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37.07 KB
- 文档页数:8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近代宪法之所以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
第一,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生产关系的发生和发展,是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有广阔的劳动力市场、商品交换的平等和竞争的自由,要求保障商品生产者独立的主体地位等等。
必然要求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确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
第二,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封建斗争中,逐步确立了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就有必要用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
第三,思想理论条件,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人民主权、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法治等思想学说,是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这些学说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也成为制定和实施宪法的理论基础。
第四,法律文化条件,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只有当法律体系自身的发展达到一种程序、状态,需要有一个凌驾于各法律部门之上的特殊的法律部门,来为各部门确定应共同遵循的原则时,宪法才会产生。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早期的资本主义宪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美国、法国的宪法。
(一)英国宪法17世纪的英国宪法,是近代宪法的先驱。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开始,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宪法也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妥协革命的特点,它在政治内容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在形式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宪法典。
英国宪法是不成文宪法的典型代表,它是由各个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逐步形成的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所构成。
宪法性文件,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历史上带有规约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和资产阶级阶级革命以后由议会制定的宪法性法律。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
1.近代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于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者手中,社会的被统治者奴隶和农民不拥有国家权力和社会的经济资源.必须使其对统治者产生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
这样,建立在人格独立、平筹、自由基础上的宪法当然不可能产生。
在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替代了封建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迫切要求废除一切封建主义的羁绊,建立自由竞争和平等交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这种经济形态对人的要求是人们必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主体,并且可以自由地占有财产,自由地出卖劳动力,自由地进行生产、交换与竞争。
这样的要求反映在法律上,是用根本法去组织政府并规范政府权力,防范权力专横并为公民的平等权利与自由提供保障,这就为宪法的产生和宪政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济上的动力。
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宪法是在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产生的。
为了摆脱封建专制的压迫和束缚,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断掀起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斗争。
为了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防止封建势力复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便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来确认和巩固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以平等自由为基础,以代议制、选举制、政党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民主政治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3.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宪政实践须以宪政理论为先行。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之前和其中,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自由的主张,论证了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民权代替君权、以人权代替神权、以自由代替奴役、以平等代替特权的合理性,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一)、英国宪法的产生1、英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2、英国宪法产生的特点(1)、英国宪法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成文宪法;(2)、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致使王权及其所代表的制度外壳被保留下来;(3)、旧的法律如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等成为宪法的组成部分;(4)、英国宪法不具有根本法的形式特征(二)、美国宪法的产生1、美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过程中的重要宪法性文献:《独立宣言》、《邦联条例》;2、美国宪法产生的特点:(1)、‚天赋人权‛等思想是美国宪法得以产生的理论基础;(2)、与英国相比,美国的宪法较为彻底;(3)、美国宪法是在克服《邦联条例》存在的诸种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三)、法国宪法的产生1、法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2、法国宪法的产生特点:(1)、与美国一样,法国的宪法较为彻底;(2)、法国宪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3)、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思想家们所提出的理论为法国宪法的产生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四)、宪法产生的条件1、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2、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3、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二、宪法的发展以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限,可以把宪法分为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
(一)、近代宪法的发展1、近代宪法的发展可以1848年革命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中叶,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近代宪法的主要特点:(1)、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2)、宪法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3)、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生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色彩;(4)、从形式上看,成文宪法被普遍采用;(5)、虽然亚洲的日本等国也出现了宪法,但在整个近代,宪法基本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政治法律现象;(二)、现代宪法的发展1、现代宪法的产生1918年的苏俄宪法和1919年的德国魏玛宪法是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转型的标志。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介绍近代和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把握中国宪政的基本脉络教学重点、难点: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历部宪法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英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了解)资本主义宪法最早产生于英国。
英国宪法从内容上看,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限制了王权,奠定了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从形式上看,它包括一系列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原则等。
(1)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2)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3)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4)1689年的权利法案(5)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6)1918年的国民参政法(7) 1972年的共同体法宪法惯例和宪法原则:国王统而不治,国王不能为非,议会至上原则,责任内阁制英国宪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第二,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得到确认。
第三,政党政治走上政治舞台。
随着英国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型,议会至上的原则受到挑战,权力中心由议会转向内阁。
(二)美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了解)(1)独立宣言(2)《邦联条例》(3)1789年《美国宪法》宪法正文(4)宪法修正案美国宪法的发展主要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解释和创设宪法惯例的形式来实现的。
(三)法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了解)1.1789年《人权宣言》2.1791年《法国宪法》3.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4.1958年第五共和国宪法(四)宪法产生的条件(掌握)1.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文化条件:宗教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
用科学批判神学,用人权反对专制,使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法治主义、分权等思想观念得以传播和普及。
4.法律条件:法律部门增多、法律体系日渐完善和整合需求是宪法产生的法律原因。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选择题)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英国宪法的地位:是近代宪法的发源地,享有“宪政之母”的声誉。
英国立宪历史久远,是不成文法的代表,它最先产生了议会政治,建立了代议制度,为后人所仿效。
2、美国宪法的地位:是资本主义国家首部成文宪法,也是人类社会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典。
3、法国宪法的地位: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最早出现的成文法典,诞生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后的1791年6月。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一、晚清宪法1、《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2、《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王朝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1、1913年《天坛宪章》2、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3、1923年《贿选宪法》4、1925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1、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国民党政府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2、1936年《五五宪草》3、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2、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3、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主要内容:它总结了我国人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经验,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认国家性质和任务(2)确认政权组织和原则(3)赋予人民权利和义务(4)规定国家的大政方针2、评价:(1)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政协代行人大制定、内容涉及国家根本问题,所以属于宪法性文件。
(2)具有不全面性,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当然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民主革命有待彻底完成、领导经验不足)。
(3)具有宪法史上的历史意义,为54宪法及以后各部宪法的制定与修改提供了借鉴和基础。
二、1954年宪法(“五四宪法”)1、主要内容:(1)确认国家在过渡时期时期的总任务及其步骤。
宪法的历史发展一.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平等自由观念的价值追求(2)政治:代议制、选举制、政党制为宪法的产生提供政治条件(3)思想: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法治(4)法律:法律制度的发展、法律形式的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法律部门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2.英、美、法等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英国宪法a.英国是近代宪法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b.英国最早的宪法性文件是1215年《自由大宪章》c.特点:不成文性、妥协性(2)美国宪法a.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b.1791年通过了10条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修正案《权利法案》c.突出特点:分权制衡(正文体现)(3)法国宪法a.1791年法国宪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将《人权宣言》作为序言b.法国的现行宪法是1958年《第五共和国宪法》c.突出特点:人权3.资本主义宪法的基本特征a.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原则b.确立资本主义根本政治原则c.确立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4.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趋势A.加强对宪法实施的监督B.增加国际协作方面的内容C.形式上重视人权保障5.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1918年《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社会主义宪法的主要特征:A.明确规定了国家性质B.确立并维护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C.直接确立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D.集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的理论E.保证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督和管理b.1999年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c.2004年对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监督、管理(2)制度:a.1993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1999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 a.2004年爱国统一战线中增加“社会主义建设者”b.2018年爱国统一战线中增加“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制定背景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时,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行动尚未结束,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与组织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普选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召开,这些条件决定了制定宪法的条件不够成熟,但又急需一个宪法性文件,以规范全国人民的行为,指导各项工作和任务,于是在中共的号召下,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它代行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临时宪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而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代会职权),同时还规定:全国人代会召开之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存在,可以就有关国家大事向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提出建议,因而当时是一种过渡形式,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范例。
2、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共同纲领》除序言外,分为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和外交政策共7章60条。
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1954年宪法1、制定背景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1)确认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
(2)确认了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3)确认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
(4)确认了公民在法律上的一律平等,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三)1975年宪法1、修改背景是1975年1月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于“文革”的中后期,“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为达到“权力再分配”的目的,严重干扰了75宪法的制定,从时间上可以看出:73年8月中共决定修宪拖延至75年1月2、历史评价75宪法是一部很不完善且具有严重错误和缺点的宪法,75宪法仍是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其原因在于仍保留了54宪法的某些基本原则,如坚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政治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