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1)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93
急性心力衰竭相关试题(一)A1型题1.心源性水肿的主要表现是A.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分B.发展较缓慢C.四肢末端较明显D.疾病早期,晨间有眼脸与颜面水肿E.水肿比较坚实,移动性小2.有助于迅速缓解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相应临床症状的药物是A.利多卡因B.β-受体阻滞剂C.多巴胺D.吗啡E.肾上腺素A2型题1.一患者输液时输液速度过快,出现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咳出为粉红色泡沫痰,听诊两肺皆可闻及大量湿啰音。
此患者症状属于A.肺栓塞B.急性右心衰C.急性左心衰D.急性心肌梗死E.心绞痛2.女性,45岁,活动后心悸一月,心脏彩超示中量心包积液,行心包穿刺术,一次抽出淡黄色液体约600ml,术后约30分钟,患者突然出现大汗、气促,双肺布满湿啰音,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应考虑A.痛性休克B.抽液过多引起纵隔摆动C.抽液过多、过快,诱发急性左心衰D.心包填塞E.胸膜反应B1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血压升高B.肺静脉压升高C.左、右心室压力均升高D.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升高E.右房压>肺毛细血管楔嵌压1.男性,58岁,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入院24h后,出现血压下降,双肺散在湿啰音增多,四肢冷,冒汗,尿少,这时漂浮导管测得结果2.男性,55岁,急性胸前区疼痛16h入院。
心电图见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mv,I、I、aVF导联出现Q波;V3-5RST水平抬高0.2mV,肝肋下2cm,颈静脉怒张,肝颈征阳性,血压110/90mmHg,这时漂浮导管测得结果3.男性,28岁,半年前诊断为结核性心包炎。
近来出现腹胀及双下肢浮肿,气促明显就诊,血压110/90mmHg,心率120次/分,双肺呼吸音稍粗,无干湿啰音,颈静脉怒张,肝颈征阳性,肝肋下3cm,质中。
X线透视示心影正常,搏动减弱,MRI提示心包增厚0.8~1.0cm。
其检查结果应为A3/A4型题(1~4题共用题干)患者男性,60岁,既往有陈旧性广泛前壁心梗病史。
MET的心功能分级标准是指根据患者活动耐力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将心力衰竭患者分成四个不同的类别。
这些类别通常称为NYHA功能分类,NYHA是纽约心脏病学会的缩写。
这一标准被广泛用于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便为他们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1. NYHA功能分类的四个级别:(1) Ⅰ级:无症状。
对于这类患者来说,他们的心脏功能没有明显的受损,并且在正常的日常活动中并不会感到气促或者疲劳。
(2) Ⅱ级:轻度活动受限。
对于这类患者来说,他们在日常活动中会感到轻度的气促或者疲劳,但是在休息后这些症状会得到缓解。
(3) Ⅲ级:中度活动受限。
对于这类患者来说,他们的日常活动受到了明显的限制,感到气促和疲劳的时间更长,甚至在轻度的活动中也会感到不适。
(4) Ⅳ级:严重活动受限。
对于这类患者来说,他们的活动能力非常有限,甚至在休息时也会感到气促和疲劳。
这一级别的患者需要长期的卧床休息。
2. 根据NYHA功能分类的临床应用:(1) Ⅰ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他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预防病情的恶化。
(2) Ⅱ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需要持续的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同时需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避免病情进展至更严重的程度。
(3) Ⅲ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干预,包括药物治疗、体力活动的限制和可能的手术治疗等。
(4) Ⅳ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需要高度的医疗监测和治疗,甚至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等特殊干预措施,以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3. 总结MET的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是临床上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的常用标准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然而,在使用这一标准时也应该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患者可能对症状的感知和表现有所不同,因此应该结合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和患者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便为他们制定出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心力衰竭的检查诊断方法有哪些心力衰竭的检查方法1.慢性心力衰竭(1)心电图:可发现既往心肌梗死、左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信息。
(2)胸部X光片: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肺水肿及原有肺部疾病信息。
(3)超声心动图:1)诊断心包、心肌或瓣膜疾病。
2)区别舒张功能不全和收缩功能不全。
3)定量或定性房室内径、心脏几何形状、室壁厚度、室壁运动,以及心包、瓣膜和血管结构;定量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程度,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量(LVEDV,LVESV)。
4)估测肺动脉压。
5)为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
(4)心衰标志物:B型利钠肽(BNP)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是心力衰竭患者的标志物,经治疗症状改善后该值可以下降。
2.急性心力衰竭(1)心电图:常可提示原发疾病。
(2)X线检查:可显示肺淤血和肺水肿。
(3)超声心动图:可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瓣膜状况、是否存在心包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室壁运动失调、左室射血分数(LVEF)。
(4)动脉血气分析:监测动脉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如电解质、肾功能、血糖、白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
(6)心衰标志物:诊断心衰的公认的客观指标为B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浓度增高。
(7)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心肌受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标志物是心肌肌钙蛋白T或I(CTnT或CTnI)。
心力衰竭的诊断要点1.慢性心力衰竭根据患者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心血管病的病史,有休息或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的临床症状,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肺部罗音、胸腔积液、颈静脉压力增高、外周水肿、肝脏肿大的体征,有心腔扩大、第三心音、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异常、利钠肽(BNP/NT-proBNP)水平升高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有收缩性心力衰竭或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特征,可作出诊断。
§1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心脏损害引起心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
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极少情况下是指舒张性心力衰竭。
故多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心力衰竭的类型1.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2.急性和慢性心衰3.收缩性和舒张性心衰(三)心功能的分级(1)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四级:I 级: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一、慢性心力衰竭1.临床表现(1)左心衰竭最常见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1)症状①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a.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引起呼吸困难的运动量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减少。
患者采取的坐位愈高说明左心衰程度越严重。
b..端坐呼吸。
c.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
(这是两个很重要的名词解释,考生须透彻理解并熟记)。
d.急性肺水肿:是左心衰呼吸困难最严重的形式。
②咳嗽、咳痰、咯血:咳嗽、咳痰是肺泡和支气管粘膜淤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
偶可见痰中带血丝。
长期慢性淤血肺静脉压力升高,血浆外渗入肺泡可有粉红色泡沫痰。
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粘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此种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③乏力、疲倦、头昏、心慌,这些是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的主要症状。
④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2)体征①肺部湿性啰音②心脏体征慢性左心衰的患者一般均有心脏扩大,肺动脉瓣区的第二心音亢进及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
心力衰竭完整1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内科学》第十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三节“心力衰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及临床表现。
2. 了解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及诊断方法。
3. 学会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
难点: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及诊断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心力衰竭患者的病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1)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
(2)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3)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4)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扮演患者的同学上台,进行病例分析和讨论。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心力衰竭2. 内容:(1)定义、病因、分类(2)病理生理基础(3)临床表现(4)诊断方法(5)治疗原则及药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
(2)列举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3)描述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4)论述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
2. 答案:(1)见教材P324。
(2)见教材P325。
(3)见教材P326327。
(4)见教材P328329。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加强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心力衰竭的预防及康复治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2.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3. 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1.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冠心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坏死,从而影响心脏功能。
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1)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指心血管疾病发展至一定的严重程度,心肌收缩力减弱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同时静脉血回流受阻,静脉系统瘀血,引发血液动力学、神经体液的变化,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
根据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又有根据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病因影响心排血量的五个决定因素为:①心脏的前负荷,②后负荷,③心肌收缩力,④心率,⑤心肌收缩的协调。
上述诸因素中单个或多个的改变均可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一、基本病因(一)前负荷过重心室舒张回流的血量过多,如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均可使左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导致左心衰竭;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可使右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导致右心衰竭。
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等高心排血量疾病,由于回心血量增多,加重左、右心室的舒张期负荷,而导致全心衰竭。
(二)后负荷过重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或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使左心室收缩期负荷加重,可导致左心衰竭。
肺动脉高压,右心室流出道梗阻,使右心室收缩期负荷加重,可导致右心衰竭。
(三)心肌收缩力的减弱常见的如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或坏死,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病毒性、免疫性、中毒性、细菌性),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严重的贫血性心脏病及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等,心肌收缩力均可有明显减弱,导致心力衰竭。
(四)心室收缩不协调冠心病心肌局部严重缺血招致心肌收缩无力或收缩不协调,如室壁瘤。
(五)心室顺应性减低如心室肥厚、肥厚性心肌病,心室的顺应性明显减低时,可影响心室的舒张而影响心脏功能。
二、诱发因素(一)感染病毒性上感和肺部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感染除可直接损害心肌外,发热使心率增快也加重心脏的负荷。