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26
1.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产生:英、美、法等国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从现象上看它们都直接产生于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和结果。
作为一种新的法现象的产生,宪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互动的结果。
1、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只有当商品经济已处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伴随商品经济的平等、自由观念才会成为时代精神,而平等、自由观念恰恰是近代宪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
2、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民主政治是与君主政治(封建专制)相对的政治形态;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需要用强有力的法律固定下来。
3、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
近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的成熟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历史发展:一、近代意义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是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产物。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宪法是英国宪法、美国宪法和法国宪法。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先发生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但在法律的形式上,英国宪法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宪法法典,而是由各个时期陆续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和形成的宪法惯例所构成的。
尽管当时的英国宪法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但它揭开了世界宪政运动的序幕,无愧是近代宪法的先驱。
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
它以《独立宣言》为先导,于1787年在费城制定。
它在世界上第一次宣布了共和国制度的诞生,并确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许多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
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步成文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其序言,在宪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它实行的议会制,既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又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区别。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18年的苏俄宪法。
它把人类历史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活动起了指导的作用。
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权利以及权力运作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它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密切相关,展现了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宪法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人们将宪法视为一个概念,其中包括君主制、共和制、民主制等各种不同的政治制度。
在古罗马,法律和宪法分别被确定为“一些是由规定性的决议所得到保护的、为了有效行动必须确立的规则,而其他是既成的、被各种规定或者沉淀守持住的制度”的内容。
古代东方文明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也有其独特的法律体系和行政制度,并且存在行政法和宪法的观念,虽然这些宪法的权威性和普适性较低。
现代宪法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欧洲启蒙时代。
17世纪末,英国的国会在与国王查理一世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确立了国会的立宪制度。
这一事件开启了现代宪法的先河。
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为自由、平等和民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776年,《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脱离英国统治,随后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它确立了代表制、三权分立以及公民权利的原则。
法国大革命发生后,1789年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也标志着宪法在法国的诞生。
19世纪初,拉丁美洲国家相继独立,成立起自己的宪法制度。
这些国家的宪法受到美国宪法和法国大革命宪法的影响,反映了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理念。
此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和北美的国家纷纷以制宪会议的方式制定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或议会制,以及宪法对权力分立、权力制约和公民权利的规范原则。
20世纪以来,宪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许多国家在宪法中规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的政治权力结构和经济体制,如苏联宪法、中国宪法和古巴宪法等。
此外,二战后,几乎所有国家都制定了宪法,为新兴的民主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宪法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宪法的发展过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其发展历程与国家的历史演变紧密相关。
从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诞生至今,宪法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期间,宪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从传统到现代的逐步演进。
一、早期的宪法思想与宪法的萌芽在西方,宪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开始探讨国家政治体制、国家权力结构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根本性问题。
古希腊的政治家梭伦、亚里士多德等都对宪政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欧洲各国开始出现一些基本法律文件,如英国的《自由大宪章》、法国的《人权宣言》等。
这些法律文件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宪法,但它们为宪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美国宪法与成文宪法的兴起1787年,美国宪法正式诞生,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美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体制、政府组织形式、公民权利等基本内容,为现代宪法的制定提供了范本。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许多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制定了自己的宪法。
三、法国宪法与宪政思想的深化法国在1789年颁布了《人权宣言》,成为现代宪政思想的基石。
随后,法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但都致力于制定更为完善的宪法。
法国的宪政思想对世界各国宪政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现代宪法的发展与完善进入20世纪后,各国的宪法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许多国家在实践中不断对宪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国际社会也开始关注人权保障、民主化进程等问题,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宪法改革和法治建设。
总之,宪法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发展历程体现了人类对政治制度、法治和人权的不断追求和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宪法将继续发挥其根本法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
1.近代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于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者手中,社会的被统治者奴隶和农民不拥有国家权力和社会的经济资源.必须使其对统治者产生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
这样,建立在人格独立、平筹、自由基础上的宪法当然不可能产生。
在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替代了封建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迫切要求废除一切封建主义的羁绊,建立自由竞争和平等交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这种经济形态对人的要求是人们必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主体,并且可以自由地占有财产,自由地出卖劳动力,自由地进行生产、交换与竞争。
这样的要求反映在法律上,是用根本法去组织政府并规范政府权力,防范权力专横并为公民的平等权利与自由提供保障,这就为宪法的产生和宪政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济上的动力。
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宪法是在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产生的。
为了摆脱封建专制的压迫和束缚,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断掀起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斗争。
为了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防止封建势力复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便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来确认和巩固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以平等自由为基础,以代议制、选举制、政党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民主政治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3.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宪政实践须以宪政理论为先行。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之前和其中,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自由的主张,论证了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民权代替君权、以人权代替神权、以自由代替奴役、以平等代替特权的合理性,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
宪法的发展过程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和公民权利义务等重要内容。
宪法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完善的过程,它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民主进步的历程。
本文将从中国宪法的发展过程进行阐述。
中国宪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中华民国成立,第一部宪法“约法十八条”于1912年颁布。
这个宪法是以西方国家的宪政制度为蓝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规定了国家政权的机构和职权。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动荡,中国宪法的发展出现了多次调整和修订。
最重要的一次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新中国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承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主席制度和政府首长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并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在此之后,中国的宪法经历了几次重要的修订。
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是在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宪法进行了重大修改。
修宪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增加了个人财产权和私营经济的保护。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宪法的修订重点逐渐转移到法治建设和公民权利保障方面。
2004年宪法修订增加了保障公民人权的内容,包括保障公民言论、出版、信仰自由,并将基本人权与法治原则结合在一起。
2018年,宪法再次修订,强调保护个人信息,增加了宪法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多样性的规定。
总的来说,中国宪法的发展经过了多次修订和完善的过程。
这一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民主进步的历程。
中国的宪法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并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然而,宪法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文字上的修订。
宪法的实施和执行是更为重要的。
法治建设、执法体系和司法保障等方面的完善,才能真正保证宪法的权威和有效性。
只有当宪法能够被全体公民认同、尊重和遵守,才能够体现出宪法的真正价值。
宪法的由来宪法的由来一、宪法的概念和作用宪法是国家基本法,是治理国家的法律根据和国家制度的总章程。
宪法的主要作用是规定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明确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国家的原则和制度稳定。
宪法起源于人类社会对于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意识的追求。
下面将简要介绍宪法的由来。
二、古代宪法的出现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尝试制定适用于整个社会的法律规范。
古代近东地区的汉谟拉比法典被认为是最早的宪法之一,其成文法体系为了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希腊的雅典城邦也起草了一部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宪法,在当时对政治制度演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近代宪法的起源近代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权力开始转移到议会和法庭,形成了具有宪法基础的政治体制。
英国的《大宪章》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开创了近代宪法制度的先河。
四、法国大革命对宪法发展的影响法国大革命是宪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法国大革命开始之前,法国绝对君主制度严重压迫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随着人民觉醒,他们开始追求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定了一系列宪法,正式成立了法国第一共和国。
这些宪法对于后来世界各国宪政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主权在人民手中的观念的兴起随着人权观念的逐渐兴起,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根据《联合国人权宣言》,国家权力源于人民,国家的宪法应当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在近代,越来越多的国家陆续制定宪法,并以此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六、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宪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自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起,中国相继制定了多部宪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宪法。
此后,中国相继修改和制定了多部宪法,逐步完善了国家的宪政制度。
七、宪法的保护和修改宪法的保护是确保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选择题)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英国宪法的地位:是近代宪法的发源地,享有“宪政之母”的声誉。
英国立宪历史久远,是不成文法的代表,它最先产生了议会政治,建立了代议制度,为后人所仿效。
2、美国宪法的地位:是资本主义国家首部成文宪法,也是人类社会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典。
3、法国宪法的地位: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最早出现的成文法典,诞生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后的1791年6月。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一、晚清宪法1、《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2、《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王朝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1、1913年《天坛宪章》2、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3、1923年《贿选宪法》4、1925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1、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国民党政府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2、1936年《五五宪草》3、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2、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3、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主要内容:它总结了我国人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经验,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认国家性质和任务(2)确认政权组织和原则(3)赋予人民权利和义务(4)规定国家的大政方针2、评价:(1)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政协代行人大制定、内容涉及国家根本问题,所以属于宪法性文件。
(2)具有不全面性,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当然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民主革命有待彻底完成、领导经验不足)。
(3)具有宪法史上的历史意义,为54宪法及以后各部宪法的制定与修改提供了借鉴和基础。
二、1954年宪法(“五四宪法”)1、主要内容:(1)确认国家在过渡时期时期的总任务及其步骤。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一)《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制定颁布的。
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国家基本制度与重大问题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1954年宪法,由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及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和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1975年宪法,由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因特定的历史原因,它从总体上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
(四)1978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1975年宪法的极左倾向,但由于当时许多是非问题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还未能分清,因此尽管经过两次修改,1978年宪法从总体上仍不能适应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五)1982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是我国现行宪法。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等,其体现的基本精神有: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全国人大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六)什么是国体?国体亦称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七)我国的国体是什么?其本质特征有哪些?就我国而言,现行宪法第1条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精神文明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