板状,平均厚度为3~5m,交错层理系平均厚度为7~15cm,计算研究区辫状河水深为2~4m.根据河流沉积学原理,单期河流的沉积厚度(即单层厚度)与河流古水深相当.根据精细地层格架,枣Ⅲ-1-1单层地层厚度约为3~4m,与经验公式计算所得的研究区辫状河古水深相当.研究区辫状河沉积物以细砂岩为主,含砾,分选磨圆差,是典型的冲积扇扇中含砾砂质辫状河沉积,沉积古水深较浅,为2~4m.研究区辫状河为浅的冲积扇扇中含砾砂质辫状河.河床砂体的展布类型主要分为:(1)条带状:一般河宽为300~500m,砂厚为3~5m;(2)连片状:河道连片发育,宽度大于砂厚变化,一般为4~12m不等.3 心滩分析心滩位于河道之间,是河流在游荡迁移过程中堆积形成的,其剖面特征具有落淤层沉积.电测曲线特征为齿化箱形或钟形,有无落淤层沉积是划分河道与心滩坝的相标志.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由于河道摆动频繁,砂体相互切割叠置,砂体内发育大量冲刷面等层面构造.河道砂体内部不易沉积和保存泥质夹层,仅在河道废弃时可以充填一些悬移质沉积,而在下次洪泛中遭受剥蚀.如果保留,侧向分布也不会超过一个河道宽,连续性较差;心滩坝砂体是由河流多次洪泛携带的碎屑物在心滩部位垂向加积形成的,砂体内部粒度组成有明显成层性,却无粒序规则,而底部并不一定具有最粗的粒级.沉积过程中水流能量变弱后发生于心滩之上的落淤沉积,由于后期冲刷程度低,形成落淤层沉积.根据心滩坝和辫状河道存在高程差特征,采用与曲流河类似的“砂顶相对深度法”识别地下心滩坝沉积.剖面上心滩坝和辫状河道的概念模式见图1.识别步骤:①组合沉积相图作为控制,作相控砂体厚度等值线图(见图2).②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作枣Ⅲ-1-1顶面构造深度图(见图3)和砂岩顶面构造图(见图4),二者相减得到相对深度(见图5)[4-5].③识别心滩坝的大致分布区(见图6).④根据辫状河道测井曲线,官80断块显示明显正韵律特征(见图7),测井上识别心滩坝,进行沉积微相的剖面组合(见图8),从而确定心滩坝的位置和形态,最终确定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10-12]. ⑤应用动态资料验证心滩边界,处于心滩部位的官5-13-1井注水,同样处于心滩部位的官6-9-1井和官5-13井检测,结果快速见效,说明同一心滩内顺物源方向连通性好.另一个砂体,处于心滩部位的在官5-13-1井注水,处于河漫滩部位的在官6-9-1井检测,见效速度慢,不同相带四级界面阻挡注采见效,说明不同微相间存在界面阻隔,连通性差.心滩坝主要包括垂积体和夹层.官80断块泥质夹层厚度较薄,一般为~,但分布范围广,单个心滩坝砂体有1~3个夹层.选择官80断块枣Ⅲ-1-1层的心滩作为研究对象,得到合理的心滩坝内部结构模型(见图9)[13].在对心滩内部解剖的基础上,分析夹层所控制的非均质性特征.心滩内部夹层的存在是造成心滩内部非均质性的最主要原因.4 现场应用根据官80断块储层构型表征成果,研究枣Ⅲ-1-1单层内部剩余油分布,由于井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为严重,导致流体的渗流差异性.层内流体的渗流差异分为垂向渗流差异及横向渗流屏障,对垂向渗流差异,由于河流相储层垂向上以正韵律和复合正韵律为主,油层各韵律层上部渗透率低,加之受重力影响,通常注水波及程度低,油层呈弱水洗甚至未水洗状态,形成油层顶部的剩余油滞留段[14-15].如果层内存在低渗透遮挡层,如心滩坝砂体内的泥质夹层,则在油层各韵律层泥质夹层下部均可残存相当一部分可动油,剩余油在层内呈现分段聚集的状态,形成一个剖面上呈叠瓦状、平面上呈新月形的剩余油富集区,在一定的注采井条件下,也可形成下部剩余油富集区(见图10)[16].在官80断块官7-8-1井组四级界面限定的同一相带内,顺物源方向注采见效好,官7-8-1井注水,官6-8、官7-8-3、官6-8-1井采油,井距分别为200,145,260m,分别在43,91,69d见到示踪剂;在不同相带内,由于四级界面的阻挡,注采见效差,官80、官8-9k、官7-7-2井注入1a后未见到示踪剂(见图11).考虑该断块目前存在的生产问题,编制综合调整挖潜方案,方案设计新油井5口,油水井采取措施7井次,单井配产7t,当年建成产能×104 t[17-18].5 结论(1)研究区平面相带差异,造成强烈平面非均质性;在同一相带内,非均质性弱;心滩内部的夹层分布是造成心滩非均质性的最主要因素,开发中后期,心滩内部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是重点.(2)对解剖区心滩坝沿顺水流方向和垂直水流方向进行解剖,顺古水流方向的剖面,单一增生体包裹垂向加积,同一夹层在心滩中部近水平分布,两侧向心滩中部弯曲,在心滩靠前部位存在侧积,夹层侧向分布.垂直古水流方向的剖面上,单一增生体包裹垂向加积,同一夹层在心滩中部呈近水平状分布,两侧向心滩中部弯曲.。
⼤港油⽥-⼤港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港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赵平起刘树明芦凤明刘存林周宗良(中国⽯油⼤港油⽥公司天津⼤港)提要:⼤港油⽥经过精细油藏描述、调整挖潜之后,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和隐蔽;通过深⼊探索和实践,在有效应⽤叠前反演开发地震技术、储层层次分析及构型研究技术、相控动态随机建模技术、油藏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技术、储层⾮均质性与开采⾮均质的⾮耦合性形成的剩余油研究⽅法、注⽔砂岩油藏⾼含⽔期注采系统调整技术、裂缝性稠油油藏有效改变开发⽅式技术、改变注⼊介质污⽔聚合物驱油提⾼采收率等⽅⾯形成了⼀系列有效实⽤的技术⽅法。
关键词:精细油藏描述叠前反演储层构型相控动态建模流固耦合剩余油开发对策⼀、前⾔以陆相沉积储层和复杂断块构造为基本地质特征的⼤港油⽥,经过40年的开发,逐步进⼊了以⾼含⽔、⾼采出程度为基本特点的中后期开发阶段。
如何进⼀步发挥⽼油⽥的资源潜能,不断提⾼油⽥的开发⽔平,是油⽥开发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需要。
关键的技术措施之⼀就是开展以重建地质模型为核⼼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
⼤港油⽥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完成了已开发油⽥6亿吨地质储量的精细油藏描述⼯作,见到较好的实施效果,实现了预期的总体⽬标。
但对油藏的认识是⼀个循序渐进、不断深⼊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港油⽥⾮常复杂的多类型断块岩性油藏,在经过精细油藏描述、调整挖潜之后,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隐蔽。
经统计,⽬前⼤港油⽥剩余油潜⼒分布类型及所占⽐例为:注采井⽹⽋完善的油砂体占34.2%,地质储量控制程度低的油砂体占15.8%,受断层遮挡及微构造⾼点控制的油砂体剩余油占3.2%,油砂体受储层沉积结构影响,存在注⼊⽔波及不到滞留区的剩余油占5.3%,注采井⽹完善的⼤油砂体中剩余油占41.5%。
如何精细描述和刻画这些已⾼度分散的剩余油分布、采取何种有效开发⽅式提⾼开发⽔平;⼤港油⽥进⼀步进⾏了深⼊探索和实践,已见到较好的应⽤效果。
⼆、多学科⼀体化油藏描述技术⽅法1.有效应⽤叠前反演等开发地震技术预测识别滚动⽬标,寻求⼤的发现港东油⽥在2003年完成了100平⽅公⾥三维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作。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高长海;查明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
【年(卷),期】2008(030)004
【摘要】在对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油气成藏条件及其空间配置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油气成藏期次,结合生烃史模拟、油源对比和构造演化史分析结果,分析油气运移充注方式,剖析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缓慢向埕北断阶带充注,形成一定规模的古油藏(第一期充注成藏);明下段末期以来的构造运动造成研究区断层活动强烈,导致早期古油藏的破坏和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大规模快速充注,驱替早期充注的沙三段生成的油气,形成了大量断块、断鼻油气藏,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导致第一、第二期形成的油气藏发生调整,奠定了现今研究区油气分布格局(第二期充注成藏).
【总页数】7页(P47-53)
【作者】高长海;查明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2
【相关文献】
1.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 [J], 张宗峰;查明;高长海
2.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油气成藏期次 [J], 张宗峰;查明;高长海
3.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油气运移、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 [J], 曲江秀;查明;高长海;张宗峰
4.埕北断阶带油气成藏条件与模式研究 [J], 吴雪松;赵仕民;肖敦清;苏俊青;汪新兰;孙伟红;刘安元
5.大港油田滩海区埕北断阶带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J], 袁淑琴;丁新林;苏俊青;张尚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