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历史发展PPT
- 格式:ppt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38
一、1982年宪法:1、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全体会议表决通过。
82宪法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精神,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其深厚的社会基础结构体系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
四章,计138条。
是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形势发展的产物,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
2、82宪法的特点1)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认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规定经济体制,倡导经济体制改革3)重视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机构的合理设置,弘扬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
、4)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
5)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82宪法的四次修改(通过31条宪法修正案)1)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两条修正案,第一条:增加规定允许私营经济的合法存在,对私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采取的措施作了规定。
第二条:修改第10条第4款,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2)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3条到第11条修正案。
序言增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长期存在和发展;将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国营改为国有企业;将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将原来规定的计划经济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国家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扶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的协调发展改为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将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的任期由原来的3年改为5年3)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12条到17条的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