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与现代科技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28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与现代科技》评课稿一、教材概述《声与现代科技》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以及声音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物理性质,并探索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掌握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3.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3.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1.理解声音的波动性质和传播规律;2.掌握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3.理解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4.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4.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通过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且需要介质来传播。
4.1.2 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介绍声音的频率、幅度和声速等特性,以及测量声音的方法,包括使用频率计和示波器。
4.1.3 声音的应用介绍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音乐、通信和医疗。
4.2 教学过程4.2.1 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有关声音的现象或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预热本课的教学内容。
4.2.2 知识讲解系统地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重点讲解声音的波动性质和传播规律。
4.2.3 案例解析通过实际案例对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进行深入讲解,示范使用频率计和示波器进行声音测量。
4.2.4 探索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现象,加深对声音特性和测量方法的理解。
4.2.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和思考,加深对声音的应用场景的理解。
4.2.6 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教学内容,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所学的知识。
声与现代科技声与现代科技预习1.回声: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被反射回来。
反射回来的声音能再次被我们听见就成了回声。
2.共鸣:将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放在桌面上,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使其发声,另一个音叉也在发声,这种现象称为共鸣。
3.声反射的快慢、强弱的因素:与声传播中遇到的障碍物的形状、材质、位置等因素有关。
4.超声:物体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特点:传播距离远,方向性强,穿透能力强,能量大且密集应用:确定潜艇鱼群位置及海水深度;超声探伤仪;清洗、焊接、硬脆材料工;促进化学反应;B超;粉碎结石;治疗白内障;加湿器等。
超声探伤仪:利用超声波的穿透与反射特性制成的。
B超:利用超声波获取人体内部的信息,给人作常规检查倒车雷达:利用超声传递信息超声碎石机:利用超声传递能量超声加湿器:利用超声传递能量5.次声:物体振动频率小于20hz的声音特点:频率低,传播能量损失小,能传的很远。
次声波的来源:地震、火山喷发、海啸、台风等灾害;核爆炸、导弹发射等。
应用:监测核试验;监测海洋温度;预测火山喷发、龙卷风、雷暴、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
次声波在生活中的运用: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利用这种次声波可以预报灾害。
全球性核试验监测网(大耳朵):利用传播时能量损失小,能传的很远海域监测网:根据次声波可以在海水中远距离传播以及声速随温度的变化十分灵敏的特点。
声与现代科技同步练习题1.在一篇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声音的喜爱之情,这是由于( )A.屋梁的振动B.声音的混响 C.声音的共鸣 D.回声2.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原理是下面的( ) A.声音的反射 B.声音在墙壁内传播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D.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3.超声波是一种( )A.传播速度很大的声波 B.频率很高的声波C.振幅很大的声波 D.响度很大的声波4.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5.超声波能穿透几米厚的金属,因此可以制成___________________探查金属内部的裂纹、气泡等缺陷。
word第四节声与现代科技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回声和共鸣.2.了解混响现象.3.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观看多媒体资料,获得有关声的应用的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1.回声.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难点】1.共鸣.2.能识别常见声学应用事例是超声还是次声应用.【教学突破】充分利用学生自学阅读的能力,学习教材中关于超声、次声和声识别技术的有关应用,并尽可能地播放与教材内容中有关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提供的音视频材料,给学生以直观印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多媒体材料.学生准备:搜索好一个或几个关于超声和次声应用的事例.┃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第四节 声与现代科技(1)1.回声2.共鸣3.动物与声音 【教学反思】教学中应多采用多媒体展示和学生阅读的方式解决有关问题,彰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并结合现代技术辅助教学的新理念;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第2课时【板书设计】第四节声与现代科技(2)1.超声是个多面手2.次声本领大3.声识别技术【教学反思】通过本节的教学,已经把初中的声学内容结束,如果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可以在本节总结人们利用声知识的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的性质,如平时交流、上课学习、B超检查身体等;二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的性质,如超声波清洗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中得到应用,这是因为超声波清洗速度快、质量好,又能大大降低环境污染.。
第四节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教学目标①知道什么是超声波,了解现代技术中与超声波有关知识的应用。
②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波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波的应用和危害性。
①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超声波利用方面的知识。
②通过介绍知道一些动物对超声波的利用,扩展知识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②通过一些自然界的动物对超声波利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超声波的概念及其应用:如何利用物理知识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一、目标导学〔一〕导入新课:观看录像:蝙蝠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这是为什么呢?〔二〕〔见教学目标〕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 .高于 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低于 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3. 利用超声波的、等特点制成。
利用超声波的特点粉碎结石使之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说明了超声波可以传递。
4.收集超声波应用方面的资料。
〔二〕自主学习〔自学教材P59—60,并完成自学提纲中的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三、合作探究〔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二〕师生互探: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讲述故事:1912年“泰坦尼克号〞首次出航即触礁漂浮。
这件事震惊世界。
随即有人提出用声学方法遥测航道上的冰山,制造出声呐。
紧接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于探测敌方潜水艇的需要,对声呐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
那么到目前为止超声波有哪些应用呢?〔2〕次声波低于20 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其特点是传播时能量损失小,能传得很远.(3)次声波的应用a.预测自然灾害:火山爆发、龙卷风、海啸、台风等在发生前会先有次声辐射。
都不可能逃过“大耳朵〞的“监听〞.严重危害,使人产生恐惧、恶心、神经错乱,甚至五脏破裂,强大次声波还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造成破坏;2.交流讨论: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超声波应用的资料,踊跃发言,和同学一起交流、讨论。
第3节奇异的声现象一、目标要求1.了解回声和共鸣。
了解混响现象。
2.通过阅读文字以及欣赏图片获得生活和自然中回声和共鸣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回声,共鸣有趣的声现象的介绍,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阅读“动物与声音”,体会现实世界声音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回声。
共鸣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1.回声由美丽的弋阳圭峰四声谷出现的回声现象,引出回声概念。
回声是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
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离障碍物距离近时就感觉不到有回声呢?让学生知道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秒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
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秒,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由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回声现象,并进行解释。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莺莺塔等建筑中的声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并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混响、混响时间声波在大厅中传播时,被四壁不断反射,即使在声源停止声辐射后,还会有声音的感觉,但由于声波的能量,不断被四周的墙壁和其它障碍物吸收,所以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只能维持有限的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混响,所维持的这段时间叫混响时间。
3.用音叉演示共鸣现象如教材中第42页图3-3-5,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弹起。
提出下列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右边的音叉振动,通过什么传播给左边的音叉?如果是真空,左边的音叉能振动吗?如果左边换个不同频率的音叉,还能发生此现象吗?通过观察和讨论,使学生对声波和共鸣有了感性认识。
知道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了声波,声波具有能量,当左边的音叉与右边音叉频率相同时,获得能量最大,以至于振动,发出了声音。
接着给共鸣下定义: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共鸣的故事。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列举生活中的共鸣现象。
4.教材中第42页和第43页的图可让学生自己阅读,其内容包含了声的多方面知识,如声音传递信息,声可在水中传播,超声,次声,回声现象等。
精心整理第一章走进实验室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重点:认识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了解常见的测量工具,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2.3.第二章运动与能量1.认识运动重点: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都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初步了解他们和生产、生活的关系。
难点:运动的绝对性。
考点:各种形式的运动。
2.运动的描述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择;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4.1.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速的概念;观察生源发声时的振动现象,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点:通过真空闹铃实验,体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考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的应用,人耳的听声能力。
2.乐音的三个特征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了解它们各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及音色的因素;音调与音色的区别。
考点:音三个特征的应用。
3.奇异的声现象重点:回声及应用,动物的语言。
4.5.1.难点: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考点:①考查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光源与非光源。
②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定律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应用反射定律控制光束方向,以及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成因。
考点:光的反射作图,现象解释,光路的可逆性,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
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虚像的概念。
4.5.6.重点:眼球的结构;眼睛是如何看物体的;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
难点:探究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及其矫正的实验。
考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识别和矫正方法,区分两种眼镜。
7.通过透镜看世界重点: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难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考点: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以及各透镜的作用。
8.走进彩色世界重点: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第三章声(一)认识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声源;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例:人的声带、青蛙的鸣囊。
2、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条件—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声音传播的距离除以所用时间;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340m/s;v=s/t。
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赫兹、HZ;20HZ~20000HZ、超声、次声。
(二)乐音三特征1、音调——声音尖不尖;振动频率;2、响度——声音大不大;振动幅度+人与声源的距离;3、音色——声音不一样;发声体的材料。
(三)噪声1、噪声:一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2、噪声大小及危害:30dB~40dB 较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 分散人的注意力90dB 耳聋、头痛150dB 鼓膜破裂、听力完全丧失3、控制噪声:生源振动产生声音→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引起鼓膜振动(消声器)(公路旁的声音屏障)(耳塞)→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四)声与现代科技1、回声。
2、共鸣。
3、超声——例:B超、声呐、雷达。
4、次声。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凡是振动的物体一定能发出我们可以听得见的声音B.凡是我们可以听得见的声音的物体一定在振动C.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声音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2、初春时节,柳笛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制作“柳笛”。
用力吹就发出声响,相比之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的振动产生的。
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0000m/s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4.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声B.不仅空气和大地能传声,水也能传声C.水不能传声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5.小明把耳朵贴在实心长铁管的一端,小芳在另一端敲击铁管,小明先后听到两个响声,先听到的声音是由______________传播来的响声,这说明声音在______________中的传播速度比在______________中的要快;当小芳敲击另一盛满水的长铁管时,试想小明能听到几次声音?知识点三:声速6.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7.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比看到枪冒烟就开始计时的成绩 ( )A.少记2.94s B.多出0.294sC.少记0.294s D.无法计算8.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的深度,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该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是因为。
八年级物理第五节:声与现代科技声学在现代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科书的体系结构中安排本节内容旨在基于第三节“奇异的声现象”的基础之上,纳入更丰富的声学应用知识,拓展 STS 教育,并提供一个学生开放性探究、进行课外拓展性学习的起点。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部分应用层面的知识难度较大,因此在知识内容的要求上不必做深入要求。
教学过程的侧重点应在于向学生展示关于声学与现代科技的丰富生动的信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研究热情。
(一)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在本节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动物利用声的动画和录像。
重新看教科书第47页图3-3-7(动物和声音) ,可提出以下问题 : 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动物是如何利用声音的 ? 你知道哪些声在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过程展开基于初中学生的知识面以及知识层次,课堂讨论中不必苛求学生提出太多的正确或有用的信息,教师应给予启发。
讨论后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以下三个主题展开并进行总结。
(1)超声是个多面手超声波与可听声有一样的传播速度,并遵循反射、折射和绕射等传播规律。
但由于频率很高,因此又具有奇特的性质。
例如在均匀的介质中定向直线传播;与一般声波相比,它的功率很大等等。
利用超声波的这些特性,可以为人类服务。
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图3-5-1(声纳探测的示意图),提出一些问题:声纳能测距的原理是什么?利用声纳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知道什么 ? 需要测出什么 ? 然后利用什么公式进行计算?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复习有关声速的概念以及回声现象后,了解声纳测距、定位的原理。
教师还可指出,根据反射波的强弱可测出被测物的大小和形状,并由此进一步说明教科书中图3-5-3的B超的基本原理。
学生对超声加湿器会很感兴趣,尤其是不知道是什么把水变成雾状物的,可以让他们通过对教科书中文字的阅读,并作适当解释,帮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体会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超声在现代生活中的利用很多,但是学生可能对超声还有着较深的神秘感,认为超声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可听声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4.4 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利用课程目标1.了解现代科技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知识点精析知识点1:基本概念(1)超声波及次声波:人感受到的声音有一定的频率范围, 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 Hz.高于20000 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人虽然听不到超声波, 但某些动物可以感受得到, 如蝙蝠能发出和感受到几十万赫兹的超声波, 用来在飞行中探测障碍物或捕食, 低于20 Hz的声音人类也听不到, 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叫次声波, 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龙卷风、火山爆发等都会发次声波, 人类的活动, 如核爆炸、火箭发射等也会产生次声波.(2)回声.①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 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②人耳辨别出回声的条件也就是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 1秒以上, 否则原声和回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这就是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说话听起来响的原因.③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可以测量距离, 如海底的深度、河宽以及回声定位.知识点2:超声波及次声波的特点超声波的特点:(1)方向性好, 几乎沿直线传播, 声呐就是利用超声波的这一特性进行水中测量及科学试验的.(2)穿透力强, 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的这一特性对人体做健康检查, 进行探伤、定位. (3)易于获得较集中的能量, 在媒质传播时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用超声粉碎肾结石就是这一特性的应用.次声波的特点:(1)没有什么障碍物能阻挡它, 即能绕过障碍物传播.(2)传播过程中很难被媒质吸收, 损耗的能量少, 可以传得很远.知识点3:超声波及次声波的应用超声波的应用:(1)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①声呐探测;②回声定位;③超声波探伤.(2)超声波具有能量:①超声波粉碎肾结石;②超声波清洗, 如:清洗精密机械、清洗牙齿、清洗眼镜等;③超声波加湿器.次声波的应用:(1)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 许多灾害性的自然现象, 如火山爆发、龙卷风、雷暴、台风等在发生之前可能会辐射出次声波, 人们就有可能利用这些前兆现象来预测和预报这些灾害性自然事件的发生.(2)利用所接收到的被测声源产生的次声波, 可以探测声源的位置、大小和研究其他特性. 例如, 通过接收核爆炸、火箭发射或者台风产生的次声波, 来探测出这些次声波的有关参量.解题方法指导题型1考查超声波具有能量[例1] 声波具有能量, 下列不是这一原理应用的是()A.医生利用超声波给病人粉碎肾结石B.利用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C.医生利用听诊器了解病人的心肺工作情况D.如把超声波逐入水璀中, 剧烈的振动会使水罐中的产生许多小雾滴, 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 增加室内的湿度.剖析超声波具有能量, 可以用来给病人粉碎肾结石、清洗机械等, 通过液体能引起液体中小颗粒的剧烈振动;听诊器实际上是减小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答案 C技巧探测听诊器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 声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要消耗能量, 传的越远, 能量消耗越多, 响度越小;超声波的技术应用主要有:清洗、粉碎、医疗、测距等.变式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是因为()A.声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B.回声定位C.声波具有能量D.声波在不同介质界面上发生反射答案 C题型2 考查超声波能传递信息[例2] 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查, 刚峻工的三峡大坝主体无一结构性裂缝, 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觉察, 原因是超声波的()A.速度大快B.响度大小C.频率大高D.频率太低剖析利用超声波探伤是超声波的一个重要应用, 超声波发生器发出的超声波能穿透检测样品, 被接收器所接受, 能检查出样品有无缺陷.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 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 这时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接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 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样品的情况下, 检查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就是工业用超声波探伤的基本原理.答案 C技巧探测超声波频率高, 穿透性强, 这是超声波的一个重要特点.变式一下列不属于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A.响起的门铃声B.战场上吹起的冲锋号声C.声音在铁管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D.芬中航行的水手吹响号角的回声答案 C变式二下列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A.超声波加湿器湿润空气B.利用超声清洗手机C.美容店用超声波清洁牙D.利用声呐探测鱼群答案 D题型3考查声波的应用[例3] 2008年5月12 日, 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 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 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 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 动物可以听到, 而人听不到.剖析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是不同的, 有些动物对超声波反应灵敏, 有些动物与生俱来就有对次声波的敏感性.狗、猫、老鼠等动物不仅对高频波反应灵敏, 对次声波反应也很强烈, 而地震前地壳里会发出次声波, 人感觉不到, 而狗、猫、老鼠等动物却感觉得到, 因而在震前它们表现焦躁不安, 力图离开屋子.答案次声波技巧探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不同, 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广得多.[例4] 蝙蝠采用的方法, 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根据这一原理, 科学家发明了,利用这一系统, 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剖析蝙蝠发出超声波, 根据回声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 这叫回声定位, 科学家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呐.答案回声定位声呐技巧探测本题说明利用声呐可以获得信息, 注意声与声音的区别, 声包括超声、声音、次声等, 声音是指人可能感知的那部分声.变式一艘国际商船在“火地岛”发现了多年前神秘失踪的“马可波罗”号帆船, 而船上的一切设备及物品却完好无损, 经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和探索, 终于揭开了这些遇难者的“死亡之谜”原来都死于风暴所产生的.答案次声波技巧探测本题说明利用声呐可以获得信息,注意声与声音的区别,声包括超声、声音、次声等,声音是指人可能感知的那部分声.变式一艘国际商船在“火地岛”发现了多年前神秘失踪的“马可波罗”号帆船,而船上的一切设备及物品却完好无损.经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揭开了这些遇难者的“死亡之谜”.原来都死于风暴所产生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1.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2.常见的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电流、电压、力、体积等的测量工具是什么?3.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第二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2.什么是分度值、量程?3.长度的测量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4.什么是误差?第三节活动:降落伞比赛1. 什么是控制变量法?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一节认识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2.微观粒子的运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什么是参照物?2.运动与静止具有。
3.怎么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第三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1.速度的定义、公式及其单位。
2.1m/s= km/h 1km/h= m/s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4. 下表是一张石家庄市的出租车专用发票,由此可知(1)该车运行的时间为多少小时?(2)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时?第四节能量1.能量守恒定律是什么?2.能量之间的转化。
3.电池的充放电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日期2007—06—05 代码00198车号50557上车08:22下车08:52单价 1.40元里程120km等候00:00金额24.90第一节认识声现象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什么是声源?3.声音是一什么形式进行传播的?4.什么是介质?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吗?6.真空能传声吗?7.声音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的速度是多少?8.频率的定义及其单位。
9.人耳的听力范围。
10.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第二节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响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3.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9.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
墨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他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初中物理知识梳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1.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物理实验的结果都需要测量才能得到。
2.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测量仪器有:测量长度的仪器(刻度尺)、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测量时间的仪器(机械停表)、测量体积的仪器(量筒)、测量力的仪器(弹簧测力计)等。
3.科学探究一般经历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单位换算:1m=10dm=100cm=103mm=106=109nm。
2.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2)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测量时,要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使它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量的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时,既要记录数据,又要记录单位。
(3)长度的特殊测量①积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积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以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②化曲为直法(替代法):有些物体的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就可以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③平移法:测量乒乓球的直径、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度都采用了平移法。
④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3.时间及其测量(1)时间:国际单位是秒,符号是s。
时间单位的换算1h=60min1min=60s注意: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2)用停表测时间:观察右上图,停表的量程是0~15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小盘的分度值是30s。
4.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②选用较精密的测量工具。
噪声声与现代科技【要点梳理】要点一、噪声及其来源1.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看,物体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称为噪声。
如:家庭装修时电钻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一切干扰人们______________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2.噪声的来源(1)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2)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3)社会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的喧哗声。
(4)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要点诠释:噪声和乐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有些声音从物理学角度看属于乐音,但是从环保角度看属于噪声。
如:悠扬的歌声,从物理学角度属于乐音,但是如果在晚上听到这样的歌声,影响了人们的休息,从环保角度就属于噪声。
要点二、噪声的大小及危害1.噪声的强弱等级分贝(dB):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是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2.噪声的危害(1)>150 dB,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丧失听力;(2)>90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引起耳聋、头痛、高血压等疾病;(3)>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要点三、控制噪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设备,或架一些消声装置;如:在声源处加防护罩、在内然机或摩托车排气管处加消声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把噪声声源与外界隔离开;如: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防噪声耳塞、耳罩、防声头盔,或用手指塞住耳朵等。
要点诠释:(1)噪声往往只能减弱,而不是完全的消除,因为在一些生产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噪声的。
(2)噪声的减弱我们常常采取“隔”、“吸”和“消”的方法。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物理是八年级新开学科,多数同学感到新奇,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有些同学听说物理难学,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减。
这就需要教师在思想上作进一步纠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六章分别是:一、走进实验室,二、运动和能量,三、声,四、在光的世界里,五、物态变化,六、质量和密度。
具体章节又可分为:观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动手做、活动、我的设计、家庭实验室、走向社会、物理在线几大个板块。
这样编排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和学好物理知识。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重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四周的物理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