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三章国际劳动立法第一节国际劳动立法范围及初期国际劳动立法一、国际劳动立法范围国际劳动立法范围广义上包括:国际劳工的章程、公约及建议书联合国和区域性的公约或协定。
狭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一般主要指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工建议书。
二、国际劳动立法思想的产生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19世纪上半叶。
三、国际劳动立法的开端在19世纪下半叶国际立法有了开端。
第二节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动立法机构一、国际芝工组织的产生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成立。
国际劳工组织在1919年至1939年是国际聪明的附设机构;1940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一个独立性的组织存在;二战后,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至今。
二、国际劳工组织的性质和特点国际劳工组织是普遍的、官方的国际劳动立法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三方性原则”。
国际劳工的主要机构有国际劳工大会、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国际劳工局。
三、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任务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通过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劳工建议书。
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公约和建议书的主要依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国际劳动宪章》的9项原则,在二战后是1944年通过的《费城宣言》中的原则。
四、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国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国际劳工组织没有关系。
直到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台湾当局退出国际劳工组织以扣1983年第69届国际劳工大有大会开始,我国参加国际劳工组织的活动,并陆续批准了22个国际劳工公约。
五、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劳动立法的影响第四章劳动法的地位、体系、作用及适用范围第一节劳动法的地位一、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自19世纪初大工业生产以后,由于国家对雇用关系的干预,劳动法从民法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劳动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1、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2、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3、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4、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区别第二节劳动法体系、作用及适用范围一、劳动法体系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劳动法发展史任何一门法律都有着或长或短的发展史,为了深入的研究劳动法,我们应当研究劳动法的历史发展,掌握发展的趋势,从而了解劳动法的发展规律。
下面我将先阐述世界范围内劳动法的起源,发展及总的趋势(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颁布的意义,19世纪的劳动法,20世纪前半期的劳动法,20世纪后半期的劳动法,国际劳动法的概况),然后再着重阐述我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历史沿革及我国的劳动立法和国际劳动立法的关系。
世界范围内: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早在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中就有关于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的规定。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共和国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也确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我国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所制定的许多法律,对于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也有过一些具体的条文。
随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劳动关系表现为农奴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
但是,无论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或封建主与农奴的关系,其共同的特点是不存在独立的劳动关系,因此不存在独立的劳动法规。
众所周知,劳动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开始出现的,奴隶社会或者封建社会不存在独立的劳动关系,因此不存在独立的劳动法规。
在资本社会中,劳动关系(即雇佣关系)是获得人身自由的工人与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之间发生的劳动关系,工人与资本家在表面上有了平等的关系,可是由于劳动力是商品,这使劳动关系成为一种劳动力的买卖关系。
因此,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把调整雇佣关系的法律规范,列入民法的债篇之中。
例如,资产阶级最典型的民法----法国拿破仑民法典。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除了用民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外,还制定一些“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
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劳工法规》使职工被迫接受资本家规定的苛刻条件,强迫工人为资本家劳动,特点是强制规定最高限度的劳动报酬数额和延长劳动时间,使工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从而严重危害工人健康。
产业革命后,随着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资产阶级的势力大大加强,而大多数劳动者由于生产资料被剥夺,在饥饿和失业的威胁下,被迫接受资本家所规定的苛刻条件。
劳动法》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劳动法》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劳动法》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经济法。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框架,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知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劳动法的基本的劳动标准和劳动制度,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法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46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劳动法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办法,讲清劳动法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标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研究融入对劳动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讲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点、启发研究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研究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人力资本管理类各专业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考核。
具体方式为:平时成绩占30%,凄迷成绩占70%。
三、教材选用:《劳动法》关怀,XXX出书社,2010年4月。
四、教学内容劳动法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的维护。
本教材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实际出发,正确的阐述了我国的劳动政策和法律,坚持党中央所确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准绳,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对我国的劳动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吸收一些本国劳动法律制度的经验。
本教学包孕三编,第一编劳动法总论,第二编劳动制度和劳动标准,第三编劳动争议的处理与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
劳动法的起源和发展工人阶级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和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然而,在工业化初期的社会中,工人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没有足够的保障和权利。
于是,在人们的异化和反抗中,劳动法这一重要的法律体系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一、劳动法的起源在英国工业化的初期,工人处于严重的经济困境中。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法律安排开始形成,以确保工人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保护。
1833年,英国通过了《工厂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工人的法律。
该法规定禁止雇佣儿童进行危险工作并规定工作时间。
此外,更多的法律规定接踵而至,逐渐保障安全,工资和劳动条件,这些应该是所有劳动者都有权利享受的。
在19世纪的欧洲,工人们联合起来,斗争并争取他们的利益和权利。
美国的劳动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一些工会组织一直在竭力争取雇主的相关议题,主要涉及工时安排和报酬水平。
美国《惠特尼劳工法》和《福鲁格劳工法》则是美国维护工作者权益之路的里程碑。
二、现代劳动法的发展随着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劳动法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更加广泛的法律体系,其范围涵盖了劳动标准、雇佣和解除关系、薪酬等多方面。
这些法律实体旨在保护工人的权益,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条件,以及避免不公平的雇佣行为。
在全世界范围内,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劳动法和相关法规。
例如,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劳动法不断完善和修订。
截至2019年,中国通过了四部《劳动法》(分别于1994年、2008年颁布),三部《劳动合同法》(分别于2007年、2013年颁布),为中国的工人阶级提供了广泛的保护和支持。
这反映出了不断提高工人福利、保障工人权益的劳动法发展趋势。
三、新兴劳动模式与劳动法的迎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劳动模式的内容也在发生改变。
新型的劳动力更多地倾向于无固定期限和无常规工作时间的自由职业工作。
这些新的劳动模式,如平台经济和分享经济,给劳动法的调整带来了挑战。
一.立法简史篇1.外国劳动立法的产生于发展1.1 劳动法的产生资本主义劳动法的产生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盛行亲密有关。
劳动法产生的前提劳动法作为一个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独立法律部门,以劳动关系的存在作为其产生的前提。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其实不具备劳动法产生的前提资本主义阶段,大批的劳动关系产生进而具备了劳动法产生的前提。
劳动法产生的过程资本主义原始累积阶段的“劳工法例”特色(英国等欧洲国家为主)以国家强迫手段迫使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到资本家的工厂做工,即逼迫劳动者同资本家成立雇用关系。
规定最低工时和最高薪资,加强雇用盘剥。
1804 年,《法公民法典》出生,此后的财产阶级各国的民法典都把雇用关系作为一种“自由“”的契约关系来加以规定与此同时“劳工法例”逐渐被取销,出现了“工厂法”。
工厂法是保护劳动者的立法。
规定了薪资下限和工时上限,以限制资本家的盘剥程度。
工厂法是劳动法的发源, 1802 年英国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劳动法产生的标志。
劳动关系同时由民法和工厂法调整,反应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对劳动力商品的两重需要。
一方面,需要依据一般商品互换的规则进行劳动力商品买卖;另一方面,需要将劳动力作为一种特别商品,由国家出头对劳动力商品买卖中的劳动者进行必需的保护。
此后,民法中规定“劳动力租借” 的内容和工厂法的内容融为一体,进一步形成一个兼有“当事人同等磋商”和“国家干涉”特色,以保护劳动者为要旨的独立法律部门——劳动法劳动法产生的原由工人阶级长久斗争的结果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是维系自由竞争条件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法的产生十月革命成功后第四天,列宁公布8 小时工作日的法律1918 年拟订《苏俄劳动法典》1.2 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立法的发展自由竞争阶段( 19 世纪后半期)的劳动立法工厂法的发展:国家增添;合用范围扩大;内容充分;工会法的演变:经历了绝对严禁、相对严禁;完好认可三个阶段,19 世纪后半期,欧洲各国多已认可工会为合法组织,对工会的行动也赐予必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