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论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43
第一章总论一、本章重要名词1.四柱清册——“四柱清册”是唐宋时期形成的会计结账与报账方法。
“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和期末结存,其间存在“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恒等关系。
2. 龙门账——明末清初,我国商人设计了“龙门账”,把会计科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包括业主权益)”,其相互关系为“进-缴=存-该”,分别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双轨计算盈亏,并在办理结算时验证两方差额是否相等,这种检查账目平衡的方法形象地称为“合龙门”。
“龙门账”也由此而来。
3. 天地合账——清末,出现了“天地合账”。
在这种方法下,一切账项,都要在“来”账和“去”账上分别登记,以反映账项的来龙去脉。
账簿采用垂直书写,分上下两格,上格记收,为“天”,下格记付,为“地”,上下两格所记金额必须相等,称之为“天地合”。
4.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旨在向企业内、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信息,促使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经济信息管理活动。
5. 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
会计目标的完整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的终极目标,即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二是会计的直接目标,即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关于会计目标,目前有两种学术观点,一是决策有用观;二是受托责任观。
6. 决策有用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了向决策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来帮助他们作出合理的决策,这种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二是关于经济业绩和资源变动的信息。
7.受托责任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受托人为了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第一章总论(1)第一节法律基础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08年单选、09年多选)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
【理解】(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导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注意】本质与特征是一回事,无需特别区分。
【考题·多选题】(2009)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的本质与特征。
AB选项属于法的本质,CD选项属于法的特征。
知识点:法律关系三要素(★★★)(09、10、12年多选)法律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注意】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构成法律关系。
1.主体(1)公民(自然人)最常见的法律关系主体。
【注意】包括个体户、农户、合伙人等。
(2)机构和组织(法人)①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②各种企业事业组织;③各政党和社会团体。
(3)国家(4)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包括无国籍人)【注意】任何一个法律关系至少要有两个主体。
2.内容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权利与义务(1)权利即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自由。
(2)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如:纳税、服兵役)和消极义务(如: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第1章总论练习题及其答案第1章总论练习题及其答案第一章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产范围的有()。
a、经营方式租入的设备b、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设备c、委托代销商品d、已卖出但购买方尚未运出而存贮企业仓库的商品2、下列各项业务中,最终能使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同时增加的是()。
a、支付应付债券利息b、发行债券取得款项存入银行存款c、宣告发放股票股利d、接受固定资产捐赠3、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以下有关总收入和弹鼠的定义中,恰当的就是()。
a、总收入来源于日常活动,弹鼠也可能将来源于日常活动b、总收入可以影响利润,弹鼠也一定会影响利润c、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应确认为收入d、总收入可以引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弹鼠不一定会引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4、甲公司2021年发生的部分业务如下:(1)以560万元出售一项专利权,账面价值为500万元;(2)出售一批商品,取得收入480万元(不含增值税),成本320万元;(3)收到投资者投入现金300万元;(4)发生广告费支出55万元;(5)预收b公司账款15万。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上述事项对甲公司2021年营业利润的影响金额是()万元。
a、165b、160c、180d、1055、以下各项中,属轻易扣除所有者权益的弹鼠和损失的就是()。
a、可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b、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c、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d、拒绝接受投资时构成的资本溢价6、下列各事项中,使负债增加的是()。
a、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b、用银行存款购买公司债券c、发行股票d、支付现金股利7、以下各项中,彰显实质著重形式建议的就是()。
a、使用双倍余额递增法计提固定资产固定资产b、期末对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工作c、期末对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d、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作为自有固定资产核算8、以下各项会计信息质量建议中,对相关性和可靠性起至着制约促进作用的就是()。
第一章总论一、最佳选择题1、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A. 乙醇B. 水C. 丙酮D. 乙酸乙酯E. 正丁醇1、【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常用于中药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凝胶过滤法分离原理为A. 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或称分配系数K) 不同分离B.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差异分离C. 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分离D. 根据物质的分子大小差别分离E. 根据物质的解离程度不同分离2、【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凝胶过滤色谱(排阻色谱、分子筛色谱)原理:主要是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
3、色谱法分离原理为A. 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或称分配系数K) 不同分离B.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差异分离C. 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分离D. 根据物质的分子大小差别分离E. 根据物质的解离程度不同分离3、【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色谱法分离原理为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或称分配系数K) 不同分离.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A. 适用于酸性成分提取B. 适用于碱性成分提取C. 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D. 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不稳定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成分提取E. 适用于水溶性成分提取4、【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此类成分的沸点多在100 度以上,并在100 度左右有一定的蒸气压。
5、鉴定化合物结构,确定化合物中碳及质子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可采用A. 红外光谱B. 紫外光谱C. 质谱D. 核磁共振谱E. 旋光谱5、【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NM R 可确定信息:分子中有关氢原子的类型、数目、互相连接方式、周围化学环境,以及构型、构象等结构信息。
病毒习题1 总论病毒习题1总论第23章病毒基本特征试题一、名词解释1.病毒2病毒3帽状体4尖峰5核衣壳6缺陷病毒7挫折感染8干扰现象9失活10亚病毒11病毒基因重组二、填空1.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体积小,结构简单,必须在敏感细胞中复制。
2.病毒形态为球形、杆状或丝状、砖状、子弹状和蝌蚪状。
3.病毒体的基本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
又称核衣壳4亚病毒,包括类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
5.阮病毒引起人类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c-j病、疯牛病等。
6.病毒的核衣壳结构根据壳的数量和排列可分为二十面体对称性、螺旋对称性和复合对称性。
7.包膜病毒的包膜主要化学成分为类脂质和糖蛋白。
8.病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个体小,结构简单。
它必须在敏感的活细胞中存活,并以复制的形式增殖。
它对抗生素不敏感,干扰素可以抑制其增殖。
9.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10.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是耐寒性和耐热性。
在56℃加热30分钟可使病毒失去传染性,即失活。
三、单选题1.病毒的基本结构是a.核心;b.衣壳;c.包膜;d.核衣壳;e.刺突;2.以下关于病毒体的概念是错误的a.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b.细胞外的病毒结构;c.具有感染性;d.包括核衣壳结构;e.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病毒组装成分;3.以下描述病毒的基本特征,有什么不对a.专性细胞内寄生;b.只含有一种核酸;c.形态微小,可通过滤菌器;d.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e.可在宿主细胞外复制病毒组装成分;4.以下与病毒蛋白的作用无关a.保护作用;b.吸附作用;c.脂溶剂可破坏其敏感性;d.病毒包膜的主要成分;e.免疫原性;5.朊病毒的化学性质是a.核酸和蛋白质;b.核酸、蛋白质和多糖;c.核酸;d.蛋白质;e.糖蛋白;6.通过“出芽”从宿主细胞释放的病毒是a.溶解细胞病毒b.病毒编码的蛋白抗原可整合在宿主的细胞膜上c.病毒基本结构中含有宿主的脂类物质d.有包膜病毒e.可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病毒7.病毒概念的错误之处在于a.病毒在细胞外不能产生能量b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蛋白质c.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自身复制所需要的酶d.病毒需降解宿主细胞的dna以获得核苷酸e.包膜病毒需用宿主的细胞膜作为包膜成分8.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周期过程的正确描述如下:a.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及释放b.吸附、脱壳、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c、吸附、结合、渗透、生物合成、成熟和释放D.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组装和释放E.结合、复制、组装和释放9.下列病毒的基因组可直接作为mrna的一组病毒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b、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hav、埃可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hbv、轮状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hav。
药物化学总结名词解释: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的合成、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先导化合物:简称先导物,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用于进一步的结构改造和修饰,是现代新药研究的出发点。
药效团:相同作用类型的药物中化学结构相同的部分,这部分结构称为药效团。
广义的定义是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在三维空间具有相同的疏水、电性和立体性质,具有相似的构象。
前药:将一个药物分子经结构修饰后,使其在体外活性较小或无活性,进入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原药发挥作用,这种结构修饰后的药物称作前体药物,简称前药。
生物电子等排体:外层电子数目相等或排列相似,且具有类似物理化学性质,因而能够产生相似或相反生物活性的一组原子或基团。
结构特异性药物:药物产生生物活性的类型和强度主要是因为化学结构的特异性,使药物分子与特异的生物大分子(受体)在空间发生互补的相互作用或复合,所以这类药物的化学反应性、分子形状、体积和表面积、立体化学状况、功能基配置、电荷分布都会对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上述各种性质都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的特异性。
β-内酰胺酶抑制剂:针对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机制而研究开发的一类药物。
β-内酰胺酶是细菌产生的保护性酶,使某些β-内酰胺抗生素在未到达细菌作用部位之前将其水解失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身又具有抗菌活性,通常与不耐酶的β-内酰胺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是一类抗菌增效剂。
药物: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调节生理机能的特殊化学品。
“me-too”药物:“me--too”药物特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其药效和结构与同类的已有的专利药物相似。
―――Chapter 5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1、写出巴比妥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为什么巴比妥酸无活性?答:在生理pH7.4下,Pk a=4.12,未解离度0.05%,成离子状态,几乎不能透过细胞膜和BBB,药物很难被吸收。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病毒(virus)2.病毒体(virion)3.壳粒(capsomer)4.刺突(spike)5.核衣壳6.缺陷病毒7.顿挫感染8.干扰现象9.灭活10.亚病毒 11.病毒的基因重组二、填空1.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有体积微小、建构简单、必须在敏感细胞内复制。
2.病毒的形态有球状、杆状或丝状,砖状、弹状和蝌蚪状。
3.病毒体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和衣壳构成。
又称为核衣壳4.亚病毒包括拟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
5.阮病毒引起人类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C-J病、疯牛病等。
6.病毒核衣壳结构,根据其壳粒数目及排列方式不同,分为二十面体对称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3种对称型。
7.包膜病毒的包膜主要化学成分为类脂质和糖蛋白。
8.病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在易感活细胞内生存,以复制方式增殖。
对抗生素不敏感,干扰素可抑制其增殖。
9.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10.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表现为耐冷不耐热。
加热56℃30分钟即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三、单选题1.病毒的最基本结构为A.核心;B.衣壳;C.包膜;D.核衣壳;E.刺突;2.下列有关病毒体的概念,错误的是A.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B.细胞外的病毒结构;C.具有感染性;D.包括核衣壳结构;E.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病毒组装成分;3.下列描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中 ,错误的是A.专性细胞内寄生;B.只含有一种核酸;C.形态微小 ,可通过滤菌器;D.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E.可在宿主细胞外复制病毒组装成分;4.下列与病毒蛋白质作用无关的是A.保护作用;B.吸附作用;C.脂溶剂可破坏其敏感性;D.病毒包膜的主要成分;E.免疫原性;5.朊病毒(或称朊毒体)的化学本质是A.核酸和蛋白质;B.核酸、蛋白质和多糖;C.核酸;D.蛋白质;E.糖蛋白;6.以"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的病毒是A.溶解细胞病毒 B.病毒编码的蛋白抗原可整合在宿主的细胞膜上 C.病毒基本结构中含有宿主的脂类物质 D.有包膜病毒 E.可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病毒7.关于病毒的概念,错误的是A.病毒在细胞外不能产生能量 B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蛋白质 C.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自身复制所需要的酶 D.病毒需降解宿主细胞的DNA以获得核苷酸 E.包膜病毒需用宿主的细胞膜作为包膜成分8.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周期过程,正确的描述是A.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及释放B.吸附、脱壳、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C.吸附、结合、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D.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组装及释放E.结合、复制、组装及释放9.下列病毒的基因组可直接作为mRNA的一组病毒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 B. 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HAV、埃可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HBV、轮状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HAV。
总论(一)-(1)一、A型题题干在前,选项在后。
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
1. 对治疗指数的描述错误的是A.值越大则安全性越大B.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之一C.用LD50/ED50表示D.用LD5/ED95表示E.可用动物试验获得答案:D2. 安全范围是指A.最小中毒量与最小致死量间的范围B.极量与最小有效量间的范围C.致死量与最小有效量间的范围D.ED50与LD50间范围E.95%有效量与5%中毒量间范围答案:E3. 某药首关消除大,血浓度低,则A.效价低B.生物利用度低C.治疗指数低D.活性低E.排泄快答案:B4. 按t1/2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坪值可将首次剂量A.加1倍B.加1/2倍C.加2倍D.加3倍E.加4倍答案:A5. 药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A.药物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B.药物的作用及原理C.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给药方法D.药物的用途、用量和给药方法E.药效学、药动学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答案:E6. 某药半衰期为12小时,若12小时给药一次,最少需几次给药达稳态浓度A.2次B.3次C.5次D.10次E.11次答案:C7. 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速度快慢主要决定其A.药效出现快慢B.临床应用的价值C.作用持续时间及强度D.不良反应的大小E.疗效的高低答案:C8. 药物半衰期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给药间隔B.消除速率C.给药方法D.剂量E.给药途经答案:B9. 受体激动剂的特点是A.对受体既有亲和力,也有内在活性B.对受体无亲和力,但有内在活性C.对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D.抑制递质灭活E.促进传出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答案:A10. 药物的内在活性指A.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B.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C.药物激动受体的能力D.药物的脂溶性E.药物的水溶性答案:C11. 关于不良反应描述错误的是A.副反应可避免或减轻B.变态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C.有些不良反应可在治疗作用基础上继发D.毒性作用只有在超极量下才会发生E.有些不良反应是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答案:D12. 药物产生个体差异是在哪一环节A.药物剂型B.药动学C.药效学D.临床病理E.以上都能答案:E13.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A.暂时失活B.吸收加快C.排泄加速D.转运加快E.代谢加快答案:A14. 以下关于不良反应的论述何者不正确A.副作用是难以避免的B.变态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C.有些不良反应可在治疗作用的基础上继发D.毒性作用只有在超剂量下才会发生E.有些毒性反应停药后仍可残存答案:D15. 具有首关(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A.静脉注射B.肌肉注射C.直肠给药D.口服给药E.舌下给药答案:D16. 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为用药提供参考的是药物的A.性质B.疗效大小C.安全性D.给药方案E.体内过程答案:C17. 副作用是A.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并可预料的作用B.药物应用不当而产生的作用C.因病人有遗传缺陷而产生作用D.停药后出现的作用E.不可预料的作用答案:A18.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不包括A.血浆蛋白结合B.给药途径C.体液pHD.血脑屏障E.胎盘屏障答案:B19. LD50是A.极量的1/2B.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治疗有效的剂量C.最大治疗量的1/2D.最小致死量的1/2E.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答案:E20. 首关消除大,血浓度低的药物A.排泄迅速B.生物利用度小C.效能低D.治疗指数小E.安全范围大答案:B21. 可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的参数是A.最小有效量B.极量C.治疗指数D.半数致死量E.半数有效量答案:C22.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则A.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慢B.解离少,重吸收少,排泄快C.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D.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E.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快答案:C23. 药物产生个体差异产生在哪一环节A.药物剂型B.药动学C.药效学D.病理状态E.以上都是答案:E24. 药物的安全范围指A.LD50与ED50之间的距离B.TD50与ED50之间的距离C.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的距离D.TD5与ED95之间的距离E.极量与中毒量之间的距离答案:D25. 对治疗指数的阐述何者不正确A.值越大则安全范围越广B.值越小越不安全C.可用LD50/ED50表示D.用LD5/ED95表示也可,但不如用LD50/ED50合理E.可用动物试验获得答案:A26. 联合用药难解决的问题是A.协同作用B.拮抗作用C.配伍禁忌D.个体差异E.多种目的答案:D27. 具有药理活性的药物,在化学结构方面一定是A.左旋体B.右旋体C.消旋体D.大分子化合物E.以上都可能答案:E28.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是A.年龄和性别B.遗传因素C.给药时间D.病理状态E.以上都是答案:E29. 苯巴比妥的pKa为7.4,戊巴比妥的pKa为8.1,若将尿液碱化为pH 8时,对两药排泄的影响是A.戊巴比妥的排泄加快B.苯巴比妥的排泄加快C.两药排泄均加快D.苯巴比妥的排泄快于戊巴比妥E.戊巴比妥的排泄快于苯巴比妥答案:D30.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能激动受体,也可能阻断受体,取决于A.效价强度B.剂量大小C.血药浓度高低D.有否内在活性E.效能高低答案:D31. 氟尿嘧啶的抗癌作用属A.理化反应B.影响核酸代谢C.干扰主动转运D.抑制酶活性E.膜稳定作用答案:B32. 下列药品中哪一种的吸收不受首过消除效应的影响A.吗啡B.普奈洛尔C.氢氯噻嗪D.利多卡因E.硝酸甘油答案:C33.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A.是永久性的B.对药物的主动转运有影响C.是可逆的D.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E.促进药物排泄答案:C34. 下列对肝药酶错误的叙述是A.肝药酶专一性低B.肝药酶活性有限C.药物代谢消除的最主要方式D.有些药可减弱肝药酶的活性E.有些药可增强肝药酶的活性答案:C35. 药动学是研究A.药物作用的客观动态规律B.药物作用的功能C.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D.药物作用的强度,随着剂量、时间变化而出现的消长规律E.药物在体内的转运、代谢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出现的消长规律答案:E36.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不包括A.药物间的吸附与络合B.消化液的分泌C.消化道pH值改变D.胃排空改变E.同服药酶诱导剂答案:E37. 体液的pH可影响药物跨膜转运,主要是改变其A.脂溶性B.水溶性C.分子量大小D.解离度E.化学结构答案:D38. 以下阐述中哪项不妥A.最大效能反映药物内在活性B.效价强度是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C.效价强度大则最大效能也大D.效价强度与最大效能含议完全不同E.效价强度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答案:C39. 某药经口服连续给药,剂量为0.3mg/kg,按t1/2间隔给药,欲立即达到稳态浓度,首剂为A.0.3mg/kgB.0.6mg/kgC.1.2mg/kgD.1.5mg/kgE.1.8mg/kg答案:B40. 药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A.药物的体内分布B.药物的代谢C.药物作用出现快慢D.药物作用持续时间E.药物的药理效应答案:D41. 某药半衰期为6小时,一次给药后从体内基本消除的最短时间是A.12小时B.1天C.2天D.5天E.10天答案:B42.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A.作用增强B.代谢加快C.排泄加速D.暂时失活E.转运加快答案:D43. 药物学的概念是A.预防疾病的活性物质B.防治疾病的活性物质C.治疗疾病的活性物质D.具有防治活性的物质E.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活性物质答案:E44. 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A.作用强弱B.吸收快慢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答案:E45. 某弱酸性药pKa为5.4,口服吸收后其血药浓度约为胃中药物浓度的倍数为(胃液pH:1.4,血液pH:7.4)A.10000B.1000C.100D.10E.0.01答案:C46.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是A.食物B.空腹服药C.饭后服药D.首关消除E.以上都是答案:E47. 相对生物利用度是答案:C48. 药物的副作用是A.一种过敏反应B.因用量过大所致C.在治疗范围内所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但无多大危害的作用D.指毒剧药所产生的毒性E.由于病人高度敏感所致答案:C49. 吸收较快的给药途径是A.肌肉注射B.皮下注射C.口服D.吸入E.贴皮答案:D50. 药物以主动转运方式进行的体内过程是A.肾小管再吸收B.肾小管分泌C.肾小球滤过D.通过血脑屏障E.通过胃粘膜答案:B。
第一章总论一.法律基础1.法的本质和特征①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表达②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利导性、标准性2.法律关系❤☀主体: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内容〔权利和义务〕:①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②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客体:物〔自然物eg土地森林;人造物eg机器建造〕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道德产品〕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人身3.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为标准,法律事实包括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法律行为〔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①无论是合法还是违法行为,都会引起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②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志表示,法律行为分为→表示行为〔eg订立合同〕和非表示行为〔eg拾得遗失物〕③单方法律行为〔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主体意志为转移〕:①自然事件〔绝对事件〕:水灾、地震②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4.法的形式①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法律〔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他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③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条例、方法、规定〕④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⑤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⑥特别行政区的法⑦行政规章〔标准性文件〕部门规章〔国务院所属部委〕;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⑧国际条约☀法律效力等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地方政府规章5.法的分类①按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②按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根本法〔宪法〕和普通法③按法的内容分:实体法〔实际内容eg:民法、刑法〕和程序法〔程序方面eg:刑事诉讼〕④按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人的效力分:一般法〔普遍适用〕和特别法〔特别群体时间〕⑤按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国际法和国内法6.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①一个国家的现行法律标准划分为假设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统一整体即为法律体系②划分标准:法律的调整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③七个主要的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部门;民法、商法部门;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7.二.经济仲裁1.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①平等主体〔横向关系纠纷〕☀仲裁和民事诉讼中选择一种方式解决☀仲裁实行自愿原则,只有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仲裁协议的情况下才能申请仲裁☀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只有当事人放弃或协议无效时法院才可行使管辖权☀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②不平等主体☀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可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也可先申请行政复议,复议不服时再进行诉讼☀特殊情况下,eg甲公司对税务机关行为不服时,必须先申请行政复议,复议不服时再进行诉讼2.仲裁适用范围①属于《仲裁法》调整的争议合同纠纷;其他财产权益纠纷②以下纠纷不能提请仲裁:☀与人身有关的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行政争议③以下仲裁不适用于《仲裁法》,而由别的法律予以调整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3.仲裁的基本原则①双方自愿②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③独立仲裁原则④一裁终局制度4.仲裁委员会①独立性②组成=1主任+2-4副主任+7-11委员〔其中法律、经贸专家不得少于2/3〕5.仲裁协议①书面形式仲裁的进行以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为条件②内容请求仲裁的意思表达;仲裁事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③仲裁协议的无效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仲裁委员会”设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④有效的仲裁协议在双方当事人发生仲裁协议约定的争议时,任何一方只能将争议提交仲裁,而不能向法院起诉。
民事诉讼法学第一章总论一、民事诉讼法学的体系(一)基础理论1、三大基础理论难题:目的是指国家设计的民事诉讼制度所企求达到的目标或结果。
标的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并提请人民法院确认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
既判力民事判决的既判力是指确定判决对当事人和法院的实质上的拘束力。
既判力具有实体法和诉讼法双重性质,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是以在确定判决中经裁判的诉讼标的为限,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就是诉讼标的所涉及的主体的范围。
2、基础理论:法律关系法律行为诉权模式民事诉讼模式,也称为民事诉讼结构,是指以一定的国情为背景,在一定的民事诉讼价值观的支配下,为实现一定的民事诉讼目的,通过在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分配诉讼权利与义务而形成的法院与当事人之间不同的诉讼地位和相互关系。
民事诉讼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当事人与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关系问题。
3、基本制度基本原则(二)程序总论1、主体论:(1)法院(主管和管辖)(2)当事人(单数、复数--共同诉讼--代表人诉讼)(原告、被告、第三人) 2、证据和证明:静态和动态(三)诉讼程序分论1、一审、二审、再审(宏观的纵向,但不是直线链接)2、普通程序、简易程序(横向,但可以相互转化)简易程序: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简单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所适用的程序3、结案方式:裁定、裁判、调解、和解4、微观的纵向:审前程序庭审程序(四)审理程序(诉讼程序、特别程序、非讼程序)、执行程序1、非讼程序〔特别、公示催告、督促〕2、特别程序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死亡认定公民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认定财产无主的宣告(五)一般程序和特殊程序:1、海事特别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1999年12月25日修订通过2、涉外程序(包括诉讼和执行)第四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第二十三章一般原则第二十四章管辖第二十五章送达、期间第二十六章财产保全第二十七章仲裁第二十八章司法协助二、民事纠纷(一)概念1、定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争议。
《商法学》施天涛商法导论第一章商法概述第一节商法的概念与特征一、商法的概念(1)概念:商法是调整有关商事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
(2)调整对象:商事关系概念:商事主体按商法规定,从事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营业活动所发生的财产关系含义:1)是一种私人财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经济利益关系)①平等性;②自愿性;③有偿性2)是经营性财产关系(营利:以金钱、财物、劳务等获取经济上之利益)商事经营关系之核心特征在于它的营利性3)是独立的社会关系(与民事关系)联系:①规范社会关系的同一性;②基本原则的相通性;③适用中的关联性;④特别法与一般法。
区别:①独立性:民法规范一般市民社会关系,而商法则对其进一步调整;(3)商法是由一系列法律规范所构成的体系1)2)商法渊源:①制定法:法典、单行法规、商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②判例法;③司法解释;④自治性规则;⑤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二、商法的特征(1)私法性与公法性1)商法本质上属于私法,对于所调整的私人关系采自由主义(合同自由、企业自治)2)现代商法为保障私法之规定的实现,多采取强制干涉主义,导致其公法化倾向(商事组织法表现较为明显)3)总的来说,商事组织方面强制性规范居多;商事行为方面任意性规范居多(2)国内性与国际性1商事组织与商事主体,本笔记视为同一概念。
1)商法本质为国内法2)商事法律的国际法统一运动从未间断(3)实体性与程序性1)商法当然为实体法,但同时具有强烈的程序性,以保障民事权利的实现2)商法程序分为:①诉讼规范——破产程序、股东派生诉讼、证券集团诉讼(证券欺诈案件的原告往往人数众多)②非诉讼规范——设立程序、股东会议、董事会议、分立合并、解散清算(4)冲突性与协调性商法的不同原则之间存在冲突与排斥,而商法通过对不同原则的协调,以保持它们的和谐①自由原则(自由主义是商法的基本原则)②公平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情势变更原则)③效率原则(例如证券交易:权利证券化、集中竞价、中央结算)④安全原则(公示主义、外观主义、严格责任主义、禁止欺诈主义)(5)伦理性与技术性1)一切法律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伦理性规范与技术性规范2)商法以技术性规范为主(票据行为及救济、保险订立及理赔、海商法之共同海损)(6)稳定性与进步性进步性:海商→陆商;传统商业→金融商业;身份→契约;交易手段和方式的进步;个别交易→集合交易;修改频繁较高第二节商法的基本原则一、促进交易自由的原则:(1)意义:交易自由原则→(源于)→经济自由主义→(源于)→个人主义交易自由原则是自由经济主义在商法中的体现,表现为任意性规范(公司章程、票据任意记载事项)(2)表现形式:1)合同自由(除违背公序良俗,否则不受国家干涉;但特殊商事主体或受限制)①是否订立合同的自由;②选择相对人的自由;③决定内容的自由;④选择形式的自由2)企业自治①设立自由(登记为主,许可为辅);②自主经营(企业的独立人格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前提);③自我管理(通过公司章程自我治理)3)市场自律(市场参与者自己组织起来对自己监管)①政府监管;②自律型监管;③政府监管下的自律(我国、美国),或自律主导下的政府监管(英国)二、维护交易公平的原则:(1)当事人法律地位纪律平等①商事主体有独立人格:(公司有自己的人格;合伙企业以合伙人的人格为人格)②商事主体在交易活动中地位平等③商事主体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第一层含义:保护弱势群体:人格否认制度;格式合同解释制度第二层含义:各种商事主体平等地获得司法救济(2)当事人应依诚实信用原则从事交易活动(诚信原则:即从事商事活动应以善意的方式行为)P20适用:①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后合同义务(包括协助、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